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解讀】《哲學方法導論》:第2章,分析(上)
1.概述
分析哲學既然叫分析哲學,那自然會採用分析方法。於是,我們要搞清楚的第一件事,就是這種哲學分析和心理分析、統計分析、功能分析等別的分析,有什麼不一樣?
其次,分析哲學家們相信這種分析方法可以去偽存真,但非分析哲學傳統的哲學家們,也相信自己的思辨可以加深理解的深度。所以,我們需要搞清楚這種由弗雷格、羅素、波爾查諾、摩爾開創的分析方法,和其他哲學方法相比,有什麼異同?
而且,我們還要考慮,當分析的結果和我們的哲學直覺產生了分歧,那怎麼辦?是說這個分析結果不夠好,還是說我們的哲學直覺有錯誤?
基於這些考慮,本章將要討論下面這三個問題:
1.哲學分析理應是什麼樣?
2.可能有那樣的哲學分析嗎?
3.如何檢驗哲學分析的好壞?
2.什麼是哲學分析?
本書作者認為,要詳細地描述哲學分析,那就要重述整個分析哲學史了。在這本導論性的書里,他選取了三位青史留名的哲學家,看看他們眼中的哲學分析究竟是什麼。
摩爾
摩爾認為哲學分析就是對詞項的意義進行分析。分析就是分解,把意義複雜的詞項分解成它的簡單組成部分。詞項的意義就是概念,所以摩爾眼中的分析,就像是為概念下精確的定義。被分析的概念叫做被分析項(the analysandum),用來分析analysandum的概念集合稱之為分析項(analysans)。分析不能是循環的,被分析項不能出現在分析項中。這樣一來,這種分析就是有信息含量的。不過,單獨分析某個詞項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總是把詞項放在它出現的句子中來分析,或者說,把概念放在它出現的命題中的來分析。
羅素
羅素眼中的哲學分析和摩爾的不太一樣。摩爾主要是從常識出發來分析概念或命題。而羅素則是從邏輯出發來分析句子或命題。羅素認為,用自然語言表達的句子都有其語法上的形式,這些語法上的形式千奇百怪,但它們所表達的命題如果是同一個,那就說明它們的邏輯形式是一樣的。羅素提出的理論被稱之為摹狀詞理論,「當今法國國王是禿頭」這句用自然語言表達的話,需要改寫成更精確的邏輯形式:存在個體x,x是當今法國國王,並且x是禿頭,並且對於所有的y來說,如果y是當今法國國王,那麼x=y。
這樣的分析並沒有對法國、國王、禿頭等詞項做出精確的定義,它只是將包含這些詞項的句子改寫成了邏輯上更精確的形式。
蒯因
蒯因從塔斯基和卡爾納普那裡繼承的想法更接近羅素而不是摩爾。實際上,蒯因根本不承認有內涵意義上的「意義」這種東西,所以他認為摩爾的意義分析註定是行不通的。一個東西要想被設定為存在,那麼至少就要有確定這個東西的同一性標準,但「意義」這種東西沒有同一性標準。
蒯因認為,哲學分析就是語義整編(philosophical analysis is regimentation)。也就是把出現哲學問題(這裡頭用的是problem而不是question)的自然語言句子,改寫(paraphrase)成哲學上更精確的句子,比如謂詞邏輯的句子。這種將自然語言翻譯成謂詞邏輯語言的過程,就叫做語義整編。羅素認為這樣的翻譯只有一種正確方式,而蒯因認為沒有唯一的翻譯方式,也就是說可能存在多種同樣好但又不一樣的翻譯方式。
所以,蒯因也不太認可「命題」這種東西的存在。他認為,在不同的語境下,語義整編的方式可能不同,不存在羅素意義上的獨特的邏輯形式(uniqueness of logical form)。
對比三位哲學家的觀點,摩爾對分析方法最為強調。不過我最看好蒯因的思路。我們先來看摩爾式的分析何以可能。
3.哲學分析的實用模型
摩爾對哲學分析的看法影響了很多人,有很多人接受了摩爾的思路,也有很多人反駁摩爾的思路。不過,我們總還得先知道摩爾的思路是什麼。
下面就是摩爾式哲學分析的五大要點。
1.分析的邏輯形式是全稱量詞加上雙條件句:(?x) (Fx ? Gx)
對於所有的x來說,x是F當且僅當x是G。
2.分析是必然真的。
必然真就是說,不僅僅事實上是真的,而且對於所有可能的情況來說,也都是真的。比如,單身漢是未婚男子,這個句子是必然真的。對於所有的x來說,x是單身漢當且僅當x是未婚男子。而單身漢是有錢人,這個句子並不必然真。相信我,我有切身體會。總之,必然真就是僅僅因為概念的意義就為真。
3.分析是有信息含量的。
說單身漢是單身漢,這個也是必然真,但它毫無信息含量。它沒有告訴我們任何新東西,所以它不是分析。本書作者提到了游敘弗倫難題,我們也來看一下這個有趣的例子。
假定我們要分析「善事」這個概念,我們說,善事就是上帝喜歡的事。這看起來符合分析的要求。對於所有的x來說,x是善事當且僅當x是上帝喜歡的事。但是,如果我們再分析「上帝喜歡的事」這個概念,又會說,上帝喜歡的事是善事。對於所有的x來說,x是上帝喜歡的事當且僅當x是善事。那這樣就構成循環分析了。這就毫無信息含量了,沒能告訴我們究竟什麼是善事。
4.分析是先驗的。
我們不需要去做經驗調查,就能知道所有的單身漢都是未婚男子。這種不需要經驗就能確定為真的知識就是先驗的。
5.分析可以用假想的案例來檢驗。
舉個分析行為主義的例子。「小明相信外面是晴天」這句話,從行為主義的角度看,可以分析成小明傾向於做一些基於外面是晴天這種情況下所做的事情。比如,戴墨鏡、擦防晒霜、帶遮陽傘等等。如此就可以把「相信」這種心理狀態分析成行為傾向狀態。但有人提出了假想的反對意見。假定小明是一個機器人,它的程序設定好,自己出門也會戴墨鏡、擦防晒霜、帶遮陽傘等等,那我們似乎不會認為這個機器人相信外面是晴天。
這個案例是想說明,分析行為主義在我們的假想案例中有缺陷。假想案例依賴於我們的直覺,當直覺與分析結果有衝突時,我們應該修正直覺還是修正分析結果呢?根據反思均衡(reflective equilibrium)的方法,我們會在權衡各種理據的情況下,有時候修正直覺,有時候修正分析。
1-4是探討哲學分析的本質。5是探索哲學分析的檢驗方式,也就是思想實驗。下一章我們再來看思想實驗,也就是假想案例的作用。這一章我們繼續思考哲學分析的本質。
我們舉一個哲學中最經典的例子,對「知識」的分析。(?x) (?p) (x knows that p ? x has a justified true belief that p) 對於所有的x和所有的p來說,x知道p當且僅當x有一個內容為p的得到辯護的真信念。
4.分析可能嗎?
我們現在有了一個關於分析的模型,在接下來的5節中,我們來看這種分析方法會遭遇什麼問題。
在第5節中,我們會看到摩爾對內在善(Intrinsic goodness)這個概念的分析,他認為這個概念是不可分析的。如果把這個結論推廣,那麼我們就會好奇,是否還有其他不可分析的概念,或者說,是否所有概念都是不可分析的?這就是第6節,分析的悖論中的內容。第7節會考慮,對於同一個概念,是否有多種不同的分析方式?第8節則會以維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為例,探索這種哲學分析究竟有什麼用?畢竟,普通人在無法給出一個概念的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的情況下,依然可以正常使用這個概念。最後,我們會在第9節回顧一下,哲學史上是否有過成功的分析案例。
筆者的補充
這一章的內容很長,也很重要,所以我們分上中下三個部分講完。下面補充一些內容,幫助大家理解什麼是「分析」。
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學說設置了一種本我、自我、超我,潛意識、前意識、意識這樣的心理結構。一些心理問題是由被壓抑在潛意識中的慾望所致,精神分析就是分析一個人的外在(病理的)表現,弄清楚導致這種表現的深層慾望。統計分析則是用統計學方法採集數據,通過一些計算,整理數據,經過某種解釋,得出一些有價值的結論。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一種「分析前」和「分析後」的對比,就像整容前和整容後的對比一樣,一個人經過整容,變得更漂亮的,某個東西經過分析,也變了。
在哲學分析中,經過分析的是概念或者命題,分析前是相對晦澀難懂的,分析後就變得更加清晰明了了。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通過哲學分析加深對某個概念或命題的理解。
為了實現這種哲學分析,我們必須要具備一階邏輯的知識。可以參考下面這兩本邏輯學教材:
1.《邏輯基礎》,王路,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
2.《邏輯與哲學:現代邏輯導論(第九版)》,Paul Tidman等,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
也可以參考我以前寫的一篇文章如何讀懂任何一本書:用謂詞邏輯來理解語文(六)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認真想
致力於普及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
認真想小助手微信號:Reason-A
推薦閱讀:
※不會玩遊戲的人就「藥丸」
※早期西方哲學的開創.泰勒斯
※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國家機器:阿爾都塞談馬克思(二)
※首屆哲學書評獎 徵稿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