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一個被誤解的愛國者:既沒有竊國,也沒有賣國

原文:袁世凱,一個被誤解的愛國者:既沒有竊國,也沒有賣國

袁世凱,漢族,河南項城人,人稱「袁項城」,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北洋軍閥領袖。一直以來,我們對袁世凱有個誤會,認為袁世凱是竊國大盜,是賣國賊,那麼,歷史上的袁世凱真有那麼不堪嗎?我們先從袁世凱身上的罵名說起吧。

時間一晃而過,從1916年6月6日袁世凱病逝至今已經過百年了,說袁世凱背上千古罵名夠不上,百年罵名是有了,那些罵名主要有戊戌告密、鎮壓義和團、竊取辛亥革命勝利果實、刺殺宋教仁、簽訂二十一條、稱帝等等,細讀歷史那些罵名扣在袁世凱身上著實有些冤枉。

戊戌政變告密。傳統觀點認為1898年袁世凱告密導致戊戌變法失敗,但是最新的一些歷史資料顯示,政變是在譚嗣同找到袁世凱時就開始了,也就不存在因為袁世凱告密導致變法失敗,況且清政府對掌權的漢族官員十分戒備,在那個交通不便的清代,讓袁世凱在變法失敗時,從天津開赴北京發動政變也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鎮壓義和團。1899年袁世凱出任山東巡撫鎮壓義和團是職責所在。義和團雖然有反洋教、反侵略的正面色彩,但是義和團運動同樣有著綱領不明、組織混亂、濫殺無辜的倒退色彩,這時歷史界所公認的,袁世凱身為政府官員,負責一方治安,阻止這種無政府的行為無可厚非。

竊取革命果實。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27日,袁世凱正式出山。5天後,北洋軍收復了漢口。到11月27日,漢陽被攻克。繼續打下去,不僅武昌會被攻下來,革命也會被打壓下去,正是袁世凱的拖延與和談,才使得清帝退位,讓辛亥革命如此成功。何況獨立的省份多數還是立憲派,他們更傾向袁世凱,袁世凱當選大總統更是全票通過,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當時有實力領導中國的都是袁世凱,不存在袁世凱竊取大總統之位一說。

刺殺宋教仁。1913年宋教仁遇刺身亡,國民黨指責袁世凱刺殺宋教仁,然而宋教仁案疑點重重,到底誰刺殺的還是未知,各種資料顯示,國民黨、北洋軍閥都有嫌疑。

簽訂《二十一條》。1915年1月18日,日本趁著歐洲列強爆發一戰無暇東顧,妄圖獨霸中國,提出《二十一條》,袁世凱不僅沒有支持《二十一條》,反而主動將《二十一條》內容透露出去,拖延四個月後,才在日本大軍壓境下籤訂城下之盟,並將五月九日定為「國恥紀念日」,寫入教科書,以待後來者奮發圖強,但是這時的條約已經與之前的內容大不相同,最後在袁世凱授意抵制下淪為一紙空文,說袁世凱賣國實在與事實不符。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稱帝,我們總以今日的標準來批評袁世凱,可是當時世界主要強國英國、德國、奧匈帝國、俄羅斯、日本、義大利都是君主立憲制,這才是主流。中國需要中央集權,不這麼做又要怎麼做才能做到權力核心穩定呢?包括革命黨在內,社會上又有幾個人懂得那所謂共和呢?那所謂的共和體制又要怎樣運行下去呢?

再看袁世凱的功績:三次平定朝鮮國內部叛亂,維護中國宗主國地位;編練北洋新軍,開啟中國軍隊近代化篇章;建立了「保定陸軍學堂」等一批軍事學院;開創中國警察制度;廢除科舉,大力興辦學校,開啟中國現代教育體系;逼溥儀退位,結束了清王朝,實現政權和平更替;創立了中國近代司法體系;籌建了中國人自主修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興辦工業;開創中國首次地方選舉;整頓中國金融秩序。

最重要的是,袁世凱憑藉自己的政治手段,妥善讓國家渡過了改朝換代的動蕩時期,穩定了邊疆局勢,袁世凱在世時期,邊疆地區始終保持穩定,內地社會秩序大體穩定。即使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在之後軍閥混戰中,也表現的最和平,對待知識分子最寬容的,北洋軍閥混戰也遠遠沒有新軍閥混戰血腥,張作霖、閻錫山、段祺瑞、吳佩孚等北洋軍閥領袖們在抗日戰爭中也無一人投敵。

可以說袁世凱是清末民初最傑出政治家,最有實力穩定政局的人,是個地道的愛國者。

然而,世界之流,浩浩湯湯,縱然袁世凱再聰明絕頂,再有理想,卻依舊是個封建時代的人物,沒有現代化思想,看不清歷史的大趨勢。袁世凱只知道中國沒有皇帝不行,卻不懂歷史的大趨勢,更不懂中國本質問題不是缺少皇帝,而是需要現代化的中央集權制度和一個現代化的國家體制!

更加重要的是,因為袁世凱生前袁家男人都是不滿60歲而死,這給了這位想建功立業的男人極大的負面暗示,袁世凱迷信的聽信算命先生的話,以為自己活不過58歲,面對複雜的局勢和龐大的心理壓力,這位舊時代的梟雄終於犯下一個根本性的錯誤,那就是:以皇帝制度維繫中央集權,用個人權術來代替現代化的國家制度,最終走到了歷史的反面,被歷史的大潮反噬。

除此之外,以和平手段建立國家陳雜了太多了利益糾葛,中央政權既沒能建立起絕對威望服眾,又沒能滌盪社會原有積弊,也沒有對社會輿論進行絕對控制,各路強人都想當皇帝,豈容你一人稱帝?這種形勢下稱帝,任何風吹草動都極易引起反對浪潮。

倘若袁世凱稱帝前有足夠時間建立中央集權的大總統制,建立現代化的政府體制,努力發展工業。或是拿出不惜一戰的精神,對日強硬,加強國家控制,待樹立絕對權威後稱帝,或許後人的對他的評價一定會有所改觀。哪怕袁世凱退位後有足夠的生命及時退出政壇,坐觀國家局面崩潰、軍閥混戰,然後出來收拾局面,也一定好過冒險稱帝。

然而歷史沒有如果,1915年12月,56歲的袁世凱稱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建元洪憲,史稱「洪憲帝制」。 1916年3月22日,57歲的袁世凱稱帝僅僅83天後,被迫宣告退位取消帝制。6月6日,重病纏身的一代梟雄,終於也沒能打破60歲的魔咒,在無盡遺憾和悔恨中因尿毒症逝世,終年57歲。隨著袁世凱的去世,北洋軍閥也徹底分崩離析,中華民國也墜入軍閥混戰的深淵……


推薦閱讀:

王士珍與段祺瑞、馮國璋並稱「北洋三傑」,且位居三傑之首。後兩人在北洋政府時期呼風喚雨,但為什麼王士珍似乎露臉不多?
2016年是中華帝國建國100周年(洪憲100年),洪憲皇帝於1916年正式稱帝。大家有什麼要說的?
如果當年溥儀沒有被趕出皇宮,對後來的時局會有多大影響?
北洋政府是中國歷史上最民主的政府嗎?如果給北洋政府一百年,能夠帶領中國強盛起來嗎?
攘外還是安內?北洋時期外蒙內附始末

TAG:北洋政府 | 北洋軍閥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