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比較談(一)——平成廢物vs佛系青年
日本,我們一衣帶水、糾葛千年的鄰邦。
一個鑒真曾經東渡,以盛唐的恢弘與包容,傳播文明、教化其人的地方;
一個在東亞地區率先開始維新走上資本主義強國之路,引得周恩來、李大釗、陳獨秀、魯迅等有志青年紛紛前往學習的地方;
一個野心勃勃,用堅船利炮給近代中國留下了無數血淚與傷痛的地方;
一個在戰後一窮二白的廢墟中,締造了20多年GDP增速10%的增長奇蹟、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地方;
一個在經濟的狂熱巔峰崩塌,陷入萎靡的「失去的二十年」的地方;
一個……
日本,同為東亞儒家文化圈的一部分,在文化底色上與我們有諸多相似之處。更奇妙的是,作為一個比我們先發展、也比我們先衰落的國家,日本曾走過的路,也許我們也將一一經歷。
比如,Made in Japan 也曾是質劣價廉的代名詞,如今已成功轉變為質量過硬、設計精妙的代稱,一隻馬桶蓋的故事在國內引起了軒然大波;
比如,日本的總和生育率自1975年跌破2.0以來, 近40年持續下降的少子化現象,對標中國90年代以來快速的老齡化;
再比如,日本1980年後期開始的瘋狂房地產熱潮,到1989年底,一個日本的房地產價值夠買下5個美國,對標……
中日比較,實在是個太大太大的話題,如果要從頭至尾、事無巨細的寫,夠出一本書的,不,也許一本遠遠不夠。
我只能採取盲人摸象的方法,截取中日比較中幾個有趣的側面,從這些管中窺豹的側面里,最好的結果是能見微知著、以小見大,最差也至少可見一斑了。
先聊聊最近的熱點:
平成廢物vs佛系青年
一、是什麼
2017年12月11日,正當大家摩拳擦掌積極備戰雙十二的時候,一篇《第一批 90 後已經出家了》熱文橫空出世,瞬間刷爆朋友圈。自此各路媒體如同打了雞血一般紛紛蹭熱度報道評論,13號人民日報的一篇社評更是給這鍋熱油又添了一把柴,知乎上相關話題關注人數超過1w,瀏覽量超過500w,連任課老師都在專業課上詢問我們對這件事的看法。
關於平成廢物的更全的說法是「明治養士,大正養國,昭和養鬼,平成養豚」。
明治就是指明治維新時的天皇,在位時間為1867-1912。
大正天皇嘉仁,在位時間1912-1926,這是一個沒什麼存在感的天皇,在位時間既短,又病弱,基本維持了其父明治的政策,也因此歪打正著促成了國家的穩定發展。
昭和天皇就是最臭名昭著的那個,在位1921-1989(1921作為皇太子攝政)。在他執政期間,指揮和策劃日本相繼發動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昭和之鬼大概是指戰爭陰雲下,日本上層瘋狂、下層扭曲,全民非人。
平成是明仁天皇的年號,在位1989-至今。明仁天皇大概是存在感最稀薄的一位,二戰後根據《日本國憲法》,天皇僅僅是「日本國及人民團結的象徵」,沒有任何實權,也不參與政治事件。
平成廢物即指出生於1989年之後的日本青年,與中國的90後基本是同代人。
二、怎麼樣
佛系青年按《第一批 90 後已經出家了》里的定義是:
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
佛系乘客:給司機打電話說,你不要動,我來找你
佛系健身:下班後去健身房走一走,就很開心
佛系好友:在朋友圈隨緣點贊,都是愛的鼓勵
……
平成廢物名稱的由來:一是知識水平的低下;二是更自我、更軟弱。
第一點知識水平的低下,是由於日本在2002年的時候對「學習指導要領」進行了修訂並在中小學校中予以實施,修訂後的學習綱領主張「寬鬆教育」,就是摒棄以往的填鴨式教育,減少學習時間,往往被70、80後認為「寬鬆世代都不學習才會那麼笨」、「寬鬆世代的想法太稚拙」。
第二點寬鬆的教育加上信息化急速發展的背景,以及泡沫破裂後長期的經濟停滯,使得這一代人更傾向于堅實安定的生活,堅持只讓自己處於舒適的生活環境。他們:
私生活優先;經受不住打擊;缺乏自主性;有儲蓄傾向;對自我成長感到焦慮。
在他們身上,你有沒有看到自己的影子呢?
對這個話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看一下2016年的日劇《寬鬆時代又如何》,出生於「寬鬆世代」的三名男子因事業、家庭、友情和愛情困惑,卻一直在奮鬥的故事。
三、為什麼
在聊平成廢物的這個話題時,不得不提的一個概念是「低慾望社會」,由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在《低慾望社會》一書中詳細刻畫。
低慾望社會的特徵有:
年輕人不願意背負風險,不像從前世代一樣願意獨立購房,背負幾千萬的房貸;
少子化,人口持續減少;另一方面,又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問題
喪失物慾、成功欲的世代:對於「擁有物質」毫無慾望,隨便吃一兩餐就能生活的社會,「出人頭地的慾望」也比之前世代降低不少
無論是貨幣寬鬆或公共投資,無法提升消費者信心
中國也許還沒有到日本這麼嚴重的地步,但已經出現了類似現象的萌芽。
不想加班,不願負債,懶得戀愛……
同樣的L型增長走勢,日本的那一橫已走了很久,我們似乎才剛剛開始。
同樣的曾經歷過狂熱的高速增長,日本二戰後的奇蹟增長,卻陷落於「失去的二十年」;中國改革開放後三十年的風雲激蕩,如今似乎漸漸冷卻。
如果說之前是一潭流動的渾水,自身努力即可跨越階層,自然人人信奉「愛拼才會贏」;那麼現在也許是一潭逐漸凝固的水泥,硬化已經不可避免,何求「出人頭地」呢。
日本的固化程度恐怕比中國嚴重得多,自然平成世代們也更廢宅、更無欲無求,整個社會瀰漫著この國は終わった感(這個國家要完了)的氣氛。
日本是中國發展最合適的參照物,也是最醒目的警示燈。
願我輩青年,不步其平成一代的後塵;
願泱泱中華,不重蹈日本陷落的覆轍。
Ps:中日比較談是一個系列,其他內容to be continued……
推薦列表:
1.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的《低慾望社會》
2.池田信夫的《失去的二十年》
3.日劇《寬鬆時代又如何》:出生於「寬鬆世代」的三名男子因事業、家庭、友情和愛情困惑,卻一直在奮鬥的故事。
4.日劇《賣房子的女人》:其中一個故事展現了房地產泡沫之後的慘痛結果
5.日劇《我選擇了不結婚》:大齡單身女青年的婚戀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