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光攝影六大誤區

風光攝影從亞當斯時代發展至今無論從前期拍攝理念還是後期操作都已今非昔比,越來越多的新技術運用在現代風光攝影,各種花哨的視覺效果也被大眾普遍接受。當我們在接受學習這些新方式方法的同時是否思考過這些技術和器材的運用是否得當?以及這些當今普遍被認同的拍攝理念是否存在弊端?

我是極影攝影師-史飛

誤區NO.1:是否需要長曝光

相信很多初學者,特別是剛接觸風光攝影時,大部分會選擇購買減光鏡。接下來就是不論什麼條件裝上濾鏡30秒,3分鐘開始曝光吧。查看效果後都會很興奮自己也能拍出這種長曝慢門。

喀喇崑崙冰川河20秒曝光

長曝光的正確運用是基於某些特殊條件環境下為了營造氣氛而使用到的技術,並不是任何時候都需要長曝光。例如在拍攝帶有水元素時,我們經常會選擇霧化或拉絲,這兩種曝光一種可能需要30秒,另一種可能只需要0.5秒,那麼後者相比前者是否就不屬於長曝光範疇了,這也是誤區之一。很多人認為只有超過30秒的曝光才稱得上長曝,而忽略了這種1/2,1/5秒也是一種長曝光。再者就是考慮什麼情況需要慢門長曝光,我個人認為選擇長曝光拍攝應基於自己對拍攝環境的理解,想像,再加上現場因素而決定。讓我們看以下兩個例子:

這是我在澳大利亞墨爾本企鵝島所拍攝的一艘沉船殘骸。拍攝之前我了解過這些殘骸沉於此已過百年之餘,更有關於這艘沉船的一些鬼神傳說使得我將「神秘」作為前期和後期的主旨。在我觀察現場時發現前景的石頭被潮水覆蓋至半截,日落光線側打在石頭的一面,當天的雲恰好又成瓦片狀,有經驗的攝影師都了解這種雲很容易得到完美的拉絲狀。最後我決定使用了十檔ND曝光3分鐘以達到我想要的霧化水面和拉絲天空的效果。這裡需要說明的是目前為止我很少使用十檔ND減光鏡,大部分需要長曝的效果6檔足以勝任,十檔ND往往需要三分鐘以上的曝光,要知道三分鐘在風光攝影里轉瞬即逝,很多精彩時刻可能在一個三分鐘後全無蹤跡。此片單張完成,後期為彰顯神秘和年代感轉黑白處理。

這張拍攝於紐西蘭南島大圓石,這裡根據潮位的不同變化可以有多種拍法,而不是只有一味的慢門拉絲。這是一張0.5秒的曝光,正如我前面所說0.5秒也是一種表現拉絲狀效果的長曝光。由於現場的潮位非常適合於拉絲作為前景表現,才選擇了不同的快門速度展現動感。那麼在潮位沒有那麼完美的情況下又該怎麼拍呢?下圖為極影團隊攝影師周遊所拍攝的一張表現圓石頭沙灘紋理作品。由此看出,在缺少相對完美的條件時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完成拍攝,而非只有長曝光一種。

相反,當我們遇到一些可遇而不可求的光線條件時,盡量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握住關鍵元素以免浪費精彩的瞬間。例如彩虹,耶穌光,火燒雲,佛光或是一些奇特的自然現象時盡量速戰速決。

喀喇崑崙耶穌光

張掖丹霞雨後彩虹

建議:

是否需要長曝光最終取決於攝影師有效的判斷或想像力以及對現場環境因素的考量而決定,只有經過嚴謹思考的拍攝才是王道,善用長曝光。

誤區NO.2:三腳架的合理運用

嚴謹的風光攝影作品一定是在三腳架上完成,這點毋庸置疑。但三腳架的使用真是百利無一害嗎?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三腳架的使用有時會極大限制我們的構圖方式和思維擴展。往往一些出其不意的視角都被你眼前這個條件反射枷鎖鎖死,而當你放開束縛取下相機,相信視覺審美會打開另一個世界。

紐西蘭南島米弗峽灣瀑布,手持拍攝

現在甚至很多人離開了三腳架就不會拍照或是不肯拍攝。我們知道三腳架的使用是為了最大化得到一種穩定效果,或是為了後期曝光合併時利用相同機位不變的優勢而有效的對齊圖層。這應該是99%情況條件下使用三腳架的作用,雖然只剩1%的例外情況,但隨著現代風光攝影發展這百分之一的概率卻是越來越大。這就是我要講的戶外風光攝影。當我們在需要探索發現的戶外風光攝影里經常涉及長距離徒步穿越,高海拔露營作業,以及專業攀登等。這些情況下我們首先考慮的應該是負重,只有相對安全輕鬆的負重才能保證進展順利,這是大前提。三腳架的角色此刻就略顯尷尬,帶或不帶困擾了很多有心無力的攝影師。

紐西蘭南島庫克雪山徒步手持拍攝

還有一些不曾涉及過夜露營的單日徒步拍攝,我建議能不帶就別帶了。大部分白天光線條件下現代數碼相機足以保證在安全的快門速度內完成拍攝,在我剛剛完成的紐西蘭北島探索,其中有一天需要單日徒步19公里拍攝一個地熱火山湖,和我同行的攝影師再三猶豫是否攜帶三腳架,在我和他分析了我們需要拍攝的情況和三腳架此行的必要性後他果斷選擇了輕裝。這裡所謂的分析其實也是大部分狀況:因為在重裝徒步時不可能隨時停下取出三腳架拍攝,至於原因只有親身經歷過才懂。如果不涉及日出日落,大部分白天的探索都可手持拍攝。據我了解,北美兩大風光攝影大咖(Max Rive, Marc Adamus)很多經典的作品都未使用三腳架拍攝。

建議:

量力而行,切勿養成離開三腳架就不會拍照的習慣。長時間重裝徒步可把腳架交予背夫或駝隊攜帶,即便再無第三方服務時帶了腳架也不要頻繁取出,老老實實走路才是本分。

誤區NO.3:一定要出片嗎

在我接觸風光攝影的這兩年里去過很多地方,最初在我每次遠行回來都會在各大社交平台發布很多和此行相關所謂的美圖,即便不公開發布我仍會挑出很多張自認為不錯的進行後期調整。這就是我要闡述的另一種誤區心態,出去拍照,就一定要出片。現在回頭看之前的片子,很多應該丟進回收站的卻被我視作珍寶。後來也有很多和我一起旅拍的朋友會問:「我們今天去這個地方要走這十公里能拍到好片嗎?」對方的答案早已奠定了既然拍不到好片,這不是白走一趟浪費體力嗎。這也是我想就這個話題延伸的另一個重要拍攝理念;探索,發現。

紐西蘭北島塔拉納吉火山徒步探索

風光攝影是一門系統化且複雜的藝術,甚至說成一門學問也不為過,深挖風光攝影不是後期多玄妙或是風景多震撼,而是我們永遠要保持一顆對大自然敬畏和勇於探索發現的心。風光攝影不是一鎚子買賣,需要經常要反覆對同一個景物拍攝才會收穫。任何事物都存在第一次,特別當我們面對一個較為複雜的地形地貌或是整個區域進行拍攝時,探索發現是必不可少的步驟。今年3月我與澳大利亞的張炎老師去了澳洲最北部達爾文卡卡杜國家公園拍攝,四天的行程里我們甚至沒有掏出過相機,總在雙腳和方向盤上之間切換。四天下來沒有一張所謂的作品,但卻對整個卡卡杜有了地域和地貌性的了解,為下一次拍攝打下了穩固良好的基礎。

卡卡杜國家公園信息中心

建議:

拋開逢出門必出片的心態,多些時間留給探索發現。多走,多看,多想,相信下一次會更好。

誤區NO.4:銀河體

這應該是我想寫這篇文章的初衷而又引發了對風光攝影誤區的一些個人見解。風光攝影發展到今天隨著器材科技的不斷創新改善,銀河片已經成為了這個載體中含金量較高的一種體現。近兩年來暗光片更是成為主流趨勢,貌似沒有幾張銀河片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拍風光的。銀河熱的持續高溫讓越來越多的初學者也能拍出浩瀚的星空銀河,很多攝影師憑著一腔熱情沒完沒了的拍銀河卻忽視了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

我經常在12月的紐西蘭好牧人教堂看到很多國內攝影師朋友相互仰著臉在探討銀河在哪裡,殊不知南半球的銀河季早在10月就結束了。這裡說的銀河季也是我想闡述的誤區之一,只有在銀河季拍攝才是正確的時間(註:南北半球銀河季節不同,所謂銀河季就是無論在時間,和銀心的可見度及位置等因素都是拍攝最佳狀態)。現在太多人把注意力放在了銀河後期乾貨上而忽略了前期拍攝的系統規劃。我曾在朋友圈發過一張光板天的掃海花絮,當時也正處銀河季。有位水準極高的老師評論問我為什麼這麼好的條件不拍銀河?我想表達的是,銀河季也不一定就非要拍銀河,而且很多我們要拍攝的前景也許不處在銀河升起的位置或根本就在反方向,再加之其他因素,例如潮位的變化等。我當時那張片子就是銀河前景的方向和潮位都不對,即便在無雲的銀河季也不會拍到一張好的作品。這是此誤區的關鍵理念,沒必要為了拍銀河而拍。何不嘗試放棄銀河而拍攝一些帶有暗光的星星作為點綴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紐西蘭北島塔拉納吉火山星空

前期拍攝一張好的銀河作品必定在時間,前景,光線等因素十分出色。然而當這些條件同時出現的概率並不大,那麼有些人為了拍銀河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硬上。絞盡腦汁的多張降噪彌補光線的缺失而造成的燥點(除個別器材),千奇百怪瞭望天空的姿態作為前景,為了拍攝徹夜的無休止等待,這些無奈之舉真的有必要嗎。當有了詳細的規劃和一個完美的拍攝條件(天氣,銀河位置,月光等因素)就不需要做那麼多事了,在常規數據下簡簡單單兩三張就可以完成曝光合成,甚至一張就能出片。

建議:

尊重科學,善待作假合成。注意勞逸結合,在高強度拍攝環境時期若非天時地利人和,可適當放棄銀河拍攝。

誤區NO.5:熱門拍攝地

紐西蘭風光地標式象徵——瓦納卡樹

看到上圖大家或許猜到我要說什麼了。現在越來越多的朋友選擇去一些熱門拍攝地。今年說冰島好,然後一窩蜂的全都扎堆冰島。明年又說巴塔哥尼亞多美,馬上又都奔向南美繼續扎堆。我並不是說這些地方不好。冰島,紐西蘭,巴塔哥尼亞這些地方無可厚非絕對是風光攝影聖地,這一點我必須承認。但如果去過的每一個人所拍攝的照片都有極高相似度,且構圖視角都百分之九十吻合,這趟遠行就毫無意義了。冰島只有一個草帽山,可絕不只有一個能拍攝到草帽山的機位。

一位有思想的攝影師一定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思考,即便去了這些萬人擼的機位也會拍出不一樣的東西。我並不反對去這些地方,也不反對在經典機位使用經典構圖。模仿是成長的必經之路,高效的模仿是從中學習到利弊而加以改良。近來還看到一位攝影師很多作品,乍一看都不錯,可總覺得似曾相識,其實大部分都只是機械化的效仿前人拍過的機位和構圖,甚至是後期風格。這樣喪失獨立性的模仿某種意義已經失去了藝術最本質的獨特性。

這兩張拍攝於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的瀑布,無論在google還是500px上搜索都會出現幾乎相同的兩三種構圖和視角,最初我也拍了相似的照片,可反覆探索後我發現了其它元素,再通過我個人的理解從而拍攝到了有別於大眾的照片。

建議:

嘗試避開熱門風光拍攝地,盡量用自己的思維見解拍攝,哪怕在反覆的錯誤里摸爬滾打從而建立自己的拍攝體系。

誤區NO.6:最好光線只有黃金光比和滿天紅雲

都知道日出日落光線最柔和,也被稱為黃金光比,更是拍攝的最佳時段。火燒雲就更不用多言,我也巴不得每次都是滿天紅雲。現實總是任性的,離開這些最佳條件外我們還有很多種天氣以及拍攝方法仍可媲美。相對紅雲我現在更喜歡極端或是陰鬱的天氣,西方風光攝影師稱之為「moody」,這種天氣往往充滿了未知和變化多端,算是和紅雲完全相反的一個極端。而且這樣的天氣會在視覺效果方面增添不一樣的美感和衝擊力。

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水壩

巴基斯坦徒步手持拍攝

還有很多題材的風光並不一定適合於黃金光比拍攝,例如瀑布系列。拍攝瀑布時我們往往會選擇在特定的光照範圍內拍攝,這些光照條件出現的時間通常也都不在日出日落,而是正午或白天的某一時段。此外第三種情況在非黃金光比時可選擇性的拍攝一些適合後期轉黑白的題材以提高出片率,特別適用於長期戶外徒步攀登。

下午一點的光線正好打在我想要的樹梢位置

巴基斯坦徒步喬戈里峰正午手持拍攝,後期轉黑白處理

建議:

既拍則安,多嘗試一些其他光線風格攝影創作,鼓勵越是看到極端天氣越出門拍攝。

總結:

以上六類是目前風光攝影普遍存在的誤區現象,還有很多細微的技術以及理念誤區未曾提及,例如後期濫用柔焦等。避免這些誤區的發生根本上是對風光攝影思想的轉變。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有時候我們要學會跳出框外,切勿被所謂的條條框框限制發揮。

極影AdventureX

極限挑戰

極致影像

極客分享

極影AdventureX

每周分享風光攝影乾貨 公眾號:jiyingx

推薦閱讀:

283.拍照片2~夏天的尾巴
Procam使用教程 | 這個在iPhone手機上賣¥40的攝影APP
相機的各大品牌有何特點?
北望阿爾泰 · 行走秋色中的喀納斯大地(三)

TAG:攝影入門 | 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