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戰爭:戰略武器化的頁岩油

(本文僅屬個人見解,個人學識淺陋,請多指點。)

好了,廢話不多說,讓我們直接進入正題:石油戰爭:戰略武器化的頁岩油

對於近兩年油價暴跌的原因,最主流的說法有這麼幾種:沙特頁岩油大撕逼,中國石油需求降低,世界經濟增速降低。但是,如果你就這麼信了,只能說明:騷年,你實在是太年輕。

下挫原因,有陰謀論指出:美國聯手沙特做空石油,打壓俄羅斯,打擊中東,困死餓死ISIS。這裡有一個最直接的證據,即2014年,油價跌穿80美元,甚至到50美元以下後,美國頁岩油生產商和沙特卻繼續保持一致性的增產。這違背了OPEC幾十年以來的原則,也違背了美國企業利益驅動的原則。如果背後有什麼因素的話,那一定是政治因素,政治利益高於一切。

接下來,我們看看這張圖。

(圖 WTI原油價格和美國GDP的關係 )

請仔細注意上面這張圖(綠線為油價,紅線為GDP)。美國的GDP增長在過去40年出現了兩次比較明顯的停滯,一次是在1978—1982(第二次石油危機)、一次是在2008—2012年(金融危機、阿拉伯之春),這兩段時期石油價格正好處於歷史性高位。我們可以由此判定,美國經濟並不喜歡高油價。(引用《揭秘美國是怎麼一步步搞死全球石油業的》一文)

至此,我們可以推導出美國的政治目的:

一是打擊通過油價獲得暴利的主要反美成員(如俄羅斯、敘利亞、伊朗、委內瑞拉、ISIS等等)。美國最大的競爭對手、靠著石油出口吃飯的前蘇聯就是這樣一步步被拖垮的。而現在的俄羅斯淪為一個GDP比廣東還低的二流國家,委內瑞拉國民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窮的恐怕連印錢的紙都買不起了。

二是重建石油美元的信用體系。從經濟危機中緩過來的美國,自然會加強美元的世界貨幣屬性(經濟危機中這一屬性明顯弱化)。而通過石油美元這一手段,已經在過去的三次石油危機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這點可以參考《石油戰爭》一書。未來,擺脫油價單方定價控制(過度政治化),實現多元控制的(半市場定價機制,擺脫地緣政治影響),將會是一個趨勢。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三是美國經濟並不喜歡高油價,保持低油價是美國的長期國家戰略!

這一點,讓我們通過了解長時間的頁岩革命發家史窺豹一斑。

美國常規石油的產量在1971年就達到了頂峰,隨後產量不斷下降,進口量不斷增加。在1975年,美國政府就啟動了頁岩氣開發的研究項目。1986年美國私人公司成功建造了第一口利用空氣鑽井技術的多裂縫頁岩氣水平井。1998年Mitchell Energy公司創造性地利用了非膠化壓裂液技術實現經濟效益的頁岩壓裂。從此以後,頁岩氣成為了美國發展最為迅猛的主要能源組成部分。世界其他各國也紛紛開始頁岩氣的研究。

看似偶然的頁岩革命,其實美國精心策划了長達30年的時間。而美國的真正目的並不是要靠開採頁岩油來賺錢,而是要讓石油變得廉價,保證經濟的發展。策劃者真正在意的不是石油人過得苦不苦,而是全國人民過得苦不苦!(引用自《揭秘美國是怎麼一步步搞死全球石油業的》一文)

我們再看看美國頁岩氣開發技術歷程:從Barnett頁岩開採看,可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1997年以前——直井大型水力壓裂;第二階段:1997~2002年——直井大型清水壓裂為主;第三階段:2002~2007年——水平井壓裂技術開始試驗;第四階段:2007年至今——水平井套管完井及分段壓裂技術,逐漸成為主體技術模式。

也就是說2007年開始規模化的頁岩氣開採技術已經開始成熟,看看下面這段數據:2007年至2014年間,美國頁岩油生產力(以每套鑽井設備的初始產能衡量)以每年超過30%的速度增長。從2010年的幾乎為零開始,美國的頁岩油產量已升至每天約450萬桶(約2.3億噸/年),重要的是,這幫助美國實現了能源獨立!

美國頁岩油產量自2010年開始急速增長,受此影響油價應該從2010年開啟暴跌模式,而為什麼到了2014年才開始啟動暴跌模式呢?而2010年至2013年油價依然高企?

有人解釋道這是所謂的中國因素(中國原油需求近年來一直在急速增長)。但是僅僅是因為中國因素么?中國應該還遠遠沒有形成那麼龐大的國際油價影響因子。

這輪油價高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石油大宗商品的經濟周期,另外一個原因是頁岩油被美國當做了國家戰略武器使用

2014年,沙特以狙擊美國頁岩油的名義開啟了新一輪的石油戰爭。但是沙特真的是想狙擊美國頁岩油嗎?沙特可是美國最忠實的盟友,每一場海灣戰爭沙特都是美國最大的軍事基地。他怎麼可能去影響美國的利益,這種明眼上的借口,說得那麼不講道理,但放哪兒去都能站得住腳。這個借口使得沙特既完全放開手腳的執行了美國國家戰略,又不會正面跟俄羅斯乃至OPEC內部等國家衝突,還將全球關注的焦點轉移到頁岩油上,使得頁岩油產量的一點波動都直接影響著全球油價的波動,最終將頁岩油武器化。

作為國家戰略武器的頁岩油,威力是無比巨大的。2014年的油價暴跌,直接造成了各大產油國上萬億美元的損失(僅俄羅斯就損失2000億美元),重創了各大產油國的經濟。前些年高油價時期的多少萬億美元的各種投資,血本無歸,嚴重摧毀了石油投資信心,今後很長一段時間,投資信心都將很難恢復,高油價下摧毀投資信心,將會比低油價下摧毀投資信心更加徹底,這就是頁岩油武器化的間接破壞力。

當然,前些年油價高企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為頁岩油武器化提供充足的戰略準備時間,因為直到2014年,頁岩油產量才達到450萬桶/天的武器化體量。

2015年12月18日,美國國會參眾兩院通過法案,解除實施40年之久的美國原油出口禁令。進一步從國家層面放開了對頁岩油的限制,從此,頁岩油不再局限於在美國銷售,其覆蓋幅面擴大到了全球,這一舉措,大大增強了頁岩油作為國家戰略武器的威力。

武器化的頁岩油,改變了人們對石油行業,乃至整個能源行業的認識。人們一般認為石油是一種會枯竭的資源,其價格很可能隨著時間推移而上漲。但是現在,這種認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據美國《油氣》公布的統計數字,全世界頁岩油儲量約11萬億—13萬億噸,遠遠超過常規石油儲量石油儲量,而據BP報告,目前,全球探明石油儲量僅有2.9萬億桶(約0.41萬億噸)。按照經濟學上的資源無限論第二點「因為太多,所以無限。」,基於以上數據,我們甚至可以認為:石油資源是無限的!這就是武器化的頁岩油的終極威力!

頁岩油當做武器來使用,將會獲得更長遠的低油價,滿足美國國家戰略的需要,是美國國家穩定發展的基礎。

2016年7、8月,油價一度上漲超過50美元,結果馬上就爆出頁岩油鑽機增加的消息,油價迅速向40美元下探。這就是美國國家戰略武器的威力!國際能源署曾有一種較低的油價預測,認為油價在10年內將保持在每桶50美元左右,這就是其理論根據!

回顧歷史,世界自工業化應用石油至今,沒有發生過任何一次因為缺少石油引起的全球性恐慌。

技術的革命帶來的影響是長久的,是根本性的改變,改變著人們對資源的認識,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未來的石油,依然有著非常廣闊的前途,但是低廉的價格,高技術含量的生產方式,是其必由之路。

還有一個花邊新聞,洛克菲勒家族決定拋棄石油。什麼原因我也不知道,請自行研究吧。

當然,影響油價還有很多因素,比如新能源、第三、第四代核能技術等等,出於篇幅的考慮,這裡沒有詳述。不過換個角度想想,與其考慮油價會怎麼變,還不如考慮未來是一個怎麼樣的社會。雲計算與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產業革命所帶來的基礎產業革命、社會結構革命、知識認知革命會造就怎麼樣的一個社會?

可預見的是,馬克思所說的按需分配模式正在被實現,商品交易中只有生產者、消費者的這種超低成本極限消費模式正在被構建。總之,可以判定的是,未來,是一個及其廉價的社會!這種廉價不僅僅是指石油!

最後,能夠親生體驗一回石油戰爭,是一件幸事;而這次石油戰爭,為中國的崛起創造了巨大的生存空間,也是一件幸事,雖然作為石油工人的我們快吃不上飯了。

概念擴充:經濟學上的資源無限論 (這是根據羅輯思維的歪理邪說結合本文需要瞎編的)

一、因為太貴,所以無限。

(原因一引用【羅輯思維NO.5】)我們今天拋出來的第一個歪理邪說就是,石油是永遠用不完的。聽起來太歪了,因為我們從羅馬俱樂部的報告開始就一直告誡人類,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啊,我們必須要保護資源啊,但是真的就有這樣的一種學說,說石油是永遠用不完的。

持這樣觀點的經濟學家先讓你去想像一個屋子,這屋子裡面堆滿了開心果,然後約一幫朋友進去吃開心果,那麼,請問,開心果會被吃完嗎?結論是不會的。

因為你剛開始的時候隨便抓一把,都能剝開就是果仁很高興地吃了,可是吃到最後的時候你會發現,開心果變得越來越少,果殼變得越來越多,也許你抓一千個,出來翻翻才能找到一個還帶果仁的,那麼這個時候因為成本太高了嘛,就會有一位拍案而起說,我不在這找了,我乾脆到門口的小店去買一袋新的開心果來吃。

所以實際上一棟裝滿開心果的屋子裡面,最後底下會沉積出大量的還沒有被吃掉的開心果。所以有的經濟學家就會說,你想想看如果說石油會被用完的,我們就假設地球上的石油是一個恆定的量,那麼請問,人類世界最後一桶石油會在哪裡,沒有人會把它用掉,因為它已經太貴了。最後一桶了嘛,它會在哪裡,可能會在美國國會圖書館裡,或者某個博物館裡被珍藏起來了。

那麼請問,世界上最後一百萬桶石油會在哪裡,告訴你,因為它太貴了,所以沒有人用得起,所以它會永遠長眠地下,沒有人會把它開採出來。

二、因為太多,所以無限。

這點更好證明,比如戈壁沙漠里的沙石、海洋里的水、陽光,對於人類來說,都是及其便宜的(當然你要說免費的也行)。

三、因為可再生,所以無限。

這一類包括農產品等可再生資源。

推薦閱讀:

【裝車價】2月27日山東地煉油品裝車價
油價今日下調,油價是如何得出的?
白日焰火——油價上漲帶來的投資機會
車主注意:油價要降了 每升便宜1毛5!

TAG:石油 | 戰爭 | 油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