標籤:

晚了一天的立秋:我以前吃的到底是個啥玩意兒?

昨兒是立秋啊。

一說到立秋,就讓我想到「苦夏後,貼秋膘」這一風俗。古時夏天燥熱,人們食慾不佳,沒啥胃口吃不下可不就容易瘦嘛。立秋過後,天氣轉涼,這時候就要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去,即「貼秋膘」。胖子好過冬,屯點肉耐寒。可如今,現代人還需要貼秋膘嗎?夏天,空調,擼串,啤酒,哪裡來的食慾不佳?身上的膘怕是一年四季如影隨形,現代人一個個恨不得立刻從身上甩走二十三斤。

夏天夏天悄悄過去,胖子還是你。

「貼秋膘」最早源自於周朝《禮記》,金朝開國皇帝完顏阿骨打的孫子完顏亮,也就是海陵王,這兄弟弒君篡位後將首都遷於北京,在北京吃到了當地的美食,鮮美的燉肉,美味的醬肉,對於一個女真族出生的他來說,彷彿開啟了新世界的大門。

這兄弟就想,我的乖乖原來肉可以這麼好吃啊,我以前吃的到底是個啥玩意兒?

我還真不是在胡扯,據《大金國志·卷39·飲食》中記載,女真人「飲食其鄙陋,又嗜半生米飯,漬以生狗血及蒜之屬,和而食之」。聽著就覺得甚至難以下口更別說生臠飲酒了。決定遷都之後,他西建金陵,東通運河,中建金中都。從上京哈爾濱遷往北京,起初女真族人大舉反對,借口是守衛祖宗陵寢,守衛發祥之地。小夥伴們表示:「我們不能走,老祖宗的墓在這裡,這裡是我們的發家之地絕對不能離開!做人不能忘了根!」

這位兄弟畢竟是干過大事的,二話不說,直接把祖宗陵寢全遷到北京來,除了把他爺爺、他爺爺的弟弟、還有他父親的墓就都遷過來了,接著又把前十帝遷過來。

哼,看你們還有什麼理由BB。好吧,這回的確是沒話說了。沒辦法,那就遷吧,可是遷都多勞累啊,這一路下來大量的徭役使得老百姓怨聲載道。

《禮記·月令》曾中記載,每年到了立秋之日,周朝的天子會親自率領三公、九卿、諸侯、大夫等到西郊祭祀迎秋,並下令武將開始操練士兵,以保家衛國。

於是,在立秋當天,完顏亮就效仿周朝天子,往西郊迎秋,迎秋之後大犒三軍。正好那一年是乙亥年,也就是豬年,他就用豬肉犒賞三軍,醬豬肉,醬肘子,讓大軍無不讚歎當地美食之奇。

自此,在北京,立秋「貼秋膘」的民俗就這麼延續下來了。

當然,立秋並非只有貼秋膘這一種說話。

咱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可謂博大精深,一說立秋各地風俗紛紛上頭,生怕自個兒的地方落了俗套。據清朝張燾在《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曾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

說到咬秋,我要跟大家講個故事了。

相傳啊在明朝的時候,明朝大將徐達打下元大都北平府之後,將士們餓啊,辛辛苦苦打仗連頓好吃好喝的木有,坑爹啊!於是常遇春手下的一個兵啊就偷了當地農民種的香瓜,偷盜啊!這怎麼行,常遇春這人治兵向來嚴格,敢在我眼皮底下偷東西,你當本大將是死的啊!

於是來個殺雞儆猴,要當眾處死那個偷瓜的士兵。這士兵也是傻了眼,我靠,因瓜喪命第一人啊,這可忒虧了早知道偷牛肉了。正準備行刑的時候,瓜農出來替這位士兵說話了,「各位將軍有所不知,我們這地兒啊有個習俗,立秋這天偷瓜不叫偷,叫拾瓜。」

常遇春一聽,還有這種操作?看來是鄙人孤陋寡聞了,好吧就放了這偷瓜的人吧。

結果眾將士一聽,立秋偷瓜無罪,全都去偷瓜,啊不,應該說直接去搶瓜了。這下好了,輪到農民伯伯傻眼了,這不是活生生的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嘛,完了,現在反悔還來得及嗎?

常遇春自然是個明白的主,知道農民為難,就下令士兵不準搶瓜了,找來了代替品茄子來犒勞士兵。只因茄子是所有蔬菜中唯一具有肉感和肉味的食物了。

於是,「立夏栽茄,立秋吃茄」,這一民俗也就流傳了下來。

茄子有一名,稱為「酪酥」。但它還有另一雅號——崑崙紫瓜,我要是茄子恨不得修鍊成仙不然怎麼對得起這雅號。然而大多數人是不知這一雅號的,只因給它取雅號的正是隋煬帝本人,沒錯就是隋朝最後的那位荒淫無道的皇帝,看來不修仙也是有原因的。

味美如酥酪,香潤似脂膏,食色像瑪瑙。

作為蔬菜中的王者,它的「具有肉味和肉感」使得它吃起來如同食肉般滋味。在古時肉食不充分的情況下起到了替代的作用。不論是清蒸、油炸、涼拌、爆炒,茄肉充分吸收了醬汁的滋味,咬下柔軟、口齒細密,回味持久。

立秋時分是最適合吃茄子的時節,過了立秋,茄子開始變老,嚼不爛,味不足,不如當下食用,油鹽醬汁,剁碎蔥花,每一口都是新鮮。

誒,昨兒是立秋,雖然今天晚了,你還是吃茄子啊貼秋膘啊。

明年立秋咱們就幹了那根茄吧??。

---------------------------

想認識各種有意思的匠人、設計師?

圍觀傳統手工藝?

看看東方新設計?

你那麼有品位,一定會來東家玩。


推薦閱讀:

對人類影響最大,智商最高的人是誰?
為什麼在香港警務處長被稱為一哥?
練了段時間的字,感覺越練越差了!跪求大師們指點指點?
每日小情書,相比起晚安,我更想給你把被子蓋好,我愛你!
你一定需要的時尚類書籍和雜誌推薦! (啟蒙教育 & 深度教育 )

TAG:節氣 | 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