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場洒脫的修行——《斷舍離》
「想要幸福,我們需要先放下對幸福的執念。」
這是台灣作家張德芬在《斷舍離》開篇的序言。
什麼是幸福,曾經我們一直以為,「擁有」就是幸福。
直到後來,才發現,
有些「擁有」反而成了我們人生前行的累贅和包袱;
有些「失去」,反而成就了未知的美好。
人生數十年,總是不斷地失去和擁有,
人們習慣於主動地擁有,卻常常被動地失去。
正是在失去和擁有間,逐漸修鍊成了一個更豐富、多元的自我。
失去童年,收穫成長;
失去青澀,收穫閱歷;
失去愛情,收穫珍惜;
失去工作,收穫自省。
而斷舍離教會我們的恰恰是,
主動地不再擁有——「斷」,
主動地失去——「舍」,
主動地放棄擁有——「離」。
拿女孩子穿衣服為例,
有人說,女孩子的衣櫃永遠少一件衣服。
沒錯,這是天下女人的通病。
可是當我們去收拾東西的時候,又發現衣櫃里的衣服多到可怕。
這就陷入一種怪象,「明明擁有,卻彷彿沒有」。
顯而易見,這樣的「擁有」是沒有意義的。
25歲以前,我們對「擁有」有著近乎貪婪的執念。
剛上架的新衣服、櫥窗里展示的新款鞋、各種款式的包包、同事新入手的項鏈,
如此種種,貪慾折磨得我們食不知其味。
淘寶的購物車裡放了七八十個購物鏈接,
那些鏈接的背後,是商家朝你錢包敞開的大門。
「來,快到我碗里來。」
而現實是,衣櫃里有一半是三個月以上沒碰的衣服;
書架上,是蒙塵了還沒拆封的書籍;
化妝包里,是到過期也用不完的唇彩;
抽屜里,是賺錢速度趕不上數碼更新速度的Iphone4,4S,5,5S,6,6plus, and so on.
即便這樣,當我們出門的時候,
當我們要去見一個重要客戶的時候,
當有一個重要趴體的邀請函來臨的時候,
我們面對一堆衣服,問鏡子里的自己,
「我該穿什麼呢?」
一臉懵逼。
是不是很諷刺?這就是我人生真實的寫照。
當「擁有」變成了負荷,「斷」就是當務之急了。
第一步,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
「我真的需要嗎?
這個東西適合我嗎?」
當每一次下單的時候,用這兩句話在腦子裡過濾一下。
我覺得,家裡會少很多不必要的東西。
人生也會開始輕鬆起來。
以前我有一種莫名的恐慌症。當牙膏只剩下1/3的時候,我必須買到新的。
以至後來,家裡是一堆開封沒用完的洗面奶、擺了三瓶各種香型的洗髮水;
香皂、肥皂、手工皂、從泰國買回來的燕窩皂;
BALA BALA BALA
後來是我的媽媽幫助了我。
她告訴我,你現在要學會清空。
把手上有的日化品用完,再考慮去買新的。
後來,我家裡的堆積越來越少,錢也在無形中省了下來。
物品如是,感情亦如是。
人是情感動物。這世間為情所困的人也是大有人在。
一個已經枯竭了的郝蓮娜睫毛膏,可能是人生的第一件化妝品,捨不得扔;
一副款式老舊的遮陽墨鏡,可能是第一次出國的紀念品,還是捨不得扔;
一個包裝精緻卻空空如也的巧克力盒,是七夕男盆友送的禮物,更捨不得扔。
每個人的家中、抽屜里、雜物間都有很多用不上卻也捨不得丟棄的物品,
這個時候,你就需要「舍」了。
舍,不是捨棄。
而是讓這個當下不需要的東西從自己的生活中抽離,是送人也好,是捐助也好,是扔掉也罷,給自己的人生瘦瘦身、鬆鬆綁。就像360安全衛士之於我們的手機和電腦,定期清理內存,運行才更健康。
「舍」,其實是一種智慧。
如何有智慧的「舍」,才會讓有自己有更高品質的生活。
至於「離」,這就是一種更高的精神境界了。
書中作者介紹說,「斷」+「舍」=「離」。
當你明白了什麼不是自己需要的,
你也就逐漸明白了,什麼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人生而為人,
勿為物所累;勿為情所累;
勿為名所累,勿為利所累。
是為「斷舍離。」
推薦閱讀:
※斷舍離式的整理收納記錄(持續更新中)
※時尚斷舍離,美麗不需要剁手|胖女孩衣櫥規劃系列
※斷舍離:你想要的!只需這7步!
※致熟悉又陌生的我(2):資產清零後,我該怎麼做!
※什麼是斷舍離?我們為什麼要斷舍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