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窯以紫砂名世,仿鈞器卻鮮有人知……

明清時期的陶窯,位於江蘇省宜興鼎蜀鎮,以生產紫砂陶而聞名。主要產品是茶具和花盆,其中茶壺的製作最為突出,湧現出時大彬、陳仲美等制壺名家。宜興窯還燒制仿宋鈞的帶釉陶器,名宜鈞,又名歐窯(明萬曆時期歐子明所創製)。清時,宜興窯產品博得皇宮的喜愛,雍正、乾隆皇帝多次傳旨對其作品的造型和裝飾給予具體指示。

明 宜興窯仿鈞天藍釉方渣斗

高8cm,口邊長8.6cm,足邊長4.3cm

渣斗呈方形。撇口,闊頸,鼓腹,圈足。通體內外及圈足內均施仿鈞天藍色釉,四面正中對稱位置有凸起弦紋,四角呈委角狀。

明 宜興窯桃式水注

通高11.9cm,腹徑12cm

水注為橫卧桃形,一側以雕琢枝幹為柄,另一側的桃尖處開注口。胎質灰白,胎薄體輕。通體施仿宋鈞窯天藍釉,灰藍色釉地中密布白色、橘黃色的斑點。釉層較厚,開片細密。無款識。

水注色調淡雅,造型設計巧妙,實用性與觀賞性相結合,別具匠心。

「宜鈞」胎有白色與褐色兩種,白胎用宜興白泥製成,褐色胎用宜興紫泥製成。釉色以天青、天藍等色居多,以灰藍釉最為名貴。

明 宜興窯仿古銅紋尊

高15.2cm,口徑15.2cm,足距15.4cm

花囊撇口,粗長頸,短腹,圈足。頸部凸雕饕餮紋,頸兩側置對稱獸頭長鼻耳。紫砂胎,外罩乳濁的天青釉,釉汁肥厚。

花囊與花插用途相類,只是口部較花插粗大,可以容納數量更多的花枝,實用雅觀。

明 宜興窯仿鈞天藍釉蓮花式洗

高7.1cm,口徑19.3cm,足距10cm

洗呈盛開的蓮花狀,底下承以三個乳凸小足。通體施天藍色釉,釉層乳濁不透明。

明代宜鈞陶器的釉色較豐富。此蓮花洗為純正的天藍色。

明 宜興窯塑貼蓮花紋梅瓶

高28.1cm,口徑4.9cm,底徑14.2cm

瓶小盤口,短頸,溜肩,鼓腹,腹下收斂,近足處外撇,平底內凹。通體施月白色釉,釉質細膩而光潤,釉面開細碎片紋。腹部凸起蓮花紋。無款識。

明 宜興窯天藍釉鵝頸瓶

高24.5cm,口徑2.4cm,足徑7.6cm

壺呈曲頸鳩首式,肩頸處凸起弦紋一道,扁球腹,圈足。曲頸中部有唇邊入水孔。深紫色砂泥,外罩純凈的天藍釉,釉汁勻凈,光亮宜人。

晚明時期宜興窯開創紫砂掛釉器,明人谷應泰《博物要覽》載:「近年新燒,皆宜興砂土為骨,釉水微似,制有佳者,但不耐用。」

《陶說》記載:「明時江南常州府宜興歐姓者造瓷器,曰歐窯。」這件天藍釉鳩首壺造型優雅,釉色純正,代表了明代宜均製作的最高水平,除清宮舊藏以外,未見有其他傳世品。

清 宜興窯仿鈞釉鼓釘三足花盆托

高8cm,口徑21.5cm,足距11cm

花盆托紫砂胎,口微內斂,平沿,鼓腹,圈足。內、外均施天藍色釉,釉面勻凈深沉。圈足內施醬色釉,外底刻有數目字「五」。圈足下承以三個如意頭形足。外口沿及近足底處各飾凸起鼓釘一周。

宜興窯是蘇南重要的古瓷窯。最遲始燒於漢代,入明以來以燒造紫砂陶器聞名。其仿宋鈞的帶釉陶器,被稱作「宜鈞」。

仿鈞釉

清代仿宋鈞窯而製作的色釉品種。清雍正時景德鎮窯的仿鈞窯瓷器不僅按宋代器型製作,而且還仿其釉色。所施銅紅斑或與藍釉相混和,或單獨浮於藍釉之上,或被用作器物不同部位之間隔標誌。有的仿鈞釉燒成後釉面為火紅色基調,雜以放射狀的青藍和金黃色,俗稱火焰紅。

清 宜興窯仿鈞釉茶壺

通高19.5cm,口徑9.8cm,足徑11.8cm

茶壺紫砂胎,敞口,長圓腹,淺圈足。通體施爐均釉。壺身一側置短流,流根部開六個篩狀孔,另一側置曲柄。茶壺附傘形圓蓋,蓋頂置橋形鈕。外底刻陽文篆體「荊溪孫渭徴制」款。

了解更多

「唐代鈞瓷」魯山窯

吉州窯:剪紙藝術與瓷器的完美結合

鞏義窯:創新力最強的窯場

渡劫之後的元代鈞瓷

瓷中的「黑美人」——德清窯

李唐越器人間無,奪得千峰翠色來

傳世哥窯身世迷離,金絲鐵線醉美人間

提示: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微信公眾號:藝溯檔案

網站鏈接: 國家藝術檔案

推薦閱讀:

不同的讀書法
中國世遺增速跑贏全球 加入公約31年入選項目50個
寰行中國橋 | 從林徽因見橋文化
漢字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哪些深遠影響?
明朝刀法圖譜重繪—單刀法選

TAG:瓷器 | 中國藝術 | 中國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