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見硝煙的血戰:美日貿易戰史

二戰後,在美國的幫助下,日本的科技和經濟實力快速增長,尤其是日本設計業及電子工業,在世界範圍內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功。1960年以後一連三十年間,日本的GDP增長速度都在10%左右。佔全球經濟總量的比值也飛速上升,最高時達到了全球經濟總量15.9%的比例(1988年)。世界貿易總額佔比於1984、1985、1986三年均達到了全世界8%的貿易量,即將衝擊10%大關。

日本的設計理念在很多領域可說是當時極其超前的,即便今日,這些產品用起來也未必過時。比如下圖的攜帶型電視,產於1968年。

1970年索尼公司生產的電視與音箱組合:

1983年精工推出的腕上型手錶電視機,可以定製播放的節目:

尤其是在汽車產業,日本的汽車出口量巨大,嚴重擠佔了歐美汽車市場,這種出口量後隱藏的是日本汽車相較於美國汽車的設計優勢。美國汽車普遍引擎功率大於日本車型,但在擁擠的城市中,大功率的引擎除了浪費馬力之外並沒有更多用處,日本汽車的小功率引擎及小車身更加適合城市使用,所以二者的差別很快就顯現在了銷量上。

1970年日產汽車(尼桑)宣傳海報,具有鄉間路況行駛能力的日產雙人跑車:

1980年的三菱格蘭特車型,提出油耗差就是技術差的口號,直指美國汽車的高耗油量。

1980年的豐田3000GT跑車,根據當時視為最高級設計形式的宇航機械來設計汽車的外形:

至1985年廣場協定前,日本的汽車已佔據了美國市場的25%。美國汽車占日本市場的份額只為區區1.5%。

科技力和貿易力使日本的影響力飛快變大,1972年日本就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整個70和80年代,日本的科技力和設計力繼續發展,達到了當時的世界高峰。

1970年,JVC電視機:

1970年,東京街頭的女性著裝:

1970~1980年代的日本開始全球投資,至80年代中期,日本對外投資額佔據了全球跨國投資總額的約20%,美國的全球跨國投資額卻由54%(1970年)逐漸萎縮到了15%左右(1985年)。

1980年,美國對日本的商品貿易赤字達到500億美元。美國中西部和東北部等工業中心受日本產業衝擊,失業率兩倍於全國平均水平。

1985年廣場協議後,日本人開始瘋狂購買美國公司及美國地產,日元由於廣場協議而急劇升值,日本產業因此進行了瘋狂的對外擴張,三菱公司買下了紐約洛克菲勒中心51%的股份,索尼買下了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松下收購了美國環球影業公司,

「收購美國」計劃甚至讓日本逐步取得和控制了美國的經濟命脈。據統計,日本人擁有2850億美元的美國直接資產和證券資產,控制了超過3290億美元美國銀行業資產;日本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曾一度達到美國貿易總額的58%;日本出口的商品佔據了美國20%的半導體市場、30%以上的汽車市場和50%以上的電子消費品市場。

在此背景下,美日之間自70年代下半期就開始了一場不露聲色且曠日持久的貿易戰,美國使用了各種招數來限制日本的貿易發展,由於美國包辦了日本的國防,所以擁有各種對日本施壓的籌碼,自1975年起,美國迫使日本連續簽訂了大量的貿易協議,不斷的限制日本的各類產品出口。如1976年的《美日特殊鋼進口配額限制協定》、1981年的《日美汽車及零部件協議》、1987年的《日美半導體協議》、1989年的《美日結構性障礙協議》等。限制了日本對美國的出口貿易量,極大的扭轉了美日之間的貿易走向。

美國還頻繁對日本鋼鐵、汽車、電子產品發起反壟斷與反傾銷調查並對相關產品徵收懲罰性關稅,鋼鐵,絲綢,皮革,電信業,甚至鞋子和棒球棒都在其列,日本被迫放棄大量產業方向上的進口配額(進口配額(Import Quotas System)又稱進口限額。它是一國政府在一定時間內,對於某些商品一定時期內的進口數量或金額,事先加以規定的限額。超過規定限額的不準進口),全方位的開放對外市場,大量接受外來投資。

1985年,由美國主導,簽訂了《廣場協議》。

由美、德、法、英、日五國財政部長及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Plaza Hotel)舉行會議,所達成關於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對主要貨幣有秩序地下調,以解決美國巨額的貿易赤字的協議。

《廣場協議》簽訂後,日元幣值平均每年上升5%以上達5年之久,由於不斷的開放市場,大量國外投資與熱錢進入日本,將日本經濟畸形炒熱,日本的股市和樓市被迅速泡沫化,1990年後,股市與樓市的泡沫雙雙粉碎,日本經濟嚴重衰退,GDP增速和全球貿易額佔比都回退到了5%以內,甚至有的年份僅有2~3%。

當然,《廣場協議》並非日本經濟衰退的直接原因,熱錢侵入才是。協議之後日元持續升值,日經指數每年增長30%、日本地價每年增長15%,日本政府還在1987年實施降息,將實際利率降到2.5%,進一步將貨幣推向市場,終於在產業空心化的情況下發生了大規模的銀行債務危機,熱錢離開日本,在短時間內導致經濟大崩盤,從而引發了巨大且長久的經濟低迷。

日美貿易戰的另一方向是軍事工業,由於日本企業越來越多的涉足高科技軍事技術,美國於1987年主動升級了貿易戰的級別,提出了超級301條款。

美國的高技術製造業面對與日本的競爭壓力,自然地轉向了高利潤且多數量的國防採購合同,因此在1987年美國軍費支出增長放緩後,美日貿易競爭問題驟然加劇。另一方面,美日高技術製造業分工引發了美國的國家安全問題,強勢美元使得許多國防產品的部件生產被轉包給日本企業,日本高技術製造業出現軍事化傾向,最終引發了華盛頓的國家安全問題擔憂。

1987年披露的東芝—哥尼斯堡事件,即東芝非法向蘇聯銷售高技術國防產品,華盛頓認為潛在損失可達300億美元。在美國為日本承擔了大部分國家安全和能源保障支出的情況下,這一事件強化了國會的反日情緒,也促使美日貿易戰升級。1987年,里根對日發起了二戰後美國首例貿易制裁,貿易戰升級。一年後國會以壓倒性多數通過了包含超級301條款的1988綜合貿易法案。

301條款指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超級301條款是1988綜合貿易法案的加強性補充,這兩個條款允許美國貿易代表處就私營部門的申訴展開調查,並以總統權力內一切合宜可行的方式,包括貿易報復來處理案件。美國使用兩個301條款來使日本進行貿易讓步的案件有20例以上,從牛肉桔子到衛星和超級計算機技術無所不包,日本政府均進行了大量讓步。

最終,日美貿易戰以美國大獲全勝告終,日本再也無法衝擊世界第一經濟體的位置,直至今日也沒有完全恢復。由於日本的國防命脈掌握在美國手中,這樣的結果可以說是必然的。

讓我們最後看一下繁榮日本的遺迹吧。

Kejonuma Leisure Land成立於1979年,在2000年關閉。

Gulliver主題公園,在富士山下,這個主題公園於1997開幕。儘管日本政府提供了財政援助,但只持續了10年就被遺棄。

Nara夢之島,建於1961年,是日本曾經宣稱要取代迪斯尼樂園的超大型遊樂園,自2006年關閉。

這些「樂園」現在是那麼的荒涼,誰也看不出這裡曾經人來人往......

日本歷年GDP數據比較(美元計)

2016年 4.94萬億 (4,940,158,776,617)

2015年 4.38萬億 (4,383,076,298,081)

2014年 4.85萬億 (4,848,733,415,523)

2013年 5.16萬億 (5,155,717,056,270)

2012年 6.2萬億 (6,203,213,121,334)

2011年 6.16萬億 (6,157,459,594,823)

2010年 5.7萬億 (5,700,098,114,744)

2009年 5.23萬億 (5,231,382,674,593)

2008年 5.04萬億 (5,037,908,465,114)

2007年 4.52萬億 (4,515,264,514,430)

2006年 4.53萬億 (4,530,377,224,970)

2005年 4.76萬億 (4,755,410,630,912)

2004年 4.82萬億 (4,815,148,854,362)

2003年 4.45萬億 (4,445,658,071,221)

2002年 4.12萬億 (4,115,116,279,069)

2001年 4.3萬億 (4,303,544,259,842)

2000年 4.89萬億 (4,887,519,660,744)

1999年 4.56萬億 (4,562,078,822,335)

1998年 4.03萬億 (4,032,509,760,872)

1997年 4.41萬億 (4,414,732,843,544)

1996年 4.83萬億 (4,833,712,542,207)

1995年 5.45萬億 (5,449,116,304,981)

1994年 4.91萬億 (4,907,039,384,469)

1993年 4.47萬億 (4,466,565,327,401)

1992年 3.9萬億 (3,897,826,229,662)

1991年 3.58萬億 (3,578,139,437,172)

1990年 3.14萬億 (3,139,974,443,543)

1989年 3.05萬億 (3,052,315,661,954)

1988年 3.05萬億 (3,050,637,784,817)

1987年 2.51萬億 (2,514,283,894,261)

1986年 2.08萬億 (2,075,034,242,192)

1985年 1.4萬億 (1,400,714,806,812)

1984年 1.31萬億 (1,309,740,021,609)

1983年 1.23萬億 (1,232,343,804,284)

1982年 1.13萬億 (1,129,894,523,635)

1981年 1.22萬億 (1,215,508,719,880)

1980年 1.1萬億 (1,099,692,917,412)

1979年 1.05萬億 (1,049,578,503,045)

1978年 1.01萬億 (1,008,391,778,690)

1977年 7176.96億 (717,696,307,916)

1976年 5831.43億 (583,142,956,487)

1975年 5188.56億 (518,855,814,542)

1974年 4771.56億 (477,155,786,487)

1973年 4298.57億 (429,857,320,166)

1972年 3163.93億 (316,393,344,649)

1971年 2389.15億 (238,914,956,436)

1970年 2115.14億 (211,514,189,326)

1969年 1722.04億 (172,204,199,480)

1968年 1466.01億 (146,601,072,685)

1967年 1237.82億 (123,781,880,217)

1966年 1056.28億 (105,628,070,343)

1965年 909.5億 (90,950,278,257)

1964年 817.49億 (81,749,006,381)

1963年 694.98億 (69,498,131,797)

1962年 607.23億 (60,723,018,683)

1961年 535.09億 (53,508,617,739)

1960年 443.07億 (44,307,342,950)


推薦閱讀:

聊齋志異中的作品有哪些?
沙·克洛克達爾真面目是什麼?
為什麼宋太祖要杯酒釋兵權?
為什麼總有人拿演義說歷史,而《史記》《三國志》等史書卻無人問津?
捕夢網有什麼寓意?

TAG:歷史 | 經濟 | 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