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小黑狗:什麼樣的人更容易得抑鬱症

在小黑狗系列的認識小黑狗:你知道么?抑鬱症也分好多種 和認識小黑狗:從生物學角度談談抑鬱症中,我們已經介紹了抑鬱的典型癥狀、診斷和有關亞型,還從遺傳學、神經遞質、大腦結構和功能、內分泌等生物學角度介紹了有關抑鬱症的研究。

關於抑鬱症為何發生、如何發生,也有許多心理學方面的理論模型和實驗研究,同時也解釋了什麼樣的人更容易得抑鬱症

1、行為理論:生活壓力和負性事件,一切因你而起

行為理論認為,抑鬱通常是對具有壓力的負性事件的反應。這些負性事件往往與「喪失」有關,比如失戀、離婚、家人去世、失業等,也包括嚴重的軀體疾病等。

調查顯示,高達80%的抑鬱症患者都稱自己在起病之前經歷了負性生活事件。同時,與非抑鬱者相比,抑鬱者更可能在生活中經歷了慢性的應激源,比如經濟拮据、不良親密關係等。

1.1抑鬱的行為理論

該理論認為,生活壓力會導致抑鬱。因為,壓力會減少生活中的正性強化物,於是人會變得退縮,這就導致正性強化物的進一步減少,從而引起更多的退縮……就這樣,形成了關於自身的惡性循環。

1.2習得性無助理論

該理論認為,最可能導致抑鬱障礙的應激事件是無法控制的負性事件。這類事件,尤其是如果頻繁出現或長期存在的話,會使人產生這樣的想法:我無力控制所處環境中的重要結果。這種無助的信念使人喪失動機,於是減少了對環境中可控部分的行動,也使人不能學會如何控制那些可控的局面。

比如,經常遭遇家暴的女性,可能會首先認為自己對受毆打的事情無能為力,然後逐漸覺得對生活中其他時間也無能為力。

2、認知理論:思考過程和內容,都出現了偏差

2.1三合一的消極認知

著名的認知流派心理學家貝克認為,抑鬱症患者對自己、對世界和未來的看法都是消極的。因此,在思考時會犯很多支持消極認知的錯誤,比如誇大負性事件、忽略積極部分等。消極的思維方式既是導致抑鬱的原因,又使疾病得以持續。

研究表明,許多抑鬱症患者都表現出消極的思維方式,而這種思維方式也預測了抑鬱症的逐漸發展。

Fig. Becks cognitive triad

2.2成式習得性無助理論

這種理論解釋了認知因素如何影響個體在經歷負性事件後,是否會變得無助和抑鬱。這個理論的關注點是因果性歸因,也就是對事件發生原因的解釋。

如果一個人習慣用內在的、穩定的、整體的原因解釋負性事件,就會更傾向於責備自己,並且預期負性事件還會發生,而且是在方方面面都會發生。而這些預期,又進一步導致他們體驗到長期的無力感,並在生活的諸多方面喪失自我價值感。比如,一次考試沒及格,於是怪自己太笨、學習又不夠努力,而不是卷子太難等,於是害怕下次考試還是不及格,進而覺得自己什麼事情都做不好。

有一項無望歸因和樂觀歸因的研究表明,在沒有抑鬱史的學生中,無望歸因風格的學生首次抑鬱發作的人數是樂觀歸因風格學生的17倍;有抑鬱史的學生中,複發的比例則是27:6。

2.3思維反芻反應風格理論

這個理論關注的是思考的過程而非內容。有些人在悲傷、憂鬱時會專註於自身感受,比如疲憊、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態,絕望的心情等,同時還會去分析各種原因。但是,他們並不試圖做任何事情來消除這些原因,而只是沉湎於這種反芻思維(rumination)之中。

有研究表明,抑鬱者在基本的注意和記憶過程中表現出對消極思維的偏好。抑鬱者比非抑鬱者更可能停留在負性刺激上。

3、人際理論:人際問題帶來抑鬱,抑鬱又引起人際衝突

一方面,人際方面的問題可能引起抑鬱。通常,人際方面的困難和喪失往往出現在抑鬱之前,而且是患者報告的最常見的誘發抑鬱的應激源。抑鬱者比非抑鬱者更可能在家庭、朋友和同事關係中經歷了持續的衝突。

另一方面,抑鬱者的行為方式可能會引起人際衝突。有些抑鬱者,可能非常需要其他人直接表達支持和贊同,同時又容易感覺到他人的拒絕。所以,他們會沉湎於過度地尋求反覆確認之中,不斷從接納他們、愛他們的人那裡尋求肯定。但是,他們又不大相信別人做出的保證,而焦慮地再度提出更多的要求。一段時間後,家人朋友便會對此感到厭倦。沒有安全感的人捕捉到了人們對他們感到煩惱的信號,於是變得更加沒有安全感,就變本加厲地做出過度尋求反覆確認的行為。最終,個體得到的社會支持可能會被全部收回,導致抑鬱的進一步加重。

4、社會文化理論:跨時代、跨性別、跨種族的差異

社會文化理論關注人口統計學群體的社會狀況的差異如何導致了抑鬱易感性的差異。

世代效應,是指歷史的變遷可能使近幾代人患抑鬱的風險高於前幾代人。比如,1915年以前出生的人中只有不到20%的人可能患抑鬱症,而1955年後,則上升到40%以上。有人認為,這是因為社會價值觀的迅速改變以及家庭單位的解體;也有人認為,年青一代對自己有不切實際的高期望。

性別差異,是指女性抑鬱症患者可能是男性的兩倍左右。對於這種差異,學者們提出了幾種解釋:(1),女性更容易反芻地思考她們的感受和問題;(2),女性大多比男性有更強的人際取向,將自我價值建立在人際關係的健康上。

種族差異,是指不同族裔的抑鬱症患病率存在差異。一項全美調查結果顯示,拉美裔美國人的抑鬱患病率高於非拉美裔白人,這可能是因為拉美裔美國人的貧窮、事業和受歧視水平相對較高。

總體來說,行為主義者關注無法控制的應激源對誘發抑鬱的作用;認知理論學家則提出能夠誘發和維持抑鬱的思維方式;人際理論者則考慮的是人際關係在誘發和維持抑鬱方面的作用;社會文化學家則關注對不同社會統計學群體之間抑鬱發病率差異的解釋。

現在,你可能會說「道理我都懂,那麼究竟要怎麼辦」。在下一期,我們會談談對付小黑狗的辦法——抑鬱症的各種療法。

Reference

Susan Nolen-Hoeksema, Abnormal Psychology.


推薦閱讀:

題外話
所謂不願看你受苦,只是虛偽的借口
別讓你的厭惡先於善良
抑鬱症啟示錄:破繭成蝶,抑鬱重生

TAG:抑鬱症 | 心理健康 | 抑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