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漢離國家中心城市有多遠?
我寫這篇文章的初衷,是步一個叫「蠻族勇士」的人的後塵,也學習分析一下自己生活中的城市的經濟情況。這個人的很多觀點有些激進,但他對數據的挖掘還是比較令人信服。我不想總是被別人牽著鼻子走,與其被別人引導,還不如自己去搞清楚。很多事情你只有自己親身去做了,去研究了,你才有發言權,才有切身的體會。對於武漢這座城市,我其實印象很模糊,每次都是上學路過,或者回家路過,從來沒有好好打量過。雖然2007年的下半年我都窩在武大那片地方,但對於武漢的了解並不比外省人多。
在正式開始之前先進行利益申報:本人是湖北人,但不是武漢人。楚人祖先是周王室的邊緣人,一直以來都在努力爭取正統周王室及貴族兄弟們的承認,但屢屢事與願違,只得另起爐灶。因此,楚人基因里有一種成分叫「不服周」。另外,不同於中原人崇拜龍,楚人的圖騰是靈性之鳥鳳凰:
據《山海經》:「大荒之中,有山名北極天桓,海水北住焉。有神九首,人而鳥身,名曰九鳳。
所以對於武漢這座城市喊了多年的「復興大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口號,我們就不那麼難以理解了。
內河航運時代被大航海時代取代,沿海的港口城市上海、廣州興起,改革開放開啟了深圳的神話,政生經濟又催化了北京的繁榮。時移世易,風水輪流轉,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風雲變幻,武漢已從1920-30年代驕傲的「東方芝加哥」,變成如今一個比較典型的2-1.5線城市,正在全力追趕第一梯隊的北上廣深們。
怎樣的城市才能稱作「國家中心城市」?
一定是人流、物流、資金流的大規模匯聚之地。
我們先說人流。武漢作為全國在校大學生人數最多的教育大市,留不住人才是最大的問題,都是為他人做嫁衣,尤其是深圳。我們先從兩組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數據說起:
螞蟻金服2015年7月根據平台上積累的大數據,通過對全國2325所高校近5年的畢業生進行分析,發布了全國首份基於互聯網的《大學生就業流向報告》。報告顯示,在湖北大學畢業生前五大熱門的跨省遠距離遷移路線中,武漢到深圳排名第一、武漢到北京第二,而在人才接收城市中廣州第五,武漢在杭州之後。武漢最好的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幾乎成為華為、中興、騰訊等深圳企業的職業培訓學校;
據標準排名(中國)研究院發布的《2015中國高校畢業生薪酬排行榜》:百強大學中畢業生就業地基本都在北上廣深,只有29所大學的一線城市就業率低於50%。
另外,據統計顯示,畢業取得高薪的因素有三個:一是大學是否是一本以上名校;二是大學所在城市是否是一二線城市;三是所學的專業是否是熱門的高薪就業專業。
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就業地域分布
所以武漢政府推出了「城市合伙人」計劃,在北上廣深及海外廣泛遊說、吸引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新興產業領軍人才到武漢安家創業。沒有人才,產業升級、經濟結構調整無從談起。
我沒有深入研究過經濟發展與人口規模的線性關係,但初略看,似乎人口越多的城市經濟規模越大、外來常住人口越多、所佔比例越高的城市經濟發展越好、活力越大。從總數上來看,北京人口規模是武漢2倍,上海是2.3倍,廣深基本與武漢相當;從結構上來看,國家中心城市與區域中心城市區別還是挺大的:深圳外來常住人口比例高達68.8%,對外來人口的吸引力是武漢的3.4倍,武漢的外來人口比例才不到22%,且深圳擅用戶籍這種制度工具給低端人口設置門檻,所以你會發現對於名牌大學畢業生、納稅多的生意人等高質量人群來說深圳戶口很容易解決,而整體戶籍人口比例才不到32%。相比北京、上海這種戶籍比較無解的超級大都會,深圳大門長期朝京滬的人才敞開,只是因為近兩年房價漲幅太瘋狂,對京滬金融人才的吸引力相比以往失去了比較優勢。
而這個時候,武漢的大門就該向深圳的人才敞開了。為了吸引人才回鄉,武漢市政府的確是煞費苦心,居然傳聞前不久廣泛傳播的那篇復旦學子賣掉深圳一套房攜妻帶女回武漢換四套房的軟文是武漢市政府宣傳部寫的。不管怎樣,這篇文章的確打中了包括我在內眾多漂泊在京滬深的湖北遊子內心深處的痛點。一線利益格局已定,二線也許還有機會。
再來看物流。哪位宏觀經濟大神能指教一下哪些指標能衡量一個城市是物流中心嗎?常識上理解,人口越多對物資的消耗越大,因此我暫且選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貨物進出口總額來判斷一下武漢對全國、全球的物資吸附力相比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情況:
國內貿易重要指標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北京、上海是武漢2倍,廣州是1.55倍,與深圳相當。而國際貿易差別可就大了:沿海的上海、廣州及深圳的貨物進出口總額分別是武漢的100倍、30倍及16倍,同樣不靠海的北京也是武漢的11倍,充分說明作為內陸城市的經濟外向程度之低。
資金流更不用說了。資金是逐利的,機會在哪裡它就會流向哪裡。截止去年末北京的銀行賬上趴著將近13萬億的天量資金,此前已有網紅文章分析了北京是一座錢傾天下的銷金之城,上海也有超過10萬億的天量資金,深圳的5萬多億資金兵臨城下,將房價生猛地拉升2倍多,2015年深圳的各家中資銀行新發放的個人住房貸款同比增長了300%。
儘管去年末武漢地區的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19393.16億元,比上年增長16.1%;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17135.79億元,增長18.4%,其中個人住房貸款2421.46億元,增長39.1%,但與北上廣深不是一個量級,僅僅是在外資大量出逃的背景下相比廣深而言略微更具吸引力。
在人流、物流及資金流的吸引力上,武漢與北上廣深等傳統一線城市有非常大的差距,用武漢市政府公報上的話來說,雖然現在武漢的經濟規模進入了第一方陣,但離第一梯隊還遠著呢。我們再來看國務院對北上廣深的定位:
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現代國際城市
上海:我國直轄市之一,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一
廣州:廣東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際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
深圳:我國的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城市
武漢:湖北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我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
因為不在一個量級上,其實這種比較是自己找虐,沒有多大意義。但既然你的目標是國家中心城市,那就看看差距有多大,差距在哪裡,哪些能通過自身努力追趕,哪些是永遠也無法超越的。於是就能科學合理地找準定位,確定比較優勢了。換句話說,差距同時也意味著空間和機會嘛。接著找差距:
第三產業占經濟比重較低:分別低北京28.8%、上海16.8%,廣州15.77%,深圳7.8%;尤其是金融業產值低,發展滯後,但金融業又是以實體經濟為基礎的,因此這又是個先有雞後有蛋的問題;目前的解決辦法是大力引進金融機構在武漢建設後援基地、數據中心、客服支持中心等;
工業含金量較低: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去除第二產業增加值(理論上應該要刨去建築業),武漢的比例最低,只有10%,而北京、上海及深圳都在30%以上,可以判斷這三地的工業質量比較高,如信息技術產業;這也是武漢完成產業升級的重點目標,即提升工業質量,發展戰略新興產業、高端裝備製造業等;雖然武漢已培育了電子信息製造、裝備製造、食品煙草和能源及環保業等5個產值超千億元的行業,但鋼鐵等過剩產能行業的升級改造壓力也巨大;
經濟對固定資產投資的依賴較強:固定資產投資佔GDP比重是北京的2倍、上海2.8倍、廣州2.4倍、深圳3.8倍;房地產投資比重大幅領先北上廣深;當然,依靠迅猛的固定資產投資、合理利用泡沫實現經濟的彎道超車也是不多的選項;
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北京和上海少一半,有意思的是比深圳高,可見深圳被高房價套牢,屌絲不敢消費;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北上廣深低1倍以上就可以看出來;
所有這些經濟問題,體現在作為衡量城市發展的綜合指數房價上,差距就顯現出來了:最新房價數據顯示,新建商品房均價北京是武漢的3.2倍,上海是3.3倍,廣州是1.5倍,深圳是5.8倍。假設不考慮其他因素,房價僅僅只與GDP、常住人口數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因素直接線性相關,差距區間在1-2.5倍之間,那麼按照武漢目前的新房均價10333元/平米計算,至少可以漲到25834元/平米,期限無法預測。
實際上,因為體量小,「十二五」期間武漢的經濟年複合增長率是超過北上廣深的,尤其是上海、北京在2012年以後連續四年幾乎是停滯不前:
所以找完差距再來找安慰。至少從以下幾個方面還是能找到安慰的:
工業結構及產業升級初見成效:
1、看到很多文章裡面說湖北,或者武漢經濟比較嚴重的問題之一就是國有經濟所佔比重過大,民營經濟活力不足,但翻看武漢的統計年鑒,實際上國有經濟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從2010年的26.4%已經下降到2014年的16%,這些胡說八道的人一看就是沒挖過數據;外商及港澳台經濟占工業比重從2010年的32.9%上升到2014年的34.9%;其他經濟除了國有、集體、外資,當然就是私營經濟了,這一比重足足上升了12.6%,民營經濟所佔工業比重已達到52.8%,這一比重要高於上海。
2、武漢的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已初見成效:
產值過100億元的企業17戶,過10億元的企業121戶。在11大工業行業中,5個行業產值超千億元,分別是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製造、裝備製造、食品煙草和能源及環保業。
在2015年的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中,鋼鐵、紡織、家用電器等產能過剩產品迅速下滑,而汽車(新能源汽車)、化學藥品原葯、光纜、軟飲料等行業產值增速超過20%,撐起了武漢的工業產值8.5%的增長;相比之下,上海的第二產業增速只有1.2%,廣州6.9%,深圳7.5%,北京第二產業增長3.3%(工業只增長0.9%);
貨物運輸量除了不敵上海和廣州這種沿海大港外,與北京、深圳相比有近40%的優勢;湖北「九省通衢」的名號不是蓋的,處於中心地理位置,成功拿下綜合交通樞紐、物流中心的地位;這是武漢的核心競爭力;
旅客發送量是北京的2.5倍,僅低於廣州,高於上海和深圳40%左右,全國性鐵路路網中心地位初步確立。但這也只能算是交通中轉中心,如果能想辦法讓中轉旅客多停留一段時間那將更好;
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人數全國第一,研究機構全國領先,有非常多的科研院所,這也是核心競爭力,最大的問題在於如何利用好這麼豐富的智力資源,將人才留下來,並將科研成果轉換為生產力;在這方面,深圳的確要小心了,如果房價繼續高企,再加上現在光谷的創業氛圍不錯,很多華為、中興、騰訊等湖北籍技術人才有可能還真的買票回家了;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多重國家戰略疊加:長江中游城市群、中部崛起戰略、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和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等眾多國家戰略政策疊加,是非常好的發展機遇期。
按照武漢市政府的「十三五」規劃,方向基本上是針對我上面分析的問題,顯然主政者是非常清楚自己應該做什麼、怎麼做的。列舉其中一段話:
產業綜合競爭力顯著提高。始終抓住工業主攻方向不動搖,強力實施工業倍增計劃、服務業升級計劃,策劃實施了一批支撐引領產業發展的重大項目,產業實現倍增發展。工業支撐作用凸顯,五年累計完成投資超過1萬億元,2015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24萬億元,千億產業增至5個,形成大光谷、大車都、大臨港、大臨空等四大工業板塊。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2015年服務業增加值5564.25億元,物流增加值、工程設計產值、軟體和信息服務業收入突破千億元。現代都市農業加快發展,呈現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良好態勢。
三年前,BBC記者做了一期武漢的專題報道,重點關注了武漢市大步流星的固定資產投資,傳聞武漢市政府「每天償債一個億」,媒體表示了對投資依賴的嚴重擔憂。當時的市長唐良智表示要力爭通過5-10年的時間將武漢建設成為國家創新中心、先進位造業心、商貿物流中心、全國綜合交通樞紐。而剛剛過去的一周,武漢迎來了李博士的來訪,博士希望湖北「挺起長江經濟帶的脊樑」。
雖然武漢現已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3、全國城市第8,成功步入國內城市第一方陣,但前有北上廣深四座大山,天津、重慶及蘇州等工業城市領跑者,後有成都、杭州、南京、鄭州等步步緊逼,一不留神就會落後。按照國家戰略規劃的十座北上廣深級別的超級大都會,我認為武漢如果不犯大的錯誤,按照目前設定的施政方針繼續前行的話,是一定可以鎖定一個超級大都會名額的。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期待武漢一鳴驚人的那一天!
推薦閱讀:
※盤點武漢8家最有逼格的服裝店 值得一逛_
※營改增後開發商裝房花銷可抵扣稅費 精裝修或成趨勢?
※武漢有啥好玩的地方?
※杭州現老公寄存屋 兩全其美?
※武漢特產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