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模因
類比於基因,人們創造了模因(meme)這個概念。模因可以是一個個社會當中的成員口口相傳的典故(「梗」),可以是一些成體系的思想體系,可以是一系列的特定的生活方式,也包括了各種視覺設計方面的元素。基因通過遺傳的方式實現自我複製,模因則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傳播實現了延續自己的功能(這和病毒有些類似)。基因是構成生物體的藍圖,每一個個體只是自己所包含的基因的一個實例。在一個社會群體里,其中的模因相當於構成這個群體的文化「藍圖」。因此,每一個模因都是構成一個文化的基本元素。
有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對於同一個群體,有一些模因非常容易在群體中大規模的傳播,而另一些則很難傳播,即使是傳播之後也會立即被人們忘卻或忽略?就像是病毒的傳播也需要考慮易感人群一樣,模因在一個群體傳播的過程也必須考慮群體成員的潛意識的需求。例如在某一些百度貼吧里,大量的看似惡俗的辭彙層出不窮,且能夠在人與人之間大量的互相使用。參與這些貼吧的很多人能夠得到的精神方面的資源(包括教育程度以及其他的有效信息來源)相對匱乏,這使得他們的潛意識裡,動物性佔據了很大一部分空間。因此他們會非常樂於使用這些惡俗的、能夠反映他們的潛意識的模因。相反在知乎,使用者的所擁有的物質條件與精神條件都明顯超過了某些百度貼吧。在知乎的人們的潛意識就能允許他們追求一些更高級的東西,比如探討更深層次的問題,獲得影響力,以及自我實現。「X 是種怎樣的體驗」這個著名的句式反映了人們對於其他人的經歷的好奇心,以及藉此開闊自己的視野,甚至是挖出更深的內涵。貼吧和知乎這兩個使用者群體的集體潛意識明顯不同,你不可能用貼吧的模因在知乎大量傳播(尤其是在核心用戶之間),反之亦然。
同時,在一個群體之間廣泛流傳的模因也會反過來影響和改變個體的潛意識。一個人在一個討論各種技術問題的程序員圈子裡,呆的久了至少會了解到一些關於編程的專業術語,這些可以作為這個圈子的模因。如果激發起了這個人的潛意識裡忽略的內容,那麼此人的潛意識的需求將會發生明顯變化。比如從最基本的滿足生存,發展到通過發展技術獲得碼農之間的認同,甚至是開發出全新的軟體以自我實現並改變世界。當然,也存在另一種可能性,即由於這些模因和這個人的潛意識差距太大(原因可能包括這個人對編程完全沒有概念、自認為相關技能太難掌握、以及由於某些事件使得此人對編程的厭惡等等),導致了此人反感這個圈子及其模因。因此,文化影響力就是能夠用適當的模因一部分迎合受眾的潛意識,另外一部分導引他們的潛意識。這個差距就是你要去認真考慮的事情了。模因的變異速率也是有限的,就像是幾乎不可能在一秒之內讓藍藻的基因變異為人的一樣。這使得模因在一個群體里將會存在慣性,或者可以說是路徑依賴。模因變異的距離很明顯與時間正相關,變異速率也是一個決定一個群體的靈活性的重要指標。當然,任何過快的模因變異都有可能導致這個群體的穩定性和凝聚力的下降。我國在最近100年的在人的思想觀念的變化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
推薦閱讀:
※什麼才是真的情商?
※心理諮詢是要聽故事的
※你是否有計算過,你還能陪父母多少時間
※該不該放下怨恨,與父母和解?
※(書摘)如何才能不焦慮(獻給一有風吹草動就好不淡定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