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絲綢之路上你不知道的重要歷史事件!

「絲綢之路」因其名中的「絲綢」一詞,長久以來被人們普遍認為是一條古代中國與西方世界進行絲綢貿易的通道。不過牛津大學拜占庭研究中心主任彼得·弗蘭科潘認為,絲綢之路遠不止是一條連接東西方的貿易道路,而是貫穿推動兩千年人類文明歷程和世界史的偉大道路,「絲綢之路之於人類歷史的重要性,就像一個人的動脈和靜脈」,一直以來「大部分歐洲人都將絲綢之路視作充滿異域情調,但我覺得,絲綢之路並不處在世界的邊緣,恰恰相反,它一直是世界的中心,而且它還將持續影響當下的世界」,比如 三大宗教的興起、人類地理大發現和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1亞歷山大東征 公元前336年,亞歷山大繼位,當時的西方沒有城市、沒有文化、沒有尊嚴、沒有利益,文化、思想和機遇——同樣還有威脅——統統都來自東方。

  亞歷山大繼位後,將所有的精力都放諸東方,他一路東進,一座座城池向他投誠,巨大的城邦、富足美麗的城市,紛紛拜倒在這個年輕英雄的腳下。  絲綢之路上的資源使得亞歷山大建立了地跨歐亞非的馬其頓王國,同時亞歷山大也促進了古希臘文明與波斯、印度、中亞及中國文明的交匯融合。

亞歷山大與第歐根尼

2. 漢武帝進攻匈奴  公元前129年,漢王朝為了擺脫不斷向匈奴的進貢而造成的政治上的弱勢,漢帝國決定一勞永逸地解決與匈奴的糾纏。首先奪取河西走廊,控制農業富庶的西域地區,接著經過近十年的多次征戰,將游牧部落趕回到他們原來的地方。河西走廊通向西部的帕米爾高原,高原以西就是一個嶄新的世界。  中國為一條橫跨大陸的交流通道打開了大門——「絲綢之路」就此誕生,全球化的進程開始,來自世界各地的物品在這條古路上的貿易與文明交流日益繁多。西漢與匈奴的「漠北之戰」

 3. 佛教教義的改造與傳播  公元前2世紀,絲綢之路上的智慧空間和神學空間已經變得十分擁擠,不同信仰之間的競爭都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無論是印度教、耆那教、佛教還是那些根植于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摩尼教,還是西方的猶太教、基督教以及即將問世的伊斯蘭教,都在爭相向人們展示其文化的優越和神明的靈驗。  神祇和宗教派別、神職人員和地方首領在這裡相互競爭。為了獲得更多的信仰,加強與其他宗教的競爭力,佛教不得不改變了自己的很多教義。  這個原本不受外界影響、純粹依靠自我發展的宗教,如今卻借鑒了許多其他宗教的做法並建起更多聖地,使通往徹悟和佛國的路途更加令人神往。與佛陀相關的佛塔和寺廟被興建起來,並成為人們朝拜的地點。同時,佛經也指導人們如何做才能使佛教的理念更真實、更具象。犍陀羅像

 4. 草原游牧民族入侵羅馬  公元4世紀末,一場全球性的氣候巨變造成食物短缺、饑荒遍地,草原游牧民族迫於生存的壓力,開始沿著絲綢之路大規模的移民。以匈人為首的游牧大軍為了獲得更多的生存資源,盯上了絲綢之路上的財富,開始大舉入侵歐洲。  公元5世紀中葉,在糾集了一大群蠻族——特里溫哥特、阿蘭、汪達爾、蘇維匯、戈比德、紐里、巴斯塔尼——之後,匈人領袖阿提拉親自率兵出征羅馬。阿提拉在奪取多瑙河北部之後,曾侵掠巴爾幹半島達十五年之久。為此君士坦丁堡政府不得不向匈人納貢以換取和平,後者由此獲得了大批的珠寶和黃金。  被絲綢之路上的財富所吸引的匈人肆虐了近一個世紀,最終留下了一個千瘡百孔的世界,整個帝國的文明幾乎回到了史前時代。阿提拉

  5. 基督教的擴張與傳播  公元7世紀,絲綢之路成了各種信仰、觀念和宗教彼此衝突、彼此爭奪的焦點,基督教依靠其堅定而狂熱的信仰一點點地擴大著它的影響力。  到了公元7世紀中葉,競爭格局似乎變得更加明朗了。基督教壓過瑣羅亞斯德教(又名祆教、拜火教)、猶太教和佛教,長驅直入地向亞洲進軍。長期以來,各種宗教在絲綢之路上相互競爭,它們不斷學習以求贏得更多關注。誰能想到最具競爭力、最有可能獲得最終成功的,卻是這個誕生於小鎮伯利恆的宗教。  公元635年,遠赴中國的傳教士們成功說服皇帝取消對基督教的抵制,並讓它成為合法信仰,因為它非但不會對帝國造成影響,反而能增強帝國的實力。基督教的分支景教終於開始在絲綢之路上的起點傳播。基督教在中國的分支——景教

  6. 伊斯蘭教的輝煌  公元7世紀,先知穆罕默德建立伊斯蘭教後不久,穆斯林便征服了絲綢之路,一條點綴著幾百座城市的道路,一條擁有幾百座城市中消費者(換言之,納稅者)的道路。絲綢之路上越來越多的資源和金錢都彙集到中央政府的掌控之下。  富有的人們掀起了一場有史以來最令人難忘的學術研究熱潮。許多並非穆斯林的傑出學者被召集到巴格達皇宮中,或被吸引到遍布絲綢之路的頂級學術中心,如布哈拉、梅爾夫、貢德沙普爾和加茲尼等城市,甚至擴展到伊斯蘭在西班牙和埃及的領地。學者們在那裡從事數學、哲學、物理、地理等一系列專業領域的研究。先知穆罕默德

  7. 十字軍東征  1096年,教皇烏爾班二世應拜占庭皇帝的要求,號召西方的基督教騎士進軍援助君士坦丁堡,幾萬人的大軍開始向耶路撒冷進軍,由此拉開了長達兩百年的十字軍東征的序幕。  雖然十字軍東征被認為是一場宗教戰爭,但其背後隱藏著更為重要的世俗動力。而這動力正來源於絲綢之路上的無限財富。靠著東征的契機,威尼斯等城市崛起成為絲綢之路上的新貴,西方也藉此重新進入到世界的核心區域。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8. 蒙古人西征  13世紀初,正當十字軍為失利而苦惱不已之時,他們收到了一個宛如奇蹟的消息:一支大部隊正從亞洲內陸向這裡進發,幫助西方騎士攻打埃及。最初,援軍的身份被認為是祭司王約翰的部隊。但沒過多久,人們就知道這一切都是胡說。馳騁在絲綢之路上的,是蒙古人。  在成吉思汗與其子孫的卓越領導下,蒙古人的鐵蹄沿著絲綢之路幾乎征服了整個歐亞大陸。與恐怖的屠殺同樣為人熟知的,是蒙古人統治世界的智慧。  他們用低稅率鼓勵絲綢之路上橫跨歐亞的貿易,他們用軍事統治消除了絲綢之路上的民族隔閡,促進東西方文明的融合,用寬容的政策造就了絲綢之路上宗教信仰的自由與繁榮。成吉思汗

  9. 黑死病的傳播  14世紀,是被黑死病籠罩的時代。絲綢之路並不僅僅傳播文明與繁榮,同時也帶來死亡與災難。蒙古人沿著絲綢之路的征服行動給歐洲帶來的最重要的影響並不是貿易、戰爭、文化或貨幣,也不是野蠻勇士、異域物品、貴重金屬以及流行於整個世界的思想和風尚。事實上,造成更為極端影響的是某種徹底融入血液的東西:那就是疾病。亞洲、歐洲和非洲暴發了瘟疫,正吞噬著千百萬人的生命。蒙古人沒有毀掉整個世界,但「黑死病」卻可能做到。  連接歐洲和世界各地的貿易通道——絲綢之路如今變成了傳播黑死病的死亡之路。1347年,疾病抵達君士坦丁堡,然後是熱那亞、威尼斯和地中海。病菌都是通過避難回家的商人傳入的。當西西里島的墨西拿人意識到回來的熱那亞人狀況異常時(滿身滿臉的膿包),已經為時太晚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嘔吐、咳血,然後死亡。黑死病在佛羅倫薩

  10. 美洲大發現  15世紀末,絲綢之路上發現的大量黃金為這一時代的航海事業提供了資金來源,各國開始不斷組織航海家探索未知的海洋世界。哥倫布和他的船員們所處的正是這樣一個大航海時代。  他在大西洋彼岸的發現讓歐洲備感興奮。「我們發現了印度恆河以外的陸地和島嶼。」他在返回西班牙的途中給費迪南德和伊莎貝拉寫信說。  事實上,哥倫布被他的發現迷惑了。他預期見到的文明人其實是幾乎全裸的原住民,他驚訝地發現這些人十分原始。他寫道,他們「發育良好,體形健碩,長相英俊」,而且很單純,收到紅帽子、小珠飾,甚至是打碎的玻璃和陶器都非常開心。  絲綢之路上的黃金為歐洲進入大航海時代提供了資金,哥倫布在美洲的發現以及對印第安人的掠奪也為歐洲進入工業社會注入了原始的資本。哥倫布

11. 美國獨立戰爭  1770年,孟加拉發生了毀滅性的饑荒。控制絲綢之路的東印度公司的股票被大量拋售,來到了破產的邊緣。  緊急的磋商之後,倫敦方面認為絲綢之路實在太重要,東印度公司絕不能垮掉,必須採取應急措施。然而,援助行動需要籌集大量現金,於是英國將目光投向了北美的殖民地,由此頒布了《茶葉法案》。正是這一法案點燃了大西洋彼岸定居者的怒火。  1773年,當三艘茶船進入波士頓港口時,當地人與英國當局之間發生了激烈的對峙。12月16日夜,一些人化裝成印第安人登上茶船,將茶葉傾倒入海。他們寧願茶葉沉入海底也不願被迫向倫敦繳納稅金。  從美國人的立場看,導致美國《獨立宣言》誕生的一連串事件都有著特定的美洲背景。但是從更寬廣的角度看,其原因可以追溯到英國在絲綢之路的政策失衡。獨立戰爭時期的美國士兵

  12. 英國成為海上霸主  西班牙與葡萄牙在16世紀的成功讓英國人倍感受挫。他們竭盡全力提升航海技術,諂媚地送禮物給奧斯曼帝國蘇丹以及波斯國王,只為在絲綢之路上獲得一席之地。  為了募集私有資金,英國成立了一些新的貿易公司,如「西班牙公司」「北海公司」「黎凡特公司」「俄羅斯公司」「土耳其公司」和「東印度公司」。這些公司都獲得了皇家特許令,以確保它們在絲綢之路沿線那些風險多、投資大的地區或國家取得壟斷地位。  靠著從絲綢之路上不斷攫取財富,一個北大西洋上的島嶼漸漸開始左右國際事務,成為一個控制著四分之一個地球的日不落帝國。鼎盛時期的日不落帝國

  13.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世紀,隨著歐洲各國將越來越多的目光投向絲綢之路以東,已經處於全盛時期的大英帝國終於開始出現盛極而衰的跡象,它的掌控開始放鬆,這常常給戰略、軍事和外交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為了維持其在絲綢之路上的統治,英國不得不與歐洲甚至全球的競爭對手展開賭博性的冒險遊戲,其賭注也變得越來越高。  到了1914年,事態終於一發不可收拾,連帝國本身的命運都被押在了一場爆發在歐洲的戰事上——一戰爆發了。

  14. 第二次世界大戰  20世紀30年代,為了構建一個長久的強國,希特勒急於得到資源。問題是,德國的地理位置不利於其進入大西洋與美國、非洲和亞洲開展貿易,因此希特勒將目光投向了絲綢之路的東方。他之所以與蘇聯和解,是因為這樣他就可以打通屬於他自己的絲綢之路了。  希特勒堅信他已經找到了捍衛德國未來的道路。國內農業產量的不足是德國的一個明顯軟肋。最近的研究表明,在德國開始啟動戰爭機器,並且消耗大量資源、時間和金錢的30年代,農業生產更是進一步惡化。  為了獲得更多的糧食,希特勒發動了對波蘭的入侵,之後為了獲得更多絲綢之路上的小麥,作出了一個以數百萬德國士兵和數百萬蘇聯士兵——以及數百萬猶太人——的生命為代價的決定:入侵蘇聯。希特勒

  15. 美蘇冷戰  1946年,打敗德國之後,斯大林在戰爭初期曾經是希特勒的盟友這一污點迅速被人遺忘,取而代之的是勝利與成功的故事。蘇聯在國際地位上升的同時,為了獲得更多的政治成本和資源,使得斯大林開始將更多的目光集中在絲綢之路上的中亞國家身上。  蘇聯以極具煽動力的口吻告訴那些亞洲國家的聽眾:「我們現在的任務是點燃反對西方的聖戰之火」,這種說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對穆斯林而言,社會主義很快開始在中亞生根發芽。  美國人也關注著這一地區,很重要的原因在於這一地區豐富的石油資源,為了維持國內資源消耗的穩定,美國絕對不允許蘇聯將這些國家收入社會主義的人陣營中。  為了獲得更多的資源以及絲綢之路的支配權,蘇聯與美國開始了長久的冷戰。

  美蘇勢力圖


推薦閱讀:

你知道蔣介石什麼時候下葬嗎?
慈禧太后是一個怎樣的人?
歷史中戚繼光的夫人真的和《蕩寇風雲》中一樣嗎?
真實的謊言?抗戰空軍真有1對32架日機的戰例嗎?
二戰前列強都在欺負中國,為何德國卻平等對待中國呢?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