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散文》札記

總評:緋聞大於詩歌、散文成就。

本書《徐志摩散文》分五輯:《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游俄輯第三》、《集外文》。

內容上,涵蓋頗廣,涉及政治、文藝、生命、人物傳記、風景……哲思與文學性相伴。語言上,清新自然,存在詩化情況。

1.

我們周圍有哭聲與笑聲,哭是我們的靈魂受污辱的悲聲,笑是活著的人們瘋魔了的獰笑,那比鬼哭更聽的可怕,更凄慘。我們張開眼來看時,差不多再沒有一塊乾淨的土地,哪一處不是叫鮮血與眼淚沖毀了的;更沒有平安的所在,因為你即使忘得了外面的世界,你還是躲不了你自身的煩悶與苦痛。

——徐志摩《落葉》

這是徐志摩應邀做的一次演講,主要目的則是疏導排解學生的枯燥、煩悶心理狀態。

除去語言表達方面,我們甚至可以說徐志摩散文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對新文學的宣傳(白話文學的創作)與新思想的表達(在西方接受的浪漫主義與唯美主義思想)。側重於對「人」的認識,對自己的尊重,對心靈的探索。

20年代,外有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內部則是一個個乾枯的靈魂,毫無生氣。加之歷代沿襲的破產了的封建倫理道德、政治、文藝……徐志摩感慨:造成這一切罪惡與落後的原因,不是少數的政客,少數的軍人,少數的富翁,而是我們每個人自己。唯一的解救方式只能自救,勇敢承當罪惡,與罪惡決鬥。

2.

文字語言最高的功用就在能象徵我們原來的意念,他的價值也止於憑藉符號的外形,暗示他們所代表的當時的意念。而意念自身又無非是我們心靈的照海燈偶然照到實在的海里的一波一浪或一島一嶼,文字語言本身又是不完善的工具,再加之我們運用駕馭力的薄弱,所以文字的表現很難得是勉強可以滿足的。

——徐志摩《〈話〉》

這段話說出了文學批評史上非常典型的創作困境:

方其搦翰,氣倍辭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則?

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實而難巧也。

——劉勰《文心雕龍·神思》

剛剛拿起筆時,滿腦子已經準備好各種構思,比起真的措辭落筆時氣勢要旺盛一倍;等到寫完文章,比起落筆前的構思已經打了半折。這是為什麼呢?我們在構思時想像不受時空限制,天馬行空,自由飛騰;而語言又比較實在具體,不能完全貼合我們的構思。

即文字不能完美準確表達心之所想。只能無限接近,通過「文字」暗示啟發讀者聯想,從而達到「共鳴」狀態。

為了解決這種困境,徐志摩主張:

我所以回返重複的說明真消息、真意義、真教育決非人口或書本子可以宣傳的,只有集中了我們的靈感性直接的一面向生命本體,一面向大自然耐心去研究、體驗、審察、省悟,方才可以多少了解生活的趣味與價值與它的神聖。

各種書本知識都是對生命、自然、社會等現象的文字描述,遠沒有親身體會直觀、動人。我們每個人都有「不能用語言來形容」的經歷吧!有時快樂得加以手舞足蹈;有時悲傷得默默無言。

3.

平常我們從自己家裡走到朋友的家裡,或是我們執事的地方,那無非是在同一個大牢里從一間獄室移到另一間獄室去,拘束永遠跟著我們,自由永遠尋不到我們;但在這春夏間美秀的山中或鄉間你要是有機會獨身閑逛時,那才是你福星高照的時候,那才是你實際領受,親口嘗味,自由與自在的時候,那才是你肉體與靈魂行動一致的時候;朋友們,我們多長一歲年紀往往只是加重我們頭上的枷,加緊我們腳脛上的鏈,我們見小孩子在草里在沙堆里在淺水裡打滾作樂,或是看見小貓追它自己的尾巴,何嘗沒有羨慕的時候,但我們的枷,我們的鏈永遠是制定我們行動的上司!

——徐志摩《翡冷翠山居閑話》

生而為人,本來就與規則伴隨成長,並且人生本質上就是一個「悲劇」,在生與死這短短几十年間,我們不能只是機械地單調重複張三李四的生命歷程,而要學會給枯燥的生活調色添彩,請稍微放緩你的腳步,傾聽自己的聲音。

4.

我這時候就比是一個人初次發現他有影子的情形。驚駭、訝異、迷惑、聳悚、猜疑、恍惚同時並起,在這辨認你自身另有一個存在的時候,我這輩子只是在生活的道上盲目的前沖,一時踹入一個泥潭;一時踏折一支草花,只是這無目的的賓士;從哪裡來,向哪裡去,現在在哪裡,該怎麼走,這些根本的問題卻從不曾到我的心上。但這時候突然的,恍然的我驚覺了。彷彿是一向跟著我形體奔波的影子忽然阻住了我的前路,責問我這匆匆的究竟是為什麼!

——徐志摩《再剖》

徐志摩繼上篇《自剖》後《再剖》,認為人除了我們切身體會的「顯明的生活」,還存在另一種無形的精神上的超越實際的「生活的影子」。正如王小波所說:

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

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萬壽寺》

高二下,自己的成績達到峰頂(成都某校文科期中考試考了636分),加之各種重複學習、複習、做題,慢慢地失去了動力。從高一開始便被一種價值觀洗腦「必須好好學習,考上好大學」。在這之前自己可以說就是一個大家眼中的乖孩子,老師家長說什麼就是什麼的好學生,從未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看著身邊「無所事事」的同窗,忽然覺得人生真可悲!於是沉迷於網路小說、遊戲,不可自拔。偶然一次機會在書店買了幾本詞集,像是打開了另一扇窗:辛棄疾「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蘇子瞻「此心安處,便是吾鄉」;秦少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歐陽永叔「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李後主「尋春須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柳耆卿「何需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如此類似。那一刻自己彷彿重生,彷彿感受到了內心的跳動。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終於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所在,終於找到了「他」——讀書閱讀。徜徉在文字里。人生從此有了方向,生命開始自覺。

5.

我決不來指著黑影說這是陽光,指著雲霧說這是青天,指著分明的惡說這是善;我並不否認黑影,雲霧與惡,我只是不懷疑陽光與青天與善的實在;暫時的掩蔽與侵蝕能使我們絕望,這正應得加倍的激動我們尋求光明的決心。

——徐志摩《「迎上前去」》

很多人對於社會上存在的潛規則、黑暗處,個人陰暗的私慾,從不對抗而選擇同化,因此黑暗愈發黑暗,經久不絕形成惡性循環。光明與黑暗,取之於人。

6.

不曾經歷過精神或心靈的大變的人們,只是在生命的戶外徘徊,也許偶爾猜想到幾分牆內的動靜,但總是浮的淺的,不切實的,甚至完全是隔膜的。

——徐志摩《我的祖母之死》

到目前為止,自己已經有兩個親人先後去世,5歲時奶奶去世,那時沒有任何感覺,只是知道她「去世」了,而沒有明白「去世」本身。過幾天,與此前一樣沒心沒肺地玩鬧。17年爺爺去世,至此才終於明白「死亡」!「死亡」就是真正消失,這個世界再沒有你的痕迹。如果你是一個作家,可能還可以憑藉文字留名後世;如果你是一名烈士,可能還可以憑藉「立功」載諸史冊;如果你是一位大慈善家,可能還可以憑藉「立德」流芳千古。除此,對於平庸的大眾,死亡即磨滅。

上天是公平的,在生死之間,造物主還為我們創造了無數美好的東西。愛情、美食、風景……

愛情實在是一個永恆的話題,由愛情而得來的婚姻更是羨煞旁人。也不知婚姻是不是如《圍城》里所說的那樣:

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

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

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楊絳

楊絳又在《記錢鍾書與〈圍城〉》里說:方鴻漸失戀後,說趙辛楣如果娶了蘇小姐也不過爾爾,又說結婚後會發現娶的總不是意中人。這些話都很對。可是他究竟沒有娶到意中人,他那些話也就可釋為聊以自慰的話。

同樣對於我,一個沒有結婚的青年,還在城牆外,對於婚姻始終隔了一層,沒有深切體會,體會不到其中的酸甜苦辣。對於婚姻的感受只能算是隔靴搔癢。始終是一個「門外」漢。

徐志摩散文句子欣賞

不能在我生命實現人之所以為人,我對不起自己。在為人的生活里不能實現我之所以為我,我對不起生命。

偉大的奇醜,他說與偉大的美是一樣稀有;只有平庸是可以忽略的。

我們固然獎勵思想的獨立,但我們決不敢附和誤解的自由。

推薦閱讀:

胡適和他的胡門弟子:一個知心的前輩和良師益友
生活中朋友最多的民國文人:我的朋友胡適之
中國近現代史不得不提的大思想家大學者胡適
九霄雲客:胡蘭成在逃亡的路上

TAG:徐志摩 | 民國文人 | 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