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本就TM應該這樣寫》| 劇本里的人物

這一篇說第二個劇本要素:人物。

人物 CHARACTER

有行動或台詞的角色。

「有行動或台詞的角色」這句話有兩層意思:

(1)如果沒有行動或台詞,那這個角色就算是個人類,他也不是劇本及電影里的人物。

最典型的例子要數各類抗日神劇中那漫山遍野的屍體了。這些屍體是人演的吧?是的。但他們有行動嗎?沒有,因為他們是「死」的。他們有台詞嗎?更沒有了。也就是說,他們既沒有行動也沒有台詞。所以,他們不符合人物的定義。他們不是人物。

那他們是什麼呢?

真不好意思,他們只是道具。

心疼那些日晒雨淋的群演,辛辛苦苦在泥地上趴了半天,結果演的還不是人物、是道具。

(2)如果有行動或台詞,即便這個角色不是人類,他也是個人物。

這一條很容易理解。念過小學的都知道有個詞叫「擬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將原本不具備人類動作和感情的事物變成和人一樣具有動作和感情的樣子。

比如《玩具總動員》里的玩具們:

比如《機器人總動員》里的那些機器人:

比如《泰迪熊》里的那隻賤泰迪:

又比如《奇幻森林》里那些會說話的動物們:

這些都是人物,因為他們有行為、甚至有台詞。

這裡需要注意一點:電影中那些只具備動物本能的寵物並不是人物,儘管它們也有行為、甚至影響到了故事發展,但它們的作用更接近道具。比如《拜見岳父大人》中的這隻貓:

接下來,鳥哥要特別說一下人物的命名。除了寫實的傳記片或紀錄片,編劇需要為角色們取名,從阿貓阿狗到張三李四,怎麼開心怎麼來。

但取名字可不是沒有講究。

首先,人物的姓名反應人物的個性。比如Adam,通常指高富帥,鳥哥還沒見過哪個乞丐角色會叫Adam的。又比如趙日天,你覺得low逼的角色會叫這種霸氣的名字嗎?

其次,人物的姓名配合故事的發展。比如在《拜見岳父大人》中,本.斯蒂勒的角色叫Focker(聽起來像f*cker),明顯就是開涮式命名,影片也確實拿這個名字炮製出許多笑料。

再次,非常重要的一點:避免發音相近的名字出現,以免發生混淆。比如,如果你已經有個角色叫小麗,那就別再把另一個角色命名為小莉了。又比如,如果你已經有個角色叫David,那就別再把另一個角色命名為Davis了。這種發音接近的名字,不僅會在片場為導演和演員帶來困擾,也會讓觀眾對角色傻傻分不清。


推薦閱讀:

《劇本就TM應該這樣寫》| 編故事的技巧之故事設計
沈騰、馬麗繼《夏洛特煩惱》之後的新作《羞羞的鐵拳》,會再次成為票房黑馬嗎?
19歲文章備份--(劇本)小野與小默
[美劇] 極品老媽/Mom 全集第1季第1集劇本完整版
《三塊廣告牌》的故事分析兼談故事創作的一些原則

TAG:劇本 | 編劇 | 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