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會導致道德淪喪嗎?

最近,人們常會看到一些曝光出來的商業欺詐,道德淪喪的事件,從三聚氰胺奶粉到青年魏則西之死,從蘇丹紅、地溝油到毒大米、石蠟火鍋底料,怵目驚心,不勝枚舉。當人們看到和聽到一件又一件這樣倫理缺失的惡性事件,往往會感嘆在當今中國社會由於市場化改革導致的道德下滑。

人類的行為總是需要給出道德理由,因此每每選擇一種生活方式或者社會體制就需要價值判斷。回顧中國的改革開放歷程,就不難發現,為了確立或否定「市場經濟」的合理性而進行的辯論,曾是如此的激烈,並一直延續到今天。

其實在市場經濟產生初期,在歐洲的精神世界都是反商業、反市場的。亞里士多德就認為,任何追逐財富的行為在道德上都是危險的,它會破壞人們公共道德的穩定性。這種思想與後來的基督教精神一脈相承,認為商業會滋生人類社會的欺騙和貪婪,腐蝕人們的美德的質樸,使人道德墮落。

當時的歐洲文學作品中,存在著大量的對放高利貸者的諷刺,比較有名的就是莎士比亞的劇作《威尼斯商人》,這也是莎士比亞全部劇作中,在世界範圍內上演次數最多的一部作品。在莎士比亞的筆下,靠著放高利貸獲取利息的猶太人夏洛克,貪財如命,殘忍嗜血,是個沒有一點慈悲心腸的大奸商。

這類的文學作品還有很多,對於「奸商們」的嘲諷都源自於早期自然經濟社會的一個假設:社會中的財富是一成不變的,人們獲取財富會導致財富的「此消彼長」,你取得的多了,必然會導致其他人的損失。只有靠著付出血汗的勞作才能名正言順的獲得財富,靠著貿易和放貸索取的利潤都是投機取巧的、寄生性的。

現今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還要歸功一個叫亞當斯密的哲學教授,是他站出來挑戰了基督教和社會道德家們的核心觀點:社會秩序要建立在利他主義的基礎上,既道德上應該永遠被推崇的是捨己為人,無私奉獻,自私自利者一定會被社會排擠。

亞當斯密卻認為,「利己主義的偏好才是社會秩序的基礎」,社會上每一個人都追逐利益最大化,必然會意味著社會總體財富的增長。假設社會上的商人們都大公無私,高買低賣,大量地賠錢生產商品,用不了多久,市場上的商品就會變的極為混亂。如果做了一件好事,被認為是不應該要求回報的,其結果就是做好事的人越來越少了。所以像社會道德家那樣鼓吹人們不去逐利,反而會導致社會財富的減少。

但如果商人們具備趨利性,如果哪樣商品出現過剩,利潤下降,商人們就會傾向於縮減產量,市場的供需關係很快會趨於正常。市場經濟的妙處正是人們的趨利性使得市場能夠自我調節,這一觀點也得到了後來的哈耶克的深入闡述。

人們很快嘗到了自由市場帶來的甜頭,但反對的聲音也一直存在,隨著市場經濟帶來的一系列道德風險,社會上對市場經濟的批判也越來越多。

保守主義者們擔憂,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價值觀如此迅猛發展,一旦外溢到人類商業領域之外的社會其他組織中,會逐漸瓦解傳統社會秩序。人們將自身與政府看成是簡單的契約關係(我納稅你提供公共產品),將婚姻家庭關係看成是一紙合同,實質上都是這種市場價值觀的過度蔓延,會瓦解人類傳統社會的「溫情」。

今天中國群眾面臨的種種困惑,在歐洲,在世界其他的許多國家,都在以某種形式延續著。多少「罪惡」是市場經濟帶來的,又有多少「美德」是市場經濟培育出來的?

借用托克維爾之言,「有多少道德體系和政治體系經歷了被發現、被忘卻、又被重新發現、被再次忘卻、過了不久又被發現這一過程,而每一次發現都給世界帶來魄力和驚奇,好像它們是全新的,充滿了智慧。之所以會如此,並不是由於人類精神的多產,而是由於人類的無知,這種情況簡直難以置信」。

推薦閱讀:

為何中國警察總是建議人來「私了」?
kindle以換代修後沒要我的舊kindle怎麼辦?
道德是用來約束個人的還是約束社會的?
文人騷客,真的很騷,與單立人一起陰濕吧!(二)
如何評價立黨老師把揭露其傳謠行為的問題,改為「調查類問題」?

TAG:市場 | 商業 | 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