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死掉了的公司,只是因為不知道這一點!

在這個全民創業的時代,每個人都躍躍欲試,認為自己可以成功,懷著滿腔熱血,抱著希望踏上了征程。

可是,人們只看到了阿里、騰訊的成功,卻忘記了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慘痛。

創業,最終也只有少數的人成功,更多的人就這樣默默的犧牲掉了。

如果,你也想創業,那麼最重要的就不是去學習那些公司為什麼成功了。

而是去學習,為什麼那麼多的公司失敗了。

只有當你了解了別人為什麼失敗之後,才能夠避免這些導致失敗的原因,讓自己的公司活下去。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創業公司最終都滅亡了呢?

可能,因為就是,他們搞不清楚用戶的需求。

這就是像是:

追一個妹子很久了,都想好了未來孩子去哪裡上大學。

這時才發現,對方不喜歡男的。

在創業的過程中,也會經常有這樣的情況發生。

覺得自己很努力的在做產品了,可是到頭來卻發現這個產品根本沒人想要。

這就是,典型的創業者的自嗨。

只知道埋頭做自己心中的產品,卻不知道抬頭看看用戶的需求到底是什麼。

那麼,用戶的需求到底是什麼?

在正式探究用戶需求之前,我們需要先來了解一下,是否有必要探究用戶需求?

如果,探究這個問題沒有什麼實際意義,我們就沒必要耗費大量精力來對它進行探究。

我們既然在談論的是,如何企業生存下去,不要死掉。

那麼,就需要探究企業生存的前提是什麼?

企業生存的前提當然是,盈利。

那盈利的前提是什麼?

當然是,要能夠把東西「賣出去」。

那麼,能夠把東西「賣出去」的前提是什麼?

當然是,我的產品,能夠滿足消費者的某一項需求,對消費者有價值。

這樣就可以得出,能夠讓企業成功活下去的因素就是:

有利可圖的滿足用戶的需求。

因此,我們就分析出來,探究用戶需求是非常有必要的,這關乎到創業的生死。

很多創業者都死掉,就是因為不了解用戶需求。

那麼,我們需要了解用戶需求的理由就有了。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到底什麼是用戶需求?以及如何對其進行分析!

什麼是需求:

需求就是:以特定方式滿足需要的慾望。

可能看到這裡,你想說:「需求和需要,不是一樣的嗎?」

需求和需要,當然不一樣。

需要就是:現實狀態與理想狀態之間的差距

比如:

我們現實狀態是:口渴

理想狀態是:口不渴

我們滿足需要的方式有很多

比如:

通過喝水、喝湯、喝果汁等等將自己口渴的狀態,調整到口不渴的狀態

如果,我們指定了一種方式來滿足需要,那麼就產生了需求。

比如:

需要是:解渴

需求是:通過喝可口可樂解渴

這就是需要與需求。

如果把創業比做是栽樹,那麼,需求就是土壤。

現在,我們就需要對創業的土地進行細緻的分析了。

我們之前已經分析了,到底什麼是需求。

需求就是:以特定方式滿足需要的慾望

那麼,我們首先就需要對需要進行細緻分析,再以我們的產品去滿足這個需要,形成消費者對我們產品的需求。

我們知道,需要就是:現實狀態與理想狀態之間的差距

那麼在這裡,我們所看到的現實狀態和理想狀態,就需要從兩個方面來進行評價。

一、生理狀態

二、心理狀態

我們的生理狀態,有現實狀態,也就有強烈追求的理想狀態。

我們的心理狀態,也有現實狀態,和強烈追求的理想狀態。

有哪些創業土壤?

由此而來,我們就可以推演出其對應的需求的類型,也就是創業的土壤。

我們面對的需求有:

一、生理需求

二、心理需求

從這兩方面個方面入手,我們可以對需求進行更加細緻的分析。

一、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就是我們自身能夠自主產生的對某種元素的需要而衍生的需求。

比如:

我們對於事物、水、空氣、住所等的需要。

這些需要,是我們自身一直會存在的。

因此,根據這些需要就產生了很多特定的需求。

也就有了一系列的公司提供產品,滿足需求,最終成功創業。

比如:

對於緩解飢餓感的需要,

我們需要使用事物,來緩解飢餓感。

可是,創業者告訴我們,火鍋比饅頭能夠更好的滿足需要。

因此,我們有了緩解飢餓感的需要之後,就產生了特定的需求。

即:用火鍋來滿足我的飢餓感,而不是用饅頭。

正是這種滿足需求的方式不同,造就了一系列的餐廳,飯店,小吃店的成功。

那麼,我們對於緩解口渴的需要,也被人利用來,作為創業的契機。

他們告訴我們,飲料和啤酒能夠比水更好的滿足需要,使得現實狀態達到理想狀態。

造就了飲料公司,啤酒公司的成功。

我們對於空氣的需要和對於住宿的需要,也是這樣被人利用起來。

他們告訴我們,自己的產品能夠相比於原始的方法,更好的滿足需求,進而形成了需求,創業成功。

至此,我們就發現,在我們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公司,都能夠滿足我們的生理需要。

可是,更好的企業卻引發我們了的需求,而這個需求也只有自己的產品能夠滿足,進而創業成功。

比如:

面對吃飯這個需要,門口的破飯店可以滿足

馬路對面的餐廳,也可以滿足。

可是,餐廳告訴我們,可以很優雅的解決掉飢餓這個生理需要。

而只有他的產品,能夠幫助我們完美的解決掉這個需要。

至此,我們就形成了對於產品的特定需求。

我們可以發現,對於這種生理需求,我們能夠提供的產品大多都是有形的。

這些有形的產品交易,比如:食物、汽車、等。

形成的經濟也就是我們日常普遍意義上的實體經濟。

所以,如果你想創業,想做實體經濟,卻不知道這幾種生理需要。

那你就沒有辦法有針對性的讓消費者形成對你產品的特定需求,沒有需求,就沒有營業額,也就沒有盈利。

那麼,最後一定會死的很慘。

如果你想要從生理需要入手,進行創業,那麼就需要有如下的思維模板:

結構化思維方式:

我的產品從功能來講,能夠解決哪種消費者的需要?

相比於其他的產品,我能夠形成哪些獨特的優勢,讓消費者對我們的產品形成特定需求?

在分析完生理需求之後,我們就需要分析一下心理需求。

眾所周知,我們的生理需求是有限的

比如:

生理需求中,我們選擇對食物的需求作為例子。

我們的現實狀態與理想狀態可能是這個樣子,

因此,引發了我們對於食物的需求。

可是,每個人胃的大小是一定的,塞滿了之後就進不去了。

也就造成了,你的食物進入了他的肚子,別的食物就沒有空間了。

也就是,你成功了我必然要失敗。

生理需求早就的經濟市場,發展了這麼多年早就是一片紅海。

而心理需求早就的經濟市場,卻才剛剛起步,並且它是非常特殊的。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探究一下,這片特殊的需求市場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二、心理需求

心理需求,是一種非常奇特的需求,因為它是永遠不會被滿足的。

心理需求永遠不會被滿足,也就預示著,這個市場是會成長的,近乎是無限大的。

我們可以將心理需求與生理需求簡單的做一個比較,感受一下不同。

比如:

在生理需求中,我們已經分析過對於食物的需求因為胃的大小被限制了。

那麼,心理需求中,我們選擇虛榮心作為例子。

我們的現實狀態與理想狀態之間可能是這個樣子。

因此,我們引發了對於能夠讓我們感受到優越感的物品的需要。

比如:

我們現在因為自己穿的不好,就引發了自卑,想要得到對門鄰居的羨慕。

我們就去買了一些能夠讓對方羨慕我的衣服,來滿足這個需要。

可是,當我們得到對門鄰居的羨慕之後,發現相比於樓下的鄰居,我們穿的還是不好。

我們又想得到樓下鄰居的羨慕,因此,我們就會尋找更好的衣服。

就這樣,在現實狀態不斷提升的同時,我們的理想狀態也是不斷提升的。

現實與理想之間的鴻溝,永遠不會被填滿,需要永遠都存在。

如果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通過向消費者展示自己的產品能夠更好的滿足他的需要。

就能夠在消費者產生這種需要時,產生特定的需求,進而讓他們選擇購買我們的產品。

比如:

消費者有滿足虛榮心的需要

如果我們的產品,相比於LV包包更能夠滿足這種心理需要,就能夠引發他們使用我們的產品來滿足需要。

這就形成了針對我們產品的需求,創業也就成功了一半。

那麼,在我們的生活中,又有哪些心理需要呢?

日常的心理需要

縱觀我們的日常生活心理狀態,就會發現,常見的心理需要有以下幾種:

1、 減輕恐懼感的心理需要

2、 減輕嫉妒感的心理需要

3、 身份歸屬感的心理需要

4、 表達獨特性的心理需要

也正是這幾種不斷成長的需要,才造就了我們創業的土壤。

現在,我們就來看看,每一種類型的需要是如何演變成需求,應用在實際創業當中的。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我們最熟悉的那種感覺,恐懼。

1、

減輕恐懼感的心理需要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作為行動的動力而言,恐懼是最有效的一種。

在生活中,我們時時刻刻都能夠看到因為恐懼而創造出來的商業活動。

比如:

在我國曾經發生過SARS,造成了一部分人最終失去了生命。

在那段時間,我清楚的記得,每個人都感到很恐慌。

學校里每天都在測學生的體溫,稍微有些不對勁就讓回家。

那段時間,對於一般民眾來講是一個很難過的日子。

因為,時時刻刻擔心自己也會感染病毒,最終喪失生命。

當時,突然有人說鹽可以殺菌,預防感染病毒。

所有的家長都開始在超市裡大打出手,爭搶食用鹽,最終造成了鹽荒。

而後,又有公司廣告宣稱自己的洗手液,可以有效殺菌,防止感染病毒。

民眾在恐懼感的驅使下,為了減輕這種感覺開始瘋狂購買洗手液。

各大做洗手液的廠商在那時候賺了個盆滿缽滿。

此時,我們每個人面對疾病都很恐懼。

當有一種產品宣稱能夠減輕這種恐懼時,我們就產生了對這個產品特定的需求。

因此,如果我們能夠比別人更好的降低消費者的恐懼心理,就能夠引發他們對於我們產品的強烈需求。

現在,我們每個人都面對這各種各樣的讓人感到恐懼的事情,都可以作為創業的契機。

比如:

父母恐懼孩子學不好,各種補習機構,學習機器相應面世

年輕人恐懼自己沒有時間提升自己,最後一事無成,各種線上的講課機構,知識付費產品孕育而生。

想要創業的人,恐懼如本文題目所描述的,因為知識不全面而造成最終失敗,就點擊了進來。

結構化思維模式就是:

我的客戶群是誰?

他們最恐懼的是什麼?

我如何打造一個產品,幫助他們減輕恐懼,形成對於我們產品的特定需求?

2、

減輕嫉妒感的心理需要

嫉妒也是能夠產生強大需求的一種心理情感。

我們並不會嫉妒比我們強非常多的,或者是距離我們非常遙遠的人。

而是會嫉妒與我們類似,但是過的比我們好的人。

比如:

在騎自行車的時候,我們不會嫉妒馬雲買了一架飛機,

但是,會嫉妒對面的鄰居新買了一個電瓶車。

這種強烈的嫉妒心,也會驅使我們去做出一些行動來減輕這種難受的感覺。

比如:

結婚婚禮

當你女朋友看到閨蜜有一個盛大的婚禮時,一定會對你說:「我們以後結婚的時候,要辦的比這個更有檔次。」

她並沒有在看到電視上別人結婚的場面而要求我以後有一個更好的婚禮,而是在看到周圍人之後才說的。

這時候,也就是她的嫉妒心理在作怪。

所以,現在婚慶公司發展迅猛,利潤越來越大。

因為人們的嫉妒心理,永遠不會被消除,總有比我們過的好的人。

在想利用嫉妒進行創業時,我們必須搞清楚,哪些情況是容易讓類似的人產生比較心理的?

我們如何利用自己的產品來減輕這種因為嫉妒而造成的不舒服。

結構化思維模式:

我的目標客戶是哪些?

他們在於親近的人相聚的場合有哪些?

在這些場合中,我的產品如何滿足親近的人之間攀比時嫉妒心的需求?

3、

身份歸屬感的心理需要

每個人都有一個社會身份,這是我們對於自我認知的基礎。

正是因為有這個身份作為前提,我們有很強的熟悉感,歸屬感,認同感。

覺得自己現在做的事情,沒有什麼問題,這就是我們應該做的。

但是,當我們面臨身份轉變的時候,一切都會讓我們感到很痛苦,我們需要一個自己熟悉的身份作為心靈的港灣。

比如:

當我們從學校畢業,走上職場之後,就會面臨身份的巨大轉變。

我們之前做的事情,在學生這個身份上是,就會覺得很正常。

可是,當我們變換身份會後,遇到同樣的事情,如果還是表現出同樣的行為,就會被人批評到懷疑人生。

比如:

上課隨便聽聽

在學生時代,我們上課時候隨便聽聽,也覺得沒什麼,感覺挺正常,沒有人會說你。

可是,在我們進入職場之後,進行培訓上課,有一些人也是抱著同樣的態度。

一些人覺得自己依然可以聽聽就好了,這時候就會有他的上司過來懟到他體無完膚。

因為,你的老闆給你付著錢讓你學習,目的是儘快的能夠創造收益。

可是,你卻還以為自己是學生,不是一個職場人士。

現在,在他的心裡,學生身份與職場身份正在進行交接。

在職場身份中,他的學生行為讓他遭受到了挫折。

因此,他需要一個能夠讓他重回學生身份的事物,來幫他找到身份歸屬感。

這時候,我們就可以把握住這個心理需求進行創業。

在一線城市,每年有數不盡的學生來到,他們都會經歷這種身份的轉變。

在這種身份轉變的時候,他們會感受到各種難受,這就是很多大學生初入職場時感受到的不適應的來源。

這時候,我們就可以針對這種需求給他們創造出能夠幫助他們強化學生身份的事物。

比如:

開一個課堂主題的餐廳,服務員都穿著校服,菜單是一個作業本。

這種氛圍會讓他們產生強烈的熟悉感和歸屬感,讓他心中的痛苦逐步減少。

這就是根據消費者內心的身份歸屬感的需要,制定出特定的產品,引發他們對於我們產品的強烈需求。

要想利用身份歸屬心理,進行創業。我們就需要探究,人們發生身份轉變的交界點。

新的身份讓我們感到非常不適應,而舊的身份是我們最熟悉,最懷念的。

在這種時候,我們現實狀態的不舒服就會引發強烈的身份歸屬需求。

只要我們能夠幫助他們尋找到舊的身份,從而讓他們暫時逃離新身份帶來的壓力,就可以打造出完美的產品。

通過我們的產品,他能夠鞏固想起自己的舊身份,進行鞏固。

結構化思維方式:

消費者有哪些身份變化?

消費者的舊身份是什麼?

他們的新身份是什麼?

新身份讓他們感覺痛苦嗎?

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夠讓他們想起舊身份,回歸舊身份?

4、

表達獨特性的心理需要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能夠融入一個群體,但是又渴望自己可以與眾不同。

在這種矛盾的心理之下,就會發生一系列有趣的現象。

人們想在現有群體的基礎上,稍微突出一點點自我。

這就造成了人們在融入群體之後,還是會製造一些不一樣,以此來表達自己是一個獨特的個體。

正是因為這個心理,也引發了一些商業活動。

比如:

限量版的鞋

一雙昂貴的球鞋,本身就將消費者歸類到了一個群體中。

在剛剛擁有這雙鞋的時候,他們覺得自己在人群中是獨特的,這雙鞋給他們帶來的獨特性。

可是,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穿這個鞋,他們的獨特性就開始慢慢消失。

為了讓自己表達出獨特性,他們又需要用於大家不一樣的事物來證明自己的獨特性。

而一些商家也就把握住了這個心理,為他們創造了一個限量版的鞋。

讓他們感覺到,自己雖然也是這個鞋的用戶,可是與別的用戶相比自己依舊是非常獨特的。

限量版的跑車、包包等利用的都是這個心理。

然而,當越來越多的人擁有了代表獨特的事物後,這個事物也就不再獨特了。

商家就會又創造出一些事物,來幫助我們鞏固自己的獨特性,引發我們對於獨特性的需求。

結構化思維模式:

我的客戶群體是哪些人?

他們是一個什麼樣的群體?

我的產品如何幫助他們表達自己的獨特性?

經過上邊的分析,我相信你已經明白了需求的具體情況了。

結構化思維模式:

消費者有哪些需求能夠被更好的滿足?

生理需求?

心理需求?

緩解恐懼的需求?

緩解嫉妒的需求?

身份歸屬感的需求?

表達自身獨特性的需求?

我的產品,能夠滿足哪個需求?

weixin.qq.com/r/qjkrM9b (二維碼自動識別)

以下為,怪誕亂語

在創業之前,還有非常非常多的事情要考慮。

有一點也很重要的就是,搞清楚你的競爭對手有哪些?

競爭對手,不光有現有競爭產品,還有潛在競爭產品,甚至是可能的替代品。

比如:

追姑娘的時候:

現有競爭人員:同齡的男性

潛在競爭人員:某些女生、年長的人、小鮮肉

替代品:拌冷盤的東西


推薦閱讀:

朱百寧 | 以「滴滴車票」,談談產品的「需求、體驗和自傳播」

TAG:用戶需求 | 用戶需求分析 | 需求 |