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細說-寫在前面】用簡單的語言講述博大的漢字文化(原創)

今天,新開了個專欄——《漢字細說》

旨在以簡單、有趣、準確的態度,來還原漢字最初的本源,以及衍生的含義,使對其的理解不只是平面的方塊字,而是有血有肉,有精有神,鮮活的認識。

先來說說筆者吧,「生於駝沙,長於牧城,學於楚地,始於春申,初現鳳城,歸於馬洲。稟獨立之態度,思辨之精神,以聖人之思,覺今人之智」。一個名叫「一枯一榮」,有著成為「叫獸」的願望,卻與此無緣,非專業的專業人員。愛好廣泛,以碼字為主業,喜中國傳統文化,遊走於地產、金融、文化之邊界,穿梭於儒、釋、道之夾間。

【鳳凰銜書】

提到漢字,我們就是會想到一個人,黃帝?哦,不是!是他的小夥伴,倉頡。

當然這是個主流說法,特別在唐朝之後,相傳倉頡是軒轅黃帝的史官,古籍中稱「龍顏四目,生有睿德」「雙瞳四目」,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有「龍」的顏貌,聖人的睿德,有四個眼睛,每個眼睛有兩個瞳孔,反正就是和一般人不一樣,奇人必有奇相!

在那個時候,記個事情,或者做個交易都是通過繩子打結的方法來記錄,小的事情用小繩子,大的事情用大繩子,繩結的多寡來記錄事情的複雜程度或數字的多少。

但隨著軒轅黃帝統一華夏,實感這種記事方法滿足不了現實生活所需,黃帝就命倉頡想辦法來解決此類問題,倉頡就在洧(wei第三聲)水河岸的高台上造了個屋住下來,苦思冥想,決定用「字」來表達,但這「字」怎麼才能造出來呢?

有一天,倉頡正在思索之時,只見天上飛來一隻鳳凰,嘴裡叼著的一件東西掉了下來,正好掉在倉頡面前,倉頡拾起來,看到上面有一個蹄印,可倉頡辨認不出是什麼野獸的蹄印,便去請教獵人。

獵人告訴他,這是貔貅的蹄印,與別的獸類的蹄印不一樣。倉頡很受啟發。他想,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特徵,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徵,畫出圖象,大家都能認識,這不就是「字」嗎?

從此,倉頡便注意仔細觀察各種事物的特徵,譬如日、月、星、雲、山、河、湖、海,以及各種飛禽走獸、應用器物,並按其特徵,畫出圖形,造出許多「字」來。

在《淮南子》中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倉頡造字成之日,舉國歡騰,感動上蒼,把穀子像雨一樣嘩嘩地降下來,嚇得鬼怪夜裡啾啾地哭起來,文字一出,華夏從此由蠻荒轉向文明。

【倉頡or蒼頡】

當然,上文所述是民間的美好傳說,「倉頡」其人真實存在嗎?這還真不好說。原因有三個:

一是「倉頡」原名不是姓「倉」,而是「蒼」,在漢朝名叫許慎的大學者發現「蒼」姓在漢族中沒有這個姓,而這造字的傳說以流傳久遠;

在漢朝,是否有「蒼頡」其人,視乎也已經是個問題,於是乎就偷偷把「蒼」換成了「倉」,筆者不由發出會意的笑容,嘿嘿!從漢之後就沒有看到「蒼頡」的說法了,而是「倉頡」;

二是有部分學者認為,「倉頡」二字,其實是「創契」的訛音,在《易經》中有這樣一段話,「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guai第四聲)。」

根據這段話,以為代替了結繩的,就是書契——文字,所以「倉頡」(創契)意思是造字的人,應該不是指一個人,而是一類或一群人;

三、古人對於「倉頡」的描述,「四目雙瞳」,對於「雙瞳」經過現代醫學解釋,這種情況屬於瞳孔發生了粘連畸變,是有這現象的;

但「四目」這現象還沒找到醫學根據,即使有四個眼睛,同時每個眼睛有兩個瞳孔,這概率真是太低了,所以由此推論,如此相貌,是對這上古傳說的聖人的誇大,和美好的想像!

【漢字六書】

漢字六書:象形 指事 會意 形聲 轉注 假借

實際上,古人並不是先有六書才造漢字。因為漢字在商朝時,已經發展得相當有系統,那時還未有關於六書的記載。六書是後來的人把漢字分析而歸納出來的系統。然而,當有了「六書」這系統以後,人們再造新字時,都以這系統為依據。

許慎《說文解字》序里說:「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古代的人,要寫個「鳥」字,就畫一隻鳥,要寫「魚」字,便畫一隻魚,在運用的時候,剛開始都是各自畫各自的,後來用多了,慢慢就要選畫的像的,好看的,簡單的,漸漸歸於統一。

但統一的象形字,仍然只能簡單的執行一些記憶和提醒的事情,因為在最初,既沒有連貫的句子,也沒有整篇的文章。

譬如畫了一條魚,它所提醒的不過是對於魚的關係,到底是買魚?賣魚?捉魚?還是燒魚吃魚?仍舊需要人自己去追憶,去揣測。等到人事繁雜,追憶和揣測無能為力的時候,字的需求就越多,於是象形之外,又有了指事、會意、形聲,以及轉注、假借等等方法。

象形,必須現有實物,畫個波浪線,兩邊四個點,這就是「水」字;尖嘴圓頭,生了個翅膀,拖了兩隻爪子,這就是「鳥」字;當然很不錯。

而然怎麼區分上下呢?古人倒也不像頑固不化的老先生,一碰到象形走不通,就指事:先畫一根平線,再在上面畫個豎線,這就是「上」字了;豎線在下面就是「下」字。這也走不通,就會會意:太陽和月亮掛在一起,是「明」字;三個人聚成一堆,是「眾」字。這也走不通,就形聲:開始和「記音」接近,如「鵝」,從「鳥」,讀如「我」;鴨,從「鳥」,讀如「甲」。

以上四種作為字的「造字法」。但一面因為已經造成的文字,還需要孳乳(派生)和淘汰,於是又想到了轉注和假借。

章太炎說:「類謂聲類,首謂語基。雙聲相轉,疊韻相迤(yi第二聲,連延的意思),則為更制一字,此所謂轉注。孳乳即繁,即又為之節制,故有意相引申,音相切合者,義雖小變,則又不更制一字,此所謂假借。」

說簡單點,轉注是同義而並有異字,假借是同字並具有異義,前者是孳乳,後者是節制,對於文字,同樣是一種調整和補充,是字的「用字法」。

漢字的演變】

漢字的演變是個龐雜而漫長的過程,學問也是博大的,筆者也只是簡單梳理皮毛,供讀者窺一斑而知全豹。

漢字的造字和應用,無外乎要符合簡單、統一、美觀等因素,故而漢字的發展就沿著具象到抽象的路徑往前演化,自然演變和人為改革相互推進。一般而言, 具體分類有:

甲骨文,在龜甲、獸骨上所留下的文字。現在發現最早的甲骨文是商朝盤庚時期的甲骨文,其內容多為「卜辭」,也有少數為「記事辭」。甲骨文大部分也是象形字或會意字。甲骨文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體,筆畫不定,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

金文,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又叫鐘鼎文、銘文。金文始見於商代二里崗的青銅器,不過商代二里崗發現的青銅器有金文的只有少數幾件。殷墟出土的青銅器上金文增多;至西周時,青銅器上金文已經較為普遍。商代金文多為象形字以及會意字;

大篆,據傳為周朝史籀(zhou第四聲)所創,故又稱籀文、籀篆、籀書等。史籀是周玄王的史
官。大篆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所收集的各種鐘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大篆是古字向小篆過渡的一種漢字字體;

小篆,小篆是由大篆簡化而成。相傳小篆是戰國時期秦國宰相李斯負責整理出來。相對於大篆而言,小篆的形體結構簡明、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發生一定的變異和合併。與大篆相比,小篆的圖畫性已經大大減弱,每個字的結構已經比較固定;

隸書,是小篆的簡便寫法,最早流行於秦代下層人物中間,相傳為程邈在監獄中將其整理成一種新字體。隸書在漢代得到了很大發展,變無規則的線條為有規則的筆畫,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

楷書,東漢末年,一種新的漢字字體,筆畫平直,字形方正,書寫簡便.直至今天,楷書仍是漢字的標準字體;

當然還有草書,行書等,在隸書和楷書的基礎上加快寫作的節奏。

漢字是博大精深的,筆者在此難免出錯,還請讀者海涵!開本專欄,一方面是滿足兒時的無知夢想,小時候,學字特別慢,老師在黑板上教字,同學們在下面寫,因為不知道字是什麼意思,加上粗心大意,老是缺劃少點的,批評難免;

學反義詞時,題目是不看的(因為很多字是不認識的),只是在此之前加個「不」字,譬如:香的反義詞是(不香);長的反義詞是(不長)等等,鬧出不少笑話,那個時候的夢想就想找個學字的方法,好讓這不算光彩的笑談別一直發生在自己身上;

另一方面,從學校踏入社會,一直都是從事文字類的工作,發現自己比周圍人的文字辭彙量要略微多點,我想,可能是我方法用對了,所以迫不及待想把這些告訴大家。

還請大家多多捧場,多提意見,多交流,相互學習!一枯一榮在此謝過!

2016.10.6 寫於馬洲卧雪堂

作者【一枯一榮】

四條眉毛的大叔 私募投資 高智商協會勝寒會員

漢字細說 用簡單的語言講述博大的漢字文化

weixin.qq.com/r/uHVNVQX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宋美齡貌若天仙,張學良為何不敢要她?
如何看待君主制的進步意義? —— 因為還有個你不知道的寡頭制
【工具】《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
歷史上有哪些人是被後世普遍誤解的?
卡彭暗殺大媽的計劃會成功嗎?

TAG:漢字 | 中國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