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NPC】Camber, Caster and Toe

在本期的 No Practicality Considered 中,我們簡單聊一下 camber(外傾角)、caster(主銷傾角)和 toe(前束角),他們對車輛操控的影響,以及背後的原理。

懸架幾何的調校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其中的原理和方法不是一篇專欄文章就能說清楚的;並且,更深入的理論,我也並不了解。但是,就新手應付賽道日而言,因為只涉及比較簡單的調整,所以可以在這篇文章中簡單說明一下。

上面這張圖片就是我的 MX-5 Miata 懸架調整的數據。可以看到我將 camber 從 0 調整到了 -1.6° 左右,caster 從 7° 降低至 5.2-5.4°,而 toe 基本保持為 0。個人認為這是應對偶爾下賽道的工況,比較均衡的一組數據。

Flyin Miata(flyinmiata.com/tech/ali)給出的數據建議 ND 採用 -1.8° camber, 8° caster, & 1/16" toe-in。但是這裡面有兩個問題。首先原廠懸架完全達到這組數據有一定困難(下面詳細介紹),另外這組數據比較適合每年 5-6 次賽道日的工況,而我的計劃僅為 3-4 次,所以相應採取了稍微家用化一些的數據。

好了下面詳細介紹每一項內容。

Camber 是指在上圖所示的平面中,車輪中心線與豎直線的夾角。為了達到均衡的輪胎磨損,大部分家用車都採用的 camber 都在 0 左右。但是,適當的負 camber 有助於提升車輛在彎道中的性能,這主要是通過兩種途徑來實現的。

首先,當車輪處於負 camber 狀態下時,車輪與地面之間的接觸力不再是均衡分布的,而是內側受力大,外側受力小。而當車輛處於彎道中時,由於離心力這一假想的慣性力的作用,車身有將外側輪胎向外推的傾向,這就導致輪胎外側受力變大,最終與靜止狀態下不均衡的受力相平衡,達到均衡的受力分布,從而改善過彎時的操控和彎道對輪胎的消耗,如上圖所示。

另外,在彎道中,由於車身的側傾,車輪不再與地面保持互相垂直的幾何關係,而是會向彎道外側傾斜,這將導致輪胎與地面之間的接觸面積(contact patch)減小。負傾角相當於在靜止狀態下增加了一個外側輪胎向內的傾斜,因此在彎道中可以抵消車身側傾帶來的影響,保持盡量大的接觸面積,從而提供更好的抓地力。

但是,camber 並不是越大越好的。首先,過大的 camber 會減少直線上的接觸面積,從而降低車身在直線上的穩定性,甚至過於激進的負 camber 在彎道中也沒辦法完全補償回來。其次,負 camber 會增大日常駕駛中輪胎的磨損,所以對於我這種買菜為主兼顧賽道的用途,不適用過於激進的 camber。

Caster 是指在上圖所示的平面中,主銷的連線與豎直線的夾角。caster 最直觀的反映就是車輪的回正。caster 越高,回正力量越大,轉向越重,直線穩定性越好。因此,人們普遍希望更大的 caster 值。並且,在彎道中,正 caster 會一定程度上轉化為外側輪胎的負 camber,即 tire lean,因此對提升彎道的操控也有積極作用。但是,在不改變車身高度的前提下,caster 和 camber 是互相影響的。ND Miata 的原廠懸架,在不影響 caster 的情況下,camber 大概可以打到 -1.0°~-1.2° 左右,在此基礎上增加 camber 就要以犧牲 caster 為代價。很多人認為,如果不希望影響到操控和手感,caster 的下限在 5° 左右,在此基礎上繼續犧牲 caster 來追求 camber 就得不償失了。

Toe 是指在上圖所示的平面中,兩車輪之間形成的夾角。對於前後輪,車輪前方距離比後方小為 toe-in。在 toe-in 的作用下,在直線上車輪之間會形成互相對抗的力,從而增大直線的穩定性。而在 toe-out 的作用下,由於順應了轉向時內側輪胎轉向半徑小於外側輪胎的本性,因此 toe-out 可以增加轉向的靈活性。但是任何一種 toe 都會顯著增加輪胎的磨損,並且 toe-out 如果調節不慎可能會使車輛對路面的反饋過於靈敏,從而影響操控。

後驅車常在後輪採用輕微的 toe-in,這是因為對後輪磨損最為嚴重的在加速工況下,懸架的壓縮會將這部分 toe-in 抵消掉,從而減少輪胎的磨損。同理,前驅車常在前輪採取輕微的 toe-out。不過,僅就賽道日而言,大部分車輛原廠的調教就可以使用。

推薦閱讀:

測試車輛跑偏,四輪定位哪些情況下做?
要買車,在4S店不要說什麼話?
交通安全常識有哪些呢?
昨天晚上,韓美美被shuì了...
賓士GLS320對比路虎攬勝!

TAG:汽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