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獨,精進的基礎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禮記?中庸》。
慎獨的意思就是說:於最隱密的言行上最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於最微小的事最能顯示一個人的心靈。人必須能夠獨自面對自己的內心。即一個人在獨處的時候,也能夠嚴格要求自己,始終如一,這就叫做慎獨。
暮夜無知
《後漢書·楊震傳》:王密在昌邑做縣令,為了官運亨通步步高升,他始終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恰巧朝廷派來的新任太守楊震和王密多少有些交情。這種千載難逢的機會豈能錯過?
王密立刻跑去拉攏關係,他不惜血本,竟拎著十斤黃金公然行賄,楊震憤憤地質問:「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毫不臉紅地答道:「暮夜,無知得。」意思是並非光天化日眾目睽睽,我送禮您收錢的事兒誰會知道呢?
楊震既是正人君子,又是清官廉吏,他哪裡受得了這番侮辱?立刻寸步不讓地挖苦說:「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謂無知?」 「湛湛青天不可欺」,做了枉法的醜事,不但法紀難容,連上天都要報復你!楊震由此獲得「四知太守」的雅號!
清代思想家呂坤,從這則故事引申說「暮夜無知」,此四字百惡之總根也。大奸大盜皆自無知之念充之。所有的罪惡都是從「反正別人也不知道」這種想法中生出。
德國的民眾也自覺保持著驚人的「慎獨」精神,這從保護森林的細小舉動就能看出來。按照德國法規,刨一棵成材的林木必須在樹木之間保持一定距離,尤其禁止成片採伐。此外還規定,每採伐一棵大樹,必須在原地種植一株樹苗,從而確保森林良性循環,永遠鬱鬱蔥蔥。
就是在戰爭期間那兵荒馬亂的日子裡,令人稱奇的是,儘管沒人守衛森林,德國民眾仍一如既往地遵循原來的做法,按部就班地伐老樹種幼苗……這種人文素質,與「四知太守」的情操異曲同工,足見「慎獨」於公於私的獨特魅力。
曹鼎不可
明代曹鼎任泰和典史,相當於現在的檢察幹部,在一次捕盜賊的時候,抓了一名絕色女賊,由於離縣衙路途遙遠,夜宿在一座廟中。月光下,女賊千方百計地以色相來引誘他。曹鼎為提醒自己抵住誘惑,寫了「曹鼎不可」四個字貼在牆上,以隨時提醒自己不要失控。
過了一會兒,他想,在這荒郊野外,送到嘴邊的「肉」吃了誰能知曉。於是他把紙撕了下來,欲破門而入。這時,他又感到不妥,這是因私慾而廢公法的行為,不能做,退回來又把紙貼上。
再過一會兒,他歧念又生,他想,她是犯人,我做了壞事她也不敢說,於是又把紙撕了下來。可是剛要進門的時候,良知告訴他:這樣不行,乘人之危是不道德的行為。又把紙貼了上去。就這樣貼了撕,撕了貼,折騰了一晚上,最後,曹鼎終於保住了清白之身。由此可見慎獨是很難的,其思想鬥爭的激烈程度不亞於同盜賊兵刃相見。
無主之梨
許衡,字仲平,博學多識,教學有方,許多人士都來追隨他求學。早年時,許衡曾經跟很多人一起逃難,經過今河南省孟州市,由於行走長遠路途,天氣又熱,喉干口渴,同行的人發現道路附近有一棵梨樹,樹上結滿了梨子,大家都爭先恐後地去摘梨來解渴,只有許衡一人,端正坐在樹下,連動也不動。
大家覺得很奇怪,有人便問許衡說:「你怎麼不去摘梨來吃呢?」許衡回答說:「那梨樹不是我的,我怎麼可以隨便去摘來吃呢?」那人說:「現在時局這麼亂,大家都各自逃難,這棵梨樹,恐怕早已沒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許衡說;「縱然梨樹沒有主人,難道我的心也沒有主人嗎?」
自此鄉內的果樹每當果實成熟,掉落在地上,鄉里小孩從那邊經過也不看一眼,鄉民都這樣教導子弟,不要有貪取的心理。許衡的德行傳遍天下,元世祖聞知,要任用許衡為宰相,但是許衡不慕榮利,以病辭謝。
慎獨的境界
慎獨首先要頂住誘惑。如果說懂得抵禦誘惑是一種清醒,那麼勘破誘惑則是一種智慧。它需要以高度的自覺、極大的勇氣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克制自己,與各種消極的東西抗爭,從而達到「見欲而止」的境界。
真正的「慎獨」是生命的自覺,是楊震的幕夜卻金,是柳下惠的坐懷不亂,是許衡的不食無主之梨。「慎獨」是衡量一個人修為的試金石,只有經過個人的艱苦努力和修持磨鍊才能逐步做到「慎獨」。
如如不動,始終如一可謂是慎獨中的最高境界,是在無人時、細微處,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始終不放縱、不攀緣。慎獨不是打造「公眾的形象」,而是為了怡養身心,保持心意上與自然宇宙的全然相通。慎獨的過程也許痛苦,但自覺地進入了慎獨的境界一定很美。
推薦閱讀:
TAG:慎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