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部之亂》書評:他們想在那一切不外是謎的地方找到答案
文/蘭言寄墨
有位文學博士說過,在這個時代談文學是件奢侈的事。我聽後確實蠻驚訝的,認真想一想,現在談文學的除了中文系的學生之外,恐怕沒有什麼人了吧!
《說部之亂》是朱岳的短篇小說集子,說實話,如果單憑這本書的名字我是絕對不會碰的,這書名就好像是一塊難啃的骨頭,讓人沒有一點兒食慾,還不如左右為難的雞肋,我之所以看全憑著小說二字去的,內心還有點小幻想,覺得名字起得這麼高深莫測,小說故事一定寫得百轉千回,抱著這樣的心態,我開始看第一篇《原路追蹤》,說實話,第一篇看完我完全搞不懂作者想要表達什麼,就好像你跟一個你很有興趣的人聊天,你對這次聊天抱有很大希望,你靜靜聆聽對方講話,很專註地看著對方的眼睛,生怕漏掉一句話,可是你突然發現對方自顧自的說完,你卻不知道該說點什麼來回應對方,你瞬間感覺low到爆,也很氣憤對方竟然一點都不顧及聽者的感受。而事實情況確實是這樣,朱岳自己在採訪中也表示,他不期望讀者能夠理解自己,他給的也不是答案,而是一個謎。而我看第一篇的大忌恰恰就是想找到一個答案。
我想很多讀者都會跟我一樣,我們讀書常常強調要在書中讀到自己,能讓我們看下去的一定是打動我們內心的東西,因為有了共鳴我們才認可這個作者,但是很多時候,大師是不在乎讀者的,米蘭·昆德拉甚至很挑剔讀者,他覺得不是什麼人都配稱為他的讀者,導致我現在一直不敢看他的更多作品,覺得自己資格還沒有到。讀《原路追蹤》的時候我一直在問自己,作者這是想表達什麼?從內容上來看,這是一篇完全想像的文章,作者就是上帝,文中的所有內容都是他說了算,所以盡可以隨便扯,可是這裡面又涉及很多文學作品、很多著名的作家甚至是大文豪,難道作者是另有深意?是在諷刺什麼?還是在暗示什麼?我想不出,我帶著這些有目的的想法繼續讀。
小說容易讓人上癮,因為你總想知道劇情更想知道結局,朱岳的這本短篇小說集子,雖然都是短篇合集卻讓我依舊有種上癮的感覺,一篇一篇看下去,似懂非懂,但是卻還是想一篇接著一篇看,這是本不到二百頁的書,我想就是四百頁,他也能讓我一口氣讀完,因為我讀著讀著發現,他每一篇都是同樣的玄妙,每一篇都能引發你無盡的遐想,人都有好奇心,特別是我這樣的人,可是正當你想為你的好奇心探索的時候,他戛然而止,但這種感覺不是未完待續,而是意猶未盡。
當我把24篇都看完的時候,我發現我當初帶有的目的性想法早就不知道哪裡去了,我完全沉浸在作者幻想的小說里,或者說沉浸在作者設置的謎中,而我回過頭再看篇首那句引用帕斯卡爾的話:他們想在那一切不外是謎的地方找到答案。突然就很感慨這句話的偉大!在開始看之前,我對這句話的感覺就像看《原路追蹤》一樣,雲里霧裡的,看完整本書之後,反觀自己,在看之前,我的目的很明確,就是想找點答案,對於什麼樣的答案我也無所謂,但是總想找出點什麼來,比如作者的思想、篇章的架構、文章的深意或者探討的人性等等,甚至覺得某一篇有《海邊卡夫卡》的深意,當我有著這樣的一種一定得到點什麼東西的想法的時候,我反而什麼都沒有得到。
我不再想作者的企圖也不再想一味的揣摩,我看到了朱岳文字的力量,特別有感染力,這種感染力不是像你讀了雞湯文就有立馬行動的感染力,它不去討好誰,也不去迎合誰,不求你理解,也不求對你有所幫助,它甚至都不求你去看(從書名以及每篇短篇小說的名字就能感受出來,不僅沒有吸引力,反而會有一種讓人疏遠的感覺),這就很像一個人,不靠名利、地位、頭銜等任何社會標籤,也不靠穿著、美貌等任何虛有的吸引力去吸引你,就是最原始、最赤裸的一個人擺在那裡,特別單純。
朱岳的這些短篇小說顛覆了我對小說的認知,就像他自己在後記裡面寫的「在經世與娛樂之外,還有一種單純為了審美的文學,它比娛樂文學嚴肅,但不像經世文學那樣有著特別的目的性。」文學尚且如此,人呢?當我們讀書僅僅是為了某些技能的提高,思想的覺悟甚至企圖能夠了解作者並以此沾沾自喜的時候,恰恰是我們忘了單純享受文字帶來的魅力的時候。我們本就處在一個謎中,只有謎才是真實的。
推薦閱讀:
※《Zero》——Chapter 9 原罪
※是否還挂念著經典版的《超級瑪麗》?
※《示兒》這首詩包含了詩人深沉而磅礴的感情,你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韓寒的代表作都有什麼?
※文藝青年的兵荒馬亂
TAG: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