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讀博過程中開好學術會議?

2018已經過去了兩個多月。愛丁堡大雪紛飛 寒意未去~

英國學校老師們大罷工,但abstract deadline還是一個接著一個。二月底,三月底,四月底..

轉眼已經到了博士第三年(理論上是最後一年 但論文什麼時候能寫完你懂得..)

回想起過去一年,想給自己,也給大家寫一點關於參加學術會議的過程,建議和感想~

一切僅是自己的感悟,也歡迎大家來討論~

***

開始之前,先給沒有參加過會議的講一下流程:

每年夏天和秋天(一般從七月到九月)是會議比較密集的幾個月。會議一般在3-5天左右,每天都安排得滿滿。

Submission在年初就會開始。提交的abstract一半有幾個選項,是oral presentation, poster, 還是colloquium。一般概要都會有字數限制(今年限制了字元)和格式限制。

在deadline結束後一到兩個月,舉辦會議的committee會發郵件通知結果。然後會讓大家繳會議的註冊費確認參加會議。(註:在提交submission階段,是沒有任何obligation的,哪怕被接收也可以拒絕)

最後就是申請經費,訂交通和住宿,和最重要的 →_→ 準備自己的演講內容。

  1. 什麼時候參加會議?如何選擇要參加的會議?

第一次被二導(愛大語言學系的Dr. Vicky Chondrogianni)建議提交abstract概要是17年二月份,到現在正好一年。當時正好整理完第一個實驗的數據並寫了一個大約8000字的paper。第一個實驗耽擱了很久,那時已經進入了第二年,進度算慢了..

其實當時收到導師郵件時還蠻驚訝,因為並不知道要以怎樣的姿態去向別人講述自己的研究。我的研究值得被關注嗎?我要如何去給對二語習得完全不熟悉的人概括我的研究呢?另一方面,也是很開心導師對我的研究給予了肯定(畢竟導師們一直都是co-author 署名的研究也必須有質量~)

後來想想,一切水到渠成。後來和同事們交流,有的人到最後一年也沒有參加過學術會議,有的人在讀Msc的時候就已經經歷過了~ 是否參加學術會議,其實和博士第幾年,研究進度,研究質量並無直接關聯。只有合適的研究,沒有必須要參加的會議~

但這篇文章還是想說,學術會議本身是有意義的。如果和論文研究的時間點契合,去這樣的場合宣傳自己的研究是有益無害的。如何選擇國際學術會議?如何在學術會議上取得高質量的信息,做高質量的社交呢?

去年參加了兩個conference, 一個是由歐洲二語習得協會(European Second Language Association)專門為二語習得研究者準備的年度學術會議,簡稱EuroSLA。另外一個是心理語言學的大型學術會議AMLaP(Architectures and Mechanisms of Language Processing)。兩個會議在心理語言學界都非常有名,如果被推薦,一定要去,一定要去!因為有非常大的可能,導師會去幫你鎮場(笑)。幸運的是去年兩個會議都在英國(一個在雷丁,另一個蘭卡斯特),所以來回並不需要很久。今年就沒那麼幸運(兩個都在德國)。兩個會議都是第一次參加,來講講首次學術會議的一點心得~

2. 如何給自己定位?在學術會議上如何社交?

去年的兩場會議雖然領域相似,但受眾,規模,形式都完全不同。AMLaP比EuroSLA涵蓋更廣,囊括了基本每一個心理語言學的領域(兒童語言發展,二語習得,對話,語法和單詞的認知處理 等等)。人是真的非常非常多。EuroSLA覆蓋面更針對二語人口的研究(不同語言,不同年齡段,不同level),人相對較少,但是非常友好的一群人。雖然知道學術圈子很小,大家應該都是彼此認識的,但兩個會議都是第一次去,完全不知道還有誰會在~

第一場會議(EuroSLA)我是單打獨鬥的。從交通到住宿,都是自己一人。Vicky比我晚一天到,後來發現確實除了另外一個老師,愛丁堡大學並沒有很多人來參加~ 幸運的是,這樣反而給了我很多機會接觸新的人和研究。如果一群人去一個會議,非常非常容易抱團(cue日本團隊),自己人和自己人交流,反而有些封閉。有些人喜歡和熟人一起,有些人喜歡結交新朋友,沒有好壞。但在這樣的場合,我更傾向於後者。

其實我算比較內向的性格。平時不算很多話,喜歡自己一個人消耗時光,並沒有很多興緻和不熟悉的人扯閑篇。但在學術的場合做一些有意義的社交,我還是比較積極的。問對方感興趣的話題,和不同的人找共同的興趣點,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很多人覺得學術是非常孤獨的,但去年兩個會議參加下來,最大的感悟就是,學術界還是有很多正常人的嘛!就算不能找到相同領域的人,閑聊聊,聽聽別人花痴你們學校哪個教授也是好的(跑題了..)

回到給自己的定位,其實大家都是一樣的。初來乍到,也沒有必要把自己放得過於低。雖然大家閱歷不同,但其實在國外,不管多麼有名的教授,在學術場合也都是以研究者的身份出現的。聊聊感興趣的理論,毛遂自薦一下,並不是非常難的一件事。除了大牛,尋找認識一些有相同興趣並資源較多的同行,在將來的價值不可預估。

想強調一點,effective social networking的前提是口才要過硬。讀博這幾年,身邊很多人,特別是外國學生,一開始英語不太溜的,後來在各種場合都練得非常流利了。學會介紹自己,學會放鬆(記住不是隨便),學會用最簡潔的語言介紹自己的研究。很多人在論文里浸泡得太久,無法從各種學術名詞和理論中跳出,無法給行外人解釋自己研究的意義,其實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往往在會議上,對話最長只有幾分鐘,如何在短時間內做到提取精華,是非常需要練習的一項技能。如果有可能,盡量在校內場合爭取機會多多練習這樣的表達。

3.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EuroSLA 27 @ University of Reading (30th August - 2nd September 2017)

申請前面已經說過。根據你的研究進度,選擇合適自己的演講模式。可以是poster,也可以是oral presentation。很多人覺得後者強於前者。我覺得不盡然。或許後者在同行角度顯得更完整,受眾面積更廣,而前者只會吸引到寥寥無幾的人。但是引起高質量的注意(high quality attention),在數量和質量之間形成平衡,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實際上,學術會議的意義在於不斷接收同行的feedback。有很大一部分在學術會議出現的研究都是進行時。在整個研究結束後才來發表的,只佔一部分。因此,把自己目前的研究放到整個博士論文,或者更寬的學術framework里便顯得異常重要。沒有一個研究是孤立的。

我們要做的,是努力把自己的學術成果表現得更有價值。

到第二場會議(AMLaP),說一些關於會議準備的事情。在Presentation之前,弄清楚自己研究的受眾是非常非常重要的。Oral presentation 或是 poster都一樣。在大型學術會議上的演講,一般只有15-20分鐘。不可能像學校系裡小型的presentation一樣隨時會有人提問。因此一定要給同領域的外行足夠的理解空間,把重要的學術用語做明確的定義。如果一開始就讓台下的觀眾理解得雲里霧裡,大家無法跟隨你的思路,自然無法得到什麼有意義的反饋。

在去到AMLaP之前,並沒有意識到它的規模。形式和之前的EuroSLA完全不同。第一個會議模式是parallel sessions(多個talk同時進行)。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研究領域在不同的時段去聽不同的研究。而AMLaP類似大學裡幾百人的大課,每一個presentation的觀眾都是滿滿一屋子的人。結果就是,後者的時間更緊,篩選標準更高。當然EuroSLA也有非常高質量的研究,但也看到了一些準備的不太充分的presentation。除了準備presentation內容本身,還要預估一下可能出現的提問。如果受眾太廣,你無法預料現場會有什麼級別的人出現,所以要準備好專業人士的刁鑽提問。規模大的會議,你的表現也會被同行盡收眼底。對一個剛剛起步的學術菜鳥來說,犯錯並不可怕,說「我不知道」並不可怕,留給人印象最差的是對自己的研究沒有信心,答非所問,語無倫次。表現出適當的謙卑,但表現出對自己研究的一定信心,是我在這兩次會議的最大收穫。

最後說說poster sessions。去年兩場會議,因為研究進度的關係,我做的都是poster presentation。一般這類研究會被放在午飯或者oral presentation的休息時間。所以時間緊湊並不亞於oral presentation。組織者會先讓大家把poster用膠布或大頭針固定到板子上。等大家排隊領完午飯會來邊吃邊找看大家都研究,找你聊聊天。個人見解,這種模式對presenter的素養要求更高。對於演講內容時間要求更短,而且近距離接觸,你也無法預估來看的會是什麼人。所以,在短時間內,和對方形成默契和共識,做高質量的交流便顯得更為重要。在各種學術會議上,需要準備一顆強大內心。因為在茫茫學術海中,和你有同樣興趣的人,可能真的寥寥無幾。但!是!要堅信,一定有!一定有!

在很多領域,非常多的人研究的topic都是冷門。請不要因為這個就低估了你自己研究的價值。你要做的,是讓別人受到你的啟發,讓一個學術界的路人加入到你的隊伍中。

最後,提醒大家要帶自己poster的電子版。如果有時間,也帶一些宣傳單大小(A4左右)的迷你海報,讓路過的人帶走,給自己的研究刷存在感。

***

最後附加兩點,關於presentation的設計。

PPT設計盡量簡潔,避免太多動畫(說真的,沒有人care)對你研究的質量毫無影響。可能只有老教授玩起這些大家才會覺得可愛?

Poster要和諧,亮眼。最忌諱加太多文字。其實在這樣的場合,什麼APA, Harvard格式 並不重要。最重要的,還是如何爭取到大家的注意力。 用圖!用圖!在可能的範圍內,把你的數據放到最大。海報結構有邏輯性,設計完成後讓同事們看一下再列印,有些錯誤和表達含糊的點是自己無法覺察的。

***

再附加,關於會議上的社交項目——reception / conference dinner

這是一個getting to know everyone的延伸項目。到最後兩天,在認識了一些夥伴之後,這是一個可以完全不聊學術的機會。會議日程緊湊,但最後兩天可以逐漸放鬆下來,享受一下食物和景色。還可以順便要一些聯繫方式 etc. 是個給同僚留下好印象的最佳機會~

(暫完)

有任何補充或者問題,歡迎評論!

(鞠躬..~

推薦閱讀:

構式語法論要
【體育與語言3】外語人名音譯轉寫的規範化討論——總論
讀與寫
洪堡特認為應該如何研究語言學?
母語是漢語的人同時掌握英法德日四門語言,不會弄混嗎?

TAG:國際學術會議 | 心理語言學 | 語言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