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吧!你看的那些書毫無意義
不久前去健身房時遇到了一位同班同學。鍛煉之餘,我和他順便聊起來平日課餘的生活。
瞎扯之際說到讀書,我跟他說最近新開了好幾本名家小說,可惜完整讀下來的只有一本。本來也沒什麼,我和他也不算太熟,無非就是找個共同話題罷了。可他張口一句話就把這話題給封死了。
「我不看小說的,我覺得看這些書毫無意義,不過是閑人在浪費時間罷了。」我笑了笑,沒好意思反駁。
雙方沉默了幾秒,我反問他:「那你平時都看哪些有價值的書呢?」
「心理學」。
「哦是啊,心理學比較有用,你學好了不僅能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說不定還能幫到別人呢。」我帶著幾分譏諷意。
「沒有啦,不過是興趣而已。」說罷,嘴角流露出一絲微笑。他好像很自豪。
就這樣,我一半譏諷一半奉承地結束了這次並不怎麼愉快的談話。回來路上我一直在回想著這場有點可笑的對話,你讀的心理學「有用」,我看的小說就沒用嗎?就是在浪費時間嗎?
一直以來我並沒有單純的看小說,閱讀面還算比較廣,但說實話看過有關的書寥寥無幾,所以心理學我並不怎麼了解。但要不是看在彼此半生不熟的境遇,我真是想好好奚落挖苦他一番。你看過幾本小說能給你這麼大的勇氣理直氣壯地講出讀小說毫無意義?
單單是讀書少、讀書面狹窄的人,才有這種初生牛犢不怕虎般的「膽量」。
殊不知,一本好的小說,囊括的是一段歷史中整個社會的面貌,囊括的是社會各階層自上而下人物的心理與思想狀態,甚至都有可能映射自己內心的本難以名說的那一面。歸根結底,讀再多的小說,最後眼裡看到的主人公是自己。優秀的小說即便用詞再清涼冰冷,也是有溫度的。它能給你一種慰藉,讓你不需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旁觀世界上不同的人的百態人生。
就拿我目前手邊的小說來說吧,既有清人劉鶚的《老殘遊記》、有魯迅先生的各種長短篇,有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有菲茨傑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我不敢說大家都喜歡,但我覺得這些書寫的是真的好,也是真的有意義。你會驚訝於《老殘遊記》即便成書於清末,文字是那麼的現代化,內容是如此令我著迷,你會驚訝於這些小說家手法的高超與潤物無聲的教化。我不想舉例,也不用贅言,總之它們帶給了我更加多元化的價值觀,更加完善更加豐富的心理,無疑,它們既讓我了解了一段歷史,學習到了新知,開拓了我的思維,也修補了一部分我與生俱來心理和性格上的缺陷。高爾基有一句被用爛了的話,「讀一本好書,彷彿就是在跟一個高尚的人談話」。這種感覺難以名摹,只有那些把自己「讀進」故事裡的人,才能體會到那種按照故事裡人物的的思維或喜或悲、或哀或樂的奇妙感覺。它能帶給你一種精神上的快感。
「讀書無用論」剛剛開始銷聲匿跡,最近好像「讀文學書無用」理論又開始抬頭。這種滑稽的想法之所以越來越有市場,究其根本原因,是網上各種「販賣焦慮」中,大家正變得越來越浮躁了。各種打著「xx天xx技能速成」、「xx分鐘讀完一本書」等旗號的幌子越來越招搖過市。無論是讀什麼書有用,請問有多少人正兒八經讀完一本書了?有多少人放下網上那些斷章取義的碎片化知識甚至是垃圾信息,去尋找第一手資料了?讀書再普通不過,不應該被戴上各種神聖的光環,讀文學書、讀小說到底有沒有意義,你去試過嗎?至少我會去承認,從小到大讀過的書,對我自己影響真的太大,就算是一本沒什麼深意的《平凡的世界》,都給過我困難時期太多的撐持,直到現在。這還是明面上的,那些潛移默化的呢?
而沒有文學書給予的思想上的供養,單純去掌握一項或者多項技能,那自己也不過是流水線上人肉機器的一環罷了,本身是沒有多少自主的思維和生活的樂趣的。理性多於感性,生活就是木訥且獃滯的。
下次再有人對我說讀文學書、讀小說沒用不如學一項技能的時候,我一定會告訴他:你個辣雞,也沒見你成為一個多麼有意義的人。
推薦閱讀:
※春節來了,為什麼我卻不想回家?
※你經歷過最煩心的事情是什麼?
※賣血是為了生存——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
※新人推介:SKY日記
※網癮少年之死:正直的生活是有代價的,而且非常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