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烈推薦:90%的家長正在毀掉孩子的自信!
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熱帖:從小缺乏自信的孩子是什麼感受?
1、走路很慢,遇人習慣低著頭;
2、路上看見熟人走過來,習慣避開,絕不上前打招呼;
3、說話聲音很小,不敢看人的臉;
4、別人分東西時每次拿少的那份;
5、害怕別人看到自己優秀;
6、害怕別人看到自己出醜;
7、從來不或者很少拒絕別人;
8、試卷做完了不交,一定要等很多人交了才交;
9、排隊從來不敢站最前面;
10、心裡一直渴望成為那個大家都喜歡的人。
你記得孩子自信的樣子嗎?
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是不自信的。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寫道:
「自信須從幼年培養。不然,成年後再作補救,往往事倍功半。」
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孩子的自信與家庭的培養有很大的關係。但實際情況是父母生活中很多不經意的言行,都在摧毀孩子的自信。
你是不是經常這樣做!
1
常和孩子哭窮
很多父母常跟孩子「哭窮」,想以此來激勵孩子努力學習。
舉些例子:
「你知道我每天上班多辛苦?賺的錢都給你上學了!」
「家裡沒錢,只能靠你好好讀書找個好工作了。」
「要是沒有生你,我和你爸就不會過得這麼辛苦。」
貧窮感會帶給孩子什麼?
最直接的就是是自卑感、匱乏感和愧疚感。
其實,富養窮養取決於父母的心態。跟經濟能力關係不大,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教育和培養。
即使生活不富足,只要家庭保持生活的美感,孩子們也同樣能自信、愉快地成長。
2
有條件的愛
父母的愛和回應,是孩子自信的起點。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自信,對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價值的肯定,從根本上講是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
所有的父母都覺得自己愛孩子,實際上,很多時候這些愛都是有條件的。
孩子上家長安排的興趣班、聽話懂事、做父母認可的事等等,這些往往是得到家長的愛的條件。
但是你知道嗎?
孩子小時候,得到的愛越是有條件,長大後他的自我價值感就越低。
3
破壞性批評
什麼是破壞性批評?
簡單來說就是家長對犯錯的孩子,採用嘲笑侮辱、諷刺挖苦等語言進行批評,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比如:
「你怎麼這麼胖啊」
「沒見過比你還蠢的人」
「我怎麼就攤上你這麼個笨兒子」
每個人的童年時期,心靈是極度敞開的。
這些父母說的過激性語言,也很可能成為孩子消極的自我暗示,讓孩子長期處於羞愧、自卑等情緒中。
4
常把孩子作比較,來刺激他
一個人首先有自尊,然後才會自信。
很多家長試圖用親戚朋友家的孩子,和自己家的孩子進行比較,以此來激勵孩子。
但是這世界上有哪個人,會喜歡自己技不如人的感覺?
這樣做,除了一次又一次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沒有其他正面的作用。
5
不信任孩子
孩子的信心,很大一部分來源於「獨立」。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年紀小,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相信孩子。比如孩子本該自己吃飯時,大人怕孩子弄髒衣服。
家長總認為孩子還小,現在先包辦了,等他長大了再說不遲。
其實不然。
如果父母一直不信任孩子,不給孩子獨立的機會,孩子離開父母的身邊的時候,會覺得事事都難做,事事都不成功,挫敗感會常陪孩子左右。
6
只看到孩子的缺點
發現孩子的優點,告訴他什麼地方行。而不是總揪住孩子的缺點,暗示他沒有行的地方。
如果父母只看到孩子: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運動不行、馬虎、粗心......
那麼這些評價會轉換成孩子「內在的聲音」,不斷苛責著他們,使孩子出現消極的自我感覺。
孩子的自信該怎麼培養
東學兒童能力發展中心,15年教育探索經驗,南昌四年沉澱,專註培養3-15歲兒童自信心、情緒管理、獨立自主、人際交往、責任心、同理與愛心、領導力、問題解決、挫折抵抗等十大社會發展能力!
孩子的能力培養,我們正專業!
為感謝各位家長一直以來的支持,東學將於4月27日在紅谷灘校區(峰創國際二樓,地鐵大廈站2號口)舉行父母成長課堂:《孩子核心能力培養之自信心》,現免費推出3個名額,報名的留言我聯繫您哦
推薦閱讀:
※女生 總覺得自己人緣差 太在意別人的眼光 不自信怎麼辦?
※如何提高自己的辯論能力、自信和控場能力?
※男抖窮,女抖賤,職場社交中,你還敢抖嗎
※淺談如何提升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