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quora.com/What-is-the-m

譯者:予一人

------------------------------------譯者注----------------------------------------------

包括此文,講學習的書,無非都是反覆強調和闡釋幾個經過論證實際有效的學習原則:

1."Spaced Repetition" --間隔重複

溫故而知新. 不僅僅是為了加深記憶,實際上也是延伸理解和創造新的知識聯繫的過程.

操作過程中有要點需要注意,

a.主動回憶 -- 並不是照原來的筆跡甚至原文再看一遍.你可以嘗試測試的方式來激活大腦完成主動回憶的過程.

b.做好回顧計劃 -- 因為長期記憶的周期很長,所以需要排個回顧計劃.

c.堅持執行 -- 怎麼堅持的技巧,我在其他文章里提到過了.(我懶得找鏈接,對.) 簡而言之,別依賴毅力/意志力,最小阻力原則,just do it, dont break the chain, target workdown/milestone.

推薦的實踐工具:

i.Mindmap mindmap的好處太多,我以後找個時間單獨開一章來說.在"間隔重複"的應用上,mindmap可以提供的支持是-- 每次回顧時,你只需要花幾分鐘畫出一個mindmap,然後和原先的mindmap做對比即可完成主動回憶及溫故知新的過程.而且,大腦對圖形記憶更敏感.

ii. 艾賓浩斯記憶曲線. 網上有excel模板,也有類似"學習助手"的app提供下載. 這類app可以幫你做好自動生成回顧計劃.

iii.Anki/Supermemo. 兩個學習記憶大殺器. 可以做測試,可以根據沒錯測試結果調整回顧計劃.篇幅有限不展開說,自行查閱.(哪有什麼篇幅,我就是懶)

iiii.To-do list app 這類app很多. 它可以幫你記起來要去做學習回顧. 我原來用的是wunderlist, 但是前一陣子出了亂子, login和synchronization崩了.改用國產"滴答清單". 而且我發郵件給"滴答清單"的研發團隊了,希望他們添加一個新功能,可以自動按照記憶曲線一次性生成多個任務提醒.

2."Diffuse Mode" --發散思維模式

曾經有個實驗算過人在"發獃"時大腦的能耗,發現即便我們在走神的時候,大腦也真的沒閑著.這個過程中它也依然在處理知識.

所以適當的讓自己一張一弛,不僅僅出於健康著想,對我們解決問題的效率也有益處.

推薦工具:

"番茄鍾",依然受限於篇幅請自行查閱.(依然偷懶)

3. "Deliberate Practice" -- 刻意練習

這些詞真的不好翻譯,我是查了其他的書,發現大多都是這麼翻的,就沿用下來了.

核心點一分為二: "專註"和"i+1"

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一萬小時理論. 就是說你在某件事情上投入一萬小時你就可以成為這個領域的達人.這個理論很容易給人造成誤導.因為這個說法太側重於"量"了.其實"質"更重要.

很多人看起來很努力,但是沒有什麼成效.為什麼? 因為他們只是裝得很努力,騙了別人也騙了自己.他們努力"做",以便讓自己可以懶得去想"怎麼做好".

這和我們健身時說"寧輕勿假"和"念動一致"一個道理.

你要專註於你的練習,專註去儘力提高每一次練習的質量,而不是專註於練習的次數.

"i+1"是語言習得理論中的一個原則,實際上對所有學習過程都通用. i是你當前的level,你每次聯繫應該選擇i+1,就是比你當前level稍稍增加一點難度去練習.這樣你才能提高.雖然反覆聯繫當前的水平,確實能夠加固你的神經迴路,提高該行為的效率(關於神經可素理論,我還會再開個章節說),但是學習並不只是熟能生巧,學習是"延伸"和"攀登".

另外多說一句,這話其實是人生大道理.你要懂"取捨".別給自己設那麼多目標,你以為自己可以做很多事情,這都是打雞血狀態下的意淫.忍心舍掉一些想完成的事情,只專註你最想完成的事情,把所有資源投入上去,這才會有結果.

呃.. 其實我覺得我直接回答可以做的比辛苦翻譯這個答主來得更好耶. 但我幹嘛要花時間翻譯?

= =. 別問我這個問題,我懶得想.

--------------------------------------正文----------------------------------------------

要想掌握最好的學習方法, 首先我們要了解學習這個過程是如何進行的.

我們中的大多數人花費了很多時間在學習新鮮事物上,但又有多少人停下來考慮過」學習知識」的原理呢?

我曾經也是這樣的人. 直到有一天,我無意間看到了一個名叫」學習如何去學習」的課程,接著我決定做個嘗試.

我很慶幸我這麼做了.

從那時候開始,我閱讀了不少相關的資料,並且儘可能應用於實踐,我發現效果很不錯.

接下來,讓我分享幾個關鍵要點:

1.讓你的發散思維模式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來

如果你想要讓學習更加高效率,那麼你就必須安排好你的」集中思考模式」」發散思維模式.

這是你的大腦在進行學習時使用的兩種模式,並且這兩種模式無法同時運行.

「集中思考模式」下,我們講高度集中於某一個特點的問題或概念,而在」發散思維模式下」,我們的思維將更加發散,擁有更廣闊的視角.

」發散思維模式」在學習新鮮事物的過程中將顯得更加有用. 因為這種模式可以讓你的大腦在各種想法間跳躍,而不是固守於舊有的知識.

那麼,如何讓你的」發散思維模式」參與進來?

一個很好的辦法,就是暫時放下手頭的事情,去散個步.當你不再沉浸於某個問題,而是放鬆地散步時, 」發散思維模式」就參與進來並且在幕後運轉.

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 遇到一件的棘手問題難以解決,然而一覺醒來時突然就來了絕妙的點子? 這正是因為睡覺時你的大腦自然地進入了」發散思維模式」.

據傳言,愛迪生就很清楚地知道」發散思維模式」的重要性. 當他遇到問題時,他會坐在椅子上放鬆,手裡抓小鋼珠擺弄.接著他就逐漸放鬆放空直到萌生睡意.一旦他睡著,鋼珠就會掉在地上驚醒他.接著他就會帶著他在」發散思維模式」下想到的好點子繼續回來工作.

2.先計劃好你的學習過程

通常當我們要學習新知識時,我們傾向於直接就開始學習而不是先安排學習計劃.

如果你花點時間先做好學習計劃,點出學習重點,那麼你的學習過程將會變得更順利更高效.

所以,你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繪出這個學習地圖來:

-哪個部分是最重要的?

-這部分和其他部分如何聯繫?

-應該先從哪個部分入手?

-你的學習路徑應該是什麼樣的?

建立」知識塊」是這個過程中的關鍵環節.

所謂知識塊,是指將知識碎片組合起來,便於理解和記憶.

我們舉個例子,假設你在學習如歌使用PPT來製作教學視頻,以便在線推廣業務.在這個例子里,你有以下」知識塊」

內容

PPT設計

記錄編輯

旁白

營銷

接下來,選擇其中一個」知識塊」進行分解. 我們舉」PPT設計」為例, 這部分可以分解為

排版

PPT背景

格式

配圖

這樣解釋清楚了么?

下一步就是將點與點,塊與塊之間聯繫起來,正如我剛開始所說的,找出各部分之間的聯繫. 比如,我有可能在準備好內容之前就先開始做」旁白」嗎? 我要不要在敘述故事的同時處理PPT,或者分別做比較好?

一旦你開始分析各部分內容之間的關係, 那麼學習路徑就會變得逐漸清晰了.

現在你理解了為什麼我們要在開始學習之前,就先繪出學習地圖了吧?

另一個關於結構化學習的要點是,如何記住這些內容. 正如我將在下文中提到的一樣,」間隔重複」對於建立知識塊非常重要.這也正是我們建議提前做學習計劃的原因之一.

3.「間隔重複」 vs 「過度學習

「間隔重複」是固化我們學習所得的最好方法. 所謂」間隔重複」,就是每隔一段時間就回顧所學,通過這樣的重複回顧來避免遺忘.

與此相對的是,過度學習. 也就是說很多人花了很長時間高強度學習一個知識,然後他們就誤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這個知識. 這裡的關鍵問題在於, 他們往往過了一段日子之後就忘了他們曾經學會的知識了.

這也就是解釋了為什麼每天堅持學一點的學生要比那些在期末突擊的學生的成績表現更好了.

正如Hermann Ebbinghaus在遺忘曲線里描繪的一樣,如果我們不重新加固我們的記憶,這部分記憶就會隨著時間逐漸流失.

下圖是一個示例,用於說明如何安排」間隔重複」.

不過這裡有一個要點, 我們建議的」間隔重複」並不是讓你每次都重新閱讀相同的材料. 我們建議的是, 每次間隔重複是去主動回憶你學到的知識並且做測試.這樣不僅僅可以加深你的記憶,還能幫助你找到薄弱處.

4.把你的關注點從關注成果轉變為關注過程

拖延症…

你一定知道這個時下特別流行的詞,對不對?

事實上,拖延症是你學習新知識的頭號敵人.我們剛剛說過了」間隔重複」的重要性,可問題是,如果到了你該回顧的時間而你卻不想學習怎麼辦.

通常我們之所以缺乏學習的動力是因為我們看待學習的態度不正確.

我們往往過於看重結果,而不是這個過程.

以Scott的故事為例:

第一個實驗組叫做」產品實驗組」,這個組裡的人關注於他們的最終產品-一個完美的鍋.

那麼你可以想像一下,他們在沒有制鍋經驗的情況下,卻要去做出一個完美的鍋,他們將會面臨多大的壓力?

而我們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往往也是類似情況. 我們總想著最終成為這方面的達人,而不是關注於每天獲得一些細小的進步.

你能想像得到」產品試驗組」將會有多麼得遲疑於開始製作他們的鍋么? 他們在開始動手之前將會思前想後多久? 在看到一切和他們預期不符時,他們將會有多麼沮喪?

於此相對的是」過程實驗組」, 這組的人關注於過程. 他們只需要想著做鍋就可以了. 一旦他們做出了一個鍋,他們就實現了一點成就. 每當你實現了一點成就,你就有成就感並且會繼續進行下去的動力.正是這個過程,讓這個」過程實驗組」最終做出了最好的鍋.

5.投入你的努力--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並不是簡單重複你已經掌握的技能,刻意練習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不斷去挑戰更高水平.」 - K. Anders Ericsson

刻意練習將幫助你持續性的提升自己.

James寫過一個關於科比的故事,這個故事例證了這個觀點.

我曾經受邀參與夢之隊的特訓.我之前有過和卡梅隆安東妮及德懷特韋德合作的經驗,但那次是我第一次接觸科比.

到的第一天晚上,我剛看完表演,那時候大約是凌晨三點三十分.

幾分鐘之後,我躺在床上,漸漸有了睡意.接著我的手機突然響起,是科比來的電話,我緊張地接起了電話.

"你好,羅比,我沒有打擾到你吧?"

"沒關係.有事兒么?"

"嗯,只是想確認一下你方不方便幫我做點適應性訓練?"

我看了下表, 凌晨四點十五分.

"當然可以. 我們稍後在場館裡見."

我花了20分鐘時間出門,當我到了訓練場時,我看到了孤身一人的科比.他已經渾身濕透.那時候甚至還不到早上五點.

在接下來的75分鐘里我們做了些適應性聯繫,在那之後,我們進了負重訓練室,科比在那兒做了45分鐘的抗阻力訓練.之後他又回到訓練場繼續聯繫投籃.而我幾近奔潰回到了酒店.

我本來打算上午11點再去訓練場的.哎.

再一次醒來的時候,我又困又乏.(都是科比的功勞) 我拿了個甜甜圈就往練習場去了.

後來的故事,我記得非常清楚.所有夢之隊成員都在那兒.詹姆斯在和安東妮說話,教練則在和杜蘭特做溝通.在場地另一側,科比自己一個人在練習投籃.

我走到科比身邊,拍了拍他的背,」這早上練得不錯」

「噢?」

「至少適應性訓練,很不錯」

「嗯.對.多謝你了」

「你打算什麼時候結束」

「結束什麼」

「結束你的投籃訓練,你要什麼時候走」

「馬上了.我打算投進800個球,差不多要結束了」

你發現了么,科比的關注點在哪裡? 他想要投進800個球. 而不是打算投籃一小時或者兩小時. 他要的是持續不斷的命中投籃. 兩者的區別將導致你的學習成果的不同.

你是打算花一小時學習物理呢還是打算解決10個物理難題?

JamesClear 在他的另一篇文章里,提出了兩個關於」刻意練習」的重要原則.

1.每一個練習時段,應該只關注在一個單獨的技能上. 在科比的故事裡,他就只專註投籃.

2.通常,每一個技能的訓練成果都是建立在練習相關技能的良好基礎上. 如果你打過籃球,你就知道良好的腳步對投籃至關重要.毫無疑問,科比在練習800個投籃之前,已經花了不少時間練習腳步了.

6.思維定勢和能力幻覺

知道什麼對你的學習有益之外,你還應該了解什麼對你的學習有害.

思維定勢就是個經典的問題. 所謂思維定勢是我們在解決問題時固有經驗對我們造成的負面影響.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針對一個問題,我們反覆試了一次又一次,就是解決不了? 思維定勢有時候就扮演這樣一個路障的角色,它讓你沒辦法從多角度看待一個問題.

避免思維定勢最好的方式是暫時從問題中抽身出來一段時間.做點別的事情或者索性散散步.持續地沉浸在問題里是很難想出好的解決方案的.

除此之外,我們經常在閱讀和學習中用兩種只有心理安慰作用的技巧.」標記重點"和"重新再瀏覽一遍」

這是兩種非常低效的方式,就跟其他消極被動的技巧一樣,對加深你的記憶毫無幫助.

取而代之的應該是」做筆記」和」主動回憶」. 這是兩個能真正幫助你加深記憶的技巧.

7.在不同的環境下練習

環境真的遠比我們想像的重要.

曾經有多少次你覺得你已經完全掌握了某個技能,但是當你在一個完全不同的環境下時,你才發現自己錯了?

舉個例子.假設你是個技藝嫻熟的網球愛好者,無論腳步爆發判斷都超乎普通水準.你覺得可以戰勝任何非專業球員. 有一天你去俄羅斯出差,客戶知道你喜歡網球,就約你一起打.當你早上九點到網球場才發現那兒只有三攝氏度,這是你忍受不了的低溫,因為你平時總在20多度的氣溫下打球.結果你打了個六比零慘敗.

這樣的情形總在發生. 比如你在準備一個考試,你覺得你已經掌握了所有問題,但當真的考試來的時候,你總無法發揮預期失准.

這往往是因為你沒有考慮到環境因素.你沒有用計時器限制自己及時完成練習,你沒有辦法模擬20個人坐在你周圍,每個人都在埋頭答卷的緊張氣氛.

所以環境很重要,如果條件允許,你可以試著在不同環境下練習.


推薦閱讀:

我為什麼偏愛OneNote而非印象筆記
什麼是易記網址?
信用卡的使用誤區你知道幾個?(二)
印象筆記多筆記合併
吳慶海:知識工作者職場的必備殺技——知識萃取技術

TAG:學習 | 自我管理 | 知識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