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詢師成長的「捷徑」,這項能力幫你省學費省時間 | 反思性實踐指南

一些人上過了很多心理諮詢的課、讀過很多書、了解法規與準則,但是依然不知道怎樣去做諮詢,不知道如何去評估和處理各種困境。

這些人對心理諮詢的學習似乎止步於拿到結業證書的那一刻,就算入行再久,做了再多諮詢,那些沒有被思考和體驗過的經歷,似乎只能被稱為「工作年數」而已,很難算是諮詢經驗。

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也許是因為他們沒能及時了解到反思性實踐這項專業能力的重要性。

這裡分享一組數據:

在過去一年,簡單心理的心理諮詢師入駐合作面試評估的數據結果中(如圖),諮詢師的知識和方法方面能力明顯優秀於其他能力;關係和實踐應用方面能力普遍有待成長;反思性實踐能力普遍較低。(想要了解諮詢師勝任力的小夥伴們點擊閱讀文章→《如何評估心理諮詢師的專業能力?》)

(想要了解更多行業數據的小夥伴點擊閱讀文章→《他們,代表著心理諮詢行業的現在和未來》)

這似乎說明,如果諮詢師缺乏反思性實踐的能力,即使參加了很多課程和培訓,也很難將理論與實際操作聯繫起來,實踐能力跟不上知識的擴充,最終導致知識與實踐的失衡,學到的只不過是一些「死知識」。

人們常說「心理諮詢師的成長之路是一條無盡之路」,有些人會認為那是因為我們有參加不完的課程與培訓,但還有一種更為有趣和有意義的理解是,心理諮詢相關的知識與實踐是需要不斷地融合與革新的。

相信每一位想把心理諮詢工作做好、做深的諮詢師,都不會停止對自我和知識的探索。諮詢師的能力成長是積累與不斷打破的過程,是讓知識與實踐合一的過程,這就是反思性實踐的過程。

知識或者實踐都不足以開啟諮詢師成長之路,反思性實踐才是那把鑰匙,它是讓諮詢師把知識和方法學「活」的唯一途徑,也是檢驗諮詢師能力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準。


什麼是反思性實踐?

Dewey(1933)將反思解釋為「思,我所思(thinking about thinking)」,他鼓勵專業人士審視(思)每一個專業判斷之下的的潛在邏輯(所思)。

反思就是凌駕於你的思維之上的更高一層次的思考。當你站在自己既定的規則里去檢查這些規則的時候,自然發現不了這些規則有什麼不妥。

但是如果你可以跳脫出來,不帶評判和預設的去收集、檢查和分析這些規則的現實反饋,這些不妥之處就會被你看到。

反思性實踐是一種體驗式學習的方法,是一種延續學習的方式/手段,它可以幫助個體/團體對經驗和行動進行反思。反思性實踐即對實踐進行反思,再將反思帶到新的實踐中去。

拿做菜來舉個例子,我之前按照菜譜炒菜,但是總容易炒焦,我感覺自己是完完全全按照菜譜寫的方法、步驟來做的,可是成品總是不如人意。為什麼?我對此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後來意識到是因為我的「手太慢」了。

熱油的時候拖延幾秒、下蒜的時候拖延幾秒、放入菜的時間又拖延幾秒……所以菜最後就焦了。再往深一步挖掘,我為什麼總要拖延幾秒?我意識到那是因為我怕油沒熱到七分、蒜香沒有完全爆出來、菜上面的水分沒有瀝乾淨,下鍋前我總要多抖兩下……

意識到問題所在後,我制定出了兩個策略,一,手快一點;二,火調小一點。最後實踐證明短時間內,我的動作快不起來,所以之後採取了第二個方法,炒菜的時候火調小一點,也許我炒的菜沒有快炒出來菜的美味,但是至少它不焦了。

如果我只會按照知識(菜譜)來實踐,我會發現結果(菜)永遠都有問題。是知識錯了嗎?不是。是我沒有按照知識來操作嗎?也不是。問題在於我有沒有站在更高一層的位置上去觀察,看到個體差異(我與菜譜po主的差異)以及理論與實際之間的差距(手太慢),並且調整策略(調小火)再次實踐。

這只是一個比較淺的例子,心理諮詢師在實踐所需要覺察的,可比這「我手太慢」要難和深得多。

反思性實踐是一種主動並且持續地審視理論、信念和假設的過程,它可以幫助諮詢師在實踐中更好地理解來訪者,選擇合適的處理方式應對不同情況(Griffith & Frieden, 2000)。


缺乏反思性實踐能力的潛在危害

反思性實踐是提升諮詢師前瞻性和自我覺察的主要方法(Wong-Wylie, 2007),欠缺自我覺察的諮詢師傾向用自己的價值觀和假設去判斷來訪者的處境,帶有偏見的判斷可能會傷害到來訪者的情感和心理健康(Collins & Arthur, 2010)。

欠缺自我覺察的諮詢師還有可能無意識地接受來訪者的投射性認同,這樣不僅會讓諮詢沒有效果還有可能對來訪者造成傷害(Cashdan, 1988)。

最重要的是,欠缺反思能力的人覺察不到自己不會反思,因此也很難意識到這個方面需要被改進。反思是一種能力,當你掌握了這項能力的時候,就像「覺醒」了一樣。一樣的世界,卻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反思需要具備的基礎能力

進行反思性實踐對情緒和認知的發展有著一定的要求,這也是諮詢師為什麼要進行個人體驗的其中一個原因。

第一你需要有足夠成熟的認知能力去理性地審視你理解事情的方式,識別出認知中存在的問題(Mezirow, 1991)。你不僅要思考,你還要思考你思考的方式,就像站在「上帝視角」去觀察和分析自己。

第二,人們往往傾向於忽略、否認或者扭曲那些不符合自己固有認知的信息。你需要能夠不斷根據收集到的反饋,去打破再更新自己的固有認知(Mezirow, 1991)。

第三你還需要較高的情商,因為當你的固有認知被敲打的時候,你的情緒可能會隨之波動,所以管理情緒的能力對於反思也是很重要的。情商指的是識別,評估和調節情緒的能力(Goleman, 1995)。

這可能是心理諮詢師最基礎且必備的三項能力,沒有這三個能力就很難對實踐進行反思,諮詢師的個人和專業發展也會變得非常有限。


反思的種類

反思性實踐可以幫助專業人士在實踐中持續地學習和成長,只要人還活著,新的經歷就需要不斷地被體驗、理解和整合,老的經驗也需要被反覆地質疑、審視和推敲。

不是心理諮詢師都是學習型人格障礙,而是開啟了反思能力的諮詢師們,生活和工作中處處都是他們的「學習資源」,學習根本就停不下來。

根據情境和內容,反思可以被分為三種類型:

1.行動中反思(reflection-in-action)幫助諮詢師增加實踐中的靈活性,通過時刻思考自己當下在做什麼調整實踐策略,批判性地質疑、評估、改變和再實施應用知識(Taylor, 1998)。行動中反思可以改進當下和未來的實踐。

2.行動後反思(reflection-on-action)的目的是改進未來的實踐,比如實踐者可以思考,下一次遇到這樣的情況,怎樣做會更好(Sch?n, 1983)。

3.行動中/後對於自我的反思(reflection-on-self-in/on- action),個人經驗會影響和塑造實踐者以及Ta的行動和決策,所以專業和私人方面都需要反思(Wong-Wylie, 2006)。這就是為什麼提升自我覺察可以促進專業成長的原因。


如何進行反思性實踐?

如果你還不具備上面提到的,進行反思所需的的基本能力,你可以先進行個人體驗或者其他促進個人成長的活動。

在生活和實踐中不斷地反思,才能促成持續地個人和專業的發展。因此,反思性實踐可以稱得上是心理諮詢師/督導師成長的第一發展力。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些反思性實踐的方法,這些方法可以幫助你促進個人成長、提升專業能力。

1.自我評估

你可以針對單一的事件或者情境,按照以下的流程來進行自我評估,這個過程就像是在「打磨」你的經歷,讓經歷真的能成為經驗,理解你的經歷並且運用到之後的實踐之中。

第一步,選擇:選擇需要反思的問題或情況;

第二步,描述:客觀描述這個問題或情況相關的背景、情形、擔憂或問題。包括誰參與其中?什麼時候?在什麼情況下?發生了什麼?……

第三步,分析:深入表象,進一步分析和評估這個問題或情況。探索為什麼這樣做?又是如何做到的?……

第四步,評估:評估自己當時針對這個問題或情況所做決策是否恰當,有什麼影響?……之前幾步都是為了這一步做準備,自我評估在這一步發生。

第五步,改變:諮詢師通過分析和反思得出結論,再將結論重新運用到新策略的定製中去。你可以問自己:策略上要做出哪些改變?你想通過新策略帶來哪些改變?……

自我評估和不斷地嘗試可以幫助諮詢師找到應對不同問題和困境的最優解,被處理過的經歷累積成豐富的經驗,諮詢師對知識的理解變得更加深刻,實踐能力也會得到提升。

2.反思日記

把經歷寫在紙上可以幫助實踐者進行批判性的思考,能夠更敏銳地洞察那些影響實踐判斷的預設和信念(Stickel & Trimmer, 1994)。不僅僅是描述事件或者經歷那樣簡單,漸漸地實踐者能通過記反思日記對事物的整體和事物之間的關係形成更加明晰的理解,從而促進個人和專業成長。

舉例:達生在日記中寫到他懷疑自己能否成為一個好的諮詢師。因為他在和同學課上練習的時候,同學扮演來訪者描述了當下困擾之後,扮演諮詢師的達生像凍住了一樣,完全不知道要反饋些什麼。他當時不知道該從哪一個角度開始深入,「選擇困難」讓他整個人懵了。在日記的最後,他總結到:「我要是有能力做個好諮詢師,當時就不會連話都說不出來了。」

達生將一次挫敗簡單地歸納成是因為自己能力不足,過於以偏概全和絕對。他看問題的方式完全被自己「能力不行」的主觀印象影響,無法客觀的看待自己的情況。他的焦慮會阻礙他更全面地看待問題,從而阻礙他的專業成長。

達生可以藉助日記對這個事件進行更深入的思考,比如問自己:

事實是什麼?

你下這個結論的時候,是什麼感覺?

當你說自己能力不行的時候,你其實在對自己說什麼?

你之前有沒有類似的經驗?和這個處境有什麼相同/不同的地方?

這些體驗如何讓你更好的助人?

是什麼原則或者信念讓你這樣看自己?是怎麼來的?

……

通過深入挖掘和思考一個事件,幫助實踐者提升意識。隨著實踐者意識的提升,這些問題的「深度」也可以隨之提高。

3.人際歷程回憶(IPR)

人際歷程回憶是一種督導技術,其實就是諮詢師在徵得來訪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將諮詢過程錄下來,諮詢師通過觀看回放對諮詢工作進行反思(Kagan & Kagan, 1991)。在回放的過程中,諮詢師如果回想到任何在諮詢中的想法、感覺、印象、矛盾、困惑、圖像等心理活動,都可以暫停播放,對當時的情況進行深度的挖掘和思考。

諮詢師在探索的時候,可以同時問自己這幾個問題:

當諮詢進展到那個節點的時候,你的感覺是怎麼樣的?

你說這個話/做這個動作/使用這個干預手段的目的是什麼?

你對來訪者的感覺是怎麼樣的?

你對自己的感覺是怎麼樣的?

你希望你當時是怎麼說或做的?

……

這些問題可能會讓諮詢師感覺到不舒服,但是成長就是如此。當諮詢效果被諮詢師的固有觀念/行為拖累時,通過反思將其打破才會帶來進步。

4.反思團體

將一個大組的所有成員分成兩個小組——工作組和反思(觀察)組。工作組就像一般的團體治療一樣去討論組內成員共同關心的問題,觀察和分析有關自己和他人的情緒、行為和人際關係等。反思組成員只觀察不參與,待工作組討論差不多一個小時的時候暫停討論,換反思組來分享和討論他們對於工作組的觀察,工作組在一旁只聽不說話(Anderson, 1991)。

工作組和反思組在同一個空間里,組之間沒有直接的對話交流,但是反思組的觀察可以幫助工作組拓寬他們的視角,可以從更多的層面和角度去看待問題,這就像是團體的反思性實踐。

5.督導

督導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幫助諮詢師進行反思性實踐,督導需要調動被督的自主性,幫助被督將所學流派的理論與實踐聯繫起來;幫助被督認識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並制定目標彌補不足之處。提升被督反思性實踐的能力,形成不斷反思、理解、調整、實踐的學習習慣 (Bager-Charleson, 2010)。

為什麼新手諮詢師和資深諮詢師接受督導的頻率不同?

為什麼新手諮詢師剛開始執業的時候需要頻繁地接受督導?其中一方面是因為新手諮詢師剛開始執業,實踐中有太多需要反思和消化的地方,督導的協助可以促進從實踐中學習的過程,同時幫助諮詢師養成自己反思的習慣。

同理,一些資深諮詢師可以隔很長一段時間才見一次督導,是因為他們已經具備了很強的反思性實踐的能力,可以通過自助去完成督導那部分的工作。當然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局限,了解自己的局限,並在需要幫助的時候尋求他人的幫助也是具有反思意識的一種表現。

反思性實踐的方法還有很多,你可以依靠自己也可以在別人的協助下進行反思性實踐。除了上面介紹的這些,還有朋輩督導、來訪者反饋等方法。

心理諮詢師的學習遠不止課程和培訓的那幾百個小時,絕大一部分其實來自於生活和實踐。資歷和年齡不足以說明一個心理諮詢師的能力,反思性實踐才是一個合格心理諮詢師的最佳證明。


參考資料:

Andersen, T. (1991). The reflecting team: Dialogues and dialogues about the dialogues. WW Norton & Co.

Bager-Charleson, S. (2010). What is reflective practice? Reflective practice in counselling and psychotherapy. SAGE.

Cashdan, S. (1988). Object relations therapy: Using the relationship. WW Norton & Co.

Collins, S., & Arthur, N. (2010). Self-awareness and awareness of client cultural identities. Culture-infused counselling, 67-102.

Dewey, J. (1933). How we think: A restatement of the relation of reflective thinking to the educative processD. C.Heath, Boston.

Goleman, D. P. (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 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 for character, health and lifelong achievement.

Griffith, B. A., & Frieden, G. (2000). Facilitating reflective thinking in counselor education. Counselor 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 40(2), 82-93.

Kagan, N. I., & Kagan, H. (1991). Interpersonal process recall. John Wiley & Sons.

Mezirow, J. (1991). Transformative dimensions of adult learning. Jossey-Bass, 350 Sansome Street, San Francisco, CA 94104-1310.

Schon, D. A. (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Vol. 5126). Basic books.

Stickel, S. A., & Trimmer, K. J. (1994). Knowing in action: A first-year counselors process of reflection. Elementary School Guidance & Counseling, 29(2), 102-109.

Taylor, B. (1998). Locating a 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 of reflective nursing and midwifery practice by contrasting interpretive and critical reflection. Transforming nursing through reflective practice, 134-150.

Wong-Wylie, G. (2006). Narratives of developing counsellors』 preferred theories of counselling storied through text, metaphor, and photographic images. The Qualitative Report, 11(2), 262-301.

Wong-Wylie, G. (2007). Barriers and facilitators of reflective practice in counsellor education: Critical incidents from doctoral graduates. Canadian Journal of Counselling, 41(2), 59.


原文發表於:有潛力的心理諮詢師是什麼樣的?

學心理諮詢,到簡單心理Uni: 簡單心理Uni - 最有態度的心理諮詢學習社群

我們還有公眾號喲~ 關注簡單心理Uni (微信號:jdxl-uni) ,行業大咖的免費課程、專業諮詢文章、讀書會、專題課程,與10萬+成長中的諮詢師一起學習一起飛!

「簡單心理Uni金牌基礎訓練課程·2018年春季班」正在招募中~2年,理論、實習、督導缺一不可的系統培訓,和你一起成為可靠的諮詢師!


推薦閱讀:

這場戰鬥就是成長
自由人的不自由 | 諮詢師手記 03
心理諮詢的匹配,是人格的匹配
初心不忘 方得始終
心理學個案——神經症

TAG:心理諮詢 | 心理諮詢師 | 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