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的話,信了你就傻了
(建安十五年)十二月,己亥,操下令曰:「孤始舉孝廉,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為世人之所凡愚,欲好作政教以立名譽,故在濟南,除殘去穢,平心選舉。……且以分損謗議,少減孤之責也!」
——《資治通鑒?卷六十六?漢紀五十八》
建安十六年,曹操發布了兩份石破天驚的文件。第一份,就是上一篇推文提及的求才令。第二份,則是我們今天要說的《讓縣自明本志令》。
事情的緣起是這樣的:赤壁之戰後,漢獻帝覺得曹操功勞大,就給他封了三個縣兩萬戶的食邑。所謂「食邑」,就是說從此以後,這兩萬戶的稅收就跟朝廷沒有關係了,全部都歸功勛卓著的曹丞相所有。
按當時慣例,皇帝給了封賞,你不管是收還是退,都應該寫一個「表」——這本來就是臣子向皇帝上書的文體。但曹丞相不,作為一枚不走尋常路的率真boy,他除「表」之外,又單獨發布了一篇「令」。
請注意,我在這裡的用詞是「發布」,因為曹操最終以漢丞相的身份,將這篇「令」通過國家行政體系發布成了政府公文,類似於今日的國務院文件。
在這篇《讓縣自明本志令》中,曹丞相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對當時世間對他的一些指責作出了回應,最後,又解釋了自己推辭封邑的原因。
《資治通鑒》在第六十六卷中引述了這篇文章,雖然做了一些刪減,但並不有損於文章的主旨。因此,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曹丞相的這篇政府公文。
曹操的這篇文章,一共分為四個部分:
1、首先,回溯自己的出仕:舉孝廉出身,在當時名望並不大,也想作出一番萬人敬仰的業績,因此在濟南相的任上,整肅地方風氣,努力構建公平公開公正的良好社會環境。
但無奈,這種努力卻遭到了地方勢力的瘋狂阻撓,甚至於到了生命財產安全被威脅的地步。因為害怕自己的舉動會給整個家族帶來災難,只得辭官隱居。希望二十年以後,天下清平,到時候再出來為老百姓干點事。可誰曾想,計劃不如變化快。後來國家喪亂,只能被迫提前出仕,任職典軍校尉。當時,想的是能為國家討賊立功,等到死的時候,墓碑上的題詞能寫上「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
2、無奈天不遂人願,遭遇了董卓之難。後來,我在兗州攻破了三十餘萬黃巾軍,逼死了袁術袁紹,平定了劉表,使天下得到平定。而我自己也受任丞相,到了人臣之極。假如國家沒有我,不知道會有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3、可是,有人見我威權日盛,就認為我是想幹什麼不可告人的事了。每每聽到這種話,我都覺得堵得慌,因此今天我一定要跟你們說說清楚,這些都是我的心裡話,我不是你們想的那種人!
但是,你們說要讓我辭去職位、讓出兵權,回到武平封國,這我是絕不可能答應的。我一旦交出兵權,怕是就不得好死了;而我死後,國家傾危將在所難免。所以,你們那些不著調的建議,全都是愛慕虛名而會使天下罹受禍難的話啊!
4、不過話又說回來,天子封給我四個縣,食邑三萬戶,我還是覺得太多了,這個我要推辭。我留著我之前的武平就可以了,其他的還是都還給國家吧,也讓我自己少些非議。
這篇文章,是曹操留下的唯一一篇自述性質的文章。曹丞相下筆十分酣暢淋漓,直抒胸臆。但一氣讀完,你會發現,其中不乏狡辯之詞,甚至於是謊言。比如曹操講「遂平天下」,可天下根本就沒有平定,反倒是經過赤壁一役後,天下分裂的局面已經越來越明顯。
而更為重要的,是曹丞相在關鍵問題上,撒了謊。
讓我們從文章的標題上來找端倪:這篇文章題為《讓縣自明本志令》,又稱《述志令》,「讓縣」只是一個引子,關鍵還在於「述志」。也就是說,曹操要藉機向大家闡述一下自己的人生志向。
為什麼曹操要寫這麼篇文章呢?
根據他自己的說法,是因為有人認定他有「異志」,想取漢獻帝而代之,因此他要做一個回應。
他是怎麼回應的呢?「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恐妄相忖度,言有不遜之志,每用耿耿,故為諸君陳道此言,皆肝鬲之要也。」
曹操一口咬定,我沒有!
這就是睜著眼睛說瞎話了。我們知道後來的歷史發展,誰都知道他有,只不過是他自己沒幹而已。但是,該準備的都準備好了,否則,曹丕的皇帝也不可能當得如此順當。
曹操在這裡明顯撒了謊。
一定有人會問:曹操為什麼要撒這個謊?面對質疑,不表態不就行了嗎?
當我們把視野拉回到曹操寫作之時,關注當時的局勢背景,你就會發現:
這個態,曹操一定得表。
而且,只能這麼表。
這一年是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距離赤壁之戰的發生已過去兩年。此時的曹操,已經丟失了長江以南的所有領土,天下鼎足之勢已成。曹操把他的主要精力,都花在了政治鬥爭,以及代漢自立上。
這成為他接下來十年的執政主線。
篡位這種事,是一個過程,需要的是時間,不是說你輕而易舉地就能把漢獻帝拉下馬來,自己做皇帝的,必須一步步穩紮穩打的來。
因此縱觀曹操晚年,你會看到他一直在這條路上小心翼翼的往前走:首先是廢三公,自立丞相;然後是「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接著是魏公;然後是「魏公位在諸侯王上」;再然後是魏王。
在建安十五年這個時間點上,曹操大的舉動還沒有,但小動作卻可能已經搞起來了——佐證,就是民間風聲已起。不管是有人足夠敏銳,已經看出了他的心思;還是有政敵在買水軍,惡意造謠抹黑,總之,輿論已經開始在傳曹操想篡位的話了。
做過公關的人都知道,面對這種質疑,一定要回應。而且,回應一定得是沒有!沒有!沒有!
也就是說,你得把這種質疑,定性為謠言。
這裡又牽涉到一個新的關鍵點,那就是面對撲到自己身上的謠言,應該如何回應的問題。
並不是說,所有謠言都得回應——如果這個謠言對自己有利,那麼不妨模糊處理;如果影響輕微,也可以暫時不理,看風頭會不會自己過去。
但是,如果是會對自己造成不利的謠言,那麼就一定要及時闢謠——哪怕謠言是真的,也要闢謠。否則,沉默就等於默認。
曹操現在面臨的,就是這種有殺傷力的「謠言」。如果他拒不回應,那麼你類比一下身邊的那些風言風語就會知道,事情最後會發酵演變成什麼樣子。
因此,曹操必須及時站出來闢謠。不管這個謠言是真的還是假的,他都必須站出來,睜著眼睛說瞎話,這是謠言!這是污衊!這是髒水!
這麼說能有人信?還真有。而且,更重要的是,你只要辟過謠,那麼面對不相信你的那些人,你就可以跟他們當面對質了。
面對質疑,曹丞相可以理直氣壯的說:我都公開回應過了,為什麼你還是不願意相信!你還要我怎麼說!
然後,私下裡,該幹什麼幹什麼。
曹操的回應,並不是為了用事實去堵住那些人的嘴,而是要用一份公開回應,來把這潭水徹底攪渾。
政客的話,究竟當不當得真?
對於這個問題,在下一直都持否定的觀點。以往跟人爭論時,還苦於沒有現成的案例可以用,但自從嘴炮帝川普橫空出世以後,在下在這個問題上簡直就是所向披靡,無往不利。
- 那為什麼政客都喜歡撒謊呢?
- 在搞清楚目的和手段之間的關係後,你就能得出不一樣的答案。
就像曹操,代漢自立的目的已經很明確,但是在當時的條件和環境下,卻又絕對不能承認。兩相矛盾之下,只能是先撒個謊,做個否認,把質疑回擊掉。
《述志令》,僅僅是曹操回應質疑的手段。
類似的例子,可以看如今的外交部記者招待會。
從始至終,發言人的核心主題其實都只有一個:你問的東西,我不告訴你。只不過發言人一般不撒謊,而是用其他的手段,比如無可奉告、轉移話題、答非所問、強詞奪理,等等等等。手段多種多樣,核心卻只有一個。
對於一個成熟的政客來說,任何行為都只是一種應對的手段,是在目標已經確定的前提下,所採取的最適宜於解決眼前局面的措施,而非一以貫之的行動指南。
曹操的目標,就是把劉氏天下變成曹氏天下。那麼,在質疑聲四起的那個時間節點上,最好的應對手段,就是死不承認。
你若是把這當成了曹丞相的承諾,那就太傻太天真了。
職場之上,免不了能得到領導的幾句好話,你是個好同志啊!這是個好項目啊!一定要大力的支持,好好的發展啊!
這種話,真的,聽聽就行了。
他可能就是因為你這件事做得好,表示一下隨口的誇讚;也可能是為了其他的人和事,放出一個迷惑人心的煙霧彈。你若以為自己從此簡在帝心,那就是可愛了。
一樣的道理,各路明星在各種爆料之後的聲明發函,看看就是了。你我都是外人,大概率是不知道人家的內情以及訴求所在的,又怎麼能看得出來人家的聲明裡哪些是真情吐露,哪些是瞞天過海呢?你若是太過投入,搞不好當了人家的槍,還被人笑話是傻叉呢。
當然了,最不可信的,還是下面這句情話:
愛你一萬年。
- Review -
王莽稱帝的不易:當你拿到一手的爛牌
劉秀稱帝的考量:情懷多少錢一斤啊?
袁術稱帝的悲劇:傻子才事必躬親呢!
- More -
文字內容原創
謝絕未經授權轉載
三國之前內容已歸檔入 微信公號「喻以流年」 不再搬運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有不妥請告知刪除
推薦閱讀:
※淚痕漫評三國 士大夫與宦官之爭
※關羽傳
※諸葛亮心機算盡,奈何司馬懿死守不攻,丞相命不久矣理所應當
※劉備孫子的師傅,還與諸葛亮有舊,卻因一嗜好貽笑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