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談張扣扣除夕滅門案與《原野》

看完這個案件始末,雜七雜八想了很多,正好最近沉浸在10年人藝話劇《原野》的虐心氛圍中,我覺得可以算是其翻版。

這樣的案情,在中國有許多範本,包括早些年的田明建(具體實情存疑),08年的楊佳襲警案,於歡……可以舉出一連串的名字,他們出於一些足以吸引同情的原因,略帶諷刺地成了民眾心中的「義士」。

與此同時,我還想起了鴛鴦樓的武松,顧順章家中的總理。

變幻莫測的義士情懷

我們對於英雄,義士的定義永遠沒有一個精確的標準,但是只要能夠將人民潛意識裡壓抑的憤怒發泄出來的,他本身就是勇士,也許莽撞,也許冒失。但如今從這些「英雄們」看來,我們關於英雄的看法漸漸發生了變化,我們認為站在弱勢群體立場上,為弱勢群體利益獻身者就值得所有底層人民甚至社會的褒揚。而除此之外,我們的標準似乎比官方預想的要低太多。常常有人認為立場與勇氣是義士的充要條件。「義士」本身就帶有淡淡的悲劇色彩,再經過這樣的渲染,理所當然地就成了「悲情英雄」。

張扣扣在法律並不能真正體現公正的情況下,將殺母之仇深埋在心,並且終於找到了機會。另外在作案時體現了充分的理智,不殺與案件無瓜葛之人,明顯是一個義士的形象。然而民眾的關注點不應該是他的快意恩仇,畢竟如此看來,田案,楊佳案中的出發點可能會被過分關注,從而強化了自然法的地位,鼓吹暴力自然不值得提倡,但是我們的關注點是否更應當放在當時造就了悲劇的媒體與法律上?

可以理解,二十二年的時光並沒有消弭年輕人心中的仇恨,這是一場有預謀的復仇,也可以想像十三歲的孩子在這麼多年間承受了多大的心理壓力。我們無論如何加以評判,都是置身事外的評判,我們無法完全複製張扣扣當時的心理,也無法揣測在這二十二年中他所承受的煎熬。但是民意因為不負責任並且站在道德制高點, 總是如蓬草一般,隨風擺動。當時逼他走上絕路的是媒體與社會。現在又有《新京報》公開頌揚復仇行為,最後帶偏民意的也是媒體與社會。民眾如果稍有一點「浪漫情懷」。很快就被這大戲一般的復仇情結感動,成為了媒體錯誤煽動的優良導體。我想到了《霸王別姬》里,段小樓批評起義學生的話

因為站在了道德制高點,就無所畏懼,一切皆是合理,實際上已經偏離了最初的方向。

真的,有時候道德制高點是多麼令人畏懼,站在道德制高點,可以藐視一切,可以像烈酒壯慫人膽,至於後果則無需考慮,只要立場堅定且符合民眾的胃口,就代表著後續一切行為的合理性,後果是難以想像的。而在這個強調以德治國,法治又一定程度上令人失望的年代,道德成為了很多人心中的唯一衡量標準。當年以孝治國的漢和帝赦孝子董黯殺辱母者罪行,如今因為我們的法治進程永遠比民眾預想的慢,這種對於孝、德地位的片面強化與以偏概全,讓我有種歷史車輪停止滾動的感覺。

談談「嚴打」

這個時候,我突然很想談談「嚴打」,因為張母被害那年是1996年,嚴打運動仍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話說這場嚴打,成果不可謂不顯著。為非作歹的幹部子弟也被槍斃,突出代表就是朱老總的孫子朱國平,將門之後熊紫平,熊北平。張母的兇手逃脫法律制裁也在這段時間,可真是諷刺了。

在八九十年代,特定的歷史時期總是有特定的產物,「嚴打」運動就是那麼一個怪胎。現在有關的報道很少,但是我們已經可以從幾個案件中看出一些端倪。隨著呼案,聶案的平反,「嚴打」的悲劇漸漸漏出冰山一角,可以想像還有不計其數的呼、聶,成了法治社會的犧牲品,偷兩塊錢,槍斃,情侶發生關係被舉報成強姦罪,槍斃,因為相關資料較少,所以我們很難想像在那段時間究竟發生了什麼。法律在伸張正義的同時也成為了殺人機器。這個時候我心裡很不是滋味,因為從殺害張母的兇手逃脫制裁,最終逼得張扣扣以暴制暴,用自然法挑戰制定的法律看來。我們的法治如此脆弱,如此不完善,卻不得不靠應用來改良,不在底層的人們感受不到法律實施的阻力,快馬加鞭地實行,致使法律變味,當年的青苗法已經流產,而我們的嚴打卻通過輿論的牽引來瞞天過海,這個時候,我對階級的差異敏感了許多。

我們的國家,希望能摸著石頭過河,法律也一樣,在不斷發生問題中改進完善。這句話不是很彆扭嗎?每一條法律背後,可能都浸滿了鮮血,它們都是被正義殺害的替罪羊,民眾的冤屈成為法律的試金石,生命被物化,變成與石頭,泥沙一樣可以計價的東西,成為完善法律的途徑。這真可悲啊。

由《原野》想到的

《原野》可以說是非常虐的一部劇了,裡面有一個畫面我印象特別深,胡軍飾演的仇虎本來可以帶著焦花氏逃出焦家,去往那個黃金遍地的地方,在仇虎陷入狂喜,陷入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時,仇妹子的鬼魂從畫面中間出場。仇虎臉色突變,畫面總基調陡轉。仇虎聯想到自己被害的父親與妹妹,情緒迅速轉變,決定向兇手焦閻王的兒子,無辜的焦大星報仇。

在這個時候,仇虎的悲劇性結局已經可以預見,曹老先生在安排了仇虎自殺的場面,在美好生活現出曙光時因為良心的譴責而自殺。代表了曹禺先生的看法,這部話劇的主要梗概就是好人出於正當目的殺了好人,但他最終受到的自我道德譴責也足以殺死他。

事實上,這部劇中的角色都有可憐之處,沒有人是我們所理解的常規的「惡」,惡的是世界,包括在張案中也一樣,片面地歸咎人性確實有失偏頗。人性的惡只有在制度作用下才被激發出來。我覺得焦母很像張案中我們的媒體與檢察機關,抱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態度,終究不可能息事寧人。它們面對陳年冤假錯案,能瞞就瞞,瞞不過就給個折衷協調的措施,再由媒體大肆宣揚司法公正,翻案的阻力極大,可笑的是,我們在宣揚的時候總要加上「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很多時候只有天網才能保證司法公正,而天網則是底層人民撐起來的。至於不漏,可真是一個絕妙的安慰。

《原野》特別深刻地展現了復仇的主題,最終幾乎所有人都死了,為什麼?被藏在人物之後的背景殺死的呀。

用腰樂隊的《愛國青年日記》表達我的看法

我們可以把歷史當做一場牌局,

去塗紅一張大鬼,

去洗白幾個小丑;

我們可以把戰場當做一個靶場,

讓骨灰和勳章冰涼,

來誆騙可憐的父親們;

我們可以把國家當作一台機器,

讓自由的鉚釘去自虐去被虐去護衛

我們可以把生活當做一個馬桶,

尊嚴恥辱眼淚精液統統開進雪白的漩渦;

我們可以關閉一座煤窯,

以慘白的人道活埋更多漆黑的生命;

我們可以開設一些學校,

用教育生的想像力轉變成為兇器;

我們可以施捨一個窮人,

用高尚的減免去憐憫那些卑污的面孔;

我們可以勒死一名叛逆,

把奴性錘鍊成美德留給人民 人民 和人民...

星期天的早晨霧茫茫,

拾破爛的老頭排成行。

作者是復旦大學中文系學生,同步到公眾號:拾岫舫

歡迎關注,相關文章還創作不多,以後會勤於創作

推薦閱讀:

刑附民人損案件的訴訟選擇
中國是否有必要制定專門的垃圾分類法?
蜜蜂被廣告塗料影響,大規模死亡,怎麼維護自己的利益?
居委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機構?什麼法定權利?根據的是什麼法律?
傳奇落幕,法學家邱興隆的傳奇人生

TAG:法律 | 社會 | 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