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跟美國結盟,到底圖個啥?

20世紀70年代,美國與沙特締結同盟合約,以此為標誌,兩國由此進入長達數十年的蜜月期。

從表面上看,這個同盟顯得有些不倫不類,美國在政治上號稱西方民主典範,文化上更以自由開放聞名,最關鍵的是,美國還一直極力推廣它的這套所謂普世價值和政治制度,並在相當多的場合,以這種意識形態為標準,對以中蘇為代表的「對手」展開抨擊。

可就是這樣一個民主燈塔,居然會跟沙特締盟,這簡直讓人大跌眼鏡。畢竟眾所周知,沙特的氣場,與美國沒有絲毫吻合之處——政治上,它採用的是極端落後的封建君主獨裁政體;文化上,該國極端封閉保守,具有濃厚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氣息。這兩個全不搭調,甚至氣場存在嚴重對立的國家,居然也會攪合到一起,這簡直只能用毀三觀來形容。

當然,如果拋開虛無縹緲的三觀,單單從利益層面來考量,美國找上沙特還是有道理的。70年代初,由於越戰等一系列因素,美國的國力,以及對世界的影響力大幅下降,經濟上,美元危機及美國經濟危機頻繁爆發,以美元與黃金掛鉤為基礎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再也無以為繼。

在此情況下,美國必須尋找一種黃金的替代品,將其與美元掛鉤,如此方能使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能夠繼續下去。而作為工業基礎資源的大宗商品——石油,則成為最合適的選擇。

既然選擇了石油,那就必須保證對國際原油市場的控制。波斯灣是全球最重要的石油產區,而且這裡產出的石油,在國際原油交易市場中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美國有必要確立對中東,尤其是波斯灣地區秩序的主導權。在這種利益的趨勢下,美國方拋開所謂的普世價值,與以沙特為首的海灣阿拉伯王權國締結盟約,以打造出全新的石油美元,並在此基礎上確立自己的金融霸權。

不過,以上種種,都是從美國視角出發。而從沙特視角出發,他們又為什麼願意接過美國的橄欖枝呢?

也許有人說,這是迫於美國的壓力。畢竟波斯灣對美國至關重要,如果沙特政府膽敢不從,那就只能是敬酒不吃吃罰酒。

這當然是有道理的,但不是全部原因。畢竟同盟是建立在雙方共同利益基礎上的,如果僅僅是美國受益,沙特卻一無所獲,那它也沒動力鍥而不捨的甘做石油美元墊腳石——畢竟跟西方合作,意味著自己的整個上層建築體系都不可避免的受到西方文明衝擊,這對海灣君主們的統治是很不利的。

而且,以當時的國際形勢,美蘇爭霸正在蘇攻美守的第二階段,而具體到中東,美國的優勢也並不明顯——蘇聯的南俄,尤其是南高加索板塊與中東正面相連。真要把沙特逼急了,它引入蘇聯,在中東缺乏穩定根基的美國也未必奈何得了它。

這也就是說,美沙同盟,既有美國的仗勢相逼,但也有沙特自身的利益考量。在沙特看來,與美國同盟,也符合自己的利益。只有這種你情我願,美沙同盟才有牢固的基礎,否則根本不可能維繫幾十年之久。

那麼,通過與美國結盟,沙特能撈取什麼好處呢?這種好處究竟有多大,竟然能夠使沙特排斥意識形態方面的顧忌,堅決與美國站在一起?

在雲石君看來,這主要是出於沙特國家生存的需要。而其中,又蘊含著地緣政治層面的考量。

在之前的《地緣政治:沙特為什麼要搞君主專制》中,雲石君曾經說過,沙特所處的阿拉伯高原雖然地域遼闊,但多為荒漠戈壁,可開發程度低,所以板塊的地緣實力算不上強。只不過波斯灣石油的大規模開採,使沙特意外獲得了強力加持,一舉成長第一等級的富裕國家。

一夜暴富改變了沙特的面貌,也改變了沙特的外部環境和自身想法。

首先,沙特靠著石油暴發,這自然會招人覬覦。尤其是伊朗、伊拉克這些鄰近大國,各個都有一統伊斯蘭的想法。以前沙特這些地方窮,拿下對自己幫助不大,大家還有可能暫時放過。現在這窮旮沓搖身一變,成了一座大金礦,自然免不了招人眼紅。

所以,暴富後的沙特們,其所面臨的國家安全形勢也大大惡化。

當然,沙特靠石油賺了錢,其國家實力也隨之增長,軍事力量也大大增強。只是,雖然沙特魚躍龍門,躋身中東第一梯隊,但真跟伊朗、伊拉克比,還是有很大差距的。畢竟伊朗、伊拉克除了有油,還有伊朗高原、兩河流域的工農業支撐,而反觀沙特,除了石油,它所在的阿拉伯高原基本上產不出啥像樣的東西,連淡水都少的可憐。

這意味著一旦真的因石油暴發衝突,沙特的持久戰能力不如兩伊這種真正的中東大國。如果石油工業被毀,兩伊還能繼續打下去,沙特卻立馬就得完蛋。而最要命的是,沙特的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地區,這裡是沙特、伊拉克、伊朗的地緣緩衝區——這也就是說,一旦爆發國戰,沙特賴以維生石油工業很容易就被摧毀。

當然,在上一節《地緣政治77:沙特為什麼不吞併周邊小國》中,雲石君已經說過:波斯灣周邊勢力犬牙交錯,沙特、伊朗、伊拉克三國互相制衡,再加上三國在海域及周邊都有大量石油工業,所以為避免進取不成,自身反受其害,所以大家都對在該海域引發大戰持謹慎態度。

但是話又說回來,這事情並不絕對。比如伊朗和伊拉克,長期為爭奪中東主導權關係緊張,甚至還爆發了持續多年的兩伊衝突。要是兩伊博弈分出結果,兩河平原和伊朗高原這中東兩大板塊完成整合,那麼隨著兩伊之間的制衡消失,在兩伊基礎上形成的新國家再來打沙特的主意,就不會再有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顧慮。而自身實力的加強,也使它能夠承受波斯灣石油工業一時被毀的損失——反正沙特就是個花架子,壓根就不經打,只要將它拿下,用不了多久,被毀的石油工業又可以恢復——而且還把沙特和海灣小國們的份額搶到手。

鑒於想整合中東伊斯蘭世界的國家有很多,不管誰取得優勢,沙特這頭大肥豬都會成為砧板上的肉。甚至極端情況下,如果哪一家在爭霸過程中失血過多,在沒有更好更快選擇的情況下,也沒準會鋌而走險,多搶些波斯灣的石油給自家補血——比如後來作為海灣戰爭導火索的伊拉克侵略科威特便是如此。

沙特當然不能坐以待斃。但它的地緣實力又決定了,面對兩伊這類強勢對手時,它缺乏後勁,難以力敵,這種情況下,就有必要引入外援——而美國則是最好的選擇。

雖然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與伊朗、土耳其甚至伊拉克等中東大國都有不同程度的勾搭,但歸根結底,美國的中東戰略,是維持中東各國的均勢制衡。避免任何一家坐大,以致威脅自己這個外來戶對中東秩序的主導。

而在中東各主要國家中,沙特雖然最富,但戰爭潛力最差,跟它結盟,首先能將水攪得更混;其次,由於沙特坐大的可能性最低,這不僅意味著它對自己也更加依賴,也代表著它對自己的潛在威脅更小;最後,上世紀70年代時,伊朗已經發展成為中東最強國家,而美伊同盟的存在以及伊朗阻擊蘇聯的重要價值,又決定了美國不能直接打壓伊朗,所以再扶植一個沙特,對伊朗有牽制之效。後來,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美伊反目成仇,這時候美國更需要利用沙特來抗衡伊朗。這些有利因素,再加上石油美元的重要意義,決定了美國當然願意接受沙特。

與美國結盟後,沙特的國家安全從此獲得了保障。而石油美元格局的形成,也讓美國的金融霸權大大加強。在此基礎上,美國對蘇聯展開了反擊。而反擊的手段就是石油——通過長期壓低油價,迫使蘇聯財政破產。

美國要壓低油價,當然少不了沙特的配合。而在這一環節,沙特也忠實履行了同盟的義務——美沙合作,使整個八十年代國際油價都持續處於低位,這給靠出售石油為生的蘇聯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並成為導致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在這裡有一個問題,壓低油價,美國當然是爽了,但沙特也是靠賣油維生的。油價走低,意味著其收入減少。如果這種減少是一兩年,那倒也罷了,可這一減少就是整個80年代——這個損失也實在是太大了。

僅僅是為了履行與美國的同盟義務,沙特就願意讓自己的國家收入在十年之內打五折、四折、甚至三折?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沙特與美國的同盟本就是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礎上的,豈有放著十年的大錢不賺而去支持美國的道理?所以,沙特這麼做,也必要有基於自身戰略利益的考量。

那麼,這種考量是什麼呢?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在下一節中繼續解讀。

本文雲石地緣政治系列第77節——沙特之第二部分。喜歡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的讀者,請關注云石微信公眾號:雲石,收看雲石全部地緣政治系列原創文章。


推薦閱讀:

石油儲量世界第一的委內瑞拉為什麼會鬧經濟危機?
沙特大土豪送650億美元給我們
阿拉伯時尚周

TAG:沙烏地阿拉伯王國 | 國際政治 | 中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