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傅海棠:你的錢為什麼越來越不值錢了?

1. 緣起1982年,那是我們家最輝煌的一年。我考上了當地的重點班,上高中有望了。我父親在家裡蓋起了六間大瓦房。有一天夜裡,我媽對父親說:咱們家發了,欠債都還清了,你看看,這是多少存款?我父親把存摺上的錢加起來,赫然發現已經超過1萬元了,驚喜地說:咱們家這也算萬元戶了?這輩子,有指望了!35年後,我在上海遇到傅海棠先生,他說,很多年前,村子裡的一群中年人,自以為自己有一萬元的存款,就可以衣食無憂快樂過一輩子了,其實那時候我就跟他們說你們別指望了,都有錢等於沒有錢!萬元戶看起來了不起,以後根本不算啥,遍地都是萬元戶。確實,80年代初農村裡的那些萬元戶,曾經像今天的億萬富翁一樣得瑟。但幾十年後,1萬元能有啥用呢?都有錢等於沒有錢!傅海棠的貨幣理論,關注的是貨幣的相對性。你的錢多錢少,不能看絕對額,要看你的錢佔全社會錢的總數。以前你是萬元戶,社會上的M2還不到5000億元。而現在,M2總量超過150萬億元,增長了300倍。按照這個比例來說,如果你今天仍然在農村,有300萬元,可以算是富人,還可以像當年的萬元戶一樣瀟洒一下。至於在城市裡么……為什麼我們的錢越來越不值錢了?因為貨幣越來越多了唄。但是,為什麼中國的貨幣越來越多了呢?傅海棠先生的解釋是:因為中國的經濟建設,需要這麼多貨幣。正是在貨幣規模逐漸擴大的過程中,中國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和發展。但是,說起「貨幣永遠漲」,觸及了很多人內心的脆弱。尤其是他的「高房價有助於回收多餘流動性」的論斷更讓不少人感到痛楚。所以,文章發出後,抨擊和責罵的聲音就一直沒斷。好在,東北調研期間,馬明超先生詼諧地說:老傅,現在有人罵你了,這是好事情啊,說明你的觀點被人重視了。有了開放的心態就好辦。走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吹毛求疵才有利於理論的完善。所以,今年2月底以來,我跟傅海棠先生有過數百小時的交流,其中包括兩次長達10多天的調研過程,也有多次他飛來上海與我和沈良先生對話的過程。最長的一次對話時間長達15小時。在交流中,我們逐漸釐清了傅海棠先生對於貨幣的理論。

2. 什麼是貨幣為了探究貨幣的定義,四月以來,我閱讀了四五十本相關的理論著作。這些書,既有200多年前的經典,也有今年剛剛出版的新書。沿著貨幣史和經濟史的脈絡走下來,看看前人的各種描述,漸漸發覺,還是傅海棠先生的定義更有說服力。如今,翻開200多年前的學者論述貨幣的著作,簡直無法卒讀。馬克思的《資本論》算是一個歷史性的高峰,在他看來,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首先,貨幣是一種商品,其次,它是用來充當一般等價物的。所以,它具有了交換媒介的作用。在馬克思的定義里,所謂的貨幣,其實就是黃金。所以,貨幣才有了價值尺度、儲藏手段、交換功能乃至世界貨幣的屬性。在同一時期,馬克思是否定紙幣的功能的。不止如此,在同時期的經濟學者看來,貨幣的增多與減少是會直接影響到物價的。流通環節中有100份貨幣(金銀),商品價格是100,如果流通環節中的貨幣增加到200份貨幣,則商品價格就會達到200。這種簡單而直接的貨幣理論,在今天看來是多麼可笑啊。可笑在哪裡?在於前人所熟知的貨幣,全都是「硬通貨」,從早期的普通的商品貨幣到後來的「金銀天然是貨幣」,再到馬克思時代甚至於費雪、凱恩斯時代,全世界都流行「硬通貨崇拜」。貨幣是必須與實物掛鉤的!即便是紙幣時代早期,紙幣也必須有所謂的黃金儲備。你要讓一些沒有見過冬天的蚊子描述大雪的樣子,怎麼可能!事實上,一直到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倒塌後很長一段時間裡,經濟學家和貨幣學家都沒有意識到天下的貨幣與此前大不同。傳統的貨幣理論越來越無法解釋經濟現象。漸漸的,西方的「現代貨幣理論」開始引起人們重視。按照這個理論,貨幣是「國家徵稅的憑證」。即政府為了徵稅,發行了貨幣,它表明政府同意國民(臣民)使用貨幣來繳納稅收。而這種模式,至少已經運行了4000年。換言之,在文明世界裡,貨幣幾乎天然就是政府徵稅的工具,而不是其它。這個觀點是不是很顛覆常識?可是它能自圓其說:政府支出貨幣,讓它在市場中流通,納稅人則用這些貨幣來履行納稅義務。也正因為如此,政府可以償還任何以該國貨幣支付的債務。一個主權政府不需要為了支出而借入自己的貨幣。如果更進一步,貨幣其實是政府的負債。是一種可兌換為納稅義務的借據。你持有100元的貨幣,等於是政府持有了政府給你的借條。將來你要繳稅的時候,只需要把借條還給政府就行了——記住這句話,這意味著你的全部貨幣,將來政府是完全可以回收回去的,通過徵稅的手段!所以,按照現代貨幣理論,政府預算出現赤字,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任何政府,絕對不可能還不上自己借的錢。只有傻瓜政府才會實現預算盈餘!負責任的政府是一定會通過財政赤字來促進社會生產的——注意,這個理論,豈不就是傅海棠先生所說的通過發行貨幣來促進勞動?今天,出現在我們身邊的貨幣,早已不復過去的榮光:貨幣不再是金燦燦的黃金的符號,也不再是硬邦邦的硬幣,更不再是華麗麗的紙幣,而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數字貨幣了。正如L.蘭德爾.雷在《現代貨幣理論》一書中所指出的那樣:貨幣政府稅收驅動的,是法定的,根本無物支撐,也無法索償。但是,傅海棠先生並不完全贊成現代貨幣理論的描述。他認為,貨幣是政府信用支持的勞動憑證。它的定義是:當今世界的貨幣是由政府發行的,是一種勞動憑證而已。在這個定義之下,貨幣就純粹轉化為對勞動的支持,轉化為對勞動者的激勵,而且變成了一個政府操控的可多可少的憑據符號。你手裡的貨幣多,說明你勞動得多,反之亦然。而能衡量你勞動多少的,就是工資。

3. 工資:超出支出的報酬於是,傅海棠給出了新的定義:什麼是工資?工資就是勞動者獲得的報酬,以貨幣計量,合理的工資的標準應適當超出勞動者正常支出。工資的定義,隱含著社會所需要的貨幣數量。假設一個勞動者每個月花費1000元才能維持自己的消費和常規生活,則合理的工資水平應該是1200元以上。略多於支出,消費者可以形成貨幣結餘。結餘的貨幣,可以是儲蓄,也可以轉化為投資。那麼,什麼是合理的支出呢?社會各個階層、各個工種,勞動分工不同,勞動技能不同,勞動效率也不同,每個人便有不同的合理支出水平。比如,種地的農民,其年支出1萬元便可以有不錯的生活,那麼,他土地的收入和其他收入就應該大於1萬元,比如,1.2萬元。而大學教授,他支出10萬元才會有不錯的生活,那麼,工資就應該是12萬元。社會的工資標準,是以勞動者潛在合理需求而逐漸形成的。但是,沒有任何指標可以度量勞動者的「潛在合理需求」。在中國歷史上,勞動者的實際所得只不過是聊以果腹的基礎報酬,鮮少超出其基本溫飽之外的報酬。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里,亞當斯密就曾描述,「中國勞動工資低廉,勞動者收入普遍難以維持家庭用度」,「中國下層人民的貧困程度,遠遠超過歐洲最貧窮國家民眾的貧困程度」。在此種情況下,要謀求社會的發展幾乎是不可能的。清朝最後的崩潰也就可以理解。由於勞動工資是由賣方(僱主、資本家)最終決定的,這就註定勞動者的工資歸根結底就是維持生存之外略加成。而僱主所選擇的勞動者則必然要求其實際產出大於勞動支出。於是,僱工、打工者天生就不可能成為富人。要發財,就別想靠打工了!相反,創業者、僱傭他人的人,則有極大概率成為富人。小貿易者的利潤也是由社會平均工資水平決定的。但大貿易商卻可以在此基礎上僱傭更多勞動者。所以,中國早期的巨富無一不是商人。范蠡、胡雪岩即為代表。毫無疑問,古往今來,僱傭人越多的行業或者企業,利潤越大。其中的根本原因正在於「勞動者報酬」的可浮動。由此我們也可以推論,中國過去四十年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勞動工資相對比較高,而且在逐漸提高。想一下改革開放之初,農民的勞動力得到極大解放,勞動產出提高,但社會價格水平尚未有變化,農民的報酬增加,所以才會有後來的工商企業。再後來,沿海地區改革開放,特區里的勞動者報酬大大超過內地其他人,引發優秀人才流入,產出才大大增加。再往後,全社會的鐵飯碗打破後,全國勞動工資逐漸與特區一帶接軌,最終形成了全社會相對穩定的工資體系,勞動者所得除了維持生計之外,尚可以有積蓄,可以投資,可以買房,可以撫育後代,社會生產力才得到大大的提高。當工資超過支出之後,就形成了儲蓄。有了儲蓄,則有了利息。

4. 利率:貨幣的租金在傅海棠看來,物物交換時代是不需要貨幣的。你種大蒜他種玉米,倆人互相有需求,以玉米換大蒜,非常簡單。隨著分工的深化,需要交換的東西越來越多,才出現了貨幣作為交換的媒介。在硬通貨時代,貨幣(硬通貨)是長期供給不足的,勞動者所獲得的貨幣低於其實際所需,無法形成有效積蓄,所以勞動生產率也不高。而且由於富豪鉅賈囤積貨幣,最終使得社會硬通貨嚴重匱乏,勞動產出嚴重不足,才會出現改朝換代的動蕩。在紙幣時代,尤其是布雷頓森林體系倒塌後,貨幣的「錨」由具體的實物轉變為虛化的「國家信用」,貨幣的供給擺脫了束縛,貨幣數量才能夠滿足社會需求。此時,物物交換的本質已經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工資的貨幣化。當工資大於生活支出時,人們才有了更多的積極性去勞動。漸漸的,每個人手裡都有了結餘的貨幣,存到銀行里去,就是銀行的儲蓄來源。對銀行而言,儲蓄是它對客戶的負債,等於是借客戶的貨幣,其目的是貸款出去生息。儲蓄的利率,等於銀行願意付出的借款成本。貸款的利率,隱含社會資本的報酬率。傅海棠先生說:貸款利率,等於貨幣的租金。能賺錢的人,願意付出更高的租金來貸款。傅海棠認為,健康的社會,應該盡量實施較低的利率水平甚至是0利率,目的在於讓創業者敢於借錢來投入生產。這樣做,有利於社會的發展。同時,較低的利率,才有助於讓人們擴大消費,而不是儲蓄。因為儲蓄本質上是被食利者得到了,利率太高,等於鼓勵不勞而獲。「勞動創造財富」是傅海棠經濟學理論的核心。工資是對勞動的獎賞。獎賞的工具是貨幣。貨幣可以刺激人們生產。所以,適當增發貨幣,有利於經濟發展。實施超低利率,才有利於創業和生產。如果這樣的邏輯成立,社會上的貨幣越來越多,豈非不言而喻?

5. 貨幣為什麼會越來越多如今的人們,總是不願意動腦子,動輒就用M2(廣義貨幣)來定義中國的貨幣,而且根據這個數字來說明貨幣越來越多。更常見的,就是M2/GDP變成了一個衡量貨幣是否超發的指標。這是不合理的。傅海棠認為,中國的經濟規模被嚴重低估了,用M2/GDP來衡量貨幣超發與否是不合理的。比如,中國造的高樓大廈和公路橋樑那麼多,遠遠超出美國,憑什麼中國的GDP就不如美國多呢(有人做過統計,中國的建築GDP還不如美國多)?既然如此,用M2/GDP來做判斷就是錯誤的。對此,中國人民銀行的李斌、伍戈在《信用創造、貨幣供求與經濟結構》一書中,比較詳盡地考察了M2與GDP比值的關係。他們發現,中國東亞地區各國的M2/GDP的比值都比較高,比如,2012年數據,日本為2.38,中國台灣為2.37,中國才只有1.87,而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都超過1.40。相比之下,美國為0.66,俄羅斯只有0.44,巴西、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也都低於1.0,只有歐元區的水平,才剛好在1.0附近。為什麼東亞地區的比值很高呢?此前傅海棠先生憑直覺認為,基礎設施建設規模較大的國家,M2水平理應比較高,反之則不然。看數據似乎不是這樣的吧?李斌、伍戈研究後認為,東亞地區的融資結構過分依賴於銀行貸款(間接融資佔比比較大),同時,儲蓄率比較高,由此形成了較高的M2/GDP。而在歐美國家,企業融資模式多元化,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佔比很高,就不需要那麼高的M2。我倒覺得,李斌和伍戈的研究,解決了分子的問題,卻沒有考慮分母的問題,或許是一個缺憾。比如,前述東亞國家和地區的GDP,考慮的是本區域內的經濟規模,但是,除了馬來西亞外,其餘都是外向型經濟模式,海外資產龐大,會不會導致GDP這個指標本身不合理呢?當然,他們的結論沒有問題。因為M2的定義,本身是個過時的指標。1950年代之前,社會上還沒有廣義貨幣的概念,人們能接受的只是鈔票、現金存款等狹義貨幣的說法。1957年,英國的《拉德克利夫報告》之後,廣義貨幣才逐漸登上金融舞台。諷刺的是,英國1970年開始公布M1、M2等指標,1992年之後已經徹底放棄了M2數據的公布。美國人還多了一個M3的指標,10多年前也已經不再更新。而這些被歐美人基本放棄的指標,卻成了中國人心目中的聖神。為什麼呢?我們看看定義就知道了:M0:流通中的現金。想一想,現在還有多少現金在流通中!中國央行公布的數據是不足7萬億元!這個指標目前有任何意義嗎?我沒法想像的是,在電子時代,中國的流通中的現金竟然一直在增加!這隻有兩個解釋:其一,一些現金被海外居民儲存起來了;其二,大量趙德漢那樣的官員把現金存在了床鋪下。M1:流通中的現金,加上企業的活期存款。這個指標原來設想是反映可立即變成購買力的現金。可是,今天的中國,企業的活期存款流動性遠不如居民手裡的那個手機。以前的時候,銀行里的居民活期存款,取出來是不方便的,不會馬上變成購買力。但是,今天的銀行活期存款不是可以立即如果要反映「即時購買力」,M1難道不該加上手機支付潛力嗎?M2:前述M1加上所有銀行存款,包括居民儲蓄存款。這個指標是為了反映社會中的貨幣總量。但這個指標的問題是很大的。尤其是在電子化時代,用這個指標來作為貨幣總量,是很荒謬的。比如說,銀行有居民存款1億元,決定貸款甲企業。甲企業貸款到帳後,貨幣根本就沒有挪窩,仍舊在銀行(也可能是別的銀行)的賬面上。但是,僅僅因為貸款行為發生,中國的M2就會從1億元直接變成2億元!再然後,銀行存款從1億元變成了2億元了,如果不加限制,它還可以貸款2億元的。為了限制一下,央行要求它繳納存款準備金。在16.5%的保證金比例下,理論上,1億元儲蓄完全不挪窩,可以變成儲蓄6億元,這意味著M2增加了5億元!當M2增加5億元的時候,有什麼變化嗎?沒有,錢原封不動,但是,M2多了。用M2/GDP就顯得中國貨幣增發了。更有甚至,還在做M1M2剪刀差的研究,豈不荒謬!所以,如果你一定要用M2來作為中國貨幣超發的數量,就省省吧。這就是當代貨幣理論的新趨勢——信用貨幣。這個詞兒,與現代貨幣理論有不同的地方,就是所有貨幣,都是銀行信用創造的。李斌和伍戈認為,在貨幣信用主要由銀行創造的情況下,存貸差、存貸比、貨幣成熟,其實都沒有意義。趙宏瑞在《中國貨幣總量論》里甚至直接說:貸款創造貨幣,貨幣根本不是央行發的,而是銀行創造出來的。當然,李斌和趙宏瑞分別從不同渠道入手來論證,中國的貨幣之所以多,與央行的外匯儲備制度有關:出口100美元貨物,你就發100美元對應的人民幣700元,然後銀行就創造出5倍的貸款(假設存款準備金率是20%)。於是,每出口100美元貨物(當量700元人民幣),中國的社會就多出來3500元人民幣的M2。而在這個過程中,創造那100美元貨物的人民幣700元其實還在國內。在這樣的制度下,中國出口越多則貨幣必然越多——這是唯一可詬病的地方。可是,為什麼中國的出口會那麼多呢?根子在匯率上。

6. 匯率:勞動效率的比值按照傅海棠的定義,貨幣是一種勞動憑證,工資是超出其支出的勞動報酬。這兩個定義如果合併,則一國貨幣就必然是反映勞動者生產能力的金融符號。本國如此,他國也如此。於是,兩國之間的貨幣,反映的就不只是購買力,而更主要是勞動者效率的一種比值關係。傅海棠的原話是:匯率就是勞動效率的比值。限於篇幅,今天暫不展開。

7. 中國模式:國家回收貨幣按照古典經濟學的理論,貨幣多了,物價就要上漲的。但是,在信用貨幣時代,銀行創造貨幣的能力如此之強,以至於央行必須強制推行存款準備金制度,才能勉強制止銀行的貨幣擴張。為什麼我們要說貨幣乘數其實沒有意義呢?因為銀行只要是一個理性人,就必然會努力擴大放貸規模,以求其貨幣乘數無限接近存款準備金率的倒數。說白了,如果存款準備金率是20%,銀行放貸之後的貨幣乘數必然達到5倍!中國現在銀行體系下貨幣乘數尚未達到這個規模,只不過是因為有些數據沒有統計進去而已,比如同業存放的問題。單單一個貨幣乘數就可以達到5-6倍的基礎貨幣量,在中國出口規模不減、保持順差的情況下,央行如果不改變現行結售匯制度,則中國的貨幣規模將繼續膨脹下去,且至少以5倍的順差貨幣量增長。貨幣永遠漲,要按照傳統的經濟學理論,中國的物價還不早飛到天上去了?為什麼惡性通脹沒有出現呢?在傅海棠看來,因為中國有一種獨特的回收貨幣的體制:土地出讓金。傅海棠說,中國的土地國有化,比其它所有土地私有化的國家都要好的地方在於,我們有一條可靠的回收貨幣的途徑——其它國家,如果出讓土地,土地收入是在甲方和乙方之間流轉,社會居民的總貨幣量是沒有變化的。但是,在中國,國家是唯一的土地出讓方,所有人要買地、買房,必須給國家一筆錢。於是,在全民買房的大背景下,國家就有效回收了貨幣,將居民儲蓄這個籠中虎收歸國有了。所以,我們就看到中國過去四十年的發展模式:每一個勞動者辛辛苦苦地勞動,賺得超出了其基本支出的工資,日常消費支出後,還會有結餘,大家就存起來,到某一天,拿出來買房子。這還不夠,得再向銀行貸款。於是,儲蓄加貸款,本質上就是過去的勞動所得、未來的勞動所得,湊在一起,構成了交給國家的土地出讓金,買了一套房子。然後,就要繼續努力辛苦地繼續工作賺錢好還貸款了。這個過程中,其實就是通過居民買房的過程,實現了國家對貨幣的回收。貨幣流轉到國家那裡,國家再實施二次分配,向貧困地區補貼、向貧困人口補貼、擴大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更多社會福利,將貨幣重新再流向社會。這樣的一個過程,類似於「國家稅收」。對於稅收,傅海棠先生的觀點是:稅收,就是國家出手,讓富人補貼窮人的過程。因為不管設定什麼樣的稅率,理論上,富人交的稅一定大大超過窮人。而國家收到稅款,一定會再補貼窮人。因此,徵稅,就實現了變相的富人補貼窮人的過程。正是基於這樣的判斷,傅海棠堅決反對中國走特朗普的路子。他認為,特朗普的減稅政策是荒謬的。任何稅收,都是富人補貼窮人,減稅的受益者歸根結底是富人。而且,「都減稅等於沒減稅」。中國的情況更特殊,國家急需通過二次分配改變社會面貌,此時需要的是結構性減稅,要繼續加大對富人的徵稅,而不是全面減稅。國家的稅收規模不能少。傅海棠先生的上述理論提出後,也傳出一些不同的聲音。有人說,一方面強調勞動致富,一方面國家把勞動者的貨幣收回去,這勞動者的悲慘啊,簡直不如舊時的「包身工」。還有人說,這跟馬克思論述的資本家剝削工人剩餘價值,有什麼區別?荒唐!國家,是人民的國家。國家回收貨幣,是通過你買房子的過程實現的,而不是強取豪奪。你留下的是房子,這是實實在在的財富!國家回收的,只是貨幣符號而已。什麼叫藏富於民?把實際的、有形的、物質的財富留在民間,才是真正的藏富於民!如果你覺得這種回收是國家剝奪窮人財富,是因為你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財富。亞當斯密那個時代,他可以說,貨幣是財富。200多年後的今天,當硬通貨消失,當金銀不再成為貨幣,當紙幣早已失去意義,在電子貨幣時代,財富的標誌只有一個,那就是有形的物資!國家從未曾剝奪過你任何的有形財富,反而給你留下了有形財富,不是嗎?貨幣?用傅海棠的話,就是個符號而已。都有錢等於都沒錢,但都有了房子,卻是實實在在的財富增長!還有人質疑中國的二次分配政策,質疑在大投資過程中的腐敗,質疑官員權貴的貪腐。但傅海棠老早就說過:腐敗也有意義,就是他們總算還幹活了。至於他們幹活之後,形成的貪腐,那無所謂,他們貪的不過是財富的符號,是一些紙幣而已。就如趙德漢那樣的人,貪了2億元紙幣,一分錢也不敢花,結果是什麼呢?就是他這個大處長,做了人民的出納。然後,還要坐牢。所以,不要在乎貪官污吏怎麼貪腐。只要他貪的是紙幣,是貨幣這種符號,那就沒有什麼關係。如果他買了房買了車,那也沒關係。將來抓起來,統統都是人民的。他想跑出去?且讓他試試看。全世界沒有跟中國簽署引渡協議的國家不多了,將來如果簽署了,任何跑出去的貪官都得抓回來。也正因為如此,中國目前的外匯管制措施才是必要的。鎖住大門,讓所有的不法的錢都出不去。如傅海棠所說,只要錢爛在自己國家這口大鍋里,那就沒關係。不管錢在誰那裡,歸根結底都是有利於中國人民的。

8. 啟示:要錢還是要財富理解了傅海棠的貨幣理論,你就會有如下收穫:第一,你會知道貨幣永遠增長,你會知道鈔票不保值,你會知道只有花掉的錢才算是自己的錢,儲蓄的錢只會不斷貶值——你還會攢一大筆錢存到銀行里嗎?不,如果你是聰明人,你應該想盡辦法去借銀行的錢!第二,你會知道打工永遠只是溫飽略有餘,要想富,別打工,要想富,得想辦法自己創業。創業可以是做貿易,搞買賣,也可以是聯合幾個人搞生產。你也會知道要想提高自己的工資,就必須努力向錢多的行業、錢多的領域、錢多的崗位去努力。第三,你會知道有了錢要想辦法再賺錢,為此,你得學會投資。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如果不學會投資,你的錢只會越來越不值錢。得讓錢輪動起來做合理的資產配置,所以投資基金也是一種方式,蛋卷基金下載地址:蛋卷基金第四,你會知道,持有房產是一種保值增值的模式,而且可以利用銀行貸款,所以過去20年中國最簡單而又最有價值的投資方式是買一套房子。第五,你會知道長線來看,商品的價格只會上升不易下降,股市的趨勢永遠是向上而不可能長期橫盤或下跌。第六,你會明白當前的中國社會現象,各有其合理性。不要怨天尤人喊爹罵娘,要知道自己生活在一個偉大的時代里,這個時候,要努力想辦法工作、賺錢、創業、投資、陪家人,過好自己的人生,為這個國家的富強添磚加瓦!

推薦閱讀:

不可思議的中國速度是怎麼來的?
新中國經濟發展軌跡、現狀、趨勢及可能路線的風景、陷阱與前景之分析
未來五年池州發展機遇與挑戰及思路建議
中國經濟學界半壁江山今天在北京說了這些話,任志強開始操心鄉村振興
2017年中國十件經濟大事,哪些改變了你我生活?

TAG:中國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