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外國心理諮詢師對孩子的告白
一位外國心理諮詢師對孩子的告白
2017年上半年全國新婚了558萬對夫婦,同時有185萬對離婚,離婚結婚比為33.15%。
2016年上半年全國依法辦理離婚手續的共有168.3萬對,比上年增長11%。
2015年依法辦理離婚手續的共有384.1萬對,比上年增長5.6%。
近五年的結婚離婚情況,參見下表:
2012-2017全國上半年婚姻人口數據趨勢(對)
國家民政部統計顯示:中國離婚率十強城市分別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廈門、台北、香港、大連、杭州和哈爾濱。其中,北上深廣位居前四。
在國人在婚姻家庭與個人幸福孰輕孰重的看法逐漸轉變的過程中,離婚率逐漸攀升,有些地區的離婚率已接近英美等發達國家。然而,一些夫妻在處理離婚事故時,殃及無辜的現象實在是差強人意。比如說一則「聲明」轟動全國的寶馬事件:
一個當紅明星,一個貌美如花,隨著一則"聲明",這對郎才女貌的婚姻走到了盡頭。
將妻子的出軌行為公之於眾,句句譴責,字裡行間充斥著憤怒、痛苦、委屈與無奈,自尊嚴重受創,而感受到的不公也許是丈夫權衡利弊之下最終決定發表聲明的緣由之首,大人尚難承受,何況是兩個還不滿七歲的小孩子呢?
一夜之間,漂亮的媽媽成了背叛家庭、使家庭破裂的罪魁禍首,大眾都在交流他們家的閑言碎語。以前別人會對他們說"你爸爸是大明星"、"你媽媽好漂亮",言語之間充滿了羨慕,而現在乃至將來,他們成了"可憐的爸爸"和"壞媽媽"的孩子,甚至被懷疑是私生子,伴隨著這樣的流言蜚語成長,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看到很多明星離婚之後,還能互相祝福希望對方找到下一站幸福,並能定期陪伴孩子左右,呵護他們成長盡到做父母的責任,大部分人也很認同他們的這種做法,筆者內心甚感寬慰。本以為這個時代變了,離婚之後雙方不再反目成仇、希望老死不相往來,不再上演恨不得昭告天下都是他/她一手造成的局面,不再為爭奪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而中傷對方,然而並沒有,甚是感傷!
在做心理諮詢的過程中,輔導過許多父母離異的孩子。這些孩子反映出來的問題不一,有些是父母反目自己夾在中間備受煎熬的,有些是內心孤獨在集體中沒有存在感的,有些是自己戀愛受挫想走極端的,有些是沉迷於網路世界無法自拔的,有些是對異性產生偏見之後與同性建立親密關係的……
偶然有一個機會,跟一名來自英國的心理學博士一起工作,了解到這個老外目前是再婚,但跟前妻和兩個女兒關係都非常好,他愛他的女兒,他的女兒也愛他。他時常會跟女兒視頻,談目前的生活和工作,雖遠隔千里,但互相牽掛,感情並沒有因為離婚而減損。回國後會跟女兒與前妻擁抱,拉家常。我特別詫異,在中國有多少夫妻離婚時鬧得雞犬不寧,離異之後在孩子面前有意無意地指責對方的種種不好。殊不知,孩子多麼希望自己擁有的是一個「好爸爸」和一個「好媽媽」形象。
後來問到他們當時離婚的緣由和情形,情況是這樣的,老外真誠地跟十歲的女兒說:"我們離婚,很抱歉不能給你們一個完整的家庭。可是我們生活在一起,痛苦已經遠遠超過了快樂,所以我們選擇了分開。親愛的孩子,這不是你們的錯。雖然爸爸離開了家庭,爸爸依然像以前那樣愛你們,永遠是你們的爸爸。爸爸會跟媽媽輪流照顧你們。爸爸愛你們,永遠!"按照離婚協議,老外跟前妻分擔撫養孩子的義務,每周三天在他家,四天在前妻家,並支付生活費用,還一起探討孩子的學業、成長問題,直到女兒們成年。現在他們各自組建家庭,還互相拜訪,妻子和前妻、女兒成為好朋友。我將這個故事講給一個父母反目自己夾在中間左右為難的女孩時,她聽了之後,潸然淚下,她驚訝於文化的差異竟帶來如此不同的婚後處理模式。同時也稍微理解了也許當年離婚並不是爸爸一個人的錯,也許在婚姻當中他們本身就存在一些無法解決的其他問題。內心感到釋懷,回去就給許久未曾聯繫的爸爸打了一個電話,互相問候當下的生活。
有一位作家說,幸福的家庭很相似,然後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也許這些不幸的結果就是處理問題的方式不對導致的。
希望悲劇不要重複上演。
最後給決定離婚但不知怎麼處理對孩子好的父母一些中肯的建議:
(1)真誠的告訴孩子,爸爸媽媽通過慎重考慮決定分手了。有些父母離婚之後隱瞞不說,害怕對孩子內心造成傷害。事實表明,如果孩子事後通過他人之口得知自己的父母已經離婚了,對孩子的傷害會更大。孩子會覺得自己被欺騙了,另外一方面,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突然被他人告知,內心所受衝擊力會很大。
(2)"離婚並不是你們的錯。"很多孩子會認為都是因為自己的錯,才使爸媽分手的。年紀小的會認為自己不夠乖,常給爸媽添麻煩,他們討厭自己才會分手的;年紀稍微大點的可能會覺得自己不夠優秀,爸媽不喜歡自己了,所以才離婚了;年紀再大一些的可能覺得自己沒有幫助父母解決問題,自己沒用等等。有時候,孩子會背負這個包袱一輩子,甚至影響到自己的婚姻生活。因此,一定要告訴孩子,在需要的時候不時的告訴孩子,爸媽離婚不是他們的錯,直到他們不再為父母分手而自責,相信真的不是他/她的錯為止。
(3)"離婚之後,爸爸媽媽依然愛你們。"父母分開之後,孩子最擔心的就是離開的那一方不愛自己了,拋棄自己了,或者對於接受自己的這一方,自己是個"拖油瓶"。愛是生命的根基,尤其是給予自己生命的父母之愛。如果孩子感覺自己缺失了父愛或母愛,就像一棵小樹缺少了生命的養分,人格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很多人可能察覺到,父母離婚之後,孩子的性情突然大變。為什麼缺少任何一方性格的養成都會受影響?心理學研究表明,母親主要影響孩子的情感和性格,父親主要影響孩子的自信和成就。而缺愛,或者沒有恰當滿足孩子的內心需求,都會帶來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心理問題。因此,要明確地告知孩子,父母的愛依然如故,消解他們的焦慮。
(4)"離婚之後,爸爸媽媽依然是朋友。"離婚之後,孩子很敏感家庭變故之後爸媽對對方的態度轉變。比如離婚之後,爸爸離開家庭,媽媽經常在孩子面前批評爸爸的種種不是,孩子會很為難,因為他/她要取悅於媽媽,但內心深處依然愛爸爸。反之亦然,孩子跟隨爸爸生活,當孩子問及離婚的原委,爸爸的親戚朋友很自然地會為爸爸說話,孩子小時候的觀念非黑即白,無可厚非,但等他們長大了,思辨能力增強,經歷的事情多了,他們自然會尋求對另一方有利的證據和說辭,因為沒有什麼能夠阻擋孩子潛意識裡對父母深深的愛。精神分析上講,不能保證每個父母都天然的愛孩子,但孩子天然的都愛自己的父母,這跟父母所取得成就、相貌、財富、地位無關。另外,孩子更需要理想化的完美父母,尤其是小時候,很多孩子都認為自己的父母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在心理學上有積極的意義。因為,理想化的雙親可以幫助他們塑造強大的內心世界,不管外界多少凄風苦雨,長大之後他們都能很好的應對。因此,盡量在孩子面前說另一方的優點。
也許離婚之後,要求夫妻雙方做朋友有些強人所難,尤其是一方做了違背社會公德的事情,或者是考慮到現任妻子或丈夫的感受,不聯繫倒是省事。但事在人為,有這個想法和初衷,需尋找合理的方法如婚姻諮詢等重構兩人關係,辦法還是有的。
(5)詳細擬定離婚之後,撫養孩子的方式。
關於離婚之後孩子撫養權歸誰,這個問題很複雜,也有許多爭議的地方。法律一般照顧遵守婚姻約定、負有家庭責任、並有能力養育好孩子的一方的意願,這個問題暫且交給法官和當事人決策吧。在這裡,就離婚之後、撫養權落定、撫養費支付等等法律問題敲定之後,談一談如何照顧孩子的議題。
首先,對孩子具有重大意義的活動或事件盡量參加。比如孩子的生日宴會、家長會、項目比賽等等。因為一方面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父母的支持,另一方面孩子也想藉此驗證父母是否真的愛自己,自己在父母心中的重要程度等等。
其次,關於孩子的教育,比如從小學到大學,每次的選擇需要父母雙方的建議。比如,小學上什麼興趣班,初中考取民辦還是公立的,高中選擇什麼加三科目,大學選擇在哪個城市就讀,選擇什麼性質的大學以及專業等等。
最後,關注孩子的內心成長,這需要父母雙方的溝通,有時候孩子在兩方家庭表現是不一樣的,比如在媽媽那裡比較安靜、乖巧,在爸爸家裡淘氣、鬧騰,這些還是小事情,但如果涉及到想從媽媽那裡了解爸爸或者想從爸爸那裡了解媽媽,措辭一定要慎重,因為這些說到底均是塑造孩子人格的原材料。
推薦閱讀:
※小心自己的言行
※浙江一名億萬富豪收養了一位漂亮的養女,竟然是為了……
※強者自救,聖者渡人
※制度管人,流程管事,團隊打天下,管理定江山!
※寒門再難出貴子
TAG:教育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