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說話才能更有效溝通?看《非暴力溝通》

語言暴力,在當今的社會中,相信大多數人都遇到過,甚至自己也說過,包括我自己。深知自己說話不招人喜歡,有時專撿人家不愛聽的話說,有時說話直來直去,能噎得人家張口說不出話來。有時甚至會明確把暴力語言作為攻擊別人的武器來使用,結果可想而知,非但不解決問題,還結下仇人,得不償失。

最近看了這本書,美國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寫的《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真能教會你如何更好的說話,說不傷人的話,說更有智慧的話?

先舉兩個小例子:

比如女孩經常會對男朋友說這樣的話,包括我說過:"我覺得你不愛我!"這樣說往往讓男人覺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他就會反問:「你說這話是什麼意思?我怎麼不愛你了?這麼說你是要分手嗎?」女孩被氣在那了,賭氣回擊:「分手就分手!」結果可想而知。如果女孩當初學了非暴力溝通方式,她就會明白,說這句話,其實背後的需求是希望男朋友更多的關心體貼她,更好的表達方式應該是直接把這種感受和需求說出來。

再比如說:「你這幾天都不和我說話,我感到很孤單!我希望你能更多的和我說說你的想法。」父母經常會這麼和孩子說話「如果你不好好學習,我會很失望!」,這其實就是一種暴力溝通,家長以自己的心情為要挾,向孩子施加以心理壓力,如此一來,往往會讓孩子覺得好好學習是為了讓家長高興,從而可能產生逆反心理。換成非暴力的溝通方式,家長可以這麼說「如果你不好好學習,我擔心你長大後沒法被別人尊重。」這樣會增加孩子的自尊心,刺激他的內生動力。

致力於讓全人類更好、更有智慧、更有效率、更和諧溝通的就是這位——馬歇爾·盧森堡博士,非暴力溝通專家。

馬歇爾·盧森堡(1934-2015)

馬歇爾·盧森堡,是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師從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享年81歲。(Ps. 有統計表明,心理學家活得都長。主要原因就是他們心態好。)

心理學發展史上,在弗洛伊德所開創的精神分析學派和以華生為代表的行為主義學派之後,人本主義心理學被稱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影響深遠。人本主義心理學誕生在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國,此時正是馬歇爾·盧森堡大學期間,而其老師羅傑斯恰恰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發起人和代表人物。威斯康星大學更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研究重鎮。所以說,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得人本主義心理學真傳。

拿著吉他和玩偶出現在世界上最暴力的衝突地區是馬歇爾·盧森堡的經典形象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觀點是:肯定人有自我實現的需求,重視人自身的價值,倡導充分發揮人的潛能。得其真傳的馬歇爾·盧森堡1984年創建了非暴力溝通中心(CNVC),成為非暴力溝通專家。至今,C在全球範圍內有超過200名經CNVC認證的非暴力溝通培訓師。由於在促進人類和諧共處方面的突出成就,2006年,馬歇爾·盧森堡榮獲地球村基金會頒發的和平之橋獎。非暴力溝通(又稱愛的語言)被聯合國譽為全球非暴力解決衝突的最佳實踐之一。

他的經典著作《非暴力溝通》入選香港大學推薦的50本必讀書籍之列。大陸譯本都是華夏出版社出版的,有平裝和珍藏版之分,我更喜歡珍藏版的裝幀設計,看不明白平裝版本為什麼設計成這樣兩個黑人男女的封面。不過我還是買了平裝版,價格便宜還方便輕鬆閱讀。嘻嘻。

|| 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

非暴力溝通的核心思想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提出的非暴力溝通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熟練掌握並在溝通的聽與說雙向互動中熟練運用,就可以創造出和諧智慧的溝通方式。這種溝通方式得以成立的基礎是從愛出發,愛自己,助他人。這話聽著有點虛,但想明白了確實是這樣,如果你的本心就是要較勁兒,那任何方法都無濟於事。

一、描述你觀察到的事實,不帶道德評判。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非暴力溝通不倡導絕對化的評論,而主張要基於特定時間和環境中進行觀察,並清楚的表述觀察的結果。

什麼是觀察?什麼是評論?書中用一首詩做了最好的區分:

非暴力溝通要使用動態的語言,絕對化的評論是靜態的語言,與變化不定的現實無法匹配。什麼是絕對化的評論?想想我們平時說話時是不是總用到,比如「你怎麼老是回家這麼晚」,「你從來不關心我」,「你總是亂丟東西」,「你很少肯定我」,而你觀察到的事實應該是「你一周有四天的時間都是晚上十點之後才回家」,「你已經連續三天找不到你的鑰匙了」.....

二、體會和表達你的感受,而非看法。

舉例說明:一對夫妻一起參加非暴力溝通培訓班。太太對先生說:「我覺得我嫁給了一堵牆。」而丈夫的反應真像一堵牆,坐在那一動不動。太太越看越氣,嚷道:「你看,他就是這樣,一動不動,悶聲不響,你說我是不是嫁給了一面牆?」

說丈夫像一面牆,這是看法,而不是感受,太太真正的感受是感到孤單,需要體貼。如果你能體會到自己的感受,那就清楚的表達出來,這一點對於女人尤為重要,文章最前面我們還舉過一個例子,女人往往愛說:「我覺得你不愛我。」這也是你的看法,而非感受。女人常常覺得我的感受說出來就沒勁兒了,我不說出來感受,但我說了看法,男人你也應該能理解吧。這真是溝通上的認知誤區,害人不淺。切忌,清楚大膽的表達你的感受!把「我覺得......」變成「我感到......」。

在表達感受時,有個小技巧很靈,那就是適當示弱,但要記住這種示弱一定是真情實感,否則被人一眼看穿,效果反而更差。

三、感受的根源是你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強調,你有所感受的根源不在於別人的行為刺激,而在於你自己本身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明白了這一點,在溝通時就應該不去指責別人,而是從自身找到情緒波動的原因。對他人的指責、批判、評論以及分析其實反映了我們自己的需要和價值觀,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自己的主張,別人的反應往往是申辯和反擊,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說出自己的需要,並能體會到別人的需要,那麼對方就可能做出積極的回應。

聽到不中聽的話,該怎麼辦?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列了四種選擇:

這四種選擇代表了個人成長一般會經歷的三個階段:

四、明確具體的提出你的請求。

1. 清楚告訴對方,你希望他做什麼,而不是希望他不做什麼。

舉例:一位女士談道:「我請我先生少花一些時間在工作上。」 結果呢?先生告訴她:「我已經報名參加高爾夫比賽了。」 哈哈,事與願違,其實這位女士的請求是希望丈夫每周至少一天晚上在家陪她和孩子。

2. 請求越具體越好,不能含糊不清,不適用抽象語言。

有個卡通畫的笑話,第一幅圖描述一個人掉湖裡了,他沖著岸上的狗喊:「快去求救。」 結果第二幅畫的圖景是這樣的:這隻狗躺在了精神病醫生的診斷台上。哈哈。

3. 提出請求後,請對方給予反饋,並表示感謝。

人與人的不同是我們必須要承認的,你以為自己已經說得很清楚了,但對方的理解並不一定準確,所以在注意清楚表達自己之外,還可以盡量委婉的要求別人給予反饋。

4. 讓對方認識到你提出的是請求,而不是命令。

一旦人們認為不答應我們的請求就會受到懲罰,那他們就會把我們的請求看作是命令。聽到命令,只有兩種選擇,要麼服從,要麼反抗。所以一旦別人覺得我們是在命令,就不會願意滿足我們的請求。

如何區分請求和命令?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提出請求的人如果批評或指責,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打到目的,這也是命令。

||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什麼?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總結他的非暴力溝通的目的說:非暴力溝通時用來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非暴力溝通重視每個人的需要,而不是要改變我們自己和他人來迎合彼此。

為此,我們要提高几項技能:

一、學會傾聽:

如何傾聽?

1. 放下你已有的想法和判斷;

2. 全身心的體會對方;

3. 給他人反饋,主動表達理解;

4. 不要急於分析、提建議和安慰,特別是當別人遭遇不幸時。

5. 別人生氣時,不要說「但是」,要傾聽;

6. 持續保持關注,創造條件讓對方充分表達。

如何判斷傾聽取得了效果?當對方感到自己得到充分傾聽的時候,他會停止談話,我們將能體會到氣氛變得輕鬆。

當你痛苦煩躁到無法傾聽別人時,說明我們自己也需要關心,這個時候該如何處理呢?

1. 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一旦我們覺察並照顧到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有能力迅速調整好我們的狀態,來傾聽別人;

2. 如果已做不到體會自己,那就大聲地提出請求。比如大聲說:「我現在很痛苦,我需要安靜。」 當你這麼說了,別人也就能體會到你的感受;

3. 如果對方也處於激烈的情緒中,無法留意你的感受和需要,那麼還有一個選擇就是,離開,換一個環境,讓自己平靜。

二、學會愛自己:

1.轉變自我評價的方式,有助於自我學習和成長;

2.認識到自責是因為有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專註於我們尚未滿足的需求,考慮如何建設性地滿足它;

3. 照顧好自己,自我寬恕;

4. 覺察自己的動機,用「選擇做」代替「不得不」。

三、學會表達憤怒:

1. 認識到憤怒的原因是我們有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不是來自別人的指責;

2.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直接說出來更有可能得到滿足;

3. 給自己時間,去滿足需求。

四、表達感激:

1. 由衷地讚揚別人,而非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

2. 表達感謝,要具體而非空洞。不要僅僅說你真好,謝謝你,而是可以包含三方面內容:

1)別人做了哪些對我們有益的行為;

2)這些有益的行為使得我們的哪些需求得到了滿足;

3)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後,我們是什麼樣的心情。

3. 接受別人的感激時,既別自大,也不要假謙虛。以色列前總理哥達·梅厄就曾經責備過她的一位內閣部長:「不要那麼謙虛,因為你沒有那麼偉大。」哈哈。

傷害別人是一種懦弱的表現。

我對《非暴力溝通》的理解就是這些了。我對非暴力的理解是:它是一種更強更大的力量,而選擇傷害別人是一種懦弱的表現。

推薦閱讀:

TAG:非暴力溝通 | 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