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別人前,應該先愛自己

我一直都認為,人生是一場修行。沒有所謂的「長大」、「成熟」,在你咽氣前,都是在努力「成長」。

而且,成長的過程緩慢而痛苦。

很小的時候,我就體會到自己對別人的依戀以及依戀帶來的不穩定感。我記得有一次我躺在嬰兒車裡,爸爸推著我走。他時而快時而慢,這讓我心裡充滿了恐懼。

上幼兒園的時候,我爸爸是一家小公司里的高層。我去找他,他就讓他秘書帶我去逛街買衣服。那個姐姐叫Elaine。有一次,Elaine姐姐要回個電話(那時候很少人有手機),讓我跟我姐姐在一旁等她,她要跑去對面街打電話。我問我姐姐:「Elaine姐姐是不是要把我們扔在這裡?」

我還記得,媽媽要出門買菜,把我獨自留在家裡,我就一直哭,爬到沙發上扒著窗看媽媽回來沒有。有時候我媽媽逗我玩,說我其實是撿回來的。我又哭又鬧,騎著自行車離家出走去找親媽媽……(大家別誤會,我媽媽其實脾氣很好很溫柔。只是那個年代的人真的不會教孩子。)

我是一個很敏感的孩子。如果套用「依戀機制」,我大概曾經是個「焦慮型依戀」型的小孩吧。

雖然並沒有得到很多的關愛,我在六七歲前還算是健康成長。之後隨著爸爸開始做生意,我們一家可謂歷盡磨難。債主上門、親戚嘲諷、爸爸情緒失控天天罵人……我那時候最大的願望是媽媽能離婚把我們帶走。

沒有很好地被愛過,所以一直在尋找愛。十三、四歲時,我加入了基督教。其實聖經里很多地方我是不認同的,現在想想,我當時只是希望得到「弟兄姐妹」的愛,所以才加入組織吧。

回想整個青少年到二十齣頭,我都在想愛但又不敢愛的混亂情緒中掙扎。一方面我禱告希望有人愛我,一方面我擋開了所有愛的信號。初二的時候,上學路上,我叫一個給我撐傘的學長走開。我在雨中一路小跑,差點哭出來。高一的時候,有個學長給我買早餐放我手裡,我皺著眉頭說我不要,然後塞回去。大學的時候,教會裡的一個哥哥說做完禮拜後送我回家,我躲起來了。大學聯校學生會組織活動,友校一個男生讓我借他一支筆,我面無表情地扔過去......回想這些經歷,我都覺得挺可惜的。並不是我有多喜歡他們,而是這麼好的年華,我居然放不開自己,連試一下「喜歡」都不敢。

這段時間的我,大概某程度上可以說是「恐懼依戀」吧。

直到我出國留學,無限放大的寂寞空虛感讓我牢牢抓緊一個人。不會愛的人當然不懂給予愛。碰巧他也不會。我們根本都沒有確定關係,然後我就經歷了被拋棄、學業一落千丈、萌生自殺念頭等等的滑鐵盧。這時,我才發現自己可能有問題。

我瘋狂地看「雞湯」、心理學書籍。整個過程都是囫圇吞棗,似懂非懂。我只想得救只想幸福,一秒都不願意等。

我隱隱約約覺得自己手裡牢牢地抓住些什麼東西,可是我並不知道那是什麼。

放下也需要一個過程。首先你要知道自己抓住的是什麼。對我以及很多人來說,那可能是原生家庭的傷害。

後來也經歷過第一段戀愛。五年,很受傷。他有很重的迴避傾向以及暫時醫學界無法醫治的腦疾病。他主動提出分開。過程很和平,我知道他不容易,他也知道我不容易。我性子很急,但我在這段關係里學會了溫柔。

一路走來,身邊的人可能側面地塑造了今天的我。但主動改變的,只有我自己。而且只有我自己才有這個能力。如果自己不想成長,花多少錢請專家博士心理醫生都沒有用。

其實回想這些年來的經歷,在沒有心理治療師的幫助下,我還是有成長的。雖然成長過程緩慢,但確實越來越「安全」了。

「我想要幸福」、「我想要長大」、「我想要控制感」、「我想要安全感」……試問誰不想呢?誰都想快意恩仇。可是,現實明確地告訴我們:磨難是一個接著一個。

寫了「恐懼型依戀」那個回答以後,很多人來找我。「他們」問我要怎麼改變,或者是,怎麼改變「他們」?坦白說,如果我知道答案就好了。

我給我的他做過小點心,告訴他自己的行蹤等等。看官看到這兒,可能會想:「這個女生真的太好了。」、「如果他還不懂珍惜就太傻了。」、「希望他倆在一起吧!」可是,我心裡很明白,我只是在為我自己的感情負責任。我們必須悲觀而誠實地承認,人只能為自己負責任。

大家不要誤會我在抱怨。很多時候,我覺得,他邁出的每一小步,其實可能花了比我們多很多很多很多倍的努力。每一次,他都要直面不為人知的內心風暴與恐懼。打個比喻,你身上有五百元,可能你可以為愛人付出兩百塊錢。而他們身上可能僅僅有五十元,他們算全部掏出來了也能你也會覺得微不足道,甚至可能會產生怨懟。

我也有做得不好的時候。特別是一開始在我不了解他的時候。我回想一下那時候的模式,簡直像「獵人與獵物」。

對於很多私信我說自己愛上恐懼依戀者的人,我覺得他們一直都在很焦慮地問我怎麼「獲得獵物」。其實我能理解,因為我也很想得到。可是,你改變不了任何人。你代替不了誰成長。

而且,我覺得我們首先要問問自己,是不是自己也該成長?

謙卑一點,不要一直把「恐懼依戀者」當成罪人。

人很多時候只看到自己的痛苦,而忽略了別人的痛苦。

你自己也可以選擇離開,為什麼要指責他們,說他們讓自己難過呢?

我覺得一旦意識到這一點,可能大家都會好過一些。

很多研究「依戀風格」的專家都說恐懼依戀者是最缺乏安全感的,他們本身也缺乏動力去改變。但很可惜,能改變他們的,也只有他們自己。他們過去一定失去過,可能將來還會再失去。可能直到有一天,他們突然覺得自己要改變了。那時候,改變可能就發生了。

我錯過了一些人;也有人錯過了我。這就是所謂的「Timing」。

我做不到「無待」,因為我還是想得到。但我的「有待」還是相對自由的-在一段時間裡靜待你勇敢。可能能等到,也可能等不到。

有時候我也會轉牛角尖。但想不開的時候,我會問問內心:「你愛不愛自己?」很多時候,我想,在愛情里死執不放可能僅僅因為這樣可以轉移「自己不愛自己」這一事實。我們追逐愛情為了什麼?排遣寂寞嗎?讓自己看起來得體嗎?

希望得到愛,所以拚命地付出,付出以後希望別人愛自己。繞了一圈,我們忘了自己本來就有能力愛自己啊。

不管你是「恐懼依戀」者,還是愛上「恐懼依戀」的人,想要改變這個局面前,先問問自己:「你能不能嘗試愛自己?」 愛自己是很具體的。問問自己:「每天喝上六至八杯水了嗎?」「有沒有做運動?」「按時睡覺了嗎?」 我不是什麼專家,我也在學習愛自己。

先不要著急「怎麼靠近他」,「怎麼讓他靠近」。

在有待與無待之間,我想,這是自愛與愛人之始吧。

有時候,自己改變了,可能事情就改變了。

祝好。


推薦閱讀:

安全感,你永遠的毒藥

TAG:愛情哲學 | 愛情困惑 | 戀愛恐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