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帝國主義的過去中看未來

(筆者是在讀高二學生,水平十分有限,酌情閱讀,有嚴重的錯誤還請評論區指正(((

相信大家都對帝國主義(imperialism)這個詞並不陌生,但如果問起帝國主義的含義是什麼,很少有人能夠準確地答出來。許多人認為帝國主義是對內鎮壓的同時對外擴張,雖然並不能說這種理解完全錯誤(對內鎮壓是所有資本主義的特點,而非帝國主義的特有特點,實際上帝國主義反而使內部問題緩解了。這是本文要講的內容之一。),但是帝國主義的含義並非如此。帝國主義是指一個民族國家對其他民族或民族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進行影響甚至控制,和傳統意義上的國土擴張完全不同。比如秦國一統六國並不是想讓陝西人控制中原人的經濟,而是單純的擴張領土,中央對原秦國的人民與新征服地區的人民是一視同仁的。所以這很明顯不屬於帝國主義戰爭。但鴉片戰爭或是日俄戰爭的目的是奪取對中國的經濟和文化控制權,並非把本國國民與中國人一視同仁,所以這是很明顯的帝國主義行為。

一般地,我們把從新航路開闢開始的殖民擴張稱作帝國主義的開端。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是很接近的兩個概念,但帝國主義的概念更加寬泛一些。而我們常說的帝國主義,通常指的是十九世紀末期出現的新帝國主義,也就是以軍事直接控制或經濟間接控制的帝國主義。直到今天,帝國主義也沒有脫出新帝國主義這個範疇。值得一提的是,二戰後西方提出了新殖民主義的概念(Neocolonialism),指的是單純以經濟和政治手段對欠發達國家進行間接控制。如現今法國對西非,中國對剛果等非洲國家的經濟控制[1]。如今的新帝國主義基本都以這種新殖民主義作為表現形式了。

切格瓦拉關於新帝國主義有過以下論述(是我自己翻譯的XD):「我們,被禮貌地稱作『欠發達地區』。但實際上,我們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是名義上的『獨立』國家。我們這些國家的經濟被帝國主義扭曲化了,帝國主義畸形地在我們國家發展了他們的工業或農業所需的部分來補充其複雜的經濟。『欠發達』或扭曲的發達給原材料帶來了危險的產業單一化,這給我們各國人民帶來了饑荒的潛在威脅。我們所謂的『欠發達』,其實就是單一作物,單一產業,單一市場的。單一產業不穩定的銷路依賴於被宗主國強加的固定條件與單一市場。這是帝國主義經濟統治的偉大定理。它應當被添加到古老但又永不過時的古羅馬的準則:分而治之。[2]」這揭露了新帝國主義國家將殖民行為隱藏在經濟關係之下的虛偽本質,這也是中國在非洲的經濟行為也被認為是新殖民主義的原因。

大概的概念講完了,我們先把新帝國主義放到一邊去,並把時間倒回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19世紀前中期)。來講講我想講又一直不太敢講的歷史,因為實在太害怕自己放黑屁了。

當時的主流資本主義國家是採用的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派。(除了美國在當時採用保護主義,這或許也是美國在如今仍然是農業大國的原因之一。)這種經濟學說反對一切干預自由市場的政策,致力於消除一切政府對於經濟的干涉。他們認為市場會通過「看不見的手」給所有人普遍的好處。每一個人自身逐利的行為,也是在推動社會的發展。這種自由放任(laissez-faire)的政策實際上是以資產階級間的競爭為基礎的。1846年英國廢除《穀物法》,並不斷降低關稅,成為了歐洲普遍走向自由貿易的開端。在自由貿易時代,歐洲大陸對於製造產品的平均關稅在9%和12%之間[3]。我們不能否認市場自由化運動的積極意義。在英國,《主僕法》被修改,建立了雙方都能終止契約的僱傭關係,工人是隨時都可以通知對方解除契約的。同時,奴隸制也被普遍地廢除了。而且,自由放任政策在這段時間裡刺激了私有企業的發展,推動了經濟增長。但即使是在那個適合自由主義經濟發展的時代,自由放任政策依然有著巨大的弊端。比如英國為了保證勞動力的自由僱傭,在1832年修改了《濟貧法》,把收容窮人的濟貧院改造成生活條件很差的勞動院,以此來倒逼乞丐參與社會生產,成為自由市場的勞動力。

當時歐洲國家已經發現了維護殖民地所需要的高昂費用有時是高於其經濟效益帶來的稅收的,所以這時歐洲國家對外殖民的腳步實際上是十分緩慢的。而對於工業資本家而言,他們認為在世界上可利用到的資源和市場是有無限潛能來給他們開發的,他們只需要擴張自己的工業經濟就行。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自由放任政策對於資本和勞動力在全球範圍內的流動是幾乎不加任何限制的。(碰巧的是,這也是科技剛剛發展到能夠讓勞動力和資本在全球範圍內大規模流動。)這是真正意義上全球貿易的時代,資本家的國籍並不重要,甚至當時有人發明了一個辭彙來形容這個時代:「工業的浪漫」。可以說,那個時代的「經濟全球化」程度是遠比如今要高的。當時的情況與如今也是十分相似的,甚至連我們的樂觀都如此相似。

但資本主義世界的資源和市場畢竟是有限的,工業自由擴張的前景不再那麼廣闊了。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的春天在1873-1897年的蕭條中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國之間架起關稅保護的貿易壁壘與瘋狂尋求擴張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新帝國主義。

先前自由而分散的資本在1873年蕭條的衝擊下漸漸走向了集中,經營方式也從粗放散養走向了科學管理(這是個專有名詞,英文是Scientific Management)。資本集中本質上是逃避因為自由放任經濟競爭而減少利潤的策略。這最終會導致壟斷資本主義和國家資本主義的出現。在這個時代,美國出現了托拉斯(trust),德國則出現了辛迪加(syndicate)和卡特爾(cartel)。雖然壟斷組織在形式上多種多樣,但實質上都是以國家為後盾,靠合併企業來避免自由競爭帶來的利潤損失。1893年的萊茵威斯特伐利亞辛迪加控制了本地90%的煤炭。1880年美國標準石油公司控制了美國石油的90%以上,美國鋼鐵公司控制了全國63%的鋼產量[4]。

各個資本主義國家在此時的關稅稅率也是不斷提升的(英國是個例外。)。美國的關稅稅率一直高居40%-50%,俄羅斯、西班牙、義大利、德國、瑞典等國在1875-1913年間提升了兩倍以上的關稅稅率[5]。說這個時代的經濟屬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十分貼切的。

西方國家這樣又搞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又搞保護主義,那底層的生活水平豈不是要一落千丈了?當然,資本主義國家比你更加擔心底層的生活狀況,這並不是因為政府為底層說話,而是因為當時是社會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發展的黃金時代。革命是時常發生的事情,光是著名的就有1848歐洲大革命,1854西班牙革命,巴黎公社運動,1905俄國革命等等。

西方資本主義政府選擇了新帝國主義這條路。說句題外話,新帝國主義中「帝國」這個詞並非完全是抽象的,當時歐洲的帝國在數量上是空前絕後的。以往歐洲最多是神聖羅馬帝國,羅馬帝國,奧斯曼帝國和俄羅斯帝國。而十九世紀中後期的歐洲不僅有傳統意義上的奧斯曼帝國和俄羅斯帝國,還有法蘭西第二帝國,英印帝國,德意志帝國,奧地利帝國(1867後為奧匈帝國)和保加利亞帝國(歐洲以外還有一個巴西帝國XD)。當時主要的殖民霸權的確也就是這幾個帝國。

通過新帝國主義的擴張,資本家不僅能夠轉移國內的階級矛盾,還能夠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尋求到新的市場和資源。歐洲的15個帝國主義國家在1884年召開了柏林-非洲會議(Berlin Conference),對黑非洲地區的未開發地區進行了劃分,直到如今,它依然是非洲國家的國境線。在這次會議之後,列強正式瓜分了非洲。說過來,非洲從被殖民到名義上走向獨立只用了一個人一生的時間,想想看是有些不可思議。在非洲以外,帝國主義國家也在1896年後完全瓜分了中國(進行間接的統治)。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統治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才真正結束。新帝國主義對第三世界的瓜分分贓也並非完全是和平的,壟斷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摩擦十分常見,並且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摩洛哥的兩次危機(Moroccan Crisis)與日俄戰爭對中國勢力範圍的重新劃分其實都可以看作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前奏,本質上就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無法調和。

對於帝國主義國家在第三世界的暴行,我想例子是舉不完的。就把大家熟悉的中國放到一邊好了,我們看看其他地區。英屬印度在1877年爆發的馬德拉斯大饑荒(因為殖民者破壞當地農業產業結構導致),一共導致550萬印度人被餓死[6]。比屬剛果殖民地對當地人進行長期的奴役可恐怖統治,僅1901一年就造成了50萬剛果人死亡[7]。除了這些直接性的屠殺,還有長期性不可磨滅的影響。拉丁美洲國家在當時被稱作「香蕉共和國」( Banana republic),就和前文中切格瓦拉所說的內容一樣,香蕉共和國指的是當時南美地區採取寡頭政治統治,用國家資本主義的方法剝削數量龐大的勞動者,他們的經濟模式單一(比如巴西著名的咖啡 古巴的煙草)並且是作為帝國主義國家經濟的補充而存在,他們極端依賴於帝國主義國家的市場。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美國一打噴嚏,全世界都要感冒。

而帝國主義國家的工人階級的確從這種血腥的剝削中獲取了利益,歐洲逐漸立法來保障本土勞工的利益,並把自身的繁榮歸結於帝國主義與民族的特性上。這同時也以另一種方式緩和了階級矛盾,也就是通過構建民族這一「想像的共同體」來為自己的國家創造出合法性和正統性(我有《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這本書的PDF,如果有人想要可以私聊我。)。通過這種手段給階級壓迫的工具——國家,遮上了一層遮羞布。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人認為國家的根本屬性是民族性而不是階級性。新帝國主義給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產生了一種錯覺:即一個民族是一個共同體,他有同樣的思維方式,同樣的性格特點(你能在各種種族歧視的言論中發現這一點,如常見的認為非洲人懶惰。),以及同樣的利益訴求。這給種族主義創造了一個發展的溫床。於是,資本主義國家獲得了他們的狂熱支持者。我想,也正是這種通過帝國主義構建起的所謂「民族意識」導致了資本主義制度和民主代議制的聯姻結束。資本主義制度再也不是革命性的制度了,這一點在中國便能夠體現出來,儘管中國國家資本主義的合法性還是來自於繼承黨一代的革命。(齊澤克說過中國的資本主義發展得如此迅猛代表著資本主義與民主的聯姻結束,原文找不到了,所以乾脆通過我自己的口說出來了。)

相信每一個認真看完這篇文章的人,都能夠對中美貿易戰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儘管我全文沒有提過這件事一個字。

[1] 2007年中國與剛果共和國達成協議,以基礎設施的投資換取相當數量的剛果銅礦。鏈接:economist.com/printedit

[2]切格瓦拉演講於1961年4月 來源:The Che Reader, Ocean Press, ?

2005. 鏈接:marxists.org/archive/gu

[3] Findlay, Ronald; ORourke, Kevin

H. (2003-01-01). nber.org/chapters/c9585

[4]E.J.Hobsbawn,The Age of Empire:1875-1914,ISBN 978-7-5086-7460-5,P.48-49

[5]commons.wikimedia.org/w

[6]Fieldhouse,

David (1996), "For Richer, for Poorer?", in Marshall, P. J., 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400, pp. 108–146, ISBN 0-521-00254-0

[7]hartford-hwp.com/archiv


推薦閱讀:

資本周轉部分的計算公式
施略普尼科夫等:二十二人聲明
遺失的寶物——《德意志意識形態·費爾巴哈》文獻與版本
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的兩部類三部門模型(加入奢侈品)

TAG:馬克思主義 | 歷史 | 歐洲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