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專訪,聽AI大牛講講真實的人工智慧現狀和未來

蘋果發布會讓AI又爆紅了科技圈,但你知道什麼是人工智慧嗎

原採訪文發佈於:智黑公眾號(id:in-heater),以下是正文。

冰箱會說話,鏡子能夠進行人像識別,智能機器人可以幫你照看孩子,甚至,你可能會和機器人來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這些都是人們對人工智慧時代的遐想。

人工智慧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工具,它幫助人類解決問題,取代重複性的工作,創造新的商業價值。近些年來,伴隨著人工智慧發展,很多傳統行業被顛覆或是改造。2017年人工智慧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現今不管媒體還是民眾,言說必談人工智慧。更有人預言:人工智慧時代必將到來!

在人工智慧領域一直略顯「落後」的蘋果,也終於在昨晚凌晨發布了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人工智慧產品——HomePob,殺入智能家居市場。

可,什麼是真正的人工智慧?人工智慧到底是一次革命還是一場災難?人工智慧是否會顛覆和取代某些行業?傳統行業能否參與進人工智慧領域?人工智慧產品可能是偽需求?人工智慧時代何時會來,人工智慧的未來之路到底如何?

帶著以上的問題與猜想,我們邀請阿里雲首席科學官山景博士(以下簡稱「山景博士」)、百度雲華東技術總監Leon(以下簡稱「Leon」)、科大訊飛華南有限公司副總裁吳駿華(以下簡稱「吳總」)、Rokid若琪創始人Misa(以下簡稱「Misa」)進行了深度專訪,希望結合大咖們的視野來與大家做一次分享。

別拿著互聯網,就說是人工智慧

從阿爾法狗到Master,人工智慧屢屢被推上科技界的浪尖風口,帶來了整個社會對人工智慧的關注,同時也帶來了近幾年來對人工智慧的各種炒作和誤讀。有行業人士認為,現在市面上真正的人工智慧產品很少,甚至還沒有,很多自稱是「人工智慧產品」的,其實只是互聯網技術。

且不說當我們打開淘寶眾籌、京東眾籌,滿屏的「智能」產品迎面撲來。因為多加了一個APP控制就自稱為「智能」,其實在很多互聯網應用上,比如以圖搜圖,將圖片信息轉化成為數據進行分析,大多數還只是數據比對,而未真正用有人工智慧的能力。

提到此,Leon解釋道,「所謂『人工智慧』,是在海量大數據基礎之上,通過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建立的模型演算法,通過訓練成功的模型進行分析判斷。」也就是說,單純的數據計算和數據分析,原本是互聯網本身具有的能力,不叫人工智慧,最多可以叫大數據分析。

前段時間中國(深圳)IT領袖峰會活動上,李彥宏有提到一個很有趣的說法:「如果互聯網是前菜的話,人工智慧將是主菜,人工智慧將會影響各個行業。」同樣也是說明了互聯網和人工智慧的關係:數據是原材料,互聯網可以收集數據跟分析數據,但是人工智慧它會通過數據去建立了一個模型,幫助預測是否正確,這是兩者本質的不同。

對此,山景博士概括為,「互聯網為人工智慧帶來了足夠多的原材料,這些積累的數據都成為了人工智慧的訓練樣本,可以說沒有互聯網就沒有人工智慧。但是二者不能混為一談,互聯網是形態,人工智慧是演算法。

人工智慧構建智慧城市

縱觀整個人工智慧行業,也許很多技術「流派」的AI創業者會認為,只有不斷提升自身技術實力,用技術構建競爭壁壘,才能在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

但山景博士卻有不同的觀點,「人工智慧的價值絕對不僅僅是機器能和人對話,或者做一個人臉識別。好比圖像識別,單純在技術上從99%識別率提升到99.9%意義不大。就像CPU它可以每秒鐘做多少億計算,但它的能力要釋放在什麼場景下才能產生價值」。

那麼,人工智慧在具體場景下可以如何應用呢?其實行業大牛們都有很多不錯的嘗試:

去年8月雲棲大會,阿里雲ET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並推出了一系列的場景應用,如在城市交通方面,阿里雲ET與廣州市政府合作開展信號燈控制優化項目,作為全球第一個用互聯網實時控制信號燈,對道路車輛進行疏導。ET不僅能夠實時感知車流狀況,對信號燈進行實時控制,還預測未來的交通情況,比如1小時後會不會堵車。

這個應用確實很好,聯想到我們有時被堵在車道上,單行的方向已是堵成一片,但橫向綠燈的車道卻是車流稀少,這就是典型的只是使用固定模塊進行調控的弊端。而人工智慧卻能通過深度學習進行實時的推演,對車流進行判斷,選擇採用多大的力度,在什麼時間點內採取行動,阻止城市擁堵。山景博士表示,「治堵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堵不要發生,而不是等它發生以後再亡羊補牢」。

但智慧城市的安全性要怎麼做呢?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速度與激情8》的車子被控制變成武器的情景,如果黑客攻破這個「大腦」,是否會一樣導致整個城市運轉失控甚至崩潰呢?

對於數據安全的問題,山景博士卻認為「反而更安全」。

首先「原本控制舊式信號燈的軟體裡面有沒有『後門』不能確定」,而且整套互聯網調控系統「是通過政府機關的網站進行收集和控制,不是直接通過互聯網看數據,反而沒有『後門』的擔憂」。

據透露,今年廣州市將全面推開互聯網駕駛信號燈。屆時,將大大降低交通擁堵機率,提高城市通行效率。

除此之外,ET還與餓了么合作研發人工智慧調度引擎,提高騎手派送效率

在工業製造上,與江蘇的協鑫光伏(全球最大的光伏切片企業)合作,通過收集分析整個生產線員工的各類操作歷史數據,利用數據挖掘的演算法和模型,做到智能控制生產的所有參數,而不是像傳統員工操作一樣因人而異。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把整個生產線的良品率提升了一個百分點,每年創造上億元人民幣的價值……

同樣是「智慧城市」的概念,在專訪中智黑了解到,百度利用人臉識別技術,聯合「寶貝回家」尋親平台,用AI幫助找尋走失兒童。科大訊飛也利用自身技術參與進來,尤其在教育、政務、醫療方面。

在教育領域,科大訊飛利用自身技術,通過分析500個專家批改的考卷,然後讓機器自行修改,減輕老師的人工閱卷工作量和提高效率;

「科大訊飛還利用人工智慧和教育大數據實現因材施教。以前老師上課,面對一個班裡學習能力各異的50個學生,他只能千篇一律的講課,但現在老師和學生手上都拿著一個iPad,就可以通過大批量的個性化溝通,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數據,獲得每一個學生知識點圖譜的精準畫像。而且還能夠自動分析學生的歷史考試數據,在考前,提供個性化診斷和試題訓練,避免對已掌握知識點的重複訓練,極大提高學習效率。」吳總介紹道。

當智黑提出「人工智慧的應用能否解決公共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比如教育問題」時,吳總表示:「科大訊飛的智慧教育以解決教育均衡、實現教育跨越式發展為立足點。像新疆、西藏、甘肅這些西部地區,它們的教育資源平台都是科大訊飛建設的。我們的機器現在讀英語,在全世界是第一,已經讀得比人還准,在老師奇缺的地區,尤其是英語老師和音樂老師奇缺的地區,人工智慧可以幫助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科大訊飛的音樂教育可以把學生唱歌進行評價和反饋,還可以做互動遊戲,在一線的教學點更好地服務於一線的教師。」

但對於同樣的問題,Leon補充說:「能否解決公共資源分配不均這個問題,還需根據基礎建設的實際情況來處理分析。中國存在發展不均的情況,實際上很多地方連電和網路都沒有,又怎麼談及人工智慧技術可以普惠大眾。所以說基礎設施配套也非常重要。」

在政務領域,科大訊飛結合感知智能和認知智能技術打造公安超腦解決方案,用人工智慧來進行電信防詐騙處理,準確率遠超人工。「以安徽為例,安徽省運用半年,全國電信防詐騙冒充公檢法的案件上升了50%,而安徽下降了60%。」

在醫療領域,科大訊飛用人工智慧實現了醫生診療服務能力的提升。吳總解釋,「醫生在診斷病情的時候,會因為技術、經驗不足等問題影響診斷結果,但機器不會。以肺結核疾病的圖像識別為例,一線醫生對病情的鑒定平均準確率是70%,而通過我們的智能影像識別技術,機器對疾病鑒定的正確率達到94%,遠遠高於人工。」

在談及人工智慧應用的時候智黑表達了一個疑問,比如上述介紹的在教育、政務、醫療等領域的技術引用,利用技術進行大數據分析和判斷,是否是人工智慧呢?還是說如醫療應用,機器在鑒定病患病情時,不僅能夠做到精準鑒別,還能夠對病情的走向進行預測,這種應用才會是人工智慧的形態?

對此,吳總認為,「首先是判斷,其次是推理,最後才是預測。大數據,互聯網和人工智慧不是一個層面的關係。人工智慧是需要通過不斷的大數據來進行餵養學習成長的。大數據使人工智慧可以更加智慧的關鍵。目前的人工智慧還不具備自學習的能力,更需要我們用大數據來對它進行不斷的餵養。但在行業裡面把人工智慧分為強人工智慧和弱人工智慧。弱人工智慧已經可以實現對人類的幫助。強人工智慧目前還存在於科幻片之中。現在我們更強調人工智慧是人的助手。

預測,這已經屬於認知智能的領域。目前來說在這一點全球的人工智慧行業都沒有實際的突破。但這並不妨礙目前的人工智慧技術已經在各個行業有了實際的應用。

人工智慧最終都是一個手段。萬物互聯的時代,一切都要建立在大數據的土壤之上。」

創新公司的機會:技術結合場景

說到人工智慧話題,似乎總是繞不過BAT三巨頭。人工智慧競爭歸根結底是演算法以及數據量的競爭,人工智慧這一被公認為「顛覆性」的科技領域,也引來三大佬爭相搶佔山頭:其中,百度發展最早,著力最多,其數據和技術積澱不可小覷;騰訊今年3月AI圍棋機器人「絕藝」嶄露頭角,其聯合微信、滴滴、摩拜、58,圍繞內容和場景已經布下了局;阿里為人所熟知的是阿里雲ET,以及應用到具體場景上的ET城市大腦、ET醫療大腦、工業大腦等。

在這樣大背景之下,其他智能科技公司還有機會嗎?

吳總認為,「對今天的創業者來說,真的沒必要做源頭技術,因為這個太難,而且代價太高,通用的數據訓練平台也不容易做,但是在行業應用中其實是有很大的發力點。而且這樣一個角度,會使得各種個性化需求得到滿足。原來國際巨頭們通過數據入口、資金,可以輕易掌控整個市場,現在卻很難,因為各個細分領域的創業英雄,打動的是有特定情感的特殊群體,所以它更容易贏得長期的成功。所以行業應用的打磨以及個性化需求,使得人工智慧時代的創業英雄比以往更容易成功,這個市場更能成為一個新藍海。」

山景博士也有類似的觀點,他表示,「雖然人工智慧競爭已經是作為生態的競爭,創新公司想憑藉一項牛逼的演算法顛覆行業已不可能,即使技術再厲害,應用場景也敵不過大頭。但是將技術和業務場景做巧妙結合,找准應用場景和痛點,卻可以成為小而美的存在,不斷發展壯大」。

而所謂「演算法和業務場景下應用」,非常典型的案例就是將人工智慧和智慧家庭更緊密的結合在一起、近兩年大家熱議的人工智慧管家。

摸索中成長的「人工智慧管家」

「人工智慧管家」,也有些朋友習慣稱之為「智能音箱」,而Rokid的創始人Misa則希望大家稱之為「人工智慧助手」或者「人工智慧伴侶」。

他解釋道,「首先中國沒有管家文化,在國外管家是幫忙打理一些家庭事務,是擁有一定決策權的角色,定義為『管家』,在用戶層面的理解會有偏差,可能會有過高的期望,而且目前的技術水平也還沒達到可以把這麼嚴肅、重要的事情交給機器打理,更多是輕陪伴、小助手的角色」。

在Misa的認知里,他所研發出來的「人工智慧助手」是基於現在的 AI 技術,所做出來的最實用的AI 產品。它沒有想像中那麼天馬行空,但是卻能給我們帶來更舒適更方便的生活體驗。

Rokid新品若琪 · 月石

那麼人工智慧助手是怎樣一個形態?Misa介紹道:

「首先是陪伴功能,陪你打發時間,更重要的是它會學習總結從而懂得你的需求,比如通過語音互動,可以讓它播放音樂,但跟過去聽音樂的體驗有所不同的是,它會學習你的習慣,為你推薦你喜歡的歌曲。

其次作為小助手,讓你處理事務更高效,讓你獲取內容更為方便,比如設定鬧鐘、查看天氣、了解新聞、搜索資料等等,只需要通過聲音進行交互,不用打開電腦就能獲取,大大提高了便捷性,讓你準確及時得到信息。

以及實現整個家庭智能場景聯動,控制家裡的智能家居設備,根據你的生活習慣幫你調節室內光線,溫度,凈化空氣等等。」

從用戶體驗來論,像若琪 · 月石這類人工智慧助手從某種程度上顛覆了人們在家庭的體驗,只要動嘴就能解決的事情,絕對不動手。但行業內的朋友也許有所了解,目前除了亞馬遜的Amazon Echo銷量較為樂觀之外,其他同類人工智慧助手產品銷量還有待突破。

對此,Misa認為「我會盡量去扮演一個挑戰者,我覺得這個困難同時也是機會」。Rokid團隊花了3年的時間去打磨技術、產品,研究市場,就是為了在市場起步和爆發的時期,可以有好產品和強大的更新能力,在市場中賽跑。

對於昨晚剛剛發布的Siri智能音箱HomePod,Misa也分享了他的個人觀點,「我覺得不管是產品還是發布都相對比較粗糙,不大像蘋果一貫的風格。更像是為了迎合市場,倉促推出的產品」。

而談及HomePod的產品定位和競爭力,他補充道,「作為一款智能音箱,自帶音樂內容,主打高品質,在美國還是很有市場。但智能部分更多是輔助功能,輔助音樂的體驗,本質建立在Siri的基礎上。當然有人工智慧助手的功能,但用過Siri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我個人認為在智能助手方面不會做得太好」。

不談開放的智能家居,都是在耍流氓

但其實在整個生態搭建中,也存在難題。「有的廠商基於現有的利益,不願意去開放標準或者不願意去遵守一個絕對開放的標準,還是希望構建自己的生態體系。」Misa分享道。

他認為行業形態的發展需要開放與協作,「只要有一家願意開放,我相信其他人會迅速改變這個觀點,否則它們就會相對落後,所以我覺得這個最終靠市場教育。但這個可能是Rokid做的事情,有可能是google,也可能是兩種。」

據透露,Rokid也將在不久推出新的服務,通過聲紋識別讓Rokid認識每一個人,屆時機器不僅能夠聽懂一個人的語言、學習你的習慣,還能像我們一樣分辨家中不同的角色,然後按照對方的習慣、更「懂你」地跟你溝通。

智黑在對話中也向Misa提出了一個腦洞問題:智能家居以後會不會發展到所有的電器和家居用品都自帶了感測器和控制器,其實可以脫離一個中樞交互系統運作?比如空調會隨環境溫度適當調整,掃地機器人監測到地板髒了就開啟清掃模式……如果所有的產品都高度智能化,類似Rokid這樣的人工智慧助手是否有可能需求更低,甚至沒有了需求?

針對這個問題,他表示,「智能家居是所有智能家電互聯協作的一個場景,只要需要互相協作,就需要一個類似大腦的中控。好比說,雖然掃地機器人可以監測到地面是否髒了,但是如果這個時候我正在聽音樂,那它跑出來就會對整個氛圍造成了干擾,而智能助手能夠避免這些不協調的問題。」

對於智能家庭場景的未來,Misa認為未來是跨層級,多協作,並且能夠提供一站式服務的形態。

他認為真正的智能家居應該是這樣的:首先是設備之間互通互聯,更多設備尤其是傳統行業也加入進來,彼此開放彼此互聯作為基礎;

然後機器了解你,了解每一個家庭成員;

最後是無處不在,比如你準備要出差,人工智慧助手自動幫你安排好行程,訂好酒店,甚至和合作方約好見面時間,把行程安排推送到手機上,並且當你坐上汽車的時候就已經有助手為你設置好行走路線,甚至連汽車也是無人駕駛。

對智能家居未來的暢想,Misa表示雖然還需要一定時間,但距離已並不久遠。也許2-3年時間就可以實現。「我們還是對未來有更多的浪漫,一起想像吧。」

人工智慧到底是不是高頻需求?

當我們看到人工智慧熱度持續已久,伴隨著「三高」——創業公司估值高、技術人才價格高、社會普遍關注度高,這一新興技術領域也引發了不少質疑,高估值背後是否存在泡沫?無論2B還是2C,技術是否成熟到臨近廣泛應用和普及的爆發點?市面上到底有什麼人工智慧產品或技術是高頻需求?

對於這些問題,大咖們眾口不一。

Misa

Misa對此比較樂觀,他表示就如智能手機剛推出市場的時候,也沒有人知道智能手機能成為高頻需求。但隨著智能手機技術提升帶來的體驗革新,以及所承載的娛樂生活需求越來越多,如今我們越來越難離開。根據Rokid的後台數據顯示,「很多人在家裡使用Rokid Pebble的時間已經超過手機」,他相信人工智慧助手不會取代手機,但主導未來智能家居的場景,一定也會變成高頻的需求。」

吳總

吳總認為,「人工智慧助手,其實是需要我們不斷的去使用它,給它更多的應用大數據,它才會越來越聰明的。所以,別急,要有耐心,它一定是越用越聰明的,最終,一定會『比你更懂你』。未來5到10年,人工智慧會像水和電一樣成為我們生活的必需品,深刻改變我們的世界。

人工智慧核心技術正處於從「感知智能」向「認知智能」突破的重要階段,這裡不僅需要訊飛,還需要更多優秀的公司一起加入。

Leon

Leon也認為「回顧智能手機或者互聯網的發展史,最開始都是從小眾領域開始的。但只要是完美的生活方式,必將會影響社會大眾,成為家常便飯的剛需」,其發展只是一個時間上的問題。

「人工智慧是否是高頻需求或者是剛需,需要用戶、市場進行驗證和判斷,市場需求和反饋非常重要!」Leon補充道。談及如何發掘用戶和培育市場的需求,他認為,「用戶對於智能場景的需求很難憑空生就的,是需要外界刺激和習慣培養的。就像造房子一樣,如果房地產從一開始就具備智能基礎設施,這樣無需配合模式入住,人們的接受度就會高很多,無感知、舒適的環境和生活習慣才能成為『潛在的剛性需求』。」

山景博士卻認為可能自己「孤陋寡聞,目前還沒有真正的高頻需求」,而且直言「聊天機器人是偽需求」。

山景博士

他認為市面上的聊天機器人,是一個機器加了一個類似人的外表,為了模仿人的基本功能,比如我們的五官,我們可以把他叫做一個器官性的智能機器,作為「助手」幫我們解決一些日常事務,但跟人還有非常大的差異。「真正的人工智慧,是一個實現人的功能的綜合體。不是單一圖像識別或者語音對話的能力,而且是在一個場景下把這些能力有機聚合在一起的綜合能力」。而這個「場景下的綜合能力」,也正是上文提到阿里雲ET在具體場景應用中凸顯的價值。而且對於人的溝通需求,人還是希望和一個真正有情感的人類對話,就好比現在有語音視頻通話,但我們依舊會覺得面對面溝通效率更高一樣的道理。

人工智慧時代必將到來!

也許正如上文所言,在追求人工智慧進階的過程中,單點功能或性能的突破並不能價值最大化,如擁有千里眼、順風耳只能在獲取數據端實現優化,但人工智慧最大的價值還在於幫助人類做決策和判斷,機器學習並不是人工智慧的未來,至少不是未來的全部。

那,未來的人工智慧是怎樣一個形態?

在人工智慧的「大」領域,山景博士認為「未來的人工智慧」最本質的技能,是它可以在不確定中做出決策。就好比我們身體感受到了溫度的變化,我們避開太陽往陰涼的地方去;綠燈還剩下10秒,我應該慢下來停車還是加速衝過去……人類無時無刻不在不確定的條件下對環境做出判斷,人工智慧也應該具備在多種不同模糊信號收入的情況下做決策的能力。

那麼突破的技術點在哪呢?

「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人工智慧,比如圖像識別,語音對話,都是在某一類信號下試圖理解,打消不確定性。但是,機器不可能識別圖像100%準確,還是會存在誤差。而在每一個信號都存在誤差的情況下,人工智慧應該優選什麼去做判斷,是眼見為實,還是耳聽為實?而突破點在於它能夠吃一塹長一智,把過去的經驗調取出來,機器能夠進行自我學習。這是人工智慧的終極,也是最難做到的事。」他解釋道。

他同時補充,「人工智慧會取代『人的某些功能』,更多是幫助人進行判斷而不是取代人」。

回顧每一場技術革命,技術的升級都會釋放更多的勞動力來做更有意義的事情。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這是一場以大數據為原材料,用人工智慧的技術作為新技術的數據革命,其實跟以往的產業革命沒有什麼區別。「某種程度上對某些崗位是一種挑戰,但對整體人類一定不是挑戰,而是幫助。」 山景博士表示。

對於這個問題,吳總認為,「未來,人工智慧不僅替代簡單重複的勞動,越來越多複雜的高級腦力活動可以被人工智慧替代,比如律師的部分工作,比如金融分析師的部分工作。我們應該正確看待這種替代,更多是對人的低端勞動的一種解放。未來,我們將有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創造性的事情。人類將迎來一個『智慧大爆炸』的時代。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人工智慧替代的,是標準化服務,是可複製的服務。但是比如高端接待員和服務員,因為具有人性的溫度,反而會更有價值,會趨向更高端更昂貴。」

最希望看到人工智慧領域3個積極變化

在訪談中智黑問到:「在人工智慧領域,最希望看到的3個積極變化是什麼?」時,山景博士表示:

首先,他希望「大家能夠談多一些原創性的東西,今天我們看到很多人一上來就說深度學習、神經網路,我覺得這個可以再豐富一點,再看一下其他的學派或者其他的領域,尤其是基礎性理論研究。今天我們在追尋和跟蹤矽谷發生了什麼,但如果我們國內的同行們能夠多做一些創新,可能我們會引領下一波人工智慧的浪潮,有一天矽谷能反過來看我們發表了什麼。」

其次,他認為大家「不要為了智能而智能」,而是「更多的去查一下智能的價值在哪裡。智能的價值就是業務價值、社會價值,比如你把圖像的識別率從99%提升到99.9%又能怎麼樣?產生的價值在哪,我覺得還是要考慮技術和應用的。雙向互動才可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最後,他還希望「有傳統行業的人加入到人工智慧進來,千萬不要成為BAT互聯網公司技術人員小圈子的專利。我們需要把生態打開,讓傳統行業的從業者、專家們,能夠擁抱人工智慧,而且知道怎麼的擁抱。這樣才有可能讓我們在行業當中找到更多的同盟者,願意跟你一起來擁抱這個新技術,才有可能把人工智慧在行業當中的價值觀落地,加速做紮實。

如果永遠都是互聯網人在鼓吹,天天搞發布會,而傳統行業的人都在看熱鬧,不知道門道是什麼。那這個行業就永遠沒法打破,不能打破就不能產生跨界的價值,我覺得這點是我最想看到的。」

智黑有話說

從智黑成立之初,我們就堅定心中的願景——讓智能科技服務於生活。

我們認為未來人工智慧一定會像互聯網一樣,滲透和改變各行各業,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存在。近兩年來,人工智慧行業持續「走熱」甚至有「過熱」的現象,雖然受大家追捧但並不代表行業就是真正的成熟,但正如上文各個大佬分享,人工智慧的發展還是需要整個行業齊頭並進,彼此開放,互惠互聯。

智黑始終認為:「科技能夠讓生活更美好,但更要努力做好落地,讓科技真正應用於生活。」在這個過程當中,智黑會一直是一個勇敢、好奇的踐行者,我們很看好未來,同時我們也會不斷為抵達未來做好準備!

在智黑1周年慶期間,我們圍繞人工智慧、智能母嬰、VR三個領域在各行業/生活場景中的應用,特別邀請了各行業大咖、資深從業者參與我們的系列話題專訪,希望讓傳統行業和科技行業的觀點產生碰撞,一起去探究智能科技是否能真正解決現實領域的痛點,是否會引發出一些新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如何觸達未來等等。希望讓我們的思考更有價值!


推薦閱讀:

DIY發現新行星操作指南 | 谷歌開源了行星發現代碼
常見的深度學習模型--卷積神經網路概述
未來政治制度是一個「演算法」制度
一種分散式環境下的協作機器學習模式
如何在ARM嵌入式環境運行FDDB第一的人臉檢測演算法

TAG:人工智慧 | 人工智慧演算法 | 智能家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