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vs矽谷、種地vs極客……美國前沿教育探索的另一面
近些年,留學越來越成為許多家庭的教育選擇,留學生也大幅呈現低齡化趨勢。以北美為首的歐美國家,是家長們的主流選擇。其中,又以美國為最重要的代表。但,你真的了解美國教育嗎?
美國能作為全世界重要的頂尖人才聚集地,和它一直以來的教育探索有著很大的關係,而其中一些學校的前衛思想,甚至對整個教育界都有著莫大的影響。
美國烏托邦學校的代表:幽泉學院
(幽泉學院是一所與世隔絕、在沙漠綠洲上建立的大學)
1917年,一位名叫盧西恩·盧修斯·納恩的企業家,在美國加州與世隔絕的沙漠深處——死亡谷,創建了這所美國迄今為止最神秘而吸引人的學校。
幽泉學院(DeepSprings College)被教育界譽為「世界最頂尖的烏托邦大學」,《紐約時報》更是把它稱之為「它是世界上最挑剔和最具創新精神的學校之一」。
(這是一所名副其實的「牛仔大學」)
這所學校每年只招收13名男生,學制兩年,學費和生活費全免。在惡劣和封閉的環境下,學生一邊放牧,一邊進行超強度的學術訓練,學校一切運營管理,包括教授聘請、校長任免等,也由學生表決自治。學院錄取率比哈佛低,錄取難度更大,挑人更加苛刻。這所特立獨行的牛仔式大學,是許多優秀學生的烏托邦,同時也成為美國高等教育實驗的成功典範。
1. 勞動
(養牛、喂馬、種菜是學生們的必修課。圖為幽泉學生的日常工作)
學校奉行「勞動、學術、自治」的校訓,學生每周要進行約30-40小時的西部牛仔式的苦力勞作,學校有大約200頭牛,以及馬、羊、豬、雞等動物,綠洲上種有蔬菜。學生們必須和校工一起在牧場放牛、殺豬、擠牛奶、耕種,整個學校其實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社區。
2. 學術
(日常的學習小組討論)
學生不僅需要進行高強度的體力勞作,幽泉對學術強度的要求也遠高於哈佛、耶魯等世界名校。幽泉學院一學年共有6個學期,每學期約7-8周,中間各有1-2周假期間隔,全年無休,每學期需要完成3門甚至4門課程。每門課程的作業類似於每學期(8周)布置閱讀包括4000多頁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的著作和幾百頁文學評論。
同時,每名學生每年需要獨立完成至少8次十分鐘以上的公共演講,並由學生評審團與教授們給出評分與具體反饋。在幽泉,學校規定教授夜間房屋走廊的燈不能關,以便學生們可以隨時敲門進去一對一地討論問題。一天24小時里的任何時刻,你幾乎都能在學校圖書館裡見到埋頭工作的學生。
3. 自治
(學校一切的大小事物都由學生委員會決定)
常年緊張的課程學習,長時間的體力勞動,這種超強度的生活磨礪著每一個學生,也使得學生有能力去接受幽泉第三種理念的培養——自我管理與圓桌騎士式的民主。學校兩個年級一共只有26名學生,在這兩年間學生不準離開山谷,不準家人與朋友探視,也不準碰酒和毒品,學生們在兩年之內要獨立的生活並做出對未來的打算。
除此以外,他們可以作任何決定——決定接納誰,制訂其他紀律,甚至招收和解僱教師。在組織招生面試的時候,坐在面試者面前的是由9位在讀學生組成的招生委員會,這裡的學生決定他們到底希望什麼樣的年輕人做自己的學弟。
(學生必須像真正的牛仔一樣在高壓環境下,處理各種突發情況)校長有可能在冬天凌晨4點敲響學生宿舍的門,宣布說,「牛奶場被淹了。」卻並不指揮大家該做什麼。這也正是整個幽泉大學的目的:學習在沒有建議的情況下處理問題。在幽泉學院,學生儼然成為了學校的主人,他們享受有學校許多大事上的決定權,學生能夠學習到了不僅僅是學術知識,而是各種生活技巧、領袖氣質,以及與身邊25位同樣高智商的同齡人共同生活、勞動、互相協作的寶貴經歷。
幽泉學院這種勞動與學術相結合的思想,與中國明朝時期陽明心學中「知行合一」的思想不謀而合。學校的辦學理念,深受當時時代烏托邦思想的影響。在極端、全封閉、高壓、高強度的環境下,去追求與思考對生命和世界的感悟,擁有著強烈的古典人文主義風格。同時,因為對物質上的孤立理念,幽泉的學生們過著近乎宗教苦修式的半共產主義生活。學生們幾乎共用一切的物質物品,沒有多少私人的空間,這也是為什麼多年以來,學生委員會一直投票拒接招收女生的重要原因。整片沙漠上只有學校40多個人在此生活,強烈的孤獨感是每一個師生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教授與家人一起居住在幽泉學院,所有人共同勞作,沒有人擁有特權)
如果說把幽泉學院看作是傳統、古典式精英商人思想的代表,在21世紀的今天,有著另一種Home School與公共教育相結合的嘗試。而他們,是現代化、技術化矽谷精英思想的代表。
來自矽谷的拯救:AltSchool
(Alt School的官方宣傳海報)
Alt School是最近被矽谷熱捧的一所小學。這所面向學前班到8年級孩子的學校吸引了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和Paypal創始人等矽谷傳奇投資人的投資。它試圖去解決一個教育的困境:以「兒童為中心」的個性化教學是否絕對無法像公立學校那樣規模化、標準化地運作?從目前來看,試驗是成功的。
Alt School與幽泉學院有著很多的相似點,比如二者都追求個性最大化、團隊合作、精英模式、深度的民主化等特點。但AltSchool在此基礎上,還做有更大的嘗試,而這種嘗試,更是顛覆了傳統公立教育系統。
陌生而又熟悉的學校
一說起學校,特別是一所小學,人們的第一反應是學校除了學生最多的就是老師了。但在AltSchool,學校超過三分之一的員工都是程序員!如果我再告訴你,學校沒有嚴格的年級劃分、沒有校長、沒有自助餐廳、沒有走廊、沒有報告廳,也沒有上下課的鈴聲提醒你該上下一節課了,更重要的是每個孩子都有根據他們的興趣和水平專門定製的個性化課程。你會不會感到更驚訝?但當你在幻想這所神奇的小學是不是像《星際迷航》《安德的遊戲》一樣充滿未來主義風格時,你可能要失望了。
(Alt School毫不起眼的外在)
《第一財經周刊》的記者在文章中寫道:「如果你去被稱為AltSchool連鎖小學中的任何一所參觀,也許都會感到失望。」
它沒有顯眼的校舍,只是就地改造了舊金山當地不大的民居。靠近舊金山FortMason的那所學校,教室空間狹長,沒什麼書桌,只有最簡單的書櫃,以及滿牆的便利貼。它的基礎硬體配置和國內那些典型的小規模課外興趣班類似。總而言之就是一句話:這所學校看起來就像是你所熟悉的任何普通學校。
(Alt School的內在與其它學校並無二致)
那它不同在什麼地方呢?根據學生的年齡,他們會得到iPad或者Chromebook,以及因人而異的每周「任務清單」,這個單子上會列出學生們要獨立或團隊完成的活動,這些活動都是根據他們的優勢和弱勢能力制定的。同時,AltSchool的技術團隊將跟蹤記錄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進程與成長軌跡,來反映他們每一次的進步和退步。
(在Alt School完全不同的教育體驗)
谷歌式的挑戰:蒙特梭利2.0
Alt School成立於2013年,其創始人是GOOGLE+的前負責人馬克斯·溫蒂拉(Max Ventilla),Alt School的高管層則是從谷歌和Uber挖來的。當溫蒂拉在談到創始的初衷時,表示Alt School的想法開始於為女兒挑選幼兒園時「很糟糕的經歷」。
(學校創始人馬克斯·溫蒂拉)
溫蒂拉說,當今的學校只是滿足最低限度的公共需求,只提供大眾化教育而不是針對每個孩子提供個性化教育。他將這樣的狀況稱為「多數人的暴政」,而且這個問題在學校里普遍存在。
「如果我讓你去教20個9歲的孩子,他們中有些不願意呆在教室里,而他們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興趣和需求,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後,你最有可能採用的還是現行教育體制下的教育工廠模式,」他說,「你會將一天劃分成若干節45分鐘的課程,讓孩子們坐的整整齊齊,如果有哪個小傢伙調皮搗蛋,你也不得不懲罰他,還有就是當他們顯得不耐煩或走神時,你只能繼續上課或者停下來等他們重新回神,一直到下課鈴聲響起。」
(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是所有低齡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圖為Alt School的美術課課堂)
在這種困境下,溫蒂拉想到了一百多年前的蒙特梭利教育法。蒙特梭利教育法著重於讓孩子們通過獨立的任務完成學習,把對孩子完全人格的培養作為教育的最大追求。在這個核心思想的指導下,溫蒂拉嘗試將科技加入到其中,混合蒙特梭利教育法中混齡教學、教師協作等方式,以期發揮教育的最大效益。
(將每一個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是Alt School思想的核心)
關於教育科技,一直有個很難跨越的鴻溝:最懂學校教育的人無法輕鬆自如地開發他們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而矽谷的碼農們做出來的工具化產品又很難真正走進課堂。
面對這樣的情況,Alt School採用教師以學生為中心,而程序員則以老師為中心。AltSchool產品副總裁拉傑·巴蒂亞對於自己工作的描述是「給老師們提供全力支持」。他和他的團隊把AltSchool的老師當作實驗對象,研究他們使用科技教學時候哪些部分可以幫助提升教學表現。比如他們發現有的教學工具運行得很慢,以至於老師15%的時間都耗在打開系統等待下載上,這就必須得到改進。
(老師在指導學生完成作業)
而對於Alt School的老師而言,他們要做的遠不止給學校的後台系統查缺補漏。他們還要參與全新應用軟體的開發,比如一個用以記錄學生每天到校離校的電子登記系統。老師們還把他們的想法融入到了一個叫Altvideo的程序里,這個軟體是為家長們開發的。家長們可以通過該軟體看到孩子們在教室里上課的視頻。
懂得真正的分清科技與教育的關係,是Alt School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
同時,Alt School的成功還有另外一個秘訣。如果在一所公立學校推行教育改革,學校很難去糾正那些沒有產生積極效果的變革措施,也不能將那些好的,最有利於學生的措施普及推廣,因為學校並不擅長進行變革或者衡量那些變革措施的實際效果。這就很有可能導致改革的失敗。
但Alt School團隊是從零開始重新構建一所新型的學校,而不僅僅是搭建一個支撐學校運營的技術平台。這所全新的學校將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建立。為了不像傳統學校那樣變得越來越臃腫和官僚,它建立的是微型學校,並且每個學校都配有和中央樞紐連接的巨大網路系統。它們既能夠獨立運行,也能夠從中央樞紐獲得共享資源。
(區別於傳統學校,學生可以用自己認為最舒適的方式去學習)
教育成果與未來
在應試教育的功利主義下,人們往往關心的是「教育的收入」:取得怎麼樣的成績、獲得多少的證書、進入哪一所頂級的名校……至於孩子在其中的感受、成長、收穫似乎成為了可以被忽略的部分。而Alt School的核心在於回歸到學習與教育最本質的內在,這種想法與中國兩千多年前「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思並重」等儒家教育思想高度吻合。
(在Alt School「玩物喪志」的日常)
最近一項由蓋茨基金會資助的研究項目在23所特許公立學校追蹤了個性化教學實踐在低收入家庭學生身上所產生的效果。兩年的試驗期結束後,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學生的標準測驗成績對比那些沒進行個性化教學實驗的對照學校的學生都取得更大的進步,而且,研究還發現:進步最大的都是原先成績墊底的學生。
無數的研究與實驗表明,個性化教育在教育界的「前程」是無可計量的!它是未來發展的趨勢,也是時代必然的選擇。但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現今的科技能力還不足以支撐個性化教育的大規模普及。以及,它對社會觀念、社會階級結構都需要很強的適應能力去與之融合。
道路很長,但希望很美。
美國教育界的噩夢:校園暴力
不管是「幽泉模式」,還是「矽谷模式」,它們的出現除了嘗試在教育上的創新,很大程度還是來自於,保護孩子不受美國教育界的頑疾——校園暴力的侵擾。
霸凌、暴力、幫派、毒品、早孕……這些平常只出現在電影裡面的詞,也經常出現在美國的中小學校園文化中。美國主流的中小學校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私立學校。優質的教學質量和環境,先進的教育理念,是美國優秀教育的集中代表,但高昂的學費讓許多的家長望而卻步。
(美國私立學校)
第二種是教會學校。許多的私立學校本身就是教會學校,同時因為教會的資金雄厚,這類學校的性價比高,入學要求也較高。學校雖然不強行要求信教,但學校的宗教性和相對保守性,還是成為了許多中國家長猶豫的重點。
(美國教會學校)
第三種是公立學校。美國大約80%的當地學生都就讀於公立學校,但魚龍混雜、兩極化是公立學校的一大現象。優秀的學校非常優秀,而許多處於貧窮、混亂地區的公立學校卻讓人觸目驚心。
(美國公立學校)
先來看一組數據,據美國學校犯罪與安全研究(SSOCS)在2000年的調查數據表明:在公立學校中,初中的暴力事件涉及87%的學校,高中發生過暴力事件數量的學校高達93%;其中,77%的城市學校發生過暴力事件,而90%處於混亂地區的學校都發生過校園暴力事件……即使到了今天,經過美國全社會多年「校園反霸凌」運動的努力,2015年美國教育部門公布出的數據表明,全國依然有超過22%的學生在校園中受到欺凌,每十個學生中就有兩個人是校園暴力的受害者。
(2012年美國康州一所小學發生特大槍擊案,28人死亡,其中包括20名5-10歲的兒童)
據全球最大的城市資料庫網站Numbeo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犯罪率(CrimeIndex for Country 2016),中國大陸以第88名的優異成績,成為全球低犯罪率的地區之一。而美國第42名的成績,在全球排名中屬於中高犯罪率地區水平。街頭幫派文化,槍支泛濫和毒品泛濫,作為美國社會犯罪中的三大頑疾,早已滲透進部分的美國校園。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美國的主流社會開始產生了HomeSchool的概念。
非主流下的主流:HomeSchool
Home School這種教育方式誕生於 19 世紀中葉的宗教家庭,虔誠信教的父母擔心自己的孩子受到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於是讓子女留在家裡,由父母自行施教。不同於古代歐洲貴族式的家庭教師教育,HomeSchool的出發點更多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美國Home School教育)
如今,這種教育模式在美國已經成為除公共教育以外,最主流的教育選擇。一些家長不喜歡社區附近的公立學校,又沒有足夠的錢送孩子上私立學校,就會選擇HomeSchool。截止到今天,全美有超過170萬不同學齡的學生參與HomeSchool教育,大約佔美國學生總人數的3.4%。通常,家長們會選擇在孩子的小學、中學階段進行在家教育,此後再由孩子自行考取大學完成他們的高等教育。
這種教育模式在美國的流行,有著獨特的美國特色。美國是一個由個人主義所構建起來的社會,教育重在培養個性和創造精神。同時,法律也允許家長選擇在家對孩子進行教育,但其中有著非常嚴格的法規來保障孩子確實在接受教育。
HomeSchool教育有著很多的優點:
1) 學習環境非常安全,沒有毒品,也沒有霸凌
2) 孩子有更多的自由選擇科目的權利,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
3) 因為老師就是父母,他們愛他們的學生,孩子能在成長上獲得最大的關注,這對患有自閉症、社交障礙等特殊群體的孩子有著重要的意義
4) 父母直接控制學生的作業
5) 學費不高
但這種教育模式本身的缺點也非常的明顯:
1) 孩子在溝通與社交方面,可能會弱於就讀公共學校的同齡孩子
2) 父母的授課水平不專業,教育效果參差不齊
3) 在孩子未來申請進入大學前,他們還必須上一些基礎的課程
4) 環境比較孤單,同時也缺乏有效競爭
5) 有一部分的人會只教孩子宗教的規則
當下HomeSchool的教育理念雖然被越來越多人所認可,同時在美國社會的許多民間機構的努力下,這種教育方式也變得越來越完善。但它無法無視的弊端,使它難以逃離主流教育界的質疑。
(Home School模式有著非常顯著的優缺點)
這種看似簡單的教育模式,如果想在一般情況下取得比公共教育更好的效果,它對父母與家庭的要求是極其嚴苛的:中產、有閑階級,父母不僅需要擁有一定的高學歷,還必須通曉教育學和心理學;同時,父母的耐心程度、對教學的把控、創意度等缺一不可。能真正符合這些要求的家庭,其實並不多。
在美國後來的許多教育創新上,多多少少都可以見到其教育模式中HomeSchool的影子。「幽泉模式」和「矽谷模式」,更是可以稱之為HomeSchool模式和公共教育模式相結合的典範。從二者身上各自發掘它們的優點,再將這些特點結合在一起,達到更加優化的教育模式是未來整個教育探索的重中之重。
我們到底在尋找什麼?
在對教育的追求上,文科生們用復古的古典人文主義去探尋求索,理科生們用科技的現代力量去開創未來。孰優,孰弱?恐怕這個問題沒有答案。
我們總是在追求一個答案,但許多的人卻不去關注問題本身。這就像人總是在閑暇的時候,才去思考人生的意義何在,那平常我們在忙的又是什麼呢?教育也是一樣的。無數的教育探索在大步地前進,但它們對自己前進的方向都不清楚。
(盲目地前進,只會導致如烏斯比環一樣不斷的原地循環)
我一直很喜歡一個教育史上的小故事。民國時期,教育界百家爭鳴,一位四川的大學教授對考試做了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改革。在考試的時候,學生不再像以前那樣,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而是完完全全地反過來——向老師提問題。學生在學術範圍之內,能向老師提出越複雜、越刁鑽的問題,學生就能得到越高分。如果提的問題讓所有老師都回答不出來,學生的成績就會評為優等。
這種看似玩鬧的「考試」,其中卻蘊含著極大的智慧。俗話說學無止境,知識是沒有邊界的,但人的認知是有局限的。對抗局限的辦法就是不斷擴展自身的認知體系。只有將知識真正融入進自身體系中,人才能對整個的知識構架進行思考。而一個好的問題則是對整體的反思,這種反思正是人類挑戰自身認知局限的第一步。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涅槃重生的開始!
這就是為什麼一個好的問題,勝過一千種好的答案。
如果說教育是為了讓人能提出更多的問題,那教育的本身到底是一個什麼呢?美國在上世紀有位著名的教育家,約翰·杜威,他在自己的著作中這麼寫道:「教育的目的,就在於使人能夠繼續教育自己。」
(約翰·杜威,1859-1952年)
(文章也同時投稿於微信公眾號「硅兔賽跑」。文中圖片均來自於網路,侵刪)
推薦閱讀:
※非常羨慕和嫉妒日本古代和現代文化的完美結合,怎麼樣才能復興中國文化?
※為什麼泰坦尼克號會沉沒?
※你有哪些鍾愛一生的字、詞、句、段?
※西方衰落 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15-19世紀移民是向落後地區移,20世紀後則是人往高處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