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學者在內皮細胞分泌調控血管穩態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91339111,81470298)等資助下,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羅金才教授團隊在內皮細胞分泌調控血管穩態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的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Myosin IIa is Critical for cAMP-mediated Endothelial Secretion of von Willebrand Factor」(Myosin IIa在cAMP介導血管內皮細胞分泌VWF過程中的關鍵作用)為題,於2018年2月8日在《血液》(Blood)雜誌上在線發表。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羅金才教授為文章的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李品和魏國琴為共同第一作者。論文鏈接bloodjournal.org/conten sso-checked=true。

  血管內皮細胞作為調控止血、血栓形成和炎症等生理過程的體內屏障,其發揮作用的重要機制之一是Weibel Palade小體(WP小體)的分泌。WP小體是血管內皮細胞中的重要囊泡,其中包含多種凝血和炎症相關因子,如von Willebrand因子(VWF)等。該團隊前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報道了細胞粘附斑分子Zyxin是一種全新的內皮分泌調控分子。後續在該研究中,通過蛋白結合組學發現Myosin IIa是其結合蛋白含量最多的蛋白。運用原代培養內皮細胞發現,下調Myosin IIa基因表達可以顯著抑制cAMP激動劑引起的VWF分泌。而在體實驗中發現,內皮Myosin IIa敲除小鼠呈現出血時間延長、血栓形成減慢等表型。此外,研究發現通過抑制Myosin IIa的活性,會干擾成熟WP小體在內皮細胞內的正常分布。在對cAMP信號的響應中,Myosin IIa的活性對於WP小體周圍的功能肌動蛋白框架的形成至關重要。而Myosin IIa與Zyxin的相互作用也對cAmp誘導的VWF分泌非常重要。

  運用最新發展的活細胞超高解析度成像技術,該團隊發現Myosin IIa對WP小體分泌起著變阻器樣調控模式(圖):在靜息狀態下,Myosin IIa通過絲氨基酸1943(S1943)的磷酸化保持低水平活性,維持成熟WP小體的外周定位;受到刺激後,進一步使絲氨基酸1916(S1916)也發生磷酸化,促進其與Zyxin蛋白結合,共同調節膜下微絲分子網路與囊泡的相互作用。

  同期《血液》刊登了題為「Myosin IIa Signal von Willebrand Factor Release」的述評文章,指出該研究在血管內皮細胞分泌調控機制方面所做出的原創性發現,並強調對一些遺傳性出血疾病的防治具有潛在的意義。

文章推薦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於下達2017年審核增列的 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名單的通知

2018年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申報公告

「克隆猴」科研團隊詳述重大科研突破的啟示與思考

閱讀更多...

推薦閱讀:

艾滋病能治好嗎?
春季養生健康養生的方法與原則是什麼?
一句話翻譯分享(醫學類)(32)
腸癌初期的癥狀是什麼?
急性肺水腫的病因與病理生理改變是什麼?

TAG:科研 | 學術 | 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