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研發經費投入結構不合理: 「三低」挑戰何解?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圖片來源:http://pixabay.com
撰文 | 孫玉濤(大連理工大學教授)
曹 聰(寧波諾丁漢大學教授)
責編 | 程 莉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
中國政府自2006年提出「自主創新」戰略以來,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突飛猛進,2015年達到1.4萬億元,佔全球研發經費投入的20%,僅次於美國的28%。然而,研發經費投入結構不合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新動能的需求與科學研究(包括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低」投入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創新的供給側面臨嚴峻挑戰。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萬億研發經費面臨"三低"挑戰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數據來源:《美國科學與工程指標2016》;OECD主要科學技術指標;《中國科學技術統計年鑒》。注釋:-表示相關統計數據缺失。
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研發強度)= 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GERD)/國內生產總值(GDP)
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來源)= 政府來源資金 + 企業來源資金 + 其他資金
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執行)= 基礎研究投入 + 應用研究投入 + 試驗發展投入
基礎研究投入比例長期「低」位徘徊
近20年來,我國基礎研究支出佔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比例一直徘徊在5%左右,遠低於主要發達國家的水平(參見表1)。學術界已經呼籲多年,每年「兩會」科教界委員也都提出相關議案,但是仍然沒有得到改善。2016年6月23日,時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楊衛主任在《自然》雜誌(Nature)發表評論文章,再次提及這一問題。隨著我國基礎研究實力的不斷增強,「跟跑」的後發優勢已經逐漸消失,迫切需要通過加大基礎研究投入為「並跑」和「領跑」提供自己的新動能。
應用研究投入比例大幅下滑「低」關注
1995年以來,我國應用研究投入佔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比例出現大幅下滑,2014年已經觸及10.8%的歷史低位,遠低於主要發達國家20%以上的水平。應用研究是基礎研究和試驗發展的中心環節,是創新鏈條中將新知識轉化成新產品的重要傳導環節。應用研究投入比例大幅度下滑,嚴重製約基礎研究成果向產業試驗發展轉化進程,導致創新鏈條運行不暢。與基礎研究備受關注不同,應用研究投入比例滑至低位的問題尚沒有在學界和業界引起關注。
產業創新自主知識產權供給率「低」
我國產業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產品處於全球價值鏈中低端、科技對產業發展的支撐薄弱等問題,集中反映了自主知識產權供給率「低」的問題已日益突出。自主知識產權供給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研發經費投入過於偏向試驗發展,科學研究經費比例偏低。目前,我國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比約為1:5,美國等主要發達約為1:2甚至1:1。在創新體系中,企業以國外技術設備為基礎主要開展試驗發展,較少涉及應用研究,幾乎沒有基礎研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轉化率偏低,應用研究在基礎研究和試驗發展中的橋樑作用缺失。
科學研究投入為何「三低」?
中央政府研發經費投入不足
政府特別是中央政府財政資金是科學研究投入的主要來源,中央政府研發經費投入不足是科學研究投入「三低」問題的主因。
2005年,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戰略研究專題報告指出:我國政府來源研發經費佔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的比例,到 2010年逐步提高到40%左右,2011-2020年穩定在40%左右。2006年國家中長期規劃實施以後,政府來源研發經費投入比例不升反降,2014年僅為20%,與主要發達國家歷史同期和當前水平相比均嚴重偏低(參見表1)。
企業開展研發活動意識薄弱
企業是科學研究投入的重要補充。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僅16.9%的企業從事研發活動,且主要集中在試驗開發階段,科學研究非常少。企業開展研發活動意識不足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市場競爭機制不完善,多數企業仍然習慣「跟跑」,沒有研發壓力和動力,沒有意識到科學研究對於企業長遠發展的重要性。即使是像華為這樣世界級的創新型企業,其創始人任正非也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承認,「華為現在的水平尚停留在工程教學、物理演算法等工程科學的創新層面,尚未真正進入基礎理論研究。」
政府研發支出核算規範不完善
目前,我國政府研發支出核算規範尚不完善,可能導致國際比較存在誤差,不利於精細化管理。我國研發支出核算與經合組織(OECD)《弗拉斯卡蒂手冊》(Frascati Manual)統計規範存在較大差異。就研發支出的範圍而言,我國基礎研究支出統計很少甚至不包括大學教師和博士後的工資,而OECD國家研發支出中工資是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大科學工程投資沒有計入基礎研究支出,例如上海光源總投資2億美元,只有1800萬美元計入研發經費。另外,國家財政研發支出數據主要通過經費執行機構的調查獲取,標準難以統一,一定程度上影響政府財政研發支出統計質量。
多方合力加大科學研究投入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科學研究投入不足非一朝一夕之困,也非一朝一夕所能解決,需要從戰略上認識其方向性、從戰術上明確其重要性,逐步調整和優化結果,為創新提供新動能。
政府研發經費投入比例目標要「努力」完成
「基礎研究佔全社會研發投入比例大幅提高」的前提是政府研發經費投入比例大幅提高。建議到2020年努力將政府財政研發投入佔全社會研發投入比例提高到30%,逐步接近中長期規劃戰略研究提出的目標。加大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現有項目的投入力度,加強交叉科學和會聚技術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研發經費管理和報告制度。整合目前生命科學和醫學科學相關資源,建立國家衛生研究委員會(院),加強生命醫學相關領域的資助力度。
科研院所應用研究職能要「全力」發揮
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科研院所的主要職能是應用研究。科研院所的撥款制度改革讓公共研究機構的研發活動不斷向創新鏈條下游轉移,應用研究職能和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開發類型科研院所逐漸從事業單位轉變為自負盈虧的科技型企業,其研究職能也從應用研究逐步轉向試驗發展。建議科研院所找準定位,鼓勵大規模開展應用研究,使之成為高校基礎研究和企業試驗發展之間的橋樑。
企業投資開展研發活動要「大力」鼓勵
企業投資科學研究,有助於企業積累發展的後勁,為試驗發展提供科學支撐。為此,鼓勵企業開展研發活動是形成投資科學研究意識的前提。通過市場化改革形成競爭性的市場環境,讓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鼓勵企業從事研發活動,並且逐步引導開展科學研究特別是應用研究;通過國有企業治理機制改革,加大國有企業開展研發活動的考核力度,將研發支出強度、專利(尤其是發明專利)申請授權情況、研發人員等指標作為國有企業領導人考核的重要組成部分。
政府研發支出核算體系要「儘力」改革
目前,國家財政科技投入與研發投入條目不對應、範圍不一致。建議借鑒國家統計局近期「將能夠為所有者帶來經濟利益的研發支出不再作為中間消耗,而是作為固定資本形成處理」的相關做法,按照《弗拉斯卡蒂手冊》規定的政府研發投入核算方法,逐步從政府財政科技投入預算體系向財政研發投入核算體系轉變,在研發經費統計口徑和方法上與國際接軌,為政府財政研發經費精細化地管理提供依據。
製版編輯: 核桃林|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推薦閱讀:
※科研能力是指什麼能力?
※如何高效讀文獻?Science 10 位學者寶貴經驗分享
※中南大學機電學院姜同學的絕命書對其導師楊忠炯教授會有什麼影響?
※發表頂級論文是怎樣一種體驗?
※生物信息學領域有哪些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