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一)
全文四萬字,超專欄三萬五千字之界,故分兩篇。
華中科技大學第 2227 期人文講座
主題: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嘉賓:馮時時間:2018 年 3 月 29 日(周四)晚上 19:00時長:2 小時 8 分
地點:東九樓 C103主持人:鄭斌(音譯,下同)
主持人:「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各位同學,大家晚上好。歡迎來到華中科技大學第 2227 期人文講座現場,我是今晚的主持人鄭斌。今天我們非常榮幸地邀請到了馮時老師。馮老師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考古時報》副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下面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馮老師。
謝謝各位。今天我跟大家就「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這樣一個話題做個交流。我們這是個理工科院校,大家可能平時接觸科技方面的知識比較多,好在我們這個講座也有一半是涉及到科技的。這個「天文」和「人文」到底是什麼關係?今天我們在學校裡邊「天文」是放在理學院里的,跟「人文」沒有多少關聯。但是通過我們的研究,我們發現天文學實際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想學習自己的文化,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就要從天文入手。
剛才鄭斌同學引的這個《易傳》上的兩句話,「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大家對這兩句話有什麼理解?什麼叫「天文」,什麼叫「人文」,他這兩句話到底什麼意思呀?實際這兩句話講明了「天文」和「人文」的一種關係。也講明了為什麼會有「中國傳統文化其源為天文」這樣的一個基本史實。
其實我們研究中國文化,我們最關心的是人類的文明的問題。我吃飯的時候還和鄭斌探討,我說中國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間的差異在哪裡,也就是說我們對「文明」的認識有什麼不同,換句話說中國古人怎麼定義「文明」?什麼叫「文明」?今天我們一說「文明」,可能很多同學會告訴我有一些主要的要素。這時我們所說的這個「文明」是從外面來的。可是「文」「明」這兩個字是中國發明的呀。中國的祖先們是怎麼樣去給這兩個字做定義的,這是我們關心的。
剛才鄭斌同學引《易傳》,那我也引個《易傳》。《乾卦》的《文言傳》裡邊有這麼一句話,「見龍在田,天下文明」。大家聽說過這句話吧?「見龍在田」是《周易》乾卦裡邊的一個爻辭,九二爻辭「見龍在田,利見大人」。那什麼叫「見龍在田」呢?「見龍在田」實際就講這天上龍星的運轉。
這涉及到中國的「龍」的問題了。什麼是龍?龍的來源是什麼?我們通過研究知道了,龍來源於天上的星星。我們可能都聽說過天上有二十八宿。二十八宿古人把它分成了四份,也就是東西南北四份,四種宮。那其中東宮裡邊有七個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我們來看這個星圖。
我給大家準備了一個星圖。在你們的右上方有一個「頭上長角」的「角」,「犄角」的「角」。接下來就有「亢」,然後「氐」、「房」、「心」、「尾」,有六個宿。將這六個宿連起來,得到了一個巨大的圖象,這個圖象我們就把它叫做龍。那麼那個角顯然指的就是龍的角,那個尾指的就是龍的尾。龍今天作為我們中華民族象徵的靈獸,實際上它的來源為天文,天上的星象。
那天上的星象我們就知道了,它不會在天上不動的。古人講要「回天運行」,要轉。一會從東方升起來,有的時候又從西方落下去了,或者是行移到了天頂上南中天,有時候又沉沒到地平線以下我們看不到了。「回天運行」。那當龍角在這個「回天運行」的新的周期開始的時候,太陽落山,龍的角宿從東方的地平線上升起來,這個天象古人就把它叫做「見龍在田」,民間就把這個天象叫做「龍抬頭」。我們現在民俗還有「二月二,龍抬頭」,就是這樣的意思。
那麼「龍抬頭」、「見龍在田」也就預示這個龍星新的一個周期的循環開始了。接下來的一句話在《易傳》上講了,「見龍在田,天下文明」,這是中國古人對文明的一種描述。我們看,文明和人們觀星觀測天象有一個因果關係。那怎麼人們看見這個星象,天下就文明了呢?中國古人是怎麼解釋這個「天下文明」的呢?我們看在中國古籍裡邊,唐代的人給了文明一個定義,他說:「天下有文章而光明。」我們看到了這句話,理解什麼是文明了嗎?好像還沒理解對吧?關鍵的問題是在我們不懂什麼叫「文章」。什麼叫「文章」啊?我如果把這個字稍微改造一下今天的同學就都看得懂了。
天下的「文」彰顯出來,這就是「文明」。那古人對文明的這樣的理解,關鍵是在「文」還是在「明」?是在「文」。這涉及到了中國古代的一些非常深刻的思想。大家知道「文」是什麼嗎?「文」在甲骨文是這麼寫的,像一個人正面站著。然後光站著不行,特彆強調了他這顆「心」。
裡邊那裡畫顆心告訴你,「文」實際就是人們的心齋,就是對心的修養。中國古人對「人何以能成為人」有非常深刻的思考。今天上午我在哲學系,有一個同學提問之後我也提到了這個問題,什麼叫「人」?我們今天生物學說,卵子和精子碰到一塊就有生命了,這就叫人了。在中國哲學家裡看,這不是。人類學家定義的人就是從猿猴變來之後可以直立了,手腳分工了,腦容量到一定了,這就是人了。中國的哲學家認為這不是。人必須有一個重要的特點,修養道德。所以人必須要修自己的心,他才能成為一個人。中國古人就講這些東西。文就是人對心齋的形式主義感的客觀的東西。
所以我們在《禮記》上看到的儒家講,說「鸚鵡能言,不離飛鳥。」鸚鵡可以說話,但是它是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猩猩有喜怒哀樂,它也不是人,它是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人如果沒有禮,沒有道德,那不跟禽獸是一樣的嗎?所以中國古人就想這些問題,他們在追求怎麼樣把人從動物中分離出來。使得人和動物區別開來的唯一的標準,就是修心。所以我們今天的這些老百姓還這麼說了,這社會上有一些沒有道德的人,我們把它叫「禽獸」、「畜生」,好聽點叫「衣冠禽獸」,就這個意思。
那現在問題來了,人們怎麼看見龍星了,就天下文明,就修養道德了呢?人們修養什麼道德?這裡邊的因果聯繫是什麼呀?我們看到,過了一段時間以後,這個龍星從地平線上升起來。又過了一個固定的周期,它又升起來了。一年是這個樣子,十年是這個樣子,一百年是這樣的,一千年都不帶變的。那麼我們就通過對星象的觀測,我們悟出來了什麼道理?天給我們什麼呀?輪迴?
古人看天象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建立時間。他要通過天象的運轉來建立時間體系,從而為農業生產服務。那麼在天上的星星運轉到某個點的時候,就會確立一些標準時間,然後我們就按照這個龍星的指導去播種、去收穫。那現在好了,我們就按著它來做,一年是這樣,永久都是這樣,都不會差的。我們跟時間從來沒有約定,但是它如期而至,你說時間給了我們什麼樣的啟示?難道你們不覺得時間是最講信用的嗎?人們就從對時間的觀測體會到了「信」這樣的觀念。而「信」就成為中國古人給「德」、給「文」所定義的最核心的內涵。
中國古代的「文」就是德,就是道德的德。而「德」有它非常具體的內涵,而不是空的。「德」有什麼樣的具體的內涵?古人給他定義了。第一個就是「信」,就是誠信。而誠信這樣的觀念人們怎麼得到的呢?就是通過對時間的了解得到的。長期的觀測實踐告訴我們時間是最守信的。
我們的學校里種了好多梧桐樹,剛才聽老師說一到春天的時候就飛毛。再不喜歡它,到點就飛。守信。到了那個時間就開始飄上了,這就是時間的誠信。所以古人講:「至信如時。」最大的信是時間。因此人們就通過誠信這樣一種道德來修養自己。所以「文」在中國的哲學體系裡邊又是德,也就是文德。那文德怎麼光明了呢?文怎麼彰顯出來呢?
誒,你不信,你去觀察一下。如果人修養道德他修養得好,他的外形會改變,你信嗎?如果人沒有道德,那個外形一眼就看得出來,一臉野蠻的樣子。那如果這人德行修養得好,學富五車,那他的面貌會改變,這是所謂「德容」這種長相。所以修養雖然是需要內心,但是在你的臉上會表現出來的,在你的言談舉止也會表現出來的。這就是所謂「文彰」,就彰顯出來了。這樣的一種「彰顯」實際上是對你自然本相的一種裝飾,所以文又有「紋飾」的意思,我們說的這個紋飾的意思,不是說今天我們靠化妝品來裝飾,而是你由內而外的一種裝飾,一種德,這就是「天下有文章而光明」。
那這樣我們看來,中國古人所定義的文明,是更重於形而下的那樣些物質的呢,還是重形而上的那些精神的呢?顯然是精神。對於一個人來說,人們要修養道德。使得自己的文明彰顯出來。那對社會呢,那就是相應的,禮儀制度、典章制度,只有這樣的一些制度完善了,一個人類社會才能區別於動物社會。中國古人在這方面思考得非常深刻,而這樣的一種認識來源於人們對天的觀測,這就是天文和人文的關係,也就是文明源於天文這樣的一個基本事實。
剛才鄭斌同學給大家講的這個《易傳》,那段話是出自於《周易》的賁卦的彖辭,裡邊怎麼講的?「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前兩句話是這個。剛柔交錯就是天文,天文我們說就是天上的星象,現在我解釋一下什麼叫做「天文」。今天我們的課這個講座叫天文與人文對吧?什麼叫天文?天文一句話解釋就是天上的圖象,這個「文」就是圖象的意思。我們剛才不解釋了嗎,文字實際是內心的修養對吧,修養以後面目就改變了對吧,就有一種裝飾、一種圖案的意思了,就這麼來的。所以天文就是天上的圖象。
天上的圖象是什麼意思?這涉及到古人觀星的一個傳統。我們今天觀星,當然現在也很難看得到星了啊,我們今天觀星怎麼看的啊?看那亮的是不是啊?找那個別的亮的。古人不是。古人是看一組星一組星形成的圖案。你看我們都很熟悉北斗星對吧,北斗星是由幾顆星組成的?七顆星組。它形成了一個什麼圖案吶?勺子。所以古人叫它「斗」,這就叫天文。所以天文簡單說就是天上的圖象,由星星組成的圖象。那這些星星在天上它不會是不動的,還是我們剛才說的它「回天運轉」,有時候東有時候西,有時候在天上,有時候沉沒在地平線以下。那這樣的一些空間位置的變化,在中國古代哲學裡邊表現出來的就是一種陰陽的變化。在東就是陽,在西就是陰,在天就是陽,沉沒在地平線以下的就是陰。那這個陰陽的變化,我們就可以把它描述成什麼變化呢?「剛柔」。所以「剛柔交錯」就是「陰陽交錯」,天上的星星一刻都不帶停的,在陰陽變化。這就是天文。
那和隨時都在變的,無時無刻不在變的天文相比,「文明以止」,我們剛講的「文明」。什麼叫「文明以止」呢?這個「止」是什麼意思?止,在這就是一種「相對靜止」的意思,和它這個「變」,「剛柔交錯不斷在變化」相對的靜止,即它是一種不變,這種不變的才叫「文明」。這句話怎麼理解?我們說文明的發展靠什麼?靠傳承。我們要把古人的智慧、古人的思想通過後人的傳承一代一代的發展。那麼傳承是求它變了還是求它不變?不變。傳承就意味著你所接觸的知識和思想相對是不變的,只有不變才能夠形成傳統,如果變來變去就沒有傳承,沒有傳承也就沒有傳統了。那麼「人文」強調的是什麼?就是這種不變的傳統。
古人在思想觀念上,經常是怕它變的,而追求它不變。北京城現在都是新房子,你說它是幾代古都你信嗎?我不信。我從小在北京長大,我看的北京跟現在完全不一樣,毫無傳統。有很多同學去過歐洲,去過義大利,你看的什麼羅馬和威尼斯的破街道,還是中世紀的石子路的。是它那個政府窮得連柏油路都鋪不起嗎?不是。他就留著它,留著它就是一種傳承,我們就能看到我們的傳統。而這一些觀念原來是中國人的呀,在我們的《易傳》里就寫得清清楚楚的呀,我們都把它忘了,讓外國人「學」去了。我們自己的全扔了,我們恨不得一天不變都不行,天天求變、求大變。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觀念。中國古人早就講了,這叫什麼,我變來變去就沒有我自己了。我們今天講文化的全球化,文化怎麼能全球化呢?文化一定要講特點。你有你的文化,我有我的文化,我不能去讓你趨同於我,我也不可能讓我趨同於你。這才是文化的特點,全世界的文化都成一個了,還有什麼意思?這是剛才鄭斌同學說的那句話的前半句話。
接下來就說了,「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關乎天文」目的是什麼呀?要了解時間的變化。我們剛才說了「天文」就是「剛柔交錯」一時一刻都不得停的,你這時候看得清它還在這呢,過一分鐘看它跑了,就這個意思。所以「天文」的特點就是隨時隨地都在變,那這個「變」顯然是對「人文」的「不變」而言的。你看我們講究什麼?對比。「關乎天文」就是察這個時間的變化,那麼「觀乎人文」的目的是什麼呀?要「化成天下」。什麼叫「化成天下」呢?這個「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字。「教化」,太對了,同學說的「教化」。那「教化」的「化」怎麼寫成這個樣子呢?你看中國的甲骨文、金文里「化」字這麼寫的。上面一個正著的人,下面的是一個反著的人,這就是「化」字。
古人創造這個字非常有意思,幹嘛他用一個正著的人、一個反著的人來表示「教化」呢?許慎作這《說文解字》裡邊就解釋這個「化」是什麼意思啊?是「教行也」。也就是「教化施行」,這就是化。那幹嘛古人這麼去做呢?你看,中國古人有一種觀念,他用人的這個正反來表現是非。一個人,如果正著站,那這是什麼字呀?
這是「大」,就是像一個人正面站著對吧。如果我們把這個大倒過來,你知道這什麼字嗎?這個字大字倒過來了,頭朝下了,你知道它是什麼字嗎?我聽有的同學說是「小」(笑)。這可不是「小」,這是「屰」。
「叛逆」的「逆」。我剛才說了,中國古人用正反的一些事物來表現是非。所以我們看到現在這個「逆」就是用來形容那些不好的。所以家裡的孩子這不學好考上大學,叫「逆子」。那個大臣,王宮裡的大臣德性不好,「逆臣」,貪污受賄。有搶班奪權的,叫「逆賊」。你看「逆」都是形容不好的。那我們要把這個「逆」正過來了呢?就是好的吧。你看古人形容君子都叫「正人君子」,不能叫「逆人君子」。你看中國古人,他就用這個正反來表現是非問題。那說到這兒了,我們就應該明白了,這「化」字什麼意思呀?那就是通過教化的施行,使得那個反的那個人怎麼樣呢?正過來了,這就是化。你說中國那些先民的思考是不是非常深刻。那麼通過人文的這種教化就可以「化成天下」,使天下怎麼樣啊?都正過來。都成為正人君子,這就是人文的作用。
所以我剛才就著這個鄭斌同學的那個引子,跟大家講一講這個《易傳》。我們可能可以背,但是我們能不能確切的把它理解,講出來,這是另外一個問題了。咱通過這樣的一種邏輯敘述因果關係,我們可以看到實際上古人講的人文的源頭就是天文。
為什麼天文是中國文化的源?實際上這來源於古人的生產生活的實踐。我們說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古典科學一共有三種,第一種就是天文學,第二種是數學,第三種是力學。這三大古典科學之所以古老,就因為它們都直接服務於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這其中一個重要的生產活動就是農業,就是原始的農業的產生。原始農業產生以後原始人從山洞走出來了,要建立自己的定居的房子,於是乎力學知識開始出現。我們古人造房子不能使那房子最後塌下來了以後把自己砸死對吧,那怎麼辦呀?那他就研究這個力學的知識,所以力學得以產生。
那天文學為什麼呀?天文學我剛才說了,它目的就是為人類的農業生產活動提供時間服務。因為農業都會產生在四季變化比較分明的這樣的一個地區,那四季變化分明的地區你會發現了,一年中適合播種的時間實際非常有限,可能也就是那麼短短几天。那我們就要對農時有所掌握,於是乎天文學家發展起來了。
因為那個時候也沒有曆法,人們想決定時間怎麼辦呢?只能去看那天象。你大致地粗數地去看天,也不能完全建立出時間。你要使這種觀測精確化,那麼精確化的結果就是使數學又被引入進來。所以三大古典科學產生就是由於這樣的一個原因。所以在中國古代天文學和數學是不分的,古人叫「天數合一」。因此在人們生產生活實踐需要的這種前提下,天文學很自然的就發展起來了。
但是誰來看天?我們這些都認識嗎?不會。一定得是極少數的那些所謂的聖人,他通過他的星行觀測,他了解到了某個星走到哪個位置的時候你就可以播種了,通過這樣的一種觀象來建立時間。這個活動在中國古代就叫做「觀象授時」。那這樣的觀象者在氏族中,你說它享有什麼樣的地位?在氏族成員都對這個天象茫然無知的這樣一種時候,他通過他的星象觀測他告訴你了,你什麼時候播種吧,結果就是收穫了。一年如此,兩年如此,年年如此,那麼這個人在這個氏族社會中,就確定了他的統治地位。這就是中國古代王權的繼承,所以中國古人講:「知天者聖,知地者智。」你了解大地的人,了解地理的人,你充其量算個智者,你聰明。你知天的人,才能是聖。這就是中國古代王權的繼承。
所以我們說,對於一個以農業社會農業經濟為主的這樣一個社會而言,天文曆法知識,是具有首有意義的。誰能把時間頒授給人民,誰就有資格成為人民的領袖。我們可能都讀過《論語》對吧?論語裡邊有一篇叫《堯曰》,《堯曰》裡面就講了堯舜禹禪讓,就說了這麼一句話,說:「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天之曆數在爾躬」什麼意思呀?那就是天文歷算要由你親自來掌握,你不能假於他人之手。這就是中國古代上古時代天文和王權的這樣一些聯繫。久而久之,永遠觀象授時他都正確,因為不能不正確。這個王如果要保住自己的王位的話,他就得辛勤的觀象,因為他有一次觀象授時錯了,就會導致一年絕收。這個絕收在今天好像不算什麼,今天我們有大量的儲備。但是在幾千年以前這可就是個大問題了,可能會直接關乎到氏族的生存,因此他得非常精心的去觀測。他永遠正確,結果這些氏族成員就覺得他是了解天意的人,它是可以與天溝通的人,那麼他的權利誰給的?天給的。於是乎就發展成了中國古代的「君權神授」、「君權天授」的這樣一些天命觀,天命的思想。
所以在政治制度這樣的一個本質特徵上我們看到,天文和人文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因此我們說天文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我們了解古代的天文學,了解古代的天文觀,我們就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把握住了文明誕生和發展的脈絡。我們關心的是中國的天文學到底古老到多久呢?中國從什麼時候開始對天文有非常詳盡細緻的觀測呢?我們當然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剛才我們說了天文學是為了農業起源服務的,為了農業生產服務的。因為我們不可能想像一個對時間茫然無知的民族,他可以創造出發達的農業文明,這是不可能的。那我們就可以通過考古學,現在對農業起源的這個研究來間接地求證一下天文學到底什麼時候起源的。
今天我們發現的原始的農業的這些遺存已經距今有 1 萬年,1 萬年前的穀物我們都發現了。那就意味著在當時人們對天已經掌握了,對時間也已經掌握了。但是這樣說來大家都不信,說你這都是推測之辭,我們最好能找到能夠足以說明中國天文學起源的一些證據,考古學的實物證據的材料。我們真的很幸運,我們看到了這樣的材料。今天呢,下面的時間我就跟大家稍微介紹一下,這樣的材料。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呢,是發現在河南濮陽西水坡屬於距今 6500 年的一個原始宗教遺存,6500 年已經遠遠超過了我們傳統所認識的 5000 年的中國文明。這 6500 年怎麼測來的?是靠那個碳 14,我們現在有 12 個 的測定的數據都落在距今 6500 年的這樣一個年代上。
這個遺存由四組組成,自北向南有四組。最北邊的這一個,也就是下面這一個。我們現在跟大家強調一下這個方位,下面是北,上邊是南,大家的左邊是東,右邊是西,跟今天我們地圖的方向正好調了 180 度。
最北邊的這個是一個墓葬,然後向南 25 米沿著子午線,我強調的是這個,沿著子午線向南 25 米是第二組,然後再沿著子午線向南 25 米是第三組,最後還是沿著子午線向南 25 米是第四組。也就是說在 100 米的空間當中古人沿著子午線等距離地布置了四組遺存。這個事實已說明什麼呀?說明當時的人已經學會了地表測影來定方位,對不對?如果不用任何儀器的話,我讓大家現在在操場上你給我在 100 米的空間中沿著子午線等距離地擺四塊石頭,誰能做得到?誰都做不到。就是說當時的人們已經學會了,已經把東西南北這個方位都已經定好了。
那我們先來看一下,最北邊的這個墓葬。最北邊的這個墓葬呢中間葬了一個墓主人,然後在這個墓主人的東西兩側,東邊用蚌殼擺了一個龍,而西邊呢用蚌殼擺了一個虎。我們看到了龍虎,想到了什麼?左青龍右白虎是吧?別笑,就是這個樣子,我當時想到的也是左青龍右白虎。這青龍白虎在中國有一個知識體系叫什麼呀,叫「四象」。除了這個左青龍右白虎之外,還有一個前朱雀後玄武呢。那這個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就組成了一個叫「四象」的體系。那這個「四象」的體系,它的本源到底是什麼?二十八宿,可以找著。但是在秦漢的時候,它的解說已經很多了是吧,我們可以用四象來表示方位,可以用四象來表示一種吉祥,它的文化涵義很豐富。如果我們去導它的源,你就會發現了這「四象」都來源於天上的星象。剛剛我們說龍是星象是吧,虎一樣是星象,那鳥也是星象,玄武還是星象,都是星象。但是我們是不是就可以根據在這張圖上面有一個龍一個虎,就認為這些都是星象了呢?這個結論得出來的太草率,你不可能現在就得出這個結論。我們來看看,是不是這個墓葬裡邊還有比這個龍虎更豐富的東西?
我們看到了一個更完整的一個墓葬的平面圖。我們看到的這個墓主人的東西兩側龍虎之外在他的腳下還有一個圖案,這個圖案呢有一部分用蚌殼堆著,另外一部分擺了兩根人的腿骨。這個圖案是什麼?我當時想到的就是北斗星,為什麼是北斗星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論證。
首先在形象上它很像北斗。北斗就是有一個斗魁,就是那勺子。然後有一個勺柄,它也是這個樣子的。但是光憑它像你就定它是北斗,這不行,這太草率。那我們看看,如果它是北斗星的話,那麼天上的北斗星就和東宮的龍起西宮的虎,它有一個固定的位置關係,這個位置關係在天上是不變的,至少在 10 萬年以內它是不會變的。這個位置關係表現是什麼呢?我們還是回過頭來看一下剛才的這個星圖。
這個星圖中間有一個北斗星,我們看到了吧。古人講了,在《史記》的《天官書》裡頭這麼寫了,說「杓攜龍角」,什麼叫「杓攜龍角」?「杓」呢就是指的這個北斗星的斗柄,我們把它叫做「斗杓」。那這個「斗杓」呢是指向龍的角宿,斗杓我們看到它有一個指向對吧,我們往上延就會看到有一個特別亮的星叫「大角」,然後再往上找就找到了龍角那個角宿。古人就認為那個「杓」,我們就通過北斗的這個斗柄去找,你就可以找到角宿。那麼還有一個「魁枕參首」。「魁」是哪兒呢?「魁」就是北斗星那個斗勺那部分,就是前面那四顆星。它指向哪了?指向老虎的「參」。看到那個,往西邊找,我們往這個左邊去找,看到那個「參」了吧,有一個「觜」有個「參」對吧。那個「觜」就是「參首」,就是老虎的頭,那個「觜」和「參」你看就像在天上掛的一個虎皮一樣。那這個「魁」呢,就指向了老虎的頭。也就是說北斗星和東方的龍和西方的虎它構成了一個固定的位置關係,這個位置關係就表現在,那個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了龍的頭,而北斗星的那個斗魁,它指向了虎的頭。這個位置關係是永遠不會變的。
那我們知道了這個關係以後,我們再來看看,在這個墓葬裡邊這個北斗星,他和龍虎是什麼關係?正好是它的斗柄指向了龍的頭,對不對?它的斗魁是枕在虎的這個頭的這個位置的,這個位置關係是完全一樣的。
說到這兒了,我們就下結論說這是北斗星,我覺得還不行,同學們肯定會問我為什麼這個北斗星一部分用蚌殼來擺,而另外一部分要放兩根人的脛骨(腿骨)呢,這是為什麼呀,對不對啊?必須把這個給解釋了,換句話,你們可能不信。
解釋這個現象,我們就必須得回歸到中國古代觀象授時的這樣一個傳統。上午我在哲學系給他們做了一個「交泰」的這麼一個講座,裡面實際也涉及到這個問題。我們剛才說了古人觀測天文是為了建立時間對吧,那我們看哪?中國古人有兩個主要的區域。
第一個區域就是「北極」。什麼是「北極」呢?如果我們給他一個客觀的科學的定義,「北極」就是北天之中的那個不動的那一點,這一點是不動的,所有的都圍繞著這一點在轉,這一點就是「極」。那你由於天文學上有一個現象叫歲差,由於有這樣一個現象,那就是今天的這個北斗星在 5000 年前就更靠近北極。那我們就晚上去看的話,你就會看到北斗星就像一個大鐘表一樣,圍著那個天在轉。那北斗的那個柄就像個大錶針似的,在這個北極附近就在轉,環繞著在轉。那我們去看這個北斗星,因為它每年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到,它不會沉入到地平線以下,我們就看著這個北斗星的指向,你就可以了解夜間時間的早晚。你比如說我現在八點去看它,它指了一個方向;我十點去看它,它又指一個方向,像一根大鐘表的錶針一樣它轉。於是乎晚上我就可以在不同的時間去看北斗,就可以了解時間的早晚變化。那如果我每一年在不同的季節,我定時去看它,你說我都是晚上八點去看,不同的季節,春天去看夏天去看秋天冬天去看,你會發現北斗星的這個指向也不一樣。於是乎,人們就可以通過北斗星周年的旋轉來了解寒暑季節的更替。我們在中國的古文獻裡邊可以看到這樣的記載說:「斗杓東指,天下皆春,斗杓南指,天下皆夏,斗杓西指,天下皆秋,斗杓北指,天下皆冬。」那就是古人通過對斗杓在一年中的變化來了解寒暑季節的變化,這是看這個星象。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區域,就是二十八宿,就分布在天赤道附近的這二十八宿。但是這二十八宿呢我們剛才說了,一年中某一段時間裡只有一半能看得見是吧,另外一半它沉下去了,但是如果我們還想了解它沉在地平線下哪個位置,我們怎麼辦呢?我們能找著嗎?找的著。為什麼能找的著?因為古人建立了北斗和二十八宿的一個固定的栓系關係,剛才我們說了是吧,斗杓我們就可以找到這個龍角。另外還有呢,它跟南北兩宮也栓系起來了,所以我們就看北斗轉成什麼樣子,我就知道二十八宿那些在地下看不見的星它到底在哪兒。古人就在天上建立起來了一個完整的一個網路系統。
但是所有這些觀測我們都是在夜晚才能看得到,白天我們看不到這些星星。那白天我們想決定時間看什麼?看太陽,看得了太陽嗎?太陽太亮了是吧,所以中國古人很聰明,我看太陽的影子。那麼人們最早認識的日影大家說應該是誰的影子?自己的影子,毫無疑問。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影子會發生變化。久而久之,人們就發現了日影的方位的變化,方向變化就預示著時間的變化,對吧。所以說最早的測影工具,實際就是人體,人體自身。我們在《史記?夏本紀》里讀到了這個大禹治水的時候,說「以身為度」,以自己的身體作為度量。身體度量有很多種啊,你小的尺寸叫「布指知寸」,兩個手指一併這是一寸。這教室比較長是吧,到底多寬呢?我沒帶尺子怎麼辦呢?「步算」,走幾步就知道了。同樣在晴天的時候,我們可以站在太陽下看看自己的影子的變化。所以中國古人在很早的一段時間內,曾經有過這麼一個以人體來測影這麼一個歷史。商代甲骨文裡邊有這麼一個字,上面是一個日,一個太陽,下面呢是一個斜著的人,這是什麼字呀?
這叫「昃」。什麼叫「昃」呢?古人講「日中而昃」,因為太陽過了正中了開始偏西了,這就是「昃」,也就是今天下午的一點到三點這段時間,「日中而昃」。日中的時候也就是太陽正在正中央,於是它投射的人影是正的是吧,是直的。等太陽偏的時候,這人影也偏了。所以我們知道中國古人確實有過這麼一個階段,就是通過人來測影。
但是隨著天文學的發展,天文學的觀測要精確化,這大致地去看不行了,我們就爭那個毫釐之間的變化,要精確化。那麼人體測影,第一它不現實,讓一個人長期在太陽下面站著給我測影去,第二它也達不到那個精度。於是乎怎麼辦呀,人們就模仿人體測影發明了一種天文儀器,這就是「表」。我們要知道最早的圭表是模仿人體測影發明的,它的作用是取代人體測影。所以最早的表,它的高度都是八尺,是人的身高。那最早的表是模仿人體側影發明的,我們給它一個名字,它應該叫什麼呀?你說我們應該給它起個什麼名字?我們這麼想,古人的觀念是非常樸實的樸素的,能夠支撐人體直立測影最關鍵的部位是哪兒啊?腿,腿骨,也就是說如果人們沒有腿骨了,他就癱了是吧,就沒有辦法直立測影了。於是乎人的腿骨的名字也就移用作為了表的名字,這個名字叫什麼呀?《周髀算經》的「髀」。在《周髀算經》里就有這樣的記載,說「髀者,股也」,還有一個意思,「髀者,表也」。一個「髀」字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就是人的腿骨,第二個意思是測影的表。那我們現在知道了,現在在這個斗柄放的這兩根腿骨,實際是什麼意思呀?是什麼象徵啊?就是測影的表的象徵。
我們再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同學們都知道,非常熟悉的一個知識,就是「勾股定理」。都學過對吧?「勾股定理」是研究什麼問題啊?研究直角三角形三邊的關係對吧。我們怎麼認識到的直角?怎麼中國人就突然突發奇想,我就認識有個直角?你在什麼一種活動中看到了垂直的直角了?因為中國古人的知識都是來源於實踐,來源於立表測影。立表測影怎麼測?首先第一步我要把地面修整得水平,我們必須有一個水平的地面。然後我要把這個表垂直地立在這個平地上。保持他垂直,保持它垂直那麼這個角是什麼角啊?就是直角。然後用它測影。說到影子的長度,我把這個表的頂端和影長的這個頂端把它連起來,這就形成了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這個勾股定理就是從這認識到的,就是從通過立表測影獲得的直角。
然後這樣認識到了一個直角三角形,於是乎古人就把這個影長叫什麼呀?影子的這個長度,叫「句」。表的高度叫什麼呀?叫「股」。這(斜邊)叫「弦」對不對啊?為什麼把表的高度叫「股」呢?就來源於這。我不知道中學的時候老師給你們講過沒有,沒講的話,咱現在補這一課。就來源於這,就來源於表示模仿人體測影來的。那麼支撐人體測影就這個「股」。於是乎最早的表就叫「股」也叫「髀」就是人的腿骨形。所以人們就把表的高度叫做股,發明了勾股定理。
我們明白了這個事實之後,我們現在可以下這個結論了,因為我們看到這個北斗星實際就是古人在晚上夜晚的時候通過觀測北斗來建立時間對吧,以及白天人們通過立表測影來建立時間,這兩種計時的方法,把它融合到一起了,就形成了這麼一個圖形。非常聰明,是不是?那好了,現在我們認為我們可以下這個結論了,這個圖像就是北斗星。那如果它是北斗星,現在我們再看和它共存的這個龍虎,就一定是星象,不可能再有其他的任何的解釋,不可能存在。唯一的一個解釋就是,它是星象。那就意味著我們現在發現了 6500 年前的星象圖。我們在考古遺存裡面發現了星象圖,這個星象圖不僅是中國文明最早的,而是目前我們發現整個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幅星象圖。這是中國先民的創造。
說到這,我覺得還有點不滿意,為什麼呢?如果我們能找到一個跟他相似的星象圖進行一個比較,這個問題可能說得更清楚。我們就看到了這麼一幅圖,和我們湖北有關係。
這是發現在湖北隨州曾侯乙的這個墓葬里的一個二十八宿的漆箱蓋,蓋面的一個星圖。這個星象圖大家看得非常清楚,中間就是一個大大的「北斗」的「斗」字,這「北斗」的外邊呢就都用篆字寫了一圈二十八宿的宿名。所以我們知道這是一個非常明確的星象圖,對不對?因為這個文字記錄下了二十八宿了。而在這個二十八宿的宿名的外側,我們看看有什麼,一龍一虎。換句話說,如果把這個二十八宿也就是北斗外邊這二十八宿這一圈名字把它抹掉,那現在這幅星象圖的內容就是中間一個北斗,然後兩邊一龍一虎對不對啊?內容是完全一樣的,甚至連細節都一樣。哪些細節一樣?這個圖象可能看的不是特別清楚哈,我們來看這個線圖。
在這張圖上,我們看到了北斗和龍虎之外,還有一個圖象,你能找得到嗎?我給大家提示一下,去看那個虎,在虎的肚子下面,看到了吧?有一個類似於「火」一樣的符號,把它填實了。就是中國文字的這個「火」字,那個符號在虎的肚子,上面看到了吧。那是幹嘛的?天上有一個火,就是二十八宿處於龍心的那個位置有一顆星星,是顆紅色的一等亮星,那是古人觀象授時非常重要的一顆星。古人把它叫做火,也叫大火。《詩經》上有句話叫「七月流火」指的就是它。那是古人觀象授時非常重要的一顆星,那這顆星現在被畫成了虎的肚子下面是什麼意思啊?
古人建立時間,我們把一個回歸年算出來了 365 天是吧,然後又用 12 個月去分它,當然是用那陰曆的 12 個月份去分它是吧。哪個時間作為這一年的開始呢?也就是作為「歲首」,這「歲首」給定在哪兒呢?這可是個問題。今天我們過春節那個月是「歲首」,可不是說自古至今這個歲首都在這,不是的。所以古人要定一個「歲首」。這「歲首」怎麼定啊?後來果然就看到了,我這個觀象授時,這顆星星看不見的這個月,我就以它當歲首。那怎麼就看不見呀?也就是在太陽落山了以後,這顆大火星也和太陽一起落山了,這時候你在天上找不著了。因為白天你不可能找得到,晚上跟它們一起落山了,晚上也找不著了。
這個天象呢,在中國的天文學裡邊叫做「日躔」。它是古人決定一個時間周期開始的一個標誌。月也是這麼決定的,你看我們今天這個中國人過陰曆月,什麼正月十五、八月十五,過這陰曆月,這個月份的第一天,我們把它叫做什麼呀?「朔」。「朔」這一天你看得到月亮嗎?有月亮嗎?你看這都是我們身邊的事,誰也沒在意。每個月的初一也就是「朔」的時候,你看得到月亮嗎?看不到。要麼它初二出來,要麼初三出來了,一個小月牙從西邊出來了,但初一的時候你絕對看不到月亮,如果你看到了,那就是曆法編錯了。那也就是說古人是在看不到月亮的時候,定為這個月的開始,同樣的道理,古人是在看不見那個授時主星的時候,把它定為這一年的開始,就這麼簡單。所以他把它畫在了虎的下邊,因為虎象徵的是西方,西方也就是象徵著太陽落山的方向,於是乎這個火也看不到。
【引用原文】
{1} 《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易纂言?卷三》:「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2} 《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周易註?卷一》:「潛龍勿用,陽氣潛藏。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終日乾乾,與時偕行。(與天時俱不息。)」
{3} 《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周易註?卷一》:「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出潛離隱,故曰見龍;處於地上,故曰在田。徳施周普,居中不偏,雖非君位,君之徳也。初則不彰,三則乾乾,四則或躍,上則過亢。利見大人,唯二、五焉。)」
{4} 《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周易要義?卷一上》:「潛龍勿用至見天則,《正義》曰:『此一節是文言第四節,明六爻天氣之義。天下文明者,陽氣在田,始生萬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與時偕行者,此以天道釋爻象也。」
{5} 《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禮類?禮記之屬?禮記集說?卷二》:「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敎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
{6} 郭店楚簡《忠信之道》:「不訛不孚,忠之至也。不欺弗知,信之至也。忠積則可親也,信積則可信也。忠信積而民弗親信者,未之有也。至忠如土,化物而不伐;至信如時,畢至而不結,忠人無訛,信人不倍。君子如此,故不忘生,不倍死也。」
{7} 《說文解字(大徐本)》:「敎行也。從??從人,??亦聲。」
{8} 《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天文演算法類?推步之屬?周髀算經?卷上之一》:「是故知地者智,知天者聖。(言天之高大,地之廣遠。自非聖智,其孰能與於此乎?)」
{9} 《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四書類?論語集解義疏?卷十》:「堯曰:『咨!爾舜!天之厯數在爾躬(註:厯數謂列次也。),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註:苞氏曰:允,信也。困,極也。永,長也。言為政信執其中,則能窮極四海天祿,所以長終也。)』」
{10} 《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史記?卷二十七》:「北斗七星所謂旋璣玉衡以齊七政,杓攜龍角,衡殷南斗,魁枕參首。」
{11} 《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紀事本末類?繹史?卷一百二十八》:「生法者,日在而不厭者也。生成在已,謂之聖人。惟聖人究道之情,唯道之法,公政以明。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斗柄運於上,事立於下,斗柄指一方,四塞俱成。此道之用法也。故日月不足以言明,四時不足以言功。一為之法,以成其業,故莫不道。一之法立,而萬物皆來屬。法貴如言,言者萬物之宗也。」
{12} 《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史記?卷二》:「禹為人敏給克勤;其德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為律(《索隠》言,禹聲音應鍾律。),身為度(《集解》王肅曰,以身為法度。《索隠》按:今巫猶稱「禹歩」。),稱以出(《集解》徐廣『一作「士」。』《索隠》按:大戴禮見作「士」。又一觧雲,上聲與身為律度,則權衡亦出於其身,故云『稱以出』也。)。」
{13} 《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禮類?禮記之屬?大戴禮記?卷一》:「上下之相親如此,然後令則從,施則行。因民既邇者説,遠者來懐。然後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十尋而索……」
{14} 《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天文演算法類?推步之屬?周髀算經?卷上之二》:「髀者,股也。正晷者,句也。(以髀為股,以影為句。股定,然後可以度日之高逺。正晷者,日中之時節也。)」
{15} 《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天文演算法類?推步之屬?周髀算經?卷上之二》:「髀者,表也。因其行事,故曰髀。由此捕望,故曰表。影為句,故曰句股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