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被貼上「爛講師」的標籤?

同一個講師的同一堂課,有人說講的好,有人說講的爛,那這個講師講的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有這樣一個觀點:如果一兩個人覺得講師的課很爛,那麼必然是學生自己的問題;如果大多數人都覺得講師的課不行,那必然是講師的能力問題。

看上去很有道理的樣子,但果真是這樣的嗎?

如果大多數學生都覺得某個講師的課不行,那必然是這個講師的能力有問題?有可能,但更大的可能是講師的定位出了問題。

講師們該如何避免被貼上「爛講師」的標籤?

定位、定位、定位!

講師還是同一個講師,學生卻是參差不齊的學生,有學習能力和領悟能力都很強的學霸型人才,也有同一個問題需要反覆講解很多遍也還不一定能理解的人。

面對參差不齊的學生,講師不管怎麼做,都不可能獲得全部人的滿意,把內容講深一點,跟不上的學生會罵你忽悠,說你講的太空洞;把內容講淺一點,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也罵你忽悠,說你沒有真才實學。

我認為,每一個講師都可以把課講好,前提是做好定位,選擇好自己的受眾!

做好定位,就能有針對性的研究相關的策略。

你想給理財小白上課,你就需要了解理財小白們都存在哪些問題,用哪種方式講解他們更能接受;你想給金融從業人員上課,你就需要思考如何讓理財規劃知識更好的成為他們工作中的優勢;你想給高學歷的人士上課,你就要思考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加專業,更加嚴謹,甚至要把自己變成一個通才,而不僅僅是個專才。

也許,有人該罵我站著說話不腰疼了,「我能教什麼學生,又不是我能說了算的」。好吧,面對這一類的講師,我也愛莫能助了,你連教授什麼樣的學生都不能做主,那你就好好研究一些怎麼能討好所有人的教學方式吧。

我很佩服那種能讓所有人都喜歡的講師,只是我做不到。

給博士們上理財課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定位的好處是什麼呢?

定位可以減少溝通成本,還能獲得更多的好評。

曾經,我在一個培訓機構當「國家理財規劃師」的講師,上課的時間和地點我沒有辦法選擇,就連教授什麼樣的學生,我亦是沒有選擇的權利。

作為公司的內部講師,我的課既收到很多好評,同時也收到一些吐槽。

現在,我主要通過「在行」來當一個自由的「理財規劃師」講師,不管是評價還是匿名打分,我收穫了更多欣慰,這都得歸功於我對約見的學生進行了篩選。

到目前為止,我在「在行」拒絕過不少學生,也見過不少理財小白,還給很多理財從業人員分享從業經驗,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約見我的博士們。

不管是香港中文大學的博士,還是香港理工的博士,他們給我留下同樣的印象:謙卑。任何一門學科要學好都不容易,學得越多就越覺得自己掌握的東西不夠,輕易都不敢說精通,更不會輕易挑戰權威。因此,才能時刻保持一種謙卑的心態。

一般在約見前我都會推薦一些自己寫的文章,或者推薦一些好書給學生看;約見的過程中,我會根據學生的情況用不同的方式講解知識點,或圖表,或計算器,或舉例子等;約見結束的時候,我也會提醒學生回去整理思路,並推薦一些合適的書籍、文章等。

我對每一個約見的學生都給同樣的建議,但是能完全主動接受我建議的,真的就只有這些博士們了。

其實,之所以約見前叫他們看文章,是為了提高約見效率。他們中有些人可以把我文章中的某些段落一字不落地背出來,有些人甚至可以把其他人需要看一個月的書在兩三天之內就看完,還能就書中內容提出自己的疑問跟我討論,並闡述自己的觀點。

在討論和自我闡述的過程中,他們就已經比其他學生多經過了一輪輸入與輸出的過程,他們必然能比別人更快掌握理財的技能。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沒有多少人可以靠一兩個小時的學習就能成為某個領域的行家,實踐才是檢驗的必要步驟。

這些博士們不僅在約見前會做功課,約見的時候也會認真做筆記,最最讓我欣慰的是,約見結束後他們會及時跟我反饋學習的心得,讓我好生感動。

我看了他們寫的文章,驚訝於他們把理財知識快速消耗吸收的能力,同時,我也有深深的危機感,他們千萬不要轉行,不然會跟我搶飯碗的!開個玩笑,因為我相信他們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專業。

給博士們上理財課真的讓我既輕鬆又愉快,也讓我意識到,這類人可以成為我定位的方向。

希望每一個講師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收穫屬於自己的成就感!


推薦閱讀:

TAG:理財方式 | 博士 | 講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