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玩意兒:「似猴非猴」的奇趣玩具

談到手工藝品,身處帝都的我們接觸的數量、種類還是不少的,比如:糖人、糖畫、泥人、面人、鼻煙壺、京劇臉譜等等,在眾多這些手工藝品中最讓我們記憶深刻的確實一種「名不見經傳」的民間手工藝品——毛猴

提到「毛猴」估計大多數人都是「黑人問號臉」,「毛猴」是個什麼鬼????

沒錯,當初小編看到毛猴也是這幅表情

第一次聽到「毛猴」時,小編以為「毛猴」是這樣的:

不好意思,放錯圖了

應該是這樣的:

這樣的:

可真的見到時,卻是這樣的:

這樣的:

還有這樣的:

看完後的小編是這樣的:

納尼??這些不就是一個個的微縮「人」么?!只是身上多了些「毛」、長得「尖嘴猴腮」,像「猴子」一樣。

沒錯,如果你跟小編一樣的想法,那就對了,因為老北京的「毛猴」就是「人」,至於原因,這就要從「毛猴」的誕生說起了:

毛猴起源自清代道光年間,相傳道光年間,在北京宣武門外騾馬市大街有一家名為"南慶仁堂"的藥鋪。店裡配藥的小夥計因沒伺候好賬房先生而挨了一頓罵,小夥計怕丟飯碗只好忍氣吞聲。到了晚上,他在煩悶中無聊地擺弄著藥材時,偶然發現蟬蛻具有某些形象特點,不由心中一動,便決定用中藥材塑造一個"賬房先生"。他選取了辛夷做軀幹,又分別截取蟬蛻的鼻子做腦袋,前腿做下肢,後腿做上肢,用白芨一粘,一個似人似猴的形象便出現了。拿給師兄們一看,也都說極像尖嘴猴腮的賬房先生。小夥計覺得很開心,算是出了一口氣。再後來,中藥鋪老闆從中看出「生意」來,把蟬蛻、辛夷、白芨和木通等幾味中藥單獨包裝出售,稱「猴料」。家長買「猴料」給小孩粘猴玩,漸漸成了逢年過節的一個傳統。

所以北京毛猴並不是真的猴子,而是一種北京特有的民間藝術、傳統手工藝品,又名「中國蟬蛻」,主要由兩味中藥(辛夷、蟬蛻)製成。形象機敏活潑,似人非猴,透著一種天然情趣。老舍夫人胡絜青曾經形容它「半寸猢猻獻京都,惟妙惟肖繪習俗。白描細微創新意,二味飲片勝璣珠」。現為「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看到這兒,想必各位跟當初的小編一樣會產生一個困惑——「毛猴」究竟是怎麼做成的?

下面,小編就用一張圖表現一下毛猴的構造:

身子用辛夷做成(辛夷是玉蘭花骨朵),頭和軀幹取自蟬蛻

上一個短視頻大家感受一下:

https://www.zhihu.com/video/968463376779739136

怎麼樣,看完後是不是感覺666(不要吐槽為什麼視頻這麼快,因為就是這麼快)

毛猴用料雖簡單,但它裡面的藝術構思卻非常巧妙,以物代猴,以猴代人;在師傅靈巧的手中蛻變成一隻只似人模樣、活靈活現的毛猴,造就了一種絕妙的藝術境界。師傅通過毛猴的各種肢體語言,模擬人的動作和生活場景,再現北京市井文化,展現北京傳統的生活方式;同時蘊藏豐富的幽默與詼諧,演繹人生的喜怒哀樂,記錄人生百態,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與強烈的現實意義,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體現。

既然「毛猴」這麼有趣,那麼你一定想問

自從被毛猴所表現的市井文化深深感染後,小編結合身邊的事兒和雞湯文成功打造出「毛猴」的每日一圖供各位欣賞,至於上面的問題就請見圖吧,一切盡在不言中,嘿嘿嘿


推薦閱讀:

游牧人|第四站-福州
把「童心」修鍊成「匠心」,他花了十年尋找自己的好聲音
木作湯勺教程
如何讓你的橄欖核手串安全度過這個冬天?

TAG:文化 | 北京 | 手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