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中國法治的歷史事件之登聞鼓
大夥都看過《三國演義》,什麼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天下大亂;什麼十八路諸侯共討董卓,魏蜀吳三國鼎立;什麼曹丕篡漢,三家歸晉等等,要論斷代史,國人最熟悉的恐怕就是這一段了。這麼多歷史人物,大多確有其人其事,我們能略知一二,真的要歸功於這本名著。
這一時期還有個很隱晦的話題,就是家族勢力。十八路諸侯共討董卓,為什麼推舉袁紹做帶頭大哥呢?因為人家袁紹家族勢力大,從袁紹的爺爺的爺爺開始,就做高官「四世三公」,那時候大官可以向朝廷舉薦人做官,袁家就把自己的部下、學生都舉薦上去,史書上說「門生故歷遍天下,天下材俊半出其門」。那十八路諸侯,也不是省油的燈,個個都是名門望族。但光名頭響亮可不行,關鍵要有實力,劉備打著招牌「中山靖王之後,孝景皇帝玄孫」,卻四處漂泊寄人籬下。真正的名門望族首先是巨富,良田千頃、奴僕成群,而且是世代積累。再就是人丁興旺,家族大,開枝散葉,三親六故七大姑八大姨盤根錯節,十里八鄉甚至整個州縣都是人家的勢力。這些大家族才是政權的基礎。
孫權能坐穩江東,要得益於江東大族顧、魯、朱、張的支持;劉備佔四川,得到了益州大族的認可;而力挺曹魏的大族就更多了。鄧艾兵臨成都城下,蜀國滅亡,不是劉禪要投降,而是四川大族不想打了,諸葛亮六出祁山,消耗的都這些大族的人力物力。司馬炎篡魏,首先人家河內司馬氏就是大族,又爭得了其他大族的認可。這些大族似乎對誰當皇帝倒不在乎,反正無論誰做皇帝都離不開他們抬轎子。
司馬炎篡位,稱晉武帝。這司馬炎老是怕那些大族欺上瞞下,把他架空,於是就在朝堂邊上架了一面牛皮大鼓,並貼出告示,老百姓有了冤情,地方官欺負你了,或者檢舉揭發謀反等等,可以直接來擊鼓,旁邊有專門值班的官員,都是皇上的親信,報給皇上處理,敢隱瞞的殺頭。這面大鼓,叫登聞鼓,從字面意思就能理解,登殿擊鼓,聲聞天庭。可以想像,直徑一米多的牛皮大鼓,擀麵杖粗的鼓槌,憤怒的擊鼓者,那聲音有多洪亮,想隱瞞不報也隱瞞不了。
這登聞鼓可不是司馬炎發明的。他有靈感,有人跟他講,說西周時候,周王怕百姓有冤無處訴,就在路邊弄一面大鼓,讓人敲;還立了一塊顏色奇異的大石頭,若人有冤屈,就站到這石頭上,值班人員就領著他去見周王,所以周王就成了明君。這司馬炎倒不像想做明君,他怕被人篡位。
這登聞鼓讓下面的官員很不舒服,甚至有點提心弔膽,萬一自己做的見不得人的事情被百姓捅給皇上,那可要了親命,所以便琢磨怎樣讓皇上把這登聞鼓撤了。終於,機會來了,有個人叫麹路,原籍是西平的,就是現在的河南省西平縣,這麹路在京城裡趕馬車,因偷東西,挨了主子的打,這麹路是個無賴,又有點一根筋,就有人慫恿他,讓他去敲登聞鼓,誣告主人謀反。麹路敲響了登聞鼓,一審問,原來都是些捕風捉影的話。誣告當死,許多官員趁機勸司馬炎,說皇上您看到了嗎,這敲登聞鼓的人都是刁民,驚動了聖駕不說,一番審問下來,興師動眾,勞民傷財。咱朝廷自有定製,從中央到地方,各設官員,各司其職,井然有序,這登聞鼓就如同鼓勵越級告狀,長此以往國將不國,趕緊撤了吧。司馬炎說這都是我的責任,下令把那個麹路痛打一頓逐出京城,但登聞鼓依然保留。
司馬炎不傻,能篡位當上皇帝的都是人精。他設登聞鼓,目的是警告百官,尤其是地方官,別以為你那裡山高皇帝遠,朝廷夠不著,你們就可以胡作非為,即便出了點事,你們官官相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能捂住就是本事。留著登聞鼓,就如同黑屋子留了條縫,可以「上達天聽」,讓你捂不住。有了這面大鼓,全民都成了皇帝的耳目,全民都緊密團結在皇帝周圍。
至於有刁民誣告,亂敲登聞鼓,那不怕,刁民哪都有,誣告天天有。但只要我坐實了一件事,就殺一儆百,警示天下官員。而且百姓都說皇上是青天大老爺,為民伸冤,皇上成了全民的父母官和保護神。皇恩浩蕩,皇上是好人,都是那些當官的不好好執行皇上的政策。佛祖是好人,都是和尚把經給念歪了。司馬炎很高明,此後的皇帝也不傻,登聞鼓遂成定製。
宋太祖趙匡胤,就是陳橋兵變篡位的那位人精,他也做了件跟晉武帝司馬炎異曲同工的事情。開封城裡有一戶人家,要臨產的老母豬丟了,四下找不著,就去敲登聞鼓,趙匡胤命令全城戒嚴找老母豬,實在找不著的話,問問值多少錢,從中央財政撥付。百官哭笑不得,趙匡胤意味深長的對丞相趙普講(就是那位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我這登聞鼓效果達到了,百姓都知道,有困難找皇上,看誰還敢欺瞞朕。宋代把登聞鼓搞的有聲有色,還成立了登聞鼓院,設有院士。就是告訴老百姓,被貪官污吏欺負了,敲鼓去,有皇上給你做主。所以,你看水滸傳,宋江說只反貪官,不反皇上。
明清兩代的登聞鼓設在新華門,就是現在的中南海所在地,由都察院負責監管。嘉慶年間震驚朝野的毒殺賑災官員李毓昌案、光緒年間楊乃武與小白菜案都是家屬進京擊登聞鼓驚動了皇上,才得以昭雪。雖然只是個例,但或多或少還是能起到平反冤獄的作用。
要知道,皇權設計的這種制度,是有違傳統理念的。中國古代一直都是以「和諧」與「無訟」為價值導向的,即便有了糾紛,也要從基層解決、逐級解決。從隋唐時候就規定,不經過縣衙門審理,而直接向州府訴訟的,叫「越訴」,不許受理,違者要笞四十。別說是草民百姓了,就是天天參見皇帝的官員,也不能直接向皇帝告狀。而且,允許越級直訴,確實讓刁蠻無賴之徒有機可乘,他們無理取鬧敲詐勒索,甚至聚眾挾制官府,上至京師下至地方,官員不勝其煩叫苦不迭。以至於明清兩代考核官員,其中一條標準就是你轄區內每年越訴案件的數量,數量超過可允許標準,說明你治理無方,激起民變,所以地方官總是千方百計阻止越訴。
以禁止越訴為原則,輔之以允許直訴為例外,皇帝真可謂用心良苦。想來很正常,當皇帝的肯定想知道下面的民情,但他高高在上,被群臣隔離了,被隔離的皇帝是很危險的,所以皇帝總會留個口子。天下是皇帝私有的,家天下弊端重重,唯一的優點是產權明晰,皇帝希望家傳萬代。而官員是拿了皇帝的工資給皇帝幹活的,官員肯定有欺上瞞下官官相護的,如果不開個口子,老百姓就沒法活了。中國人有清官情結,當然清官不是法官,總希望往上頭找大官,鬧的動靜越大越好,皇上才是最大的清官。對於皇帝而言,救濟百姓倒是次要,關鍵是了解地方、震懾地方。
掃碼關注公眾號,歡迎分享轉發
http://weixin.qq.com/r/xShdRRjEVEUrrVwm933X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中國古史-生如夏花-武王分封
※華夏歷史人物誌【目錄】
※戰國七雄怎樣形成的?
※《康熙王朝》口碑怎麼樣?
※中國古史-生如夏花-武王定都
TAG:中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