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不敢把你的「肚皮」露出來?
昨天和 @張亮 聊到be vulnerable,想來想去找不到一個好的中文翻譯,通常用「脆弱」表現它的形容詞狀態,那作為動詞呢?如何表達「將自己置身於易受傷害這一處境中」的概念?我想到了一個場景,那就是動物在跟人玩耍的時候肚皮朝天。了解動物習性的人都知道,這是動物最不願做出的姿態,因為肚皮是他們最軟弱最無力自保的地方,把肚皮露出來,可以說是相當不設防、相當信任對方了。暴露你的軟弱和有限,這就是be vulnerable了。當然,後來張亮找到了一個更好的詞,「示弱」,大概是我看到的最好的中文翻譯了,把意思表達的準確,同時又簡單明了。
在國內,對「示弱和脆弱」的研究不是很多,在美國近些年比較著名的研究者之一是休斯頓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的Brené Brown教授,她主要的研究課題是羞恥感(shame)、脆弱(vulnerability)和勇氣(courage)。她的一個主要觀點是,勇氣並非源自強大的力量,而是源於直面和擁抱脆弱。
Brené Brown在TED做過兩次演講,第一次講「示弱的力量」,第二次講「傾聽你的羞恥感「。以下內容節選自Brown博士的兩次演講,關於羞恥感,關於示弱。
我曾經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發現,「羞恥感」是使人們關係瓦解和斷裂的重要因素。我們每個人都有「羞恥感」,沒有羞恥感的人同時不具有同理心以及與人連接的能力。這種心態你大概不會覺得陌生,「我不夠好,不夠瘦,不夠有錢,不夠漂亮,不夠聰明,事業也不夠順利……「支撐這種心態的是刻骨銘心的脆弱感,因為我們要與人連接,就必須暴露我們自己軟弱之處。
在研究的起步階段,我信心滿滿的要找到方面對付這種導致人與人關係斷裂的羞恥感和脆弱感,然而事與願違。
我發現,在我的研究中有兩類人,一類是內心擁有強烈的愛和歸屬感,認為自己很有價值;另一類是常常懷疑自己的價值,在被愛與愛人、歸屬感上常常掙扎。我管第一類人叫「全心全意的人」 -- 這些人全心全意的生活,全心全意的工作,全心全意的去愛和享受被愛。我花了四天的時間分析我對這些人的採訪,要找出他們有什麼共通的屬性。
我找到的第一個特性是:勇氣。勇氣(courage)和勇敢(bravery)不同,因為前者從拉丁文演化而來的詞根cor,意思是「心」,勇氣的最初含義是「全心的呈現你自己「,包括你不完美的地方,這就是勇氣。
這些人第二個共通的屬性是(其實與第一個相關):他們全然擁抱自己的脆弱。他們認為,讓他們脆弱的也讓他們變得美麗。不,他們並不是說那些脆弱的時刻是舒服的,但也不認為是刻骨銘心的痛苦,他們談論脆弱的時候心平氣和:他們願意主動說『我愛你』,願意做一些冒險的舉動,願意在一段不知道結果的關係中付出。
得出這樣的結論讓我自己也很抓狂,我本意要找到預測、控制和對付脆弱的方法,可到頭來我找到的答案是,不要迴避脆弱,學習與脆弱一起生活,停止預測和掌控。
我觀察到,那些在生活中常常否定自己的價值的人和那些「全心全意的人」處理脆弱的方法很不一樣。
常常否定自己價值的人企圖麻木脆弱感。然而,我們無法選擇性的麻木一種感受或者情緒。我們沒辦法選擇性的麻木脆弱感、羞恥感、恐懼、哀傷、失望這些負面情緒。當我們麻木這些負面情緒的同時,我們也麻木了喜樂、感恩、興奮、幸福感這些正面情緒。這樣的結果就是人會變得越來越冷漠,缺少同理心,難以感受到生活中的喜悅,因而也會缺乏感恩。
這些人處理脆弱的另一個不健康的心理趨勢是,企圖把一切事物都變得確定無疑,因為害怕不確定帶來的脆弱感。比如,我們的信仰,本該是不斷追問和探尋的過程,在他們眼裡卻變成僵化不變的教條。我們的(美國的)政治生活也一樣,不再有多種可能性,沒有對話,只有指責。我們的孩子們,我們要他們沿著我們給他們設計的完美且唯一的道路發展,只有鋼琴班和上名校的選擇。我們的企業,假裝自己對社會、對消費者沒有責任,從不會自己對行為道歉……
這就是迴避脆弱帶來的後果。
那麼,如何用另一種方式看待和處理脆弱,我們可以從那些「全心全意的人」那裡學到什麼呢?
首先,脆弱不是弱點/缺點(weakness)。脆弱是情緒和情感上的風險、是暴露自己、是不確定性。這是我們每天都要面對的。而示弱,讓人看見我們的脆弱,則是最有勇氣的行為。
多少人把脆弱看成弱點/缺點;把示弱看作懦弱的行為?事實上,在我的第一場TED演講過後,很多500強公司邀請我去做演講,好多公司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請不要講關於羞恥感和脆弱的主題。
「那你們要我講什麼呢?」
「創新,創造,和變通!「
」那我來告訴你們,創新、創造、和變革恰恰源自於擁抱脆弱!「
你看,沒有比創造更要直面脆弱的了,因為沒有人知道創造出來的東西有沒有價值。而變革也是一樣,面對改變及其不確定性,也是一種脆弱。
其次,談到脆弱,就必須談到羞恥感。因為人們對脆弱的畏懼原因之一就是它會產生羞恥感。容格的研究曾經把羞恥感比喻成靈魂的沼澤地。但是我們需要走進這沼澤,不是為了陷在裡面不出來,而是為了尋找一條出路。
失敗往往讓我們感覺脆弱,然後失敗是不羞恥的。羅斯福曾經說過:「榮譽不屬於那些批評家,不屬於坐在一旁對著別人的成敗指指點點品頭論足的看客,榮譽屬於那些在競技場上被汗水和灰塵模糊了面孔的戰鬥者們,他們或贏,或輸,即便是輸,也毫無畏懼。「
羞恥感也不是愧疚感。愧疚感指向我們的行為,我們做了壞事,說「對不起,我做錯了。」羞恥感指向我們自身,說「對不起,我就是那個錯誤。」生而為人是我的錯,這個是羞恥感。
羞恥感非常非常容易導致抑鬱、暴力、衝突、霸凌、自殺傾向、上癮行為和暴飲暴食。愧疚感則正相反,它會讓我們正視我們的行為從而做出改變,雖然不舒服確是一個正向的過程。羞恥感卻讓我們沉浸在黑暗中不能自拔。
在我們當今社會,對於女人來說,社會所提倡的理想女性是什麼樣的呢?瘦、善良、低調、調用所有資源維持漂亮的外表。對於男人們呢,掌控全局,事業成功,追求社會地位、以及追求暴力!如果不符合這些標準,女性和男性是否就要背上羞恥的包袱呢?
我曾經遇到一位男士,問我為什麼不研究男人的羞恥感。我說我只研究女性。他說,那還真是方便啊。他接著告訴我:
「你不是告訴我們要展現脆弱嗎?你看那邊,那是我的妻子和女兒,你剛剛給她們的書籤了名,我告訴你,我好像是騎著一匹白馬,她們是寧可看我在馬背上死掉,也不要看我掉下馬背的。你明白我的意思嗎?當我們展現軟弱的時候,只會被打擊的一敗塗地!「
這是社會文化賦予我們的羞恥感。如果我們不能把它展現在我們最愛的人面前,我們的生活將是多麼沉重。只有當我們展現它、並質問它的合理性的時候,我們才能打破它們在我們身上的桎梏。
而同理心,是讓我們重新找回彼此的鑰匙,它讓我們一同面對脆弱,並不覺得羞恥。所以,同理心是羞恥的解藥。如果說我們在培養皿里放上這三件事就會培育出羞恥:隱秘,沉默和指責,那麼我們放上相同劑量的同理心,羞恥就不會生長。同理心就是,當我們身陷掙扎中,聽到的那三個字:我也是。
我們要重新找回彼此,必須要經過脆弱/示弱這條道路。我知道我們都更願站在競技場外,想著等我們變得更完美的、更堅強了再走進去。但事實是,我們永遠不會足夠完美、足夠堅強。如果我們不走進去,我們永遠不會在人與人之間建立真摯深厚的關係,企業永遠不會發展,社會永遠不會前進,我們也永遠不會成為那個更真實、更好的人。
演講鏈接如下:
Transcript of "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Listening to shame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