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懂心理學的媽媽,步步偵破8歲女兒偷錢(←_←這算哪門子心理學)

小時候,你有沒有偷過家裡的錢啊?

雖然我們都覺得這件事不太光彩,但干過或者差點干過的人,並不在少數,而討論起「拿錢」前後的心路歷程,更是可以榮登十大童年集體回憶……

前兩天,微博上有一個媽媽,就因為女兒偷了家裡200塊錢,突然火了。

事情的大致經過很簡單,她發現8歲女兒拿了隨手放在窗檯的200塊錢,不承認不說,還撒謊說錢是學校里撿的。她忍住自己的暴怒,很「講道理」地把孩子教育了一通。

然而,引爆這件事的是,這個媽媽寫的一篇「女兒偷錢之教育實錄」分享到了網上…

感興趣的可以看下這個媽媽自述的完整事情經過:

看完這個故事,你的感受是怎麼樣呢?

坦白說,我內心卻一點都高興不起來,也沒法像新聞描述那樣,為這個媽媽的做法打 call 。

而且,在我看來,在專業知識和技能處理方面,這個媽媽的做法,至少犯了兩個錯誤。

面對孩子的撒謊

「懂心理學」意味著像審犯人一樣逼供嗎?

媽媽強調說,「知道一點心理學是有好處的」,「識破孩子謊言的方法很簡單,就是追問」。

在孩子錢包發現錢的時候,這個媽媽當場就怒了,拿著錢當面和孩子對峙:

  • 你有沒有拿媽媽放在窗台上的錢?
  • 聲音開始響了:那你錢包里200塊哪裡來的?(拿200給她看)到底有沒有拿!!
  • 幾乎吼了:給你最後一次機會,你有沒有拿!

孩子當時在刷牙,面對媽媽的質問,在害怕和無處可逃的境地下,只能否認和撒謊:

  • 沒有啊!
  • 噴牙膏泡沫:沒有啊!
  • 開始叫:我說了沒有啊,你為什麼不相信我!

面對孩子的反應,媽媽內心的情緒狀況是:

我心裡已經有兩百個耳光甩過去了,這個時候我已經確定她在撒謊,

知道一點心理學是有好處的,我追問她什麼時候撿,她眼睛開始轉來轉去,這就是要編故事的表情。

當面識破謊言的方法很簡單,就是追問,不要給對方思考的時間,一個連一個追問,一定露餡的。

整個過程,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情景,和當初的母女對峙視頻一模一樣,當媽媽用權威來武裝自己的時候,孩子的回答無論是真是假,是否定還是承認,從心理學層面這番對話和溝通已經成了一種保護色。

懂心理學的媽媽,你有看到嗎,孩子正在用情緒本能地保護自己,保護處在弱勢一直被當犯人般審視的自己

面對孩子不妥當的行為,

「以理服人」意味著要用強勢來碾壓嗎?

在談話之前,讓女兒「滾」去洗澡,給自己一個機會平靜下來,而溝通過程中,當女兒第一次嘗試開口解釋自己的想法,媽媽的第一句話卻是厲聲打斷:「等我說完你再說!」

整個和孩子講道理的過程,卻成了媽媽對「我為什麼不相信你的話」的一一論證:

我就是想跟你聊聊,我為什麼不相信你。

你一回到家,芝麻大的事情都一件件跟我說,撿到錢你會什麼都不說?

媽媽一而再再而三問你有沒有拿,你說沒有。你編故事騙我,你打算騙到什麼時候?

說了一小時,孩子哭了一小時,姐姐偷錢撒謊的時候,老二也被媽媽拉到跟前一邊「坐好,給我聽好了」。

「小的就一聲不響的在旁邊聽著,不停的給姐姐遞餐巾紙擦眼淚鼻涕。餐巾紙用掉一盒多。」

女孩終於節節敗退,哭著說:媽媽我錯了,我錯了,對不起,對不起…

最後這個媽媽還要總結下:

今天媽媽批評你,你覺得委屈嗎?

我不懂委屈是什麼意思…

你覺得媽媽凶你凶得不對嗎?

媽媽凶得對,是我不對。

媽媽在事後運用「心理學」方式來和網友分析的時候,強調談話中孩子體會到了羞愧和內疚,並且慢慢內化為自律:

「能夠讓大孩子自我行為修正的,往往一般是羞愧和內疚。」

整個過程,出現在我們面前的,依然還是犯人審訊的過程。聽不見孩子的心聲和想法,從頭到尾,都是媽媽的「獨角戲」。

而孩子之所以節節敗退,是因為內在的自尊已經被媽媽的強勢碾壓了。就好像瓦解的城池,瓦解的尊重,孩子那句被打斷的解釋,從頭到尾,都沒有被媽媽所聽見。

懂心理學的媽媽,你有問一句孩子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嗎?

別自以為懂心理學

卻把有色鏡架在了弱勢的孩子身上

說真的,整個事件里最讓我不舒服的,可能還是那句一直站在「懂一點點心理學還是很有作用」的心理制高點角度,然後一路跟蹤、人贓並獲、引君入瓮般,讓孩子崩潰地「承認錯誤」。

我們常說,要了解孩子的發展,要去學習發展心理學、兒童心理學,但曾幾何時開始,心理學卻成了父母審訊逼供的利器,成了父母強硬灌輸的方式,這又何嘗不是本末倒置呢?

想起幾年前朋友也跟我分享過類似的處理方法。她的侄女7歲,平時是個主動分享的孩子,每次買了棒棒糖還會分給表妹。

但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有一次侄女偷拿了家裡的900塊錢,夾在自己的日記本里,放在自己的床上,用被子遮起來。

結果,被給她鋪床的媽媽發現了,媽媽拿著錢質問她,她當場否認了。然後媽媽沒多說什麼,帶著孩子去了廚房,拿起一把菜刀在手裡晃起來,對孩子說:「你不承認,我就把你的手指砍下來。」

孩子當場嚇得大哭,趕忙承認是自己拿的。

等事情過去一段時間後,結果怎麼樣呢?

媽媽的觀點是,「我讓孩子知道了錯誤,我沒打孩子,也沒凶她。」

但是孩子呢?侄女自此卻不願意多談一句這個事情,甚至會對錶妹說,「你如果不聽我的話,我拿菜刀砍你哦!」

很顯然,由此至終,對這個「偷錢」事件的理解,孩子和媽媽的看法截然不同,當媽媽用「偷錢」來給孩子下道德標籤,並且通過強硬舉刀的方式讓孩子認錯的時候,只能給孩子內心造成道德壓力,而這份情感創傷,也延續到孩子的為人處事的狀態里。

這樣子的教育方式,孩子除了恐懼、害怕和妥協之外,還能剩下什麼呢?

發展心理學、兒童心理學之所以成為每一個和孩子打交道的人,都應該認真研讀的教材,恰恰是因為它背後的全局觀和系統性。

孩子成長過程中有太多太多的行為,無論是撒謊也好,偷錢也罷,都不是獨立、片面的存在,解決方式也不會只能緊盯在一個點上討論是與非、對與錯。

把批評作為教育方式很簡單,即便父母認為自己的語氣足夠剋制,「不打孩子也沒凶」,但是父母的肢體語言、語調聲量和面部表情無法撒謊,孩子依舊只能看到父母站在對立面,戴著有色眼鏡看著自己。

父母內心潛台詞所反映的道德標籤和不信任感,只能把孩子越推越遠。

真誠與寬容,將心比心

才能讓孩子的行為修正有效和持久

的確,在面對孩子不好行為發生的當下,任何父母都可能內心不好受,我們最擔心的,或許就是「小時候沒教好,長大了會不會變壞」,子不教父之過,這換哪一個國家,都是為人父母身上的重擔。

但是一個有威望、成熟的大人,恰恰意味著會比年幼的孩子更能明白何為「真誠」,更能明白何為「寬容」,何為「將心比心」。

在八歲女兒偷錢的新聞下,也有很多人分享了自己童年偷錢被發現後,父母的表現:

@有粒葯:有一次早起,看到父親的衣服在沙發上又動起了邪念,結果被抓現行了。但是想像中的思想教育和暴打併沒有出現,我父親只是瞪了我一眼,對我說,以後缺錢就跟我說,我會給你的,不要再拿(注意措辭)家裡的錢了。之後我真的再也沒有拿過不屬於我的一分錢。

@鱻魚finefine:小時候偷拿家裡儲蓄罐里的錢,後來儲蓄罐空了父母才發現。發現以後,沒有被打罵,爸媽很耐心,問我為什麼偷偷拿錢花,因為想買商店裡的東西,只記得他們沒有生我氣反而自責,後來就不再每天給我零花錢了,而是一周一周的給,大概就是這樣的方式,反而讓我理解了父母,也明白了心疼。

一個好的教養方式,是即便多年後孩子回想起當初犯錯的瞬間,其實也能感受到父母字裡行間用詞的溫暖。

孩子沒有戰戰兢兢地去看待過去的錯誤,反而是一直記住,父母說過的每一句動容的話。


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比讓孩子羞愧內疚去認錯,更重要。

在很多孩子心中,要理解「偷錢」的行為是難的。

孩子或許只能理解未經允許把錢拿走的行為是錯誤的,會受到懲罰,但內心卻無法從道德方面去定義這個行為。而讓孩子真正明白一個「道德概念」,第一步是撕掉對孩子的「道德標籤」。

先剔除「偷」這個詞,不要像第一個媽媽那樣,給孩子挖陷阱。這樣的開場就很糟:

「你看你又做錯了一件事情。」

「你知道偷錢是壞孩子的行為嗎?」

帶著假設去看待孩子的行為,本能地就已經把孩子推向了對立面。處理偷竊,其實正是給大人一個機會,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深層原因。

也許是孩子希望通過這種行為博得父母的關注,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孩子太缺乏父母的關注和愛了,而且沒有歸屬感;

也許是孩子很想要一個父母拒絕買給自己的東西;可能是同學們都有,自己卻一直沒有的,於是耿耿於懷;

甚至也許孩子只是單純地想要添置禮物,想給父母送什麼禮物,這只是孩子「不成熟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

但要捕捉深度原因,需要父母平心靜氣,需要避免孩子處在緊張以及羞愧的情緒中,這樣子才能讓孩子逐漸向父母敞開心扉。

我們可以嘗試和孩子分享自己小時候的經歷開始。也許自己偷過東西,也許看過別人偷東西,這些都可以成為你和孩子對話的由頭:「拿錢之後的感受並不好受,每次想到錯事有可能被信任我的媽媽發現,就會覺得緊張、愧疚,覺都睡不好。手裡拿著錢,卻好像如石頭那麼沉重。」

我們也可以和孩子坦白這些錢在家庭中的用途:「這些錢,原定是給你報名鋼琴費的,所以從銀行里取了出來,這數額我也仔細數過了。」

讓孩子了解真相和感受並不是壞事,在這樣子的氛圍父母才能更好地走近孩子,把話筒遞給孩子,讓孩子也有機會順著你的故事,開啟他的故事。也許父母也會發現,其實我們是好奇的,我們也很想了解孩子為什麼會把錢拿走,放進自己的包里,背後是出於什麼原因,會不會有什麼小秘密父母並不曉得。

只有認真傾聽孩子,孩子願意坦誠並不懼怕地告訴你,我們才可以找到事情的出路。


在教養上,站在道德制高點去看孩子,並不應該。

因為在這個社會裡,誰都會犯錯,誰都曾經有過懦弱、害怕而撒謊,沒有寬容和真誠的基礎,永遠也無法收穫孩子的真心。

每個行為發生偏差的孩子,背後都是一顆渴望被理解的心。

孩子不會因為做了一件大人眼中的壞事,就真的變成大人擔心的「壞」孩子。

只要我們真誠地跟孩子溝通,用恰當的方式引導,盡情地相信孩子,他們便會有能量在錯誤中成長。

推薦閱讀:

談談子女教育問題
家長應該如何教育好孩子?
我為什麼要聽話?聽誰的話?
如何評價 【北大留美學生12年不回家,寫萬字長文控訴父母「肆意操控」】?
一個心理效應,搞定多個育兒難題

TAG: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兒童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