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公關傳(1):從青櫻到如懿,改名是品牌重塑,退而求其次也是一種滿足

微信訂閱號風和日麗(ID:singthelife)原創,作者:風風

《如懿傳》年底才開播,這漫漫長夜如何熬下去呢?只能把小說翻出來再多看幾次。從今天開始,風風會根據小說內容做一系列的《如懿傳》公關大法。等到年底大劇開播,到時候我們再結合畫面和演員表現再推一個劇版解讀系列。

故事一開始就說了「如懿品牌重塑和轉型」的故事。

電視劇《甄嬛傳》尾聲的時候,咱們的女主「青櫻」出場過,她是烏拉那拉氏宜修的親侄女。當時要和三阿哥組CP,無奈齊妃的這個傻兒子看中了「小後媽」瑛貴人。於是青櫻後面找了四阿哥,也就是《如懿傳》里的皇帝。

《如懿傳》開頭是從先帝去世開始的,宜修是廢后,甄嬛是太后,太后在後宮的話語權是最大的。

青櫻作為烏拉那拉氏如何突圍?

這一階段的重點就是太后甄嬛給青櫻重新取了名:從「青櫻」變「如懿」。

青櫻是主動請太后改名的,她覺得:「櫻花多粉色,而自己卻是青櫻,所以不合時宜。而且自己是烏拉那拉氏的女兒,更是愛新覺羅的兒媳,要和過去說再見,及時撇清關係。」

太后於是賜她「如懿」,意為美好安靜。太后還提示了一句:

「這世間,一動不如一靜,也只有靜,才會好。」

太后甄嬛的這一金句其實也是在回顧自己當年剛入宮的樣子:住在偏僻的碎玉軒,不爭寵,裝病避開熱點和流量。當找不到方向和出路的時候,一動確實不如一靜。

嬪妃的名字其實就是個人品牌形象,就像我們現在說的「人設」: 你要展現在眾人面前的特質。

如懿的第一步革新就是:換名字,換LOGO,洗心革面。

這招「換名」和當年甄嬛回宮換名有點像,從莞常在到熹貴妃, 品牌重組,綻放事業第二春。

這時候如懿的品牌形象確實遇到了瓶頸:

家族品牌形象式微,這時候要懂得取捨,然後自我革新。

嬪妃鬥爭加劇,同級別高晞月開始得勢,眾人拜高踩低,自己市場份額縮小。

缺乏權威的背書,皇后愛莫能助,皇上剛登基工作太忙加班太多,而太后對自己的態度又是一個迷。

(董潔飾演的皇后在《如懿傳》前期佔據了後宮話語權,只不過她為人還不夠狠,所以很快就領盒飯了)

(童瑤飾演的高晞月是一個狠角色,進入紫禁城前後簡直判若兩人,這是一個上了位就得變狠的女人)

如懿也是一個聰明的女人,她懂得主動出擊,而且策略很有針對性。現階段不需要最紅,但需要「保底」,保住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好。

於是她把救命稻草放到了太后身上。

看小說前面幾章,如懿和太后的互動挺多:

先帝喪禮期間的美食互動,主動示好,但出現失誤被太后批;

不氣餒,不放棄,先去偷偷見烏拉那拉宜修,尋求真經,隨後立馬求太后甄嬛重新賜名。

太后對「如懿」的解讀很精闢:

你還年輕,所以不懂這世間完美的美好太難得,所以能夠如懿,便很不錯。

如懿醍醐灌頂:有時候退而求其次便是滿足。

而這次如懿抓住了一個痛點來翻身:

修復太后和皇上的微妙關係,借太后來抬高自己的後宮位置。

從《甄嬛傳》中我們可以看到甄嬛和四阿哥的微妙關係,四阿哥其實是靠甄嬛推上皇位。而他生母是漠河行宮很醜的宮女,皇帝對四阿哥心存芥蒂,從小就放在圓明園養著。四阿哥從小心事很重,就像生長在一個離異家庭。而他也知道,雖然甄嬛對自己不錯,可到底不是親生的,而且甄嬛後期回宮,從名義上變成了自己的生母,其實也有一層利益捆綁。

而到了《如懿傳》,四阿哥成為了皇帝,皇帝和太后也就有了博弈。

皇子長大了,會有自己的主見,更何況還不是親生母子。

太后的第一塊心病就是:移宮。

而且得名正言順地由皇帝來提,得有儀式感。

畢竟太后才是後宮的大BOSS。

那如懿就抓住這個痛點,來為太后解除心病。

其實太后也期待有這麼一個人來神助攻。

小說中太后也過:

「皇后有地位,有皇子公主,高晞月有恩寵有美貌,她們什麼都不用向哀家求取,自然不會用心用力了。而如懿現在日子不好過,她才會想法設法去和皇帝提移宮的事情,並且會想方設法做好,不容有失。」

我們把時間軸往回推,如懿正式拜見太后之前,去了一趟景仁宮。

如懿的小心思是「連串」的。見姑母是死罪,但她還是去了。去完了,再和甄嬛負荊請罪,這是一種討好,更是一種站隊。

彷彿如懿展開了「自我重塑」的真人秀:與過去告別,迎接新生。

但過去的精華還是要汲取的,所以景仁宮姑母還得把最後一道後宮心經傳授給自己。

如懿最開始的野心不大,她完全不想做皇后,只想做一個寵妃。

烏拉那拉宜修自然是要吐槽她的目光短淺。

「等你紅顏遲暮,機心耗盡,你還能憑什麼爭寵?寵愛是面子,權勢是里子,你要哪一個?」

宜修是做過皇后的人,自然懂得權勢的重要性,這也是宜修的後宮哲學。

如懿則有點貪心,如果兩者都能兼顧自然最好,否則還是里子最重要。

見完宜修後,甄嬛這麼點評過這位前任皇后:

「青櫻,你到底才十八歲。若是太賢惠了,也不像個真人兒。你那位罪婦姑母,就是賢惠太過了。」

(《如懿傳》里的宜修是陳冲飾演的,目前片方還沒有曝光陳冲的劇照,所以用《末代皇帝》的劇照來找找感覺,非常期待這段陳冲和周迅的對手戲。)

宜修在《甄嬛傳》里和皇帝的關係就是太「儀式感」了,完全沒有普通夫妻的真性情,記得皇帝有一次貪吃美食,想多喝一碗湯的時候,皇后還要用「節制」來規勸皇帝,掃了興緻。

張愛玲就點評過這種四平八穩的女人,端正得過分,終究是不可愛的。

宜修輸就輸在完全抓不到皇帝的心,生活上太端著,毫無生趣。以為靠著權勢,靠著後宮的業績,就能穩住地位。

「要在後宮立足,恩寵,皇子,固然不可少。但是青櫻,你要隱忍,更要狠心。斬草除根,不留後患。乾淨利落,不留把柄。你要爬得高,不是只要一點點。你高一點點,人人都會嫉妒你謀害你;可是當你比別人勝出更多,籌謀更遠,那麼除了屈服和景仰,她們會更畏懼,不敢再害你。」

「後宮之中,人人都想有所得,不願有所失。可是青櫻,你要明白,當一個人什麼都可以捨棄之時,才是她真正無所畏懼之時。」

宜修告訴自己親侄女:無欲則剛很重要。

我們仔細來分析宜修最後的忠告,她和如懿說的最後一句話是:「烏拉那拉氏已經出了一個棄婦,再不能出第二個棄婦了!」

宜修找如懿最後一次談話,還是想保住家族榮耀。這種家族榮耀感是傳宗接代的,《甄嬛傳》里,太后和皇后都是烏拉那拉氏,即便皇后成為後宮墮胎高手,太后還是要庇護她。

宜修把自己的「得失心得」傳授給如懿,就是要告訴她:以退為進,才是可持續發展。

比別人高一點點,很容易被他人趕超,而且容易招惹嫉妒。千萬不要為了眼前利益而鳴鳴得意,後宮嬪妃里的大部分女人,稍微紅了點,就要狂發通稿,然後拉攏權威聲音為自己助陣。

可這種紅就是接力賽,風水輪流轉的紅都是短線操作。

短平快的品牌路線不靠譜,泡沫去除後,都是浮雲。

所以要深耕自己的地位,在嬪妃中,要慢慢樹立自己的權威和敬畏感。

「高於一點點」和「勝出很多」其實就是一個量變引起質變的哲學解析。

如懿現階段就是要沉得住氣,要懂得忍。

若干年後,再看自己的這些付出,便會覺得很值得。

這裡順便想到了黃曉明,他演技不算精湛,我們都知道。但十多年來依然活躍在一線位置,其實靠的就是他的為人。有業內人士和我說過,黃曉明能吃虧,不計較,這便是他的本事。

在任何行業里,想走長線發展路線,前期一定是要懂得「隱忍」,即便之後在上升通道了,也不能飄起來。

隱忍是要貫穿全線的,宜修上面的話術很清楚:首先,你要做到非一般的強大,同時,你不能把這份「強大」看得太重,要有一種「捨得精神」,捨去,才能得到。

即便在《甄嬛傳》里,宜修在甄嬛面前慘敗,但宜修參悟到了太多,失敗比成功的頓悟要多得多。

這也是如懿願意鋌而走險見姑母最後一面的原因。

畢竟如今自己要拉攏甄嬛,得去和甄嬛的昔日對手取經,市場調研的工作還是要做一下的。

如懿一直其實都能忍,但她不是被動的忍,她確實把忍當成一種進取的力量。

忍,可以磨鍊自己的耐心和毅力,畢竟吃點小虧,說不定就能耕耘成大福。

如懿在開篇的故事裡,也是忍中求進。

她在給自己找定位,這個定位需要在後宮刷一些些存在感,但不能太過。同時,得有高人提點,有後宮的權威背書。

而這個高人,她一直鎖定的是太后。

要改名,找太后。

見完姑母,負荊請罪,也找太后。

而在之前先帝喪禮期間,如懿和甄嬛的過招也充滿了驚險。

這就是如懿的「敢於試錯」

比如喪禮期間給太后用膳的環節,這裡面的美食與情感線故事太精妙了。

太后用膳的規矩是要喝一碗湯,如懿當時就遞上了一碗火腿鮮筍湯。

只不過太后覺得:

「這湯鮮是鮮,筍片也做得嫩,只是鮮味都在前頭了,後頭的菜再好,總也覺得食之無味了。」

要知道服喪期間,太后胃口本來就很差,得伺候著太后多吃點主食,填飽肚子才是王道。

而且筍吃多了傷胃,太后這時候的狀態其實不適合吃這湯。

隨後如懿在粥里加了點嫩姜,被太后先贊後彈,姜能暖胃,確實也能暖太后的心。只不過這道手法,是從伺候皇帝那裡沿用下來里的。

可這心剛暖,如懿又端了一碗「紫參雪雞湯」,這是先帝最愛的一道湯,可是這個時候,不是讓太后觸景生情么?

太后心裡不舒服了,把之前點贊過的「粥里加姜」吐槽了一番:皇帝喜歡這種口味沒錯,但別總拿著對著旁人的那一套來對付如今的人。

「哀家也是看在你們的心罷了。其實一食一飲,能有多大的講究?無非是審時度勢,別自作聰明罷了!」

如懿三番兩次在美食上吃了虧,其實就是沒有抓住太后的心。

先帝喪禮期間,太后肯定還是悲痛的,這種悲痛其實也來源於心路歷程的回顧。

而從「粥里加姜」里,也能看出太后和皇帝的芥蒂,後媽不好當,尤其是後宮裡的後媽。

如懿很聰明,她自信,但有分寸,遇到挫折不會退縮。她懂得鋌而走險,在局面不好的情況下,她沒有一味逃避。

伺候太后用膳,接二連三的「失誤」,並沒有讓她喪氣,她至少抓到了「痛點」:先打通皇帝和太后的第一道通關。

皇帝剛剛登基,對太后甄嬛還是頗有忌憚的,畢竟甄嬛朝中權勢還很大,怕影響到自己的政績。

但如懿只用一句話就點醒了皇帝:

「委屈了太后的住所,天下臣民會指責您。而把太后送進慈寧宮,是點醒天下人,皇上以天下養太后,請她頤養天年。」

而如懿幫太后解決了「移宮」問題,也就是爭取到了一份後宮的支持。同時,也會讓皇帝覺得大方得體。

在混沌初期,如懿不知道如何找准自我定位的時候,她大膽地做到了以下幾點:

1, 敢於試錯,試錯可以警醒自己,同時找到出路;

2, 抓痛點,才能對症下藥;

3, 找到權威背書,改名,重塑品牌,才能給自己增加一層屏障。

如懿,安靜美好,也是告訴其他嬪妃,本宮的野心不大,只想尋求自己的小幸福。

《如懿傳》吸引我的地方就是,這個人物一直在挫折中成長。她總會遭遇危機,然後去化解,化解之後又陷入另一種僵局,彷彿她的後宮生活就是不斷地「滅火」。

可這也是我願意看下去的原因之一,每個人都期待「如意」的生活,事事順意,可真正的如意是不存在的,我寧可相信「安靜美好」,退而求其次也不失為一種積極的心態。


推薦閱讀:

PR3.0時代,公關不一定要「黑」
公關人如何看希拉里的演講?(下)
市場營銷和品牌傳播相融合(之一)
這是一個值得你奉獻青春和一生的行業——黃小川
合格公關人需要遵守的五大準則(之一)

TAG:娛樂八卦 | 影視評論 | 公共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