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漫雜談】日本漫畫中如果你不這樣說話,可能就玩完了

本文首發於攻眾號:「阿政說動漫」(ID:azhengshuo)

進入正文之前,先問你一個問題。

假設你最喜歡的一部作品,它的動畫、漫畫同時更新,當你準備追更時,你會優先選擇動畫版還是漫畫版?

或許有很多人會選擇動畫,有一個朋友是這樣告訴我的:「因為懶」。

看動畫的時候只需眨眼睛,而閱讀漫畫的時候需要運動眼部肌肉,還要翻頁——所以會選擇「更不費力」的動畫

然而對於我來說,絕大部分情況都會選擇漫畫,因為閱讀漫畫時可以讓我擁有更大的自主權。

那麼,觀看動畫和閱讀漫畫,這兩者究竟有什麼區別?

觀看動畫時,觀者更多的是被動地接受情節的演進,(在不快進/後退的情況下)無法自由地控制敘事的節奏與觀看的速度。

然而漫畫卻並非如此。

為靜態媒介的漫畫,需要讀者的主動參與,而在這一過程中,讀者擁有控制閱讀速度、忽略次要信息、重複主要信息等等一系列的自主權。

然而,不管是動畫還是漫畫,這兩種媒介的最基礎的目的都是讓觀者獲得故事信息。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靜態的漫畫,可以讓讀者獲得與觀看動畫相似的信息?

那是因為,漫畫有一套它獨有的「語言」,這些語言,就是漫畫表現的基本要素。

而你觀看漫畫的過程,就是對這些語言的解譯。

那麼這些「語言」是什麼呢?漫畫表現的基本要素可歸納為用於敘事,表達語言,表現情緒、氣氛等的媒介。

關於敘事的媒介——

畫格的演變,此前已有闡釋,

而本文,則會著重於漫畫中表達語言的媒介——

對話框。

對話框是怎麼出現的?

為什麼漫畫家會萌生以線條圈起文字的形式來作為漫畫中對白的表現形式?

一、起源:單一圖像無法滿足的表達需求

對話框,也可叫「對話氣泡」,英語寫作「Speech balloon」或「Word balloon」;

日語為「吹き出し」,可以理解為「從嘴裡冒出來的」。

在談及對話框的起源之前,有必要先提及文字與圖像這兩種自誕生以來便不可分割的媒介。

眾所周知,現存可考的最早的、由人類創造的圖像為公元前三萬年以前的岩畫,多比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誕生的蘇美爾楔形文字早兩萬到三萬年。

那我們便可以說,圖像成為人類表達媒介的時間要早於文字。

然而,在人們學會使用連續的圖像來表達一個有始有終的故事之前,遇到需要說明的情節,但是單靠一幅圖像無法滿足時,應該怎麼辦?

公元前兩千多年前的埃及人,便想到了一個絕妙的辦法。

在古埃及麥勒盧卡(Mereruka)的陵墓中,發現了許多描繪日常生活場景的壁畫,其中便有兩個男人正在屠殺鬣狗的情景:

一個男子捉住鬣狗的前肢,另一個比劃著割斷獵物喉嚨的姿勢。讓人值得注意的是,在兩個角色之間的空白處飄浮著象形文字,

經學者翻譯,內容是其中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說:「捉緊它!」

這些文字雖是整體的一部分,但也獨立於圖像之外。

它幫助繪畫者,既豐富了圖像之外的信息——主角的思想活動,又增加了畫面的緊張感。

公元前7世紀左右的中美洲文明中,出現了以抽象的符號來概括語言的方式,這種符號後來逐漸發展成為一種類似捲軸或旗幟的圖形,

在歐洲中世紀和文藝復興的藝術中都曾出現。或許是因為受限於構圖,這種對話方式所涉及的語言較為簡略。

作者:伯恩哈德·施特里格爾 1506年 德國

而在部分中世紀的手抄本中,我們還能看到利用大量文字來解釋說明圖像的例子。

《雷蒙·盧爾的一生》(Life of Raymond Llull)記載了西班牙詩人、傳教士雷蒙·盧爾的傳教生涯,

這本精美的手抄本運用了許多的插圖來闡釋他的傳教細節,其中便以堆積在主角頭頂的文字來作為他所說的話。

有意思的是,這些文字的排列方式並不是隨意,而是畫師有意識地圍繞著構圖繪製出的圖形。

從18世紀開始流行的政治性諷刺漫畫中,出現了大量的對白。

這個時期的漫畫家們已經非常熟悉如何使用對話框了,有的像簡化了的捲軸,

有的前粗後細的類似氣球的氣泡,總之形式便非常接近現代漫畫中的對話框了。

1807年反對托馬斯·傑斐遜禁運政策的漫畫,可以看到對話框是簡化了的捲軸圖形。

作者:詹姆士·吉爾雷 1797年 英國

二、日本:從圖圖互釋到對話框

現在,讓我們把目光移回日本漫畫。很多日本漫畫研究者認為,日本漫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平安時代的《鳥獸人物戲畫》

其中誇張的形象和擬人化的表現可看做是現代漫畫常用手法的源頭。

鳥獸人物戲畫·甲卷 酒宴準備 鳥羽僧正 約12世紀 日本

在這些擬人化的動物身上,作者鳥羽僧正不止一次以嘴邊煙霧狀的線條來表現它們對白。

在甲卷兔子和青蛙的相撲比賽中,勝出的青蛙仰天長嘯,線條表示它的嘶叫聲。

鳥獸人物戲畫·甲卷 兔子和青蛙相撲(局部)鳥羽僧正 約12世紀 日本

而在甲卷僧侶供奉法事的場景中,身穿僧袍的猴子嘴邊也出現了線條,代表正在祈禱的獨白。

鳥獸人物戲畫·甲卷 僧侶供奉法事(局部)鳥羽僧正 約12世紀 日本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日本的藝術家採用了大量的文字來作為圖像的註解,其中有時涉及對白,有時則是單純的解說。

在這個過程中,鮮有利用對話框的例子出現。

而到了江戶時代,日本繪畫出現了一種以圖釋圖的方式,即在原來圖文相互解釋的基礎上,又出現了一種以線條圈起來的圖中圖,

而這種圖像比起旁邊的文字更像是畫中主人公的對白。

《心學早染草》 山東京傳著 北野政美畫 1790年 日本

圈起小圖的細長線條,並沒有嚴格地規定是否從頭部或是嘴邊出發,而是非常隨意地出現在主角的身體周圍。

町 1775年 日本《金金先生榮花夢》 戀川春

1862年,英國人查爾斯·華格曼(Charles Wirgman)在日本創辦了漫畫雜誌《日本評趣》(The Japan Punch),

將歐美的漫畫形式帶入了日本,相繼1887年法國人喬魯吉·比戈(Georges Bigot)又在橫濱出版了諷刺漫畫雜誌《鳥羽繪》(T?baé),

其中既包括日本的社會風俗,也有對日本政客的批評和嘲諷。

19世紀後期,大量歐美漫畫雜誌進入日本,普及了多畫格並置漫畫的形式,這一形式給日本許多漫畫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於是1902年,北澤樂天在《時事漫畫》雜誌上刊登了第一篇連載漫畫《田吾作和杢兵衛的東京見聞》,

這部以鄉巴佬進城的種種糗事為題材的漫畫,某種程度上便是模仿歐美的漫畫形式而創作的。

《田吾作和杢兵衛的東京見聞》 北澤樂天 1902年 日本

在這部漫畫中,北澤樂天採用漂浮在角色身邊的文字來表示對白和解說,文字的數量遠遠少於江戶時代的繪畫,反而比較像西方漫畫對話的簡潔扼要

在日語「吹き出し」的維基百科中,提及第一個使用現代漫畫對話框的漫畫家是樺島勝一,

他於1923年發表的《小正的冒險》講述少年主角小正和他的夥伴小松鼠各種各樣的冒險之旅,

整個故事帶有西方的童話色彩,在當時受到了一致好評,其中便使用了大量的方形對話框。

《小正的冒險》 織田小星著 樺島勝一畫 1923年 日本

然而,在1922年,麻生豐的代表作品《悠閑的老爹》中早已出現了對話框,

這部描繪悠閑的老爹和鄰居大將因太慢條斯理和笨拙而無法適應城市生活的幽默故事,連載期間正好撫慰了經歷關東大地震後民眾受挫的心情。

《悠閑的老爹》麻生豐 1922年 日本

而與先前的本土漫畫家不同的是,除了對話框的使用,這部作品初期連畫格的敘事順序都是按照西方的從左往右的順序,可見受西方漫畫的影響至深。

三、故事漫畫:對話框對讀者的心理暗示

直到二十世紀初期所流行的漫畫,對話框的作用還只是停留在圍繞人物的對白,更進一步的作用則是區分對白的發出者。

但是,到戰後,以手塚治虫的創作為代表的現代故事漫畫中,對話框的作用便不再局限於此。

它衍生出許多不同的樣式,雖然十分抽象,但卻能夠給予讀者不同的心理暗示。

如果說初始的對話框是為了解釋和敘述,為了補充圖像之外的含義,

那後來所衍生的多樣的對話框,則代表了說話者不同的心境,或是敘事的不同環境,幫助漫畫家創作出更複雜的故事。

《漫畫大學》手塚治虫 1950年 日本

目前,不同樣式的對話框在漫畫世界裡已與讀者形成一種約定俗成的符號。

在夏目房之介主編的《漫畫的閱讀方法》中,對話框被分為兩大類,「肉聲型」與「非肉聲型」。

顧名思義,「肉聲」便是指由角色主體發出的聲音,

而「非肉聲」則是指非角色發出的聲音,包括旁白、通訊的聲音、其他生物的聲音等,

值得注意的是,角色的心裡獨白也屬於「非肉聲型」。

不同的作者在描繪「肉聲型」的對話框時會根據自身的習慣進行描繪,日常會話中多是使用單個橢圓形結合小三角的圖形來表示,也可以稱之為「氣球形」,

這是最簡單常見的形式。而在手塚治虫的漫畫中,除了常見的「氣球形」,

他更多地使用雙「氣球」拼起來的「達摩形」或多曲線圍成的「雲形」。

《我的孫悟空》手塚治虫 1952年 日本,可看出手塚治虫偏愛使用「達摩形」的對話框。

《一拳超人》ONE原作 村田雄介作畫 2009年 日本

非常常見的「氣球型」對話框。

除此之外,說話者的情緒變化也可以通過對話框的形狀來進行分辨。

例如尖角向外突出的「折線形」多在表現角色憤怒、驚嚇的時候使用,而波浪線圍繞起來的「波浪形」則表示因恐懼而發抖的聲音。

《新寶島》 手塚治虫 1947年 日本

在手塚治虫的第一部漫畫中便採用「折線形」的對話框來表示主人公的驚訝

《哆啦A夢》藤子·F·不二雄 1969年 日本

日常憤怒的胖虎和日常害怕的大雄

「非肉聲型」對話框多見表示電話通話或廣播的「多邊形」,代表意念或神靈話語的「放射形」,表示角色內心思考的「氣泡形」,也有無邊框的旁白和心理獨白。

《哆啦A夢》藤子·F·不二雄 1969年 日本

漫畫中最常使用多邊形來表示通訊。

《聖鬥士星矢》車田正美 1986年 日本

紫龍對戰海王子時感受到來自摩羯座聖鬥士修羅的鼓勵。

《名偵探柯南:犯人犯澤先生》かんばまゆこ 2017年 日本

像氣泡一樣的邊框用來表示角色內心思考。

《中華小當家》《中華小當家·極》小川悅司 1995年、2017年 日本

關於故事背景的解說多以正方形框或無邊框兩種形式表示。

而在少女漫畫中,表現主角心理活動時有時也會使用具有浪漫色彩的點狀邊框。

《美少女戰士》武內直子 1991年

點狀邊框是表現少女心事最常用的手段。

不同形式的對話框,是漫畫家敘事時的重要媒介,正確的使用得以協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故事結構和情節的演進。

雖然也存在著手塚治虫這樣的天才,在《佛陀》開篇的一個小故事中無一字解說,僅憑圖像一氣呵成、環環相扣地繪製出兔子捨身供養修行者的故事,

但這畢竟是個例。並且,手塚治虫也採用了「以圖解釋圖」的方法來協助自己完成故事。

《佛陀》手塚治虫 1972年 日本

所以,在漫畫家功力尚未登峰造極,或是要講述更為複雜的故事時,對話框的正確使用依然是闡釋漫畫內容最重要的手段。

結語

現在正流行的所謂的二次元文化,

某種程度上被公認為是年輕人的文化。隨著受眾群體越來越年輕,更被有些人認為是「幼稚」「膚淺」的。

然而,年輕只是一個表象,並不就代表著「幼稚」「膚淺」,

若是深究便會發現,再年輕的東西,說不定也有一個悠久的歷史傳統。

漫畫,不即是如此?

文:賢魚

編:阿政

PS: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阿政說動漫(ID:azhengshuo


推薦閱讀:

龍珠超129集:悟空真正的「自在極意功」使眾神感到慌張了
五郎男榜第一 外媒Anime Trending一月新番角色人氣排名第十周
千與千尋動漫的評價如何?
文化研究|《食戟之靈》第三季當中的政治解讀
《罪惡王冠》中楪祈不為人知的一面是什麼?

TAG:日本動漫 | 動畫 | 日本動漫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