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部分地名的冷知識

1,金朝建立前後,哈爾濱地區的社會、經濟曾有過空前的發展,居民主要集中在運糧河、何家溝、馬家溝和阿什河河流沿岸。幾個古城的位置分別位於今道外區萬寶鎮後城子村北(萬寶古城)、道里區太平鎮松山村西(松山古城)、平房區平新鄉平樂村正黃三屯西(平樂古城)、道里區群力鄉四方台村南(四方台古城)、香坊區幸福鄉,莫力村東(莫力街古城),直至元、明兩朝古城仍很繁盛!後來清初旗人入關後東北封禁導致了哈爾濱地區人類文明大倒退,直至道光年間東北弛禁以後,呼蘭河下游和阿什河沿岸一帶才有大批人丁移入。到中東鐵路修筑前人口密度最大的區域在今香坊、顧鄉、松浦一帶。

2,松花江哈爾濱段的支流,除了我們熟知的呼蘭河(哈爾濱段的最大支流),阿什河、馬家溝河,還有:何家溝(道里)、信義溝(香坊)、庫叉河(道里),小黃河(太平),廟台溝(香坊)。

-------咱先說說南崗的冷知識:

3,南崗名源自秦家崗,主要指的是現在火車站一帶,最早最早(清朝後期)南崗有人居住的區域只有:馬家溝村(就是現在花園街往文昌街方向這一帶)、尤家窩棚(哈西哈爾濱學院到西典家園這邊)、白家窩棚(就是林興路,延興路科大小區這邊)、張老道屯(現在醫大二院後身,征儀路左右)、楊馬架子(現在哈西大街,哈爾濱大街合圍區域)、哈達屯(現哈達村)、新發屯(就是新發小區一帶),後因為中東鐵路的修建,尤其是中東鐵路局(現哈爾濱鐵路局)修建在南崗,南崗地區才慢慢發展起來!

4,說幾個老地名的事吧!現在的「漢字片」,就是漢廣街,漢興街,漢陽街什麼的,因為原來這邊叫做懶漢屯,為什麼叫做懶漢屯呢,因為這邊原來也是中國人和僑民的混居區域,中國人靠種地為生,東歐僑民養奶牛,養奶牛就需要收中國人割完的玉米杆子什麼的喂牛,一到冬天中國人咱們就「貓冬」了,就不種地了,他們沒東西餵奶牛,所以就說中國人懶,就有了懶漢屯一說,現在去那邊問問老人,還有人知道懶漢屯的說法!

5,新發小區那邊最早叫做「落馬湖」,原來全是平房,後面還是馬家溝,環境那是相當惡劣了,80年代後期改造成的新發小區!

6,白家堡的得名不是因為最早這裡住有白姓人家,而是最早這裡是鑲白旗的人住在這裡!

7,現在的文化公園(哈爾濱遊樂園),最早是俄國僑民的墓地,俗稱:「毛子墳」,後來大部分都遷移到皇山公墓了,我覺得現在的哈工程大學和省軍區建在這裡就是為鎮住那些僑民的~#*&&&,當然了最早的哈爾濱醫科大學在這裡,後來成立哈軍工,才搬到學府路的!

8,聖-尼古拉教堂,是純「木刻楞」機構,沒有一顆釘子,完全是木頭卯上了!當時是遠東地區最大隨軍教堂!老哈爾濱人稱之為:喇嘛台,這本是僑民文化留給哈爾濱彌足珍貴的紀念品,結果「文革」被拆了,據說費了很大勁才把教堂拆了,又是馬車又是拖拉機,用繩子拴在教堂頂的十字架,用大卡車使勁拽。現在想想真心疼,那是我們的文化啊,就這麼沒有了!

9,十字街為什麼叫做十字街?因為原來街頭街尾各有一座教堂:弗拉基米爾女子修道院和喀山男子修道院(這條街估計當時挺熱鬧,男女女的,哇撒哇撒的)。

10,再講講沙曼屯,這個我詳細說說哈(哥們我就這片的),日俄戰爭知道吧?就是日本天皇和俄國沙皇打起來了。天皇由海上打來,沙皇從「中東鐵路」殺出,哈爾濱算是遭殃了,既是沙皇的前進基地,又是俄軍的中轉站。中東鐵路局在鐵路附屬地,劃地兒埋死人,蓋醫院救傷員,甚至成立了一個香坊造棺木廠。頂要緊的是,給援軍找窩安營紮寨。思來想去,相中了薩滿屯(清濱公園那邊後來消失了)東面,緊臨懶漢屯、八家子(一匡街、六合街、木蘭街一帶)的一片地(南崗區西大橋以西松明街、元和街、元士街一帶),蓋起一大片地窨子房,裝豆包似的把莫斯科兵團幾千名炮灰裝了進去。懶漢屯、八家子、薩滿屯人,把這片營房稱為莫斯科兵營。日俄戰爭結束,莫斯科兵營兵去營空。再後來,附近的中國老百姓就搬進這些兵營里住了。哈爾濱成為開放商埠以後,沙俄僑民湧入哈爾濱,中東鐵路管理局想起被中國老百姓占居了的「兵營」,便派人去驅趕(就是當時哥們不在這片混,要不高低拎兩瓶伏特加喝死他們)他們把這片住宅區叫做「沙曼格拉道克(俄語,草坯房小集鎮)」。就這樣,土洋結合,就成了沙曼屯。,當時沙曼屯有個市場,以賣盆栽鮮花、花盆、園藝工具為主,遠近聞名,當然現在沙曼屯的概念不存在了,但還有沙曼小區存在!還有沙曼小五存在!哈哈!

11,牛房屯,就在現在大皇宮對面,和興十一道街康寧路合圍地區。80多年前,有一個從山東梁山來的牛姓人家,在此定居而得名,這戶牛家以放牛為生,人稱他家那座房子為「打牛房子」。後來山東老鄉見他家能吃上飯,都前來投奔,先是從梁山來,後來投親靠友奔老鄉的人越來越多,各種姓氏的山東人,從四面八方湧來,慢慢形成了屯落。大家都說山東話,有山東人的風俗,山東人的習慣,山東人的傳統,如果是東北人去了,他們會說你是「臭靡子」,當然現在不是了,現在都是原電錶廠的老工人,都是哇卡哇卡的東北人兒。(這段是報紙上看到的,我添油加醋寫的)

12,張氏墓塔,這是哈爾濱市唯一的墓塔,在大成街和大直街交口的省眼科醫院院里,不知道你們一走一過的注意到沒有,它是哈爾濱開埠的第一代民族工商業者張庭升為其父母建造的。他當時請了哈爾濱最有名的能工巧匠修建,墓塔外面精美的圖案都是南方藝人雕刻,棺槨為柏木,葬於塔中墓穴里,此人孝順啊!

13,大家提起的北秀賓館,是當年南崗區第一個街心公園!俄國人建造的!

14,果戈里大街的兒童公園,最早是中東鐵路的苗圃,後來是哈爾濱植物園,建國後變為兒童公園,裡面的小火車當年很有名氣的!

15,說說極樂寺吧,它是東北地區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建築群。據說,當時南崗被人們看作是卧伏在松花江畔的一條巨龍,俄國人卻在大直街上相繼修建起尼古拉教堂(俗稱"喇嘛台")、聖母教堂(醫大一院對面那個)和俄僑公墓教堂(現文化公園裡),這三點一線的布局被視為恰對這條巨龍的斷腰鎮首。哈爾濱市人對此頗為不滿,農工商各界人士紛紛謀劃,擬籌款修建一座佛教寺廟以護"龍脈",於是由中東路護路軍司令兼東省特別區長官朱慶瀾就帶頭,並請來名僧倓虛和尚主持修廟。 1923年夏秋之交破土動工,翌年建成。因開壇第一講是阿彌陀經,又因倡議發起人信奉凈土,故定廟名為「極樂寺」。現在煙廠那有一個黑龍抬頭的雕像,講的就是這條龍脈!

-----------------再說說道里

1,最早的道里區是分為埠頭區、新陽區、顧鄉區三個區的

2,安字片, 位於經緯街偏南,新陽路兩側。南起安心街,北至安隆街,東起安道街,西至安紅街區域。因其大部分街巷都偏斜,故也稱「偏臉子」現在也有人這麼叫。這邊的街路均以「安」為首字命名。最早這片只有安靜、安道、安隆街有居民,其它均為蘆葦叢生的沼澤地。後來的俄國僑民在此地棲身、謀生,逐漸形成了安和、安詳、安德、安發、安康等幾個簡陋街路。1915—1922年東歐部分國家的難民湧入哈爾濱,在這一地區建立「納哈羅夫卡村」,納哈羅夫卡是由俄轉化而來,為懶漢、無恥之徒之意。最早這些街沒有名字,哪條街住了哪個俄國人,就用他的名字命名了,可後來解放後這麼叫就不成了,就改成各種安X街了!

2,地德里,這個名也是由俄語轉化而來,是撫順街一帶最早的名稱。中東鐵路通車後,在這邊設立停放機車的庫房,當然現在的哈爾濱鐵路局機務段、車輛段也都在這邊!按漢語的發音就是「地包」,也叫地包小市,當時這裡有一條通向顧鄉屯、秦家崗和傅家甸(道外)必經的土路,原稱味地包頭道街,就是現在的撫順街。大地包和小地包這裡原來是一個大集市據說很熱鬧,買什麼的都有!

3,顧鄉,老人們還習慣稱其為:顧鄉屯,顧鄉這個說法的來由有三:一說在百年前,此地有一顧姓鄉長,故將該屯稱顧鄉約屯,後去掉「約」字,則稱顧鄉屯;二說山東、河北老鄉闖關東來此,互相幫助、照顧,故稱「顧鄉屯」;三說二百年前京旗移民來此開荒建屯,顧鄉源於滿語「京旗」之意,是滿漢混合語,即京旗屯之意。

4,218線終點是四方台,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有,當然四方台大橋,就是四環路的跨松花江大橋,這個四方台可是有歷史的,據說是金朝時完顏阿骨打宗弼(兀朮)修築訓練水師的點將台,這是有考古依據的,以前經常有農民在這裡刨出銀錠什麼的,現在都在黑龍江博物館裡面,這地值得一去啊!

5,愛建,就是原來的車輛廠,車輛廠北邊就是三十六棚(現在工部街那邊),原來都是棚戶區,不要太臟,你看現在多好,感謝黨感謝政府吧!

6,河松,河柏小區這邊早先也是棚戶區,俗稱:大糞坑,聽著有點噁心哈?

7,大發那邊有兩條廢棄的鐵路線,叫做515、516道線,又叫做顧鄉支線,最早為顧鄉糧庫支線。連接當時顧鄉糧庫、哈爾濱制粉廠、哈爾濱儲運中心、煤五商店、松江拖拉機廠等很多單位。當時是道里地區最繁忙的一條鐵路支線,不過現在這些工廠什麼的都不存在了!鐵路線也就沒用了!

8,九站,哈爾濱人稱之為:小九站!為什麼呢?因為原來友誼路上是有鐵路的,九站就是一個火車站!道外還有八站,就是八區。

9,恆祥城後面那條小街為什麼叫車站街呢?那也沒有車站啊!是因為那60年代以前確有一個火車站,名曰:顧鄉火車站,位置就在恆祥城靠近康安路這邊!當年是哈爾濱南下出了哈站的第一站!

----------------道外

1,道外原來叫做傅家甸,本來叫做傅家店,就是傅家人開的大車店(類似旅店)的意思!除了傅家甸還有:崗家店(現八區附近)、四家子(現道外十六道街一帶),後來合稱傅家甸,解放後又分為東傅家區和西傅家區,分界線是現在的道外二十道街,道外是1953年才最終成立的。

2,道外有句老話:新世界吃個飽,新江泉洗個澡,大舞台叫個好,薈芳里睡個倒!這些地方雖然都不存在了,但現在在道外依舊可以享受此待遇,悠哉~(具體去哪吃好?參照我的另一篇文章,專門介紹哈爾濱美食!)

3,桃花巷東起靖宇南頭道街,西至景陽街。曾經是哈爾濱早期形成的餐飲服務一條街,有客棧、旅館、煙館和妓院,是道外區有名的街巷。1995年之後經歷了許多次的改造與南勛街相通,更名為南勛街,桃花巷就消亡。當年(建國前)薈芳里在哈爾濱「妓院界」最為著稱。薈芳里地處道外南十六道街的圈裡一帶,現在是薈芳里小區!

4,大家都知道瀋陽有個北市場,當時哈爾濱也有個北市場,北市場位於北五道街、北七道街,長春街橫貫北市場中央,將市場分為路南、路北兩個部分。人們習慣於稱南北市場,對外則統一稱為北市場,藝人眾多,雜耍,相聲,大鼓,二人轉。當然了,現在也很熱鬧,有花鳥魚市,有狗市,有集市,還有德雲社呢!

5,道外景陽街上有個20多年的爛尾樓,它叫「藝華大廈」,據說是樓蓋歪了,沒辦法了就停工了,要等到周圍都改造完畢才能爆破,估計快了!

----------------太平(現在與道外區合併了)

1,太平區得名於太平橋,太平橋的位置當年是一座浮橋,來回行走很不方便,100多年前三棵樹屯占荒戶陸氏後裔陸廷禎發起募捐,修建了一座跨河的木橋,為祝福通行順利,祈求居住安寧,不再遭受水災、瘟疫、官吏和土匪的騷擾,群眾把這座橋稱為"太平橋",功德無量!

2,三棵樹,以前太平區域內多是沼澤地和荒草甸子,在松花江的南岸(今哈爾濱塑料五廠址),有自然形成一個黃沙土崗,由西向東好像一條土龍橫卧大地。在這個土崗上,生長著枝繁葉茂,鬱鬱蔥蔥的三棵榆樹,這三棵樹近看三足鼎立,遙望尤如三把傘蓋,非常壯觀。後來在這裡定居的人就把這片叫做三棵樹屯!這三棵老榆樹後來被日本人給砍了(太可惡)。

3,太平二商店很有名,原來是百貨商店!這個二商店就是東直路和南直路交界區靠三棵樹大街這片,現在都拆遷了,太平還有一個四商店,就在南直路和宏圖街交口那,現在叫做南直商店!

4,大家看百度地圖可以發現,南直橋東北邊的江邊有一塊水域,那邊叫做圈兒河,原來還有渡口來著,現在沒有了!

5,古梨園的前身是太平區苗圃,當時以種植經濟樹種為主,該園中有一株屬黑龍江珍稀樹種的野梨樹,樹齡150多年了!

6,名聲顯赫的哈爾濱製藥六廠的前身是哈爾濱聚乙烯塑料廠!

----------------香坊&動力

1,這兩個區域現在合併了,香坊區是哈爾濱最早開埠的區域,田家燒鍋(現在安埠街,軸承廠左右)釀出了哈爾濱的第一桶白酒!油坊街上有個牌子介紹了香坊的由來,我就不多講了!

2,香坊清朝時也稱廂房,也有一說法稱,現在香坊公園南門那個位置有做線香的商鋪門上刻著「香坊」兩字,總之是兩種說法!香坊又稱老哈爾濱,上號!

3,香坊有一個黑龍江最大的園林:馬家花園又名遁園。原為馬忠駿的私家園林,就是現在的建成機械廠,乃至農大這邊!馬忠駿是個愛國人士!

4,動力絕緣廠(文政街地道橋)這邊,原來有一個賽馬場,後來拆除了!

5,成高子,來自滿語,敲冰打魚的意思!

6,六順街左右,原來叫做小南屯,小北屯!

7,香坊有個白毛小區,是因為這裡有個白毛將軍府,現在還在白毛小區裡面,這個白毛將軍是誰呢?他就是中東鐵路管理局的局長,霍爾瓦特將軍,紅軍街當年就叫做霍爾瓦特大街,

8,香坊有個二三五處,在公濱路那邊,倒沒什麼稀奇的,就是國家儲備局的地二三五處。

9,三合園,原來叫三合屯,是曹家、李家、高家三個屯子合併形成的!

10,王兆新村,原來叫做王兆屯(或者山東園子)文治街北側。居民主要為俄國僑民,大多是中東鐵路局的鐵路員工。在文治街南側,是偽滿洲國的軍醫學校、陸軍養生所(醫院)及精神病院(屬中東鐵路局管轄)。就是現在的鐵路二院這邊,當時群眾稱這一地區為"兵營的醫院城

-------平房

1,平房區自帶平房二字,可與平房卻沒什麼關係,去過的人一定知道,那是個工業程度很高的區域,那為什麼叫平房區呢,我給大家摘一段故事(摘選自:平房區志): 據考,"平房"地名出自於清代中期。清代乾隆以前,這裡是阿勒楚喀(阿城)屬地,為清廷封禁的原始閑荒,無地名。自1756年(乾隆21年),關內(指山海關南)齊魯常遭水、旱之災.,餓殍遍地。有出關者說東北地廣人稀,水土豐盛,大批災民冒死求生,衝破朝廷封禁,紛紛"闖關東"。時有部分漢民,先後落腳阿什河西金代運糧河兩岸,散居異地,墾荒為生。嘉慶年間,清廷「屯墾戍邊」,在這一地帶設旗屯進駐旗兵,命漢民遷居異地,原居正黃旗三屯的漢民「張、劉、呂、趙」四姓被驅逐,落腳在旗屯東馬家溝河畔居住開荒,四姓講義氣,和睦相處,聚為一屯,稱為義和屯。當時漢人地位低下,常受旗兵騷擾,屯落孤僻,盜匪橫行,常入義和屯,無人敢抗,方圓左右又稱義和屯為「面瓜屯」,軟弱受欺。至光緒年間,義和屯張姓姑娘嫁給河東(阿什河東岸)揚姓家,隨之楊姓一戶搬遷到義和屯居住。楊家有8個兒子,槍法好,家裡設賭,開"寶局",家大業大。1900年(光緒26年)春節前,楊家套馬爬犁去阿城打年紙(辦年貨),路遇兩個扛槍人挑起事端,這兩人被打跑後,又找人到義和屯伺機報復,又被楊家打跑,此後楊家威名遠揚,無人敢到義和屯鬧事,義和屯太平了,屯民越聚越多。時值1919年前後,義和團(拳)運動興起,屯民為避棄義和團(拳)之嫌,取村屯太平之意,將義和屯改稱平房屯!


推薦閱讀:

聰明的人,從不糾纏
你知道哪些冷知識?
瞎子阿炳,有才華卻「作」毀了自己的人生
中華幾千年髮型演變簡史!
蚯蚓並不生活在水下,為何會被用來當魚餌?

TAG:哈爾濱 | 冷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