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IT男的農業黑科技:放棄植保無人機,他靠這款產品拿到千萬風投

大氣候農業創始人、在農田裡搞科技的農民工。

這是易丙洪微博上的個人介紹。

十年前,正當他的軟體公司蒸蒸日上,他全身而退,參與創辦無人機公司;兩年前正當無人機公司風生水起,他又創辦了農業物聯網公司。

別人覺得農業是塊雞肋,而他偏偏將自己最年輕的十年獻給了農業。他對農業的未來堅信不疑。他說:請傾聽你內心深處的最強烈的那個聲音,就能保持做自己!

大氣候農業是一家涉足農業物聯網大數據領域的高科技公司。公司成立不久,便以精準的市場定位、先進的技術和跨界超前的商業理念獲得了行業的認可。去年獲得了2000 萬元天使融資。

創始人易丙洪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挨踢男(俗稱IT男)。他上大學的專業是當時最時髦的計算機專業。畢業後,易丙洪隻身來到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廣東。在第一家公司他從一名普通業務員干到業務總監。

不安分的他,不甘心寄人籬下,開始了創業之路。在5年的時間中,在弱肉強食的軟體行業,易丙洪的公司蒸蒸日上。就在公司謀求更大發展的時候,「愛折騰」的易丙洪又踏入了全新的無人機領域。

作為無人機公司的聯合創始人,易丙洪的首要任務是小步快跑,尋找無人機的市場空間。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研,他將無人機的應用價值最大化鎖定在農業領域。之後,他將個人精力全部投入在負責農業植保應用與推廣方面。任職期間,他走遍中國大江南北,體察每個細分類作物種植技術難點與要點,通過與種植區的農民、承包戶、農場主、涉農行業專家的深入交流。通過三年的實地勘測與走訪了解,易丙洪發現,當前中國農業面臨的最大問題在於,「小農經濟」的生產模式、「靠天吃飯」的決策模式、作物細分類的種植技術難點、以及傳統非智能化的生產流程在大部分縣市農村依然佔據主導。而隨著近年來政府強力主導的土地確權與土地流轉,專業農民、承包大戶、中小農場等農業新概念應運而生。易丙洪發現,解決問題的根源並不僅僅在於科技的發展,更在於如何將科技與農業現狀無縫有效地結合,並且適應農業產業化未來發展的趨勢。

憑藉易丙洪在IT界十多年打拚的經驗和對農業市場的精確把握,結合自身對企業供應鏈、流程管理等製造業的經驗,深受觸動的他萌發了重新創業的念頭:創立一家持續服務於農民、將科技與農業有效結合的企業,做一個能真正解決當前農業生產痛點的產品。

於是,大氣候農業應運而生了。

大氣候農業自主研發的第一個拳頭產品是農眼。騰訊解決了人與人的連接,阿里解決了人與商品的連接,而農眼的核心價值是建立人與地的連接

據易丙洪介紹道,「農眼」是目前世界上集成化程度最高、最輕便、體積最小的農業智能監測管理系統。它的三大功能切實改善了農業產銷中面臨的三大問題:農民收入問題、生產管理問題、食品安全問題。

首先,「農眼」的實時監測系統全面監測農產品的生長情況。它可以實時收集土壤、氣象、病蟲害、農作物品類等各種信息,並將這些數據彙集到後台系統。農民足不出戶就在手機上實時檢測和查閱農作物的生長情況。

其次,「農眼」的預測分析系統可以直接指導農民的農業生產決策,提高生產效率,進而增加農民收入。「農眼」所檢測到的所有數據都開放給農業科技專家及政府相關部門,專家可以依據數據給出科學有效的種植、看護建議,農民也可以獲得農技專家一對一的、針對性的指導,提高作物產量。

最後,「農眼」的數據共享模式可以將信息傳遞採購方和消費者,保障食品安全。消費者與採購方只需掃描產品溯源標籤上的二維碼,就能查到農產品的源頭信息。不僅讓消費者與採購方安心,也讓農產品的銷售環節更加有效合理。

應用案例

大氣候農業與廣東雲浮政府建成了農業大數據綜合服務平台,政府出資,再下發設備給農戶,匯聚當地的專家、企業、電商等資源,建立起覆蓋全產業鏈的監管服務平台。今年7月份,當地無核黃皮上市,80%的農戶都能實現網上銷售,平均價格達到16塊/斤,過去大概是10元。目前這個已經是廣東農業部門重點推廣的農業現代化項目之一,成為全國農業信息化工程的應用典範。

對話易丙洪

Q=全球農業趣聞 A=易丙洪

Q:在不少人看來,農業是一塊雞肋。雖說中國耕地總面積很大,但是過於分散,生產總體落後,農民又缺乏主導權,溝通談判成本很高。但是,您的兩次創業,不管是植保無人機,還是農業物聯網,都服務農業。這說明您對農業預期不差。您覺得機會在哪裡?

A:中國農業在過去和現在存在很多的商業化難題。但對於我們創業者來說,特別是互聯網/物聯網創業,往往問題所在就是機會所在。從地理空間上來劃分,那麼我們可以看到,目前席捲城市的這波(移動)互聯網的浪潮已經基本形成定局,大家都在說,互聯網進入下半場競爭,所謂下半場的機會究竟在哪呢?眾說紛紜。有人講是在實體經濟轉型,有人分析是在2B市場,而在個人則更加相信,農村市場將會是最大的機會所在。那麼,農村的具體市場機會是什麼?

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是,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是比較落後的,這種落後還不完全體現在在農業機械化發展推廣上面,更體現為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決策依據和應變自然環境的能力。通俗的解釋就是種什麼?如何種?那麼中國農業幾千年來,都是通過經驗做出決策的,這裡面有巨大的數據挖掘和精準種植的空間。

第二是,農業產、供、銷各個鏈條上的信息不對稱十分明顯。最直接體現在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關係上。大部分農戶從種植選擇到產品銷售都是缺乏市場信息依據的,而農產品往往呈現出季節性爆髮式產出,從而很容易造成農產品積壓、賤賣甚至直接爛在地裡頭,農民基本不具備議價能力,也很少具備品牌意識。而與此同時,消費市場又往往買不到令人滿意的農產品,優質農產品的供應其實是不足的。在打通產銷,連接生產與消費的過程中,會有很多的機會。

第三是,中國農產品的整體競爭力還比較弱。目前我們能在超市買到的絕大多數高端農產品均來自國外,這對本土農業的衝擊其實非常大。隨著中國新中產消費的興起,對安全綠色的農產品有巨大需求,我們的農產品如何與國際接軌,甚至參與國際競爭將會是一個社會性話題。而在中國很多山區、農村等生態保護較好的地區,堅持綠色種植的農產品,其實是具備成為優質農商品的資質的,但卻很難走到消費者面前。當然,從農產品變成優質農商品,還有很長的中間過程,這裡面涉及到標準化的建立等方面。

第四是,一般意義上的互聯網產品並沒有真正理解農村的實際情況,因此很多「互聯網+農業」的技術嘗試最終以失敗告終。農業本身來說,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集合體,互聯網商業模式通過單點實現突破的方法,在農業領域往往很難奏效;農業也不是單純資本驅動的領域,因為結構不具備——農業的核心在於基礎結構。而農民的知識水平也決定了他們對互聯網、物聯網新技術的接受能力較低,農業技術作為一種嶄新的生產工具提供給農民時,要充分考慮操作的簡易性。

第五,農業作為一種基礎產業,與政策有極強的關聯。那麼近幾年,我們看到農業政策正在加速推動農業技術變革、農業生產關係變革。土地流轉確權將使分散的耕地開始集中經營,這為農業機械化、信息化準備了條件,而土地經營權的變更,也將使農業的從業者結構發生改變,並因規模化的正向推動,促進農產品種植標準化、農產品加工、質量安全溯源、品牌化建立等多個方面的變化。

Q:看過您的演講,感覺大氣候的思維邏輯與一些其他的互聯網公司不同,你們對農業解決方案不是聚焦在某一個點或者環節,而是整個生產、倉儲、運輸和銷售過程以及農業生產者和消費者二者關係互動區思考的。談談大氣候是怎麼理解和解決農業生產痛點的。

A:我一直不認為農業是可以通過聚焦一個點來實現突破的。農業本身是一個鏈條,從生產、加工到物流、銷售,隱藏在消費市場背後的鏈條很長。對於,消費者來說,我們往往會對一個最終交付的農產品做出評價,但農產品的質量問題,可能出現在其中任何一個環節。

不過,所有複雜的事物都有一個起點,也可以經過概括和簡化。經過很長時間的農村調研和思考,我最終把大氣候農業要做的事情,簡要理解為是「建立人與地的連接」。「人」可能有各種各樣的身份,農民、農資商、加工商、流通商、政府、消費者等等,但這裡面有一個確定性因素,就是「土地」。農產品本身是離不開土地的,土地是農業最基本生產要素,種植作物的很多的基本特徵也由土地結合氣象決定,比如水果的大小、酸甜度等,後天人為的加工處理,其實也比較難去改變它。

以往,我們對土地的了解是知之甚少的。不僅消費者對土地陌生,中間環節的農資農技商、加工流通人員也不了解,甚至常年從事耕作種植的農民也對土地缺乏深入認識。我們所說的土地當然也是和其範圍內的氣象情況連為一體。在我們這個國家幾千年的耕種歷史中,農民對土地的了解都是經驗性的,這種經驗經過長期積累,已經具備很強的可指導性了,但卻這裡面卻也存在最大的可改進空間。

從「建立人與地的連接」展開,我把它劃分為幾個維度。

第一個維度是,農民與土地的連接。這裡面的痛點很多。1、農民應該種什麼?怎樣選對適合地塊屬性、具有潛在銷路的種植作物,選擇優質良種。2、農民應該如何種?怎樣精細種植,合理利用土壤和氣象條件增產增收;怎樣應對自然蟲害、預防氣象災害等;怎樣開展農場監控提高管理效率。3、農民如何配置資源?遇到土壤和病蟲害問題,怎樣找到專家;怎樣選取適合作物特徵和生長階段需求的農藥、化肥;遇到播種、除草、採摘等農忙旺季怎樣找到工人,並實現用工管理等。4、如何對接銷售渠道?幫助品質型農產品找到消費者,打造農產品品牌,實現品牌溢價;提高應對市場複雜變化的敏感度,並快速做出反應。

大氣候農業的農眼智能監測管理系統,主要由農眼智能監測基站,氣候雲AOS農業操作系統、農眼APP組成。農眼智能監測基站是目前最輕便、體積最小、集成度最高的農業智能監測設備,氣候雲AOS是大氣候農業發布的全球首款農業操作系統。農眼智能監測基站通過安插在田間實時採集氣象、土壤、圖像等信息,再將這些數據和圖像上傳至氣候雲AOS進行存儲和計算,此後反饋信息至農眼APP等終端界面上,從而為農戶提供科學種植指導和農場管理指導。農眼APP還將實時給農戶推送局部天氣預報、科學種植、災害預警、病蟲害防治及市場資訊、農業政策等信息;並可在此平台上找到農業專家資源,遇到種植難題直接連線專家遠程支持。同時,還可通過氣候雲AOS進行排產、用工管理、農藥化肥等農資投入品管理。最後,農眼智能監測管理系統所掌握的所有數據,都將共享給消費者,通過溯源二維碼,成為優質農產品的品牌背書,更好地實現產品銷售。

第二個維度是,消費者與土地的對接。一直以來,消費者對所購買的農產品信息幾乎一無所知,這也導致了問題農產品事件屢屢發生。要想建立起消費者的信任,我認為必須要讓消費者享有知情權以及擁有獲取信息的途徑。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體系,被普遍認為是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但是,但具體體驗性上,我又認為還有很大提升。一般的溯源設計,消費者通過掃描二維碼僅能看到一些農戶個人上傳的圖片信息,以及檢驗檢測認證等,不僅生動化方面比較差,也存在不夠客觀公正的風險。大氣候農業的溯源二維碼,基於我們實時採集于田間地頭的信息為基礎,我們將作物全生長周期的降水、光照、空氣土壤溫濕度、生長圖像以及施肥打葯等農事記錄的所有信息如實客觀呈現出來,並可查看作物生長地塊的即時圖像,同時,提供該種農產品的優質標準評級作為參考,讓消費者眼見為實,並對應標準做出購買決策,從而將農產品溯源徹底陽光化。

第三個維度是,政府與土地的連接。地方政府所遇到的,首先是區域全局監測監控的難點。傳統意義上的基層數據收集,採取逐級上報的形式,這裡面數據精確、數據真實本身就無法有效保障。更何況,除了粗略的產量和農資消耗品數據外,種植數據幾乎處於空白。這種情況下,政府所要進行區域生產情況摸底、農業結構調整、重點農業扶持、農業防災預警和種植指導、銷售渠道對接等,都十分被動。此外,近年來各地政府也在大力建設地理標誌農產品,打造區域農產品品牌。這些都需要地方農業大數據作為支撐。大氣候農業的農眼智能監測管理系統,其實是把區域內的各個地塊的農業數據進行了集中,當我們農眼分布足夠廣泛,數量足夠多,就可以成為一個公共性信息服務平台,為政府提供參考借鑒。例如,我們與廣東省雲浮市鬱南縣應用,已經建設成為廣東省第一個三農大數據綜合信息服務平台。

此外,還有農資服務商與土地的連接,農產品採購、加工、流通商與土地的連接,農村閑暇勞工與土地的連接等等。

Q:大家都說「做農業需要有情懷。」您是怎麼理解「情懷」的?

A:情懷和專業不能偏廢。只有情懷卻沒有專業,會好心辦壞事;而只有專業卻不懂得如何結合市場與農民的需求,就沒有辦法把實惠真正帶給農民,企業也無法持續和做強做大。我們既有對農業的熱愛,也有對專業的堅持,同時還保持著對這個領域的敬畏與謙卑。這條路,我們一定會堅持走下去。


推薦閱讀:

有機、綠色、無公害,你會區分嗎?
重點!2018年拖拉機市場行情分析
線蟲問題,其實是土壤生態問題!
以色列農業相關專業免gre且免費額
月見草的選地整地移栽種植分別怎麼弄?

TAG:農業 | 物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