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開始學修圖 | 淺談膠片色,以及如何調出膠片色
懶修回來啦,又回來寫從零開始學修圖啦~
不知道大家都看了《敦刻爾克》了沒有?
去年夏天的時候,小修升級成了爸爸,由於沒有讓老人幫忙照顧小孩,所以就犧牲了個人的娛樂時間(已經一年半沒去過電影院了),以至於沒能在電影院里看這部片子,終於!網上有了4K的資源,小修終於能過癮了!
今天小修不和大家探討劇情,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這部片子,是用70mm膠片拍出來的?
看完這部片子之後,對劇情、戰爭、「回家」的感受,都不如整個影片色彩對小修的衝擊力強。
本糾結寫什麼的小修,下定決定,今年第一篇從零開始,要和大家聊聊膠片以及膠片色。
Steven Sasson
1975年,自從Steven Sasson(數碼相機之父)在實驗室弄出來第一台數碼相機之後,膠片就緩慢的退出歷史舞台了,到2000年左右,市場幾乎被數碼相機全面佔據。
但是,這幾年,膠片又回來了,而且還大熱了起來。
做為攝影師,好像不玩膠片就沒有情懷,做為修圖師不會調膠片色,簡直不能算合格的修圖師。
那,到底什麼是膠片色?
說起膠片色,可能有些人會想到浜田英明和川島小鳥。
(浜田英明作品)
(川島小鳥作品)
話說,奧山由之的片也很好看啊,哈哈哈哈。
(奧山由之作品)
但是,膠片色並不只是上面這種色彩。
下面這兩個也叫膠片色:
說到這裡,小修有句廢話不得不說:所有用膠片拍出來的圖,呈現的色彩都特么叫膠片色。
根據膠捲和沖掃的不同,膠片的顏色也是各種各樣。
我們現在所說的膠片色,通常是指日系的那種小清新的顏色,這種顏色以用柯達Potra系列為代表,柯達Potra系列膠捲對膚色還原高,色彩紮實,飽和度較低,顆粒細膩。
像浜田英明 ,川島小鳥,overwater等,都有使用這個系列的膠捲。
除了柯達除了Potra系列外,柯達Ektar 100也深受廣大攝影師的喜好,對紅色,粉色和紫色的表現很出彩,很容易跳出畫面,吸引眼球,而對藍色,棕色和綠色的表現給人感覺很舒服,不慍不火。
除了這些以外,還有柯達 200,柯達(金)200,Fuji系列,愛克發等等,尤其Fuji系列也深受廣大小清新攝影師和文青妹紙的喜歡,綠綠的,很清新。
另外,由於沖掃的不同,顏色也不同:
上面的圖來自淘寶上一家叫「畫英雄」的店鋪,小修以前拍膠捲的時候是在他們家沖掃的。(不是廣告,若老闆你也剛好關注了我們,歡迎打錢,哈哈)
所以,這麼多不同的顏色都叫「膠片色」,那怎麼才能調出膠片色呢?這裡我們就要從膠片成像的原理去剖析了。
每種膠片都包括兩個部分組成:一個單層或者多層的感光乳劑層,一個感光乳劑層的支持層——片基。
乳劑是由對光敏感的微細顆粒懸浮在明膠介質中而成。膠片上的明膠與某些食品所用明膠類似。
在明膠中懸浮著的光敏物質是鹵化銀顆粒。這種顆粒如此微細,只有在高倍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到。在1平方英寸通常的感光膠片乳劑中,鹵化銀晶體的含量約達400億個之多。
彩色膠片有三層感光乳劑層,在這些乳劑層里還分別含有不同的能夠生成染料的有機化合物,叫做彩色偶合劑(成色劑)。
它們本身是無色的,但在彩色顯影時能與彩色顯影劑的氧化物耦合成為有色的染料。
對於負性膠片,上層盲色乳劑里所含的偶合劑在彩色顯影時形成黃色,中層形成品紅色,下層形成青色,這就是我們得到的經過沖洗的彩色膠片。
通過擴印或放大再把影像投射到照相紙上或者是反轉片的反轉沖洗,膠片上層的黃色轉變為它的補色藍色,中間一層轉為綠色,下層則轉為紅色,我們就得到了與自然狀態一樣的彩色照片或者透明的反轉片。這就是彩色膠片記錄影像的基本過程。
攝影:Lukasz Wierzbowski
01
膠片風格
從原理和大量對膠片作品的解讀,小修對膠片風格有兩個總結:1、灰;2、厚重。
攝影:christina paik
攝影:christina paik
1、灰。
我們知道,一張「灰」的圖片不太受人待見,但是灰的圖片相較於對比高的圖片,其擁有的細節更多,這也是經常在各種3D Lut教程中,要先將圖片變灰的原因。
由於膠片成像原理,膠片呈現出來的質感豐富,層次細膩,所以我們要盡量模仿出這種質感。
但是膠片最終出來的效果並不灰,我們要讓圖片灰的目的,是為了讓圖片有更多的層次,而最終的目的是在灰中找對比。利用色彩的改變,來加強圖片的對比。
攝影:christina paik
2、厚重。
大部分膠片色彩都給人一種很厚重的感覺,厚重主要體現在暗部細節豐富,看似暗死,其實暗部有豐富的色彩。
比如下面這個白衣女生,看似畫面中有大片的黑,但是其實各處都有顏色。
攝影:christina paik
所以,我們在調色(模仿膠片色)的時候,就要讓圖片的暗部變灰,再在灰里找對比。
下面,小修舉個隨手案例,原圖來自網路。
先上對比圖:
這個圖的調色部分,全部在LR中完成。
首先還是確定思路,第一步我們先用曲線把圖片的暗部消滅掉。
基本上,大部分正常曝光的圖,都可以按照這個上面這個曲線的錨點和值來處理。
然後就是一些常規處理了,僅僅只在基礎面板調整了下面這些。
按照高光不過曝,暗部不黑死的原則,我們把高光和白色色階都降下來,提一些陰影,降一些黑色色階,目的是為了讓陰影更多的往中間調靠攏,讓最暗的地方和陰影分開一些,增加畫面中最黑的部分到中間調這段的色階,但是千萬要保留畫面的灰度。
這一部分不懂的童鞋可以爬牆翻看之前的從零開始系列文章哦。
下面就是仿膠片色的核心——三條S曲線。
我們知道,在RGB曲線中拉S,會增加圖片的對比度,如果分別在RGB三通道中拉S曲線,也能增加圖片的對比度。
同樣是為了增加圖片的對比度,之所以選擇曲線三通道,而不是用對比度工具或者直接在RGB通道里拉S曲線,就是因為,在曲線三通道里分別拉S曲線,不僅可以增加圖片的對比度,還可以讓畫面在陰影和高光發生豐富的色彩變化,增加畫面的色彩層次。
這部分不懂的童鞋,依然可以翻牆閱讀之前關於曲線部分的文章喲。
到這裡以後,基礎的基調已經有了,剩下的就是一些細微的雕琢,就不贅述了,上一下數據。
(HSL數據)
(分離色調數據)
一般情況下,調類似的圖,不建議在高光中加顏色。陰影加一些顏色,可以讓畫面更加的厚重,色彩更多一些。
(相機校準數據)
由於前面的調整,導致飽和度有點低了,所以我又在藍原色里加了一些飽和度。然後就是加一點顆粒(仿膠片),適當銳化一下。
最終結果:
可能是小修的個人口味比較重,不太小清新,如果想讓畫面更輕盈透氣一些(怎麼像是在描述女性用品???),可以在基礎面板里把黑色色階提起來。
在上面的基礎上,調整基礎面板數據,得到下面效果:
類似的還有:
以上案例均為LR直出,別再糾結沒磨皮沒液化之類的了,因為小修是「懶修」啊。
所以,以後再有人告訴你,所謂「膠片色」就是高光加藍暗部加青/紅/綠什麼什麼的,請一巴掌甩他臉上。
法無定法,膠片由於其特性,很難用數碼圖片去模仿到一模一樣,只要顏色舒服好看,又何必糾結是不是膠片色呢!
02
膠片色電影推薦
另外,再推薦幾部經典的膠片電影給喜歡調膠片色的同學。
《香水》▼
首推!之所以首推,是因為結局那一幕太震撼,哈哈哈啊哈。
《天使愛美麗》▼
《老無所依》▼
《人類之子》▼
《拯救大兵瑞恩》▼
《搏擊俱樂部》▼
另外還有,《蝙蝠俠,黑暗騎士》《上帝之城》《毀滅之路》《美國麗人》《八惡人》《輪迴(紀錄片)》《憨豆先生的假期》等等,很值得收藏!!
如果你有什麼好的片子推薦,也可以在留言區貼出來~咱們來討論討論~
修圖系專欄從今天開始兩天一篇精彩的專欄文章,修圖系公眾號每天都會推送1到3篇的精彩文章,愛學習的同學們,你們的福利來了,更多精彩內容不容錯過哦~
本文轉發請隨意,轉載要私信,未經原作者授權是不可以轉載的哦!
推薦閱讀:
※修圖思路對圖片到底有多重要?
※說說調色 | 答群友問
※你覺得中性灰是用來幹嘛的?
※做自由修圖師好不好?
TAG:Ps教程 | Photoshop使用技巧 | 修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