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學心理學的人如何看待徐曉冬戰勝丁浩?
很不巧,我一個學心理學的人剛好也練詠春;
更不巧,我一個練詠春的人剛好還練MMA。
2018年3月18日MMA徐曉冬戰勝詠春丁浩,刺激了很多人的神經,更引得知乎上一片問答和評論(冷嘲熱諷),其中有不少真正練過的人,但更多的似乎還是看客。
我只是一個很普通的人,不是什麼職業拳手,更談不上什麼武術大師。但我對詠春、MMA以及其他一些門派的武術都或多或少實際練過,切身體驗過它們的差異,也和別人交過手,或許對這次事件更能保持一種客觀、批判和審辯的視角,而不是知乎上的各種只為自己支持的一派極力辯護,或者在沒有真正接觸過對方武術是怎麼打的情況下就以自己片面的理解去評頭論足。
不妨先給出我的立場,以免讀者誤會:
我既不迷信詠春,也不迷信MMA;既不會紙上談兵,也不會盲目擁護。
武術我追求的就是能不能打、實不實用,不喜歡花拳繡腿,無所謂強身健體。本文並不針對任何個人,請讀者不要對號入座。
再給出我的背景,同樣避免讀者誤會:
2005-2008年:跆拳道(黑帶二段)
2008年-至今:詠春拳(自學 -> 師父1 -> 師父2 -> 自學)2014-2016年:MMA(北體大課程)-> 散打(北師大課程)-> 合氣道(北師大課程)目前認可的武術:詠春和MMA
1 / 徐曉冬戰勝丁浩,能說明什麼?
單就這一件事,能說明的問題其實很簡單:徐曉冬比丁浩厲害。
知乎上很多問答希望從這件事引申到一些更大的議題——MMA和詠春究竟哪個更厲害?是不是傳統武術的實用性已經不復存在了?詠春拳到底能打嗎?……
但對不起,從科學的眼光來看,一次事件能回答的問題實在太有限了。
一方面,武術本身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而只是習武的人有強弱好壞之別。心理學告訴我們,個體差異往往大於群體差異。同樣一朵雲,在不同人的大腦中可能會被想像成千差萬別的圖案。武術也一樣,無論是現代搏擊,還是傳統武術,雖然基本的攻防技術在每種派別里都已經有了各自相對固定的風格,但每個人的身體條件不同、對技術的理解不同、力量和抗擊打能力都不同,有的人打得到位,有的人就只是半瓶水,如何以個人的勝負來判斷武術的好壞?即使是所謂的「高手 vs. 高手」,高到什麼程度也是一個大大的問號,有沒有人去系統地評估過「高手」的水平呢?沒有。所以,用個體差異說明群體差異,本身就是不靠譜的。
另一方面,如果真的想比較哪種武術更能打、更實用,請務必用更多的事實和數據說話。雖說「武術無好壞,武者有高低」,但其實我們的內心是拒絕的,因為我們習慣於比較究竟哪種拳更有優勢,因為這會牽涉到我們選擇去學哪種拳。我也不例外,我其實也很好奇MMA和詠春到底哪一個在實戰中更實用。然而,但凡有一點統計學知識的人就知道,一次事件、一行數據簡直不能檢驗任何理論假設。如果讓一個學心理學的人來設計一個實驗,比較MMA和詠春作為武術門類而言實用程度有無差異,那麼實驗設計大概會是這樣的:單因素隨機區組設計,首先招募只學過MMA和只學過詠春的兩組被試,每組至少50人,然後按照性別、年齡、訓練年限、重量級等客觀指標進行兩兩匹配,形成一系列「隨機區組」,然後在提前確定好並且公認的一套輸贏規則之下進行比賽,每個人只和與之匹配的另一個人比,最後統計各組的輸贏次數,做χ2檢驗,看輸贏次數的比例與1:1(H0)相比有沒有顯著差異。當然,做得細一點的話還可以進一步考察上述(用於匹配的)客觀指標與武術種類之間對於最後的輸贏而言有沒有交互作用。
總之,徐曉冬比丁浩厲害,或者嚴謹一點來說是在當時的對戰條件下更厲害,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基於目前已有的事實來看,我們尚且沒有足夠的信心去做關於總體的推論,推論究竟是MMA更厲害還是詠春更厲害。
2 / MMA和傳統武術的未來,是對抗還是融合?
其實本來對徐曉冬不太關注,因為「MMA打趴太極」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但這次對戰之後,我看了一些關於他的資料和視頻,也包括知乎上關於他的問答。總體來看,徐曉冬是在國內推廣MMA的先鋒,近年來的幾次「對戰」其實更大程度上是一種「打假」。他反對的是一部分變了味兒的傳統武術,或者說是「假的」傳統武術,而不是傳統武術本身。
為什麼這麼說呢?請參見知乎問答:
徐曉東為什麼會戰勝傳統武術?
以及最新公布的客觀的事實資料:
【視頻】假詠春余丁秀下限,真詠春門人齊背鍋
【視頻】盤點詠春戰績,徐公開承認詠春能打,打余丁僅因二人是假
我對徐曉冬的打假行動是非常欣賞並且支持的。我本身沒有任何理由刻意庇護傳統武術,因為畢竟從一開始我練的是跆拳道,不是傳武,後來體會到跆拳道在實戰中存在嚴重且致命的缺陷,轉而學詠春,但也只是把它作為在現代格鬥技術中比較實用的一種來習練,並不存在「迷信」、「崇拜」、「信徒」這類說辭,否則自己的格鬥技術當然是會被禁錮住的。之所以後來在大學階段選修了MMA、散打、合氣道,也是希望能多看看其他好的武術是怎麼打的,有哪些精髓能融合進自己的武術框架里。在這一點上,我十分認同李小龍的哲學理念——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只有當你充分了解更多不同武術的時候,你才能知道誰好誰壞,而不是人云亦云,你才能做到融會貫通,而不是固步自封。
體驗過這麼多種武術之後,對我而言真正沉澱下來的只有兩個:詠春和MMA。
我對這兩者的理解是:詠春講滴水不漏的攻防,MMA講水到渠成的摔鎖。詠春80%是手上功夫,MMA 80%是地面技,如果再加上跆拳道80%的腿上功夫,那麼從近身到遠打、從站立到地面,你就有非常大的勝算了,因為在每一種情境、每一個實戰距離下,你使用的都是最實用最精華的招數。沒有哪一種武術是十全十美的,任何一種武術都有優勢也有短板:詠春缺少遠戰摔鎖的技巧,MMA缺少攻守合一的意識。作為武者,所謂「不要有門派之見」,我認為並不是讓你像好好先生一樣對每一個門派的武術都叫好稱讚,而是要拆掉思維里的牆,打破不同武術之間的界限,有批判地吸收最有用的部分,從而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全面發展的武者。因此,詠春和MMA,在個體層面一定需要融合。
當然,任何一門武術,只練技術而不練力量、不練拳頭手臂硬度是遠遠不能用於實戰的。你的拳不硬、臂不剛、腿不穩、腳不活,拿什麼來實戰?即使拳頭打到對方身上,對方也不疼不癢。所以除了技術上的融合,最基本的功力訓練(力量和手腳硬度)也必不可少,這就需要長年積累。
3 / 習武究竟為了什麼?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我們習武究竟是為了什麼?
強身健體?防身自衛?表演耍帥?長壽修仙?(扯淡)
我回想小學的時候為什麼會去學跆拳道,發現原因其實很簡單:學校里總有那麼一兩個所謂的「扛把子」,雖然情況沒有很惡劣,但也有一定的影響。記得當時剛剛開始練跆拳道沒幾個月,有一次班裡的一個「扛把子」在排隊做操的時候故意撞了我一下,我腦子一熱就給他後背砍了一掌。意外的是,他竟拿我沒什麼辦法,回教室撕我的書去了……後來幾年在初中,和另一個「扛把子」同學也發生過一次小打小鬧,最後我用鞭腿(就是跆拳道里的橫踢)成功爆他頭了(現在還能清楚記得那聲音),搞得他也很沒脾氣……當然啦,十多年過去,這些早就不是什麼事兒,我也沒有再遇到什麼「扛把子」,只是偶爾會有練過的同學找我切磋技藝,我在切磋的過程中慢慢積累實戰經驗而已。
所以習武的根本目的是什麼?在我看來,習武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強大——無論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無論是格鬥技術還是武德修養。那變得更強大又是為了什麼?是為了能在某些關鍵時刻保護自己和身邊最重要的人,給自己和他們一種安全感,懲惡揚善,伸張正義(當然,空手入白刃什麼的還是早點洗洗睡吧)。
《葉問3》里最後的一場「詠春對詠春」,結束戰鬥的時候葉問說的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其實最重要的是你身邊的人。」
4 / 結語
最後,我希望以李小龍的一句名言與君共勉:
「清空你的杯子,才能再行注滿。」
武術武術,
不過是一橫一豎,
站著的贏,
躺著的輸。
推薦閱讀:
※實戰把傳統武術當花架子,遊戲把傳武當台柱子
※深度 | 「浮誇風」下的中國功夫,每個武者都是商人
※徐曉東又KO了詠春拳?中國武術真的窮途末路了?
※討來劍氣入酒,不幸武林夢客——徐曉冬戰雷公太極23天後
※中國鍵術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